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课件(102张ppt)+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课件(102张ppt)+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2 14:55:12

文档简介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读准字音
怒涌(yǒng)   舞蹈(dǎo)
《红烛》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躯体(qū)  捣破(dǎo)  脂膏(zhī)
慰藉(wèi) 耕耘(yún)
(二)多音字
(1)创  (2)藉
二、写对字形
(1) (2)
三、积累词语
(1)慰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耕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安慰,抚慰。(2)耕地与除草。泛指田间劳作。也比喻其他方面的辛勤劳动。
《峨日朵雪峰之侧》
一、读准字音
嚣鸣(xiāo)  铆钉(mǎo)  揳入(xiē) 罅隙(xià)
二、写对字形
(1)    (2)
三、积累词语
彷徨·徘徊
两者都有“犹疑不决”的意思。
“彷徨”侧重于描写心理状态,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徘徊”侧重于描写动作,有一个本义,两个比喻义。本义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同时既比喻犹疑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致云雀》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犀利(xī)  晨曦(xī)   响彻(chè)
霓虹(ní) 闺阁(guī)(gé)
迸涌(bèng) 凯旋(kǎi) 摈弃(bìn)
(二)多音字
(1)露  (2)曲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酣畅淋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瞻前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2)原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现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资料链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21年发起创造社并出任总务委员,同年8月,出版了诗集《女神》,轰动文坛,成为新诗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卓文君》等。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个历史剧。
郭沫若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时,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诗人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对于力的赞歌,对于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赞歌。
[文本鉴赏]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觉醒的人民,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溢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写景 ②对力的赞美
[文本深读]
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前三行描绘出一幅海上波涛滚滚、天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
2.诗的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那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这主观感受乃是这首诗思想意义之所在,它具有丰富的内涵。
3.结合全诗,请谈谈为什么说该诗是对“力的赞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既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的,又表示人生是不断奋斗、不断向上的。诗人还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体现着、磅礴着“力”,于是他在由大海奔腾的波涛引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之后,随即发出了“力哟!力哟”这高亢的呼叫。最后一句是诗人对全诗的精彩总结:“力的绘画”正是指开头三行所描绘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则是对那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无疑是诗人对海涛汹涌发出的声浪及拍击海岸激起的呼啸,以及对海涛壮观与神奇的体验,诗人最后高喊“力的律吕哟”,这意思是说:无论绘画、无论舞蹈、无论音乐与诗歌,其中都贯穿着、体现着“力的律吕”——力的节奏与音调,正如宇宙与人生都贯穿着、体现着“力”一样,这样对诗的总结就更为完善了。
《红烛》
[资料链接]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主要作品有《真我集》《七子之歌》,诗集《死水》等。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他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销魂的思乡之情,他的创作冲动被激发,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文本鉴赏]
这首诗是以“蜡炬成灰泪始干”为引子,扣住“灰”与“泪”展开抒情,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表现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祖国的精神。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自勉自励 ②呼唤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诗歌第1~4节,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诗歌中“红烛”这一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诗人的那颗心,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2.第2节说“一误再误”,第3节说“不误,不误”,这种说法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2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第3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二、阅读诗歌第5~9节,回答下面的问题
