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赤壁赋 登泰山记
《赤壁赋》
一、读准字音
属客(zhǔ) 窈窕(yǎo)(tiǎo) 杯盘狼籍(jí) 斗牛(dǒu)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之(hè) 愀然(qiǎo) 江渚(zhǔ)
舳舻(zhú)(lú) 潜蛟(qián)(jiāo) 蜉蝣(fú)(yóu) 嫠妇(lí)
酾酒临江(shī) 横槊赋诗(shuò) 无尽藏(zànɡ) 冯虚御风(píng)
二、辨识通假
(1)冯虚御风(“冯”同“凭”,乘)
(2)山川相缪(“缪”同“缭”,盘绕,围绕)
三、一词多义
(1)歌
(2)如
(3)虚
(4)然
(5)而
(6)之
四、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作动词,渺小得像)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五、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露横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2)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古义:辽阔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六、文言句式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与枕藉乎舟中。(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凌万顷之茫然。(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渺渺兮予怀。(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
(2)省略句 (它的声音)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
(3)省略句 (洞箫乐声)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4)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靠着睡去。
(5)状语后置句 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6)状语后置句 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7)定语后置句 越过浩荡渺远的万顷江面。
(8)主谓倒装句 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9)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10)状语后置句 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鱼砍柴。
七、文白对译
操又在长阪击败刘备,进兵江陵。下,攻下。舳舻(zhú lú):指战船首尾连结。船尾掌舵的地方叫舳,船头划桨的地方
《登泰山记》
一、读准字音
汶水(Wèn) 蹬(dèng) 徂徕(cú)(lái)
樗蒱(chū)(pú) 圜(yuán)
二、辨识通假
(1)须臾成五采(“采”同“彩”,颜色)
(2)少圜(“圜”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三、一词多义
(1)当
(2)以
(3)道
(4)及
四、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5)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照)
(6)山多石,少土(形容词作动词,多有;少有)
五、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平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古义:摇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3)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六、文言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石罅。(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余始循以入。(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2)判断句,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
(3)定语后置句,“崖限当道者”中“限当道”为定语,放在“崖”的后面 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4)省略句,“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后句省略主语“雪” 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5)省略句,“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 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
(6)省略句,“循”后面省略宾语“之” 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
七、文白对译
《赤壁赋》
[资料链接]
(见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识作者]栏目)
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不得签署公事、擅离任所。当时苏轼多次在信中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他看问题变得更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能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倾向黄老,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消极避世思想。1082年,苏轼两次游览赤鼻矶,望着滚滚江水,想到功业抱负如水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文本鉴赏]
文章由对赤壁夜景的描绘,转入主客问答,在对话中展示作者内心的矛盾苦闷和排解过程,其景渺渺,其情真切,其理深刻,表现出作者听任自然、超然旷达的情怀。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写景 ②议论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写作者开始游赤壁时的情景,此时景色如何?作者有哪些活动?心情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景色: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②活动: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吟诗诵文,迎风赏月。③心情: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二、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第2段是怎样写箫声的?这一段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箫声哀怨、思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短语,渲染出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三、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3段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手法突出“客”的“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采用了对比手法,有三组对比。
古今对比
“一世之雄”与“而今安在”
人与物对比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与“吾生之须臾”“长江之无穷”
理想与现实对比
“挟飞仙”“抱明月”与“知不可乎骤得”
4.在文章的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和曹操的人生结局;认为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四、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轼是如何说服客的?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从“物各有主”的角度,提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即要顺其自然。②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多么达观。
五、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这篇赋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苏轼被贬黄州之初自己思想上的激烈斗争,作者是怎样显示自己两种思想的斗争的?请简要说明斗争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将自己的两种思想,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赋体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客(悲观沮丧)
问题
苏子(乐观豁达)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功业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欢乐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7.苏轼在文中流露出的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有时让人有消极感,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苏轼的一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他的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因此不免有些消极。
(观点二)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当时他被流放到偏远的黄州,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没有意志消沉,也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地去适应现实,这是很好的适应方式。在现代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登泰山记》
[资料链接]
中国古文第一人——姚鼐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诗人、散文家,安徽桐城人。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为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文本鉴赏]