3.请赏析“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地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4.如何理解第7节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节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峨日朵雪峰之侧》
[资料链接]
昌耀(1936—2000),湖南桃源人。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昌耀的诗》等。
1958年昌耀被错划为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在此期间,1960年,昌耀写出了这首《峨日朵雪峰之侧》。
[文本鉴赏]
诗人通过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等意象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视听结合 ②登山勇者形象,对生命力的赞颂
[文本深读]
1.如何理解“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2.诗歌的结尾“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可怜”与“默享”两个词极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②通过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3.本诗中的“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雪峰”指作者追求的精神高地。“太阳”指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蜘蛛”指身体弱小、精神强大、意志坚韧、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致云雀》
[资料链接]
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1813年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
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代表作品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致云雀》等。
雪莱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在皇家伊顿公学就读。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开始踏上追求民主自由的道路。1811年,雪莱因为写作哲学论文宣传无神论思想,被学校开除;也因此事得罪了思想保守的父亲。雪莱愤然离家独居。据雪莱夫人回忆,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
[文本鉴赏]
诗歌描绘了在黑夜中呼唤黎明的云雀形象,作者在赞美云雀善良、乐观、有信心与友爱的同时,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探讨美的根源 ②表达愿望与抱负
[文本深读]
1.请赏析第1节中“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于云雀这种鸟的特殊喜爱,他并不将云雀看作是一般的飞禽。作者不仅表达了对于云雀的喜爱,还表达了对于云雀鸣叫的喜爱,认为那是从天堂而降临的乐音,是一种自然的艺术,这种艺术代表了云雀的衷心。
2.第3节中的“地平线下的太阳”“沐浴着明光飞行”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地平线下的太阳”象征着光明,而云雀冲上它“沐浴着明光飞行”,证明了云雀有一种勇敢的精神和渴望光明的精神。
3.《致云雀》这首诗歌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运用一连串美丽工巧、精心选择的比喻来描绘云雀,使读者获得感性形象。各个比喻都鲜明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云雀的鸣叫声像从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虹里降落下来的小雨点,万物得此甘霖而从熟睡中苏醒。云雀像一位富于哲理的诗人,用它触景生情的诗歌,启迪世人,是它从漠然的状态里崛起,让当时的人们既感到忧惧,同时又感受到希望的来临。它像名门少女寂居高楼深宫,弹奏乐曲吐露热恋的心情;这乐音弥漫在高空,绵绵不绝。它又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隐藏在鲜花和芳草丛中,仍能在凝露的幽谷中发出熠熠的光辉。它又似绿叶掩映下的一朵红玫瑰,浓郁的芳香使窃香贼痴醉昏迷。
4.结合全诗内容,请你谈谈云雀形象的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致云雀》中“云雀”代表诗人本身,诗人与云雀一样是渴望光明、正义、美好的,而云雀的鸣叫就像是作者所写的作品一样,给人们带来欢乐与美好的憧憬。
(观点二)作者写这首诗歌,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其中,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渴望人人平等。
(观点三)《致云雀》中云雀代表18世纪中期反神权的人士,而云雀的鸣叫代表他们无神论的精神,而作者也是这一思想的赞同者,愿意倾听,作者认为不能用神来麻痹人民,而应使人民享受更多的自由权利。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象 征
《致云雀》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这首诗的深度,也提升了这首诗的品位与档次。
2.写法指导
运用象征手法“三要求”
(1)立意要明确。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等名篇一样,文章赞扬什么,或批评什么,一定要鲜明,要贯穿全文。
(2)描绘要具体。只有对象征体作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得不具体,那么所颂扬的精神和意志,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的“意”也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茅盾正是着力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从树的干、枝、叶、皮、高度等方面塑造了白杨树紧密团结力求上进的形象,并赋予其人格化的内涵,才从中提炼出“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屈不挠”等性格品质,再由此联想开去,揭示主题。
(3)类比要恰当。所借之物和所咏之寓,或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合乎情理。这就要找准类比点,展开联想。正是由于“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华北平原上的健儿”等本体对象同样表现出了和白杨树一样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英勇无畏”的精神,白杨树才象征了北方的抗日军民,尤其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3.迁移运用
请运用象征手法,选取你所熟悉的事物写一篇短文,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杨 梅
杨梅是一种不平凡的水果,它就像人的一生走过来的滋味。杨梅刚刚长出来的时候是绿色的,味道是苦的。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是稚嫩的,看世界的眼光是单纯的。杨梅慢慢地开始成长,它努力吸取树上的精华,让自己长得更加茁壮,让人们吃到更好更甜的杨梅。就像孩子们正在努力地吸收着知识,磨炼着自己的意志,对着茫茫的大千世界,已立下誓言——长大要为国家做出无私的奉献。成熟的杨梅,一个个长得紫红紫红的,惹人喜爱,人们吃到口中赞不绝口。
杨梅的一生就是这样简单,像人一样,从单纯到成熟再到回味自己成功的一生,尝到苦与酸与甜吧……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应用角度】 “力量之美”“创造力”“生命力”等。
2.素材应用
创造力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发展的一种能力。把创造力限制在少数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多产创作上是一种陈腐的观念。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就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正如郭沫若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所写的那样,五四运动正以巨大的力量,冲决旧世界的思想罗网,以伟大的创造力建立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1.素材积累
《红烛》开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上,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应用角度】 “奉献”“过程与结果”“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
2.素材应用
闻一多在《红烛》中曾说过“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我们要用有限的时间去发挥自己无限的价值。只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某著名企业家坚持一种奉献的企业文化,她不断地做慈善,用行动感染别人,使慈善行为慢慢被人们接受、宣传、扩大,变成企业员工的一种自发行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1.素材积累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诗人通过众多意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形象。这既是生命的一次体验,更是人生的一次自我超越。
【应用角度】 “自我超越”“真的勇士”等。
2.素材应用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雄鹰之所以有一对强有力的翅膀,是因为经历了被母鹰无数次推下山崖的磨炼;珍珠璀璨无比令人惊叹,是因为经历了蚌的无数次挤压;贝多芬能在黑白键上展现出火一样的灵魂,是因为他的曲子中包含着许多磨难、痛苦和受到伤害的心灵!当没有什么可以拼时,我们还可以“拼”命,真正的成功永远属于自我超越的勇士。

1.素材积累
在《致云雀》中,作者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云雀成了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作者从入牛津大学起,便开始踏上追求民主自由、宣传无神论思想的道路。《致云雀》便成了他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等思想的代言。
【应用角度】 “自由”“向往光明”等。
2.素材应用
一个人的人生是否精彩,不在于你文凭的高低、曾经做过什么,关键看你能否选好一个适合自己的点,然后努力去做。有人说,人生是一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的圈。你是否知道,圆圈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是的,只有那些庸碌无为、对命运时常抱怨的人,才不停地兜着圈子,而只有那些不想屈服于命运束缚的人,才能沿着一条切线飞出去。只有敢于追求光明的人,才能看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群文阅读]
导读:生命的真谛,是不可扼制的,因为生命就是拼搏。生命总是让人心生敬畏,生命力总是以其不可思议的力量令人叹服,并对其肃然起敬。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有权辉煌壮丽。
石缝间的生命
⊙林 希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一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细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不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己去寻找那不被觉察到的石缝。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做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坚固的筋条;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做佐餐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它们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生物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的本质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最为令人感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昂首挺胸,傲然挺立。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其他一切生命在它们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
如果一切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之地。如果一切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更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命力,长得更显繁茂;试想,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更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有生命力的所在
⊙林清玄
南部的朋友来台北过暑假,我带他去看台北两处非常有生命力的地方。
我们先去士林夜市,士林的夜市热闹非凡,有如一锅滚热的汤。
二十年来,我去过无数次的士林夜市,但永远搞不清楚它到底有多大,只是感觉它的范围不断在扩大,并且永远有新的摊贩到夜市里来。唯一不变的是,只要到士林夜市就可以看见很多在生活中努力的人,夜市的摊贩不论冬夏都在为生活打拼。
我看到卖炒花枝的三个女人,脚上都穿着跑鞋,她们一天卖出的炒花枝是无法计数的,一锅数十碗的花枝,总是一眨眼就卖光了。
我看到卖果汁的一对夫妇,两个人照顾七台果汁机,左手在打木瓜牛奶,右手却在倒西瓜汁,不论来了多少客人,他们总是一样准确、快速、有效率。
我看到卖铁板烧的人,脖子上缠着毛巾,汗水仍从毛巾流到胸前,实在是太热了,他每做完一轮的铁板烧,就跑到水龙头前去以冷水淋身,来消去暑气。
朋友问我说:“听说士林夜市的摊贩都是戴金表,开豪车来卖小吃,既然那么有钱,又何须出来摆摊呢?”
我说:“有钱而能坐下来享受,是很好的事。但有钱还能不享受,依然努力工作,才是更了不起的。”
大概是士林夜市中澎湃的生命力确能带给人启示吧!像如此热的暑天,气温在三十五摄氏度以上,还是有很多人走出冷气房,到夜市里来逛。
接着,我带朋友到忠孝东路去逛地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忠孝东路两边的人行道,每到百货公司打烊之后,就形成一个市集,从延吉街开始一直排到复兴南路,全部都是铺在地上的地摊。
这些摊贩有几个特色,一是摆东西的布巾,大约只有两个桌面大,非常简单轻便;放在布巾上的东西,样样都是整整齐齐的,与一般传统地摊堆成一团的样子完全不同。
一是摆地摊的人都非常年轻帅气,男生英俊,女生美丽,比逛街的人还要显眼。我对朋友说,这些年轻人有的是学生,有的是白天上班的上班族,夜里出来赚外快,所以摊贩的族群与传统为了生活而出来摆地摊的摊贩,是很不相同了。
“我从前生活感到郁闷的时候,就会一个人跑到夜市或忠孝东路,看到那些不管自己的心情好不好都努力出来工作的摊贩,就仿佛被他们撞击了心门,心突然打开了。”我说。朋友看着屋檐下的摊贩,也表示了同感。
台湾的经济发展其实没有什么秘密,是因为有许多充满生命力的人居住其间。
夜里从忠孝东路回家,想到不久前有几位年轻力壮的青年,绑架勒索杀死一位暴富的老农夫。他们作案的理由是:“从监狱出来后,因社会不能接纳,赚不到钱,才铤而走险。”社会不能接纳只是借口,我们的社会从来不会去问夜市的摊贩:“你有没有前科?”我们的社会也从来不会排斥或看轻那些为生活打拼的人。
听说士林夜市生意比较好的摊子,每个月可以净赚五六十万(在夜市摆摊的朋友告诉我),我听了只有感佩,觉得一个奋力生活的人不要有任何借口,因为“一枝草,一点露”,“要做牛,免惊无犁可拖”。
推荐作品:
《生命生命》(杏林子)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周国平)
《永久的生命》(严文井)
[诵国学经典]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选自《论语·学而》)
[明理知义]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成长启示]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选自《论语·公冶长》)
[明理知义]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拿出来与朋友共享,用坏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朋友得到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爱护。”
[成长启示] 孔子和颜渊、子路三人各自说了自己的志向,子路的志向是对人,颜渊的志向是对己,而孔子的志向则是对整个社会。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也应该趁着青春年华,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做一个有知识、有爱心、有益于社会的人。
课件102张PPT。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第一单元 青春之歌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二)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加深,面对________的现实,在峥嵘岁月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针对当时诗坛________的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________,创作出大量________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
B.“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的。
C.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现代诗”名称。
D.“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的。
B [A项,句式杂糅。C、D两项,词序颠倒。]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
B.它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C.它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D.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
A [在逻辑方面应按照先强调时代性,再到诗歌内容,最后是格律形式的顺序组合(要注意后一句中的提示词语“格律形式”);在内容方面应按照由“现实生活”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的顺序排列。]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雨交加 抱残守缺 制约 惊世骇俗
B.风雨如晦 墨守成规 束缚 愤世嫉俗
C.风雨交加 抱残守缺 制约 愤世嫉俗
D.风雨如晦 墨守成规 束缚 惊世骇俗
D [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风雨交加:风雨一起袭来。比喻天气恶劣。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愤世嫉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直到五四之前,中国诗坛还是旧诗一统天下。________________。
①新诗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陈旧的格律,其着眼点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
②尽管旧诗曾有灿烂的过去,但到了20世纪初,已成强弩之末
③它那固定的形式、格律,已使它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内容
④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向旧诗所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念发起挑战
⑤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读者的审美要求
A.①④②③⑤  B.②③⑤①④
C.①④③②⑤ D.②①④⑤③
B [文段的整体思路是从旧诗写到新诗,注意“它”“同时”等词语。]
5.下面是一封推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或不准确,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推荐信
南阳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一)班方阳同学,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优良。一直荣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爱,特此推荐。
阳明中学
2018年3月19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成绩”与“显著”搭配不当。②介绍该生在“我校”的情况,用语应谦虚谨慎,“荣任”不太合适。③“大作”是称别人作品的敬辞,学校称自己的学生的作品不宜用敬辞。④称对方学校应用敬辞,即“贵校”。⑤垂爱:敬辞,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垂青:谓以青眼相看,表示重视。
[答案] ①“显著”改为“优秀”;②“荣任”改为“担任”;③“大作”改为“作品”;④“你校”改为“贵校”;⑤“垂爱”改为“垂青”。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学创作中, ① ,创作者的情怀也同样重要。比如说时代与时代之间,文学风格的巨大差异 ② ,这一点前人早有注意,宋人戴复古诗云:“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在这里,戴复古把自己所处的南宋时代与唐代对比,认为情怀决定着两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杜甫、陈子昂之所以成为“秋鹤”,不仅在于他们的才华,更在于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而戴复古所处的南宋时期,虽然有才华的人很多, ③ ,于是便只能成为斜阳中的“乱蝉”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要关注语段的意思和横线前后语句的具体内容。该段阐释了创作者的情怀和才华对创作的影响。①处,由后面“创作者的情怀也同样重要”可知,此处应该填与“创作者的才华很重要”相似的句子。②处是对前一句的举例论证,应该填写“在于情怀而不只在于才华”相似的句子。③处,与前面构成转折关系,由“虽然有才华的人很多”可知,此处应填与“但大多缺乏忧国伤时的情怀”相似的句子。
[答案] ①创作者的才华很重要 ②在于情怀而不只在于才华 ③但大多缺乏忧国伤时的情怀
7.下面是中国农民歌会的会徽,请写出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观察徽标,找出徽标的中心构图要素。其次要认真审读题干,注意要求,写出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中国农民歌会的会徽,象征了农民用优美的歌声,歌唱丰收、歌颂美好新生活。
[答案] 会徽包含字母N、M、G,分别是“农”“民”“歌”的拼音首字母,表明主题。会徽将乐符幻化成灵动的布谷鸟,将树叶演变成羽毛。欢唱的布谷鸟,寓意着农民用优美的歌声,歌唱丰收、歌颂美好新生活。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①,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 ①罡(ɡānɡ)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8.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B.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
C.这首诗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然后再抒写诗人重返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
D.诗人没有落入俗套,他一反常规,独辟蹊径,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撕肝裂肺,呼天抢地地呼喊。
C [C项只是诗歌的传统写法,本诗却是另有创新的。]
9.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噩梦”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噩梦”概括了当时所有的社会黑暗现实,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啊,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10.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表达了自己渴望年轻的心情,对新生力量给予了由衷的赞美。
B.作者通过自我表白,反映了解放区是中国的希望,通过贴切的比喻,化抽象为形象,这区别于一般的宣传诗。
C.何其芳是运用意象的能手,他在第三节这样写,就使得一、二两节诗腾空而起,化为微风,化为阳光,显得活泼而空灵。
D.最后一节情绪一转,诗人又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相呼应。
B [B项,“自我表白”应为“自我抒情”。]
11.第一节诗连用五个“歌唱”,为什么这样写?这样表达对抒发感情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来到延安,新的生活令他激动不已,因此连用五个“歌唱”来表达自己对新生活的热情赞颂。这样表达使内容集中,语势强烈,节奏鲜明。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小 花
普希金
我发现书里有一朵小花,
它枯萎,失去芬芳,被遗忘,
于是我的心中不由得
充满了种种离奇的遐想:
它在哪儿开放?开在什么时候?
是哪一年的春天?它开了多久?
是陌生人还是朋友把它摘下?
夹进这本书是什么缘由?
是为了纪念情意绵绵的幽会,
还是纪念命中注定的别离?
也许是在独自散步的时候
采自浓阴下面,或荒僻的野地?
是他,还在世?是她,还健在?
如今哪里是他们栖身的家?
也许他们都已经枯萎,
就像这朵不知来由的小花。
12.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由这朵夹在书里被遗忘的小花,想到了它开的时间地点,以及摘下并把它放在书里的人,摘下并把它放在书里的原因,摘下并把它夹在书里的人的情况。
B.诗中表达诗人情绪的关键词“情意绵绵”“命中注定”“独自”看似普通,却能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个活生生的情境之中。
C.普希金的这首诗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叙事诗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
D.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人们要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C [C项,“叙事诗”应为“抒情诗”。]
13.这首诗借助“小花”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小花象征青春;小花枯萎,象征青春已逝;人们总爱怀旧,美好的青春让人欣喜,已逝的青春让人感伤;珍藏往昔,更要珍惜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