《登泰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形、色、光 ②略写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中的两个虚词“皆”字的运用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2.请分析“半山居雾若带然”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这一切令作者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二、阅读课文第3~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请赏析“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稍见”呼应了上文“五鼓”,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
4.第5段描述泰山的特点多用两三字短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短句写出了鲜明形象,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同时又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5.文章的第4、5段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两节既写了泰山的人文景观,也写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古迹——道中石刻。自然景观:如写地貌——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写树——多松,生石罅,平顶;日观数里内无树。写雪——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水。写鸟兽——无音迹。②运用了小细节与大印象相结合的手法。③这样写,增加了泰山的人文内涵,突出了泰山景物的特点,表现了泰山之历史悠久,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特征。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叙事与描写相结合的特点。泰山为五岳之首,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写一篇登临游览泰山的游记,是颇费思索的事。作者下笔自然、轻捷、毫不费力,因为他注意到了点和面的结合。全文的重点是写日观亭看日出,这是泰山的特点,也是作者此次登临感受最深之处。但如果只写看日出,纵然写得十分细致和出色,也不免单调,而不能使人见到泰山全貌。作者恰到好处地把概括的介绍、简要的记述和生动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使人既能见到泰山宏伟的形势,又能领略到日出时的奇观。
7.泰山自然景观雄伟奇绝,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可以说泰山之上古迹随处可见,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但是,文中写道:“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请从文化遗产保护这一角度,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我们的文化遗产曾经遭受过外国的掠夺和践踏,也曾经由于我们的无知被我们自己自觉不自觉地浪费和破坏过很多,而且时至今日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仍在发生着。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财富,我们无权漠视和损害。
(观点二)让我们积极感受、走近文化,触摸文化真正的血脉,从而逐渐培养起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情感和素养,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判断力,从而真正杜绝以各种理由破坏文化遗产的短视举动。
(观点三)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携起手来,“从我开始,从今天开始,一起走近文化遗产、亲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文化遗产,做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做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为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尽到自己的一分力量。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巧用散句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散句的运用,使全篇文情沉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
2.写法指导
散句运用小“妙招”
散句多用在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中,以长短不一、结构不同的句式来表现修辞上的参差美,能使语气舒缓,舒卷自如。
写文章虽然是以散句为主,但散句中要尽可能地夹杂对偶、对仗、排比句等这些庄重有力、匀称协调的整句。这样整散结合,参差错落,读起来抑扬顿挫,才会有流畅的旋律和铿锵的节奏。
3.迁移运用
学习了本文,你或许对苏轼又有了新的认识,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写一段话“感悟苏轼”,注意排比句及散句的灵活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含思念之情的人们。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苏轼,永垂不朽。
[素材采撷]
一
1.素材积累
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失意和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了生命的真谛。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
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应用角度】 “坦然面对挫折”“豁达乐观是一种人生境界”“选择”等。
2.素材应用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之上,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苏轼看见了风。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二
1.素材积累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应用角度】 “无限风光在险峰”“山川文化之美”等。
2.素材应用
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泰山之奇观,尽在泰山顶。举目远眺,只见山外有山,景外有景,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他能够带领我们去领略山川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群文阅读]
导读:苏轼是一个品读不尽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感、有风骨的文化名人。读懂苏轼,应将苏轼与黄州赤壁联系起来,因为“赤壁,只属于苏轼”。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月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读懂苏轼
⊙黎文雄
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腾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在捋着胡须,昂首挺胸,眺望着那江水与天的边际。他在想些什么呢?
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壁赋》的图画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欲望。
苏轼,这位不羁的东坡居士,他的经历是很苦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被贬黄州,来到这个叫“赤鼻矶”的地方,开始了他曲折的经历。诚然,正是他的不平经历,才促使他写下一系列被称作“铁板铜琶”的豪放派诗词。
读苏轼,首先要读他的胸襟。要遣出心中的郁闷,自然要饮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的饮酒是遣怀,并非消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在赤壁这里写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才高八斗,“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句一句,字里行间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豁达胸襟吗?所以,我常常想起苏轼举酒临江的这一幕,这是一种豪迈气概,是豪放派的力量!
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
读苏轼,更要读他的爱国。尽管他被贬,但这丝毫不削弱他的精忠报国之心,反而激起他的报国激情。在他想起周瑜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飒爽英姿时,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功呀。只可惜,报国无门!在他官场失意,心中的压抑再度被触动了的时候,又回到现实中来了。他是一个无处施展能力的人,只能“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做我傲霜挺立的苏轼;“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喝我的酒,作我的诗,趁着年轻气盛的时候。
风起了,卷起江水撼动着石壁。明朗的月光下,一叶扁舟渐渐远去,只留下那读不尽的苏轼的背影。
推荐作品:
《苏东坡与黄州》(余秋雨)
《从〈念奴娇·赤壁怀古〉看苏轼的复杂人格》(袁书云)
[积文化常识]
1.七月既望。
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
2.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
五更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五鼓
戊夜
3~5点
3.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乾隆三十九年: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琵琶行并序》中“元和十年”、《石钟山记》中“元丰七年”等。
[诵国学经典]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选自《礼记·学记》)
[明理知义] 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很好的道理,如果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美好。
[成长启示] 这句话强调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实践,重在汲取。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你不去学习就得不到。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此同理。
课件130张PPT。16 赤壁赋 登泰山记第七单元 体味自然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阳谷皆入汶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道皆砌石为磴
C.多平方,少圜 方其破荆州
D.举匏樽以相属 中谷绕泰安城下
D [A项,冯,通“凭”;B项,缪,通“缭”;C项,圜,通“圆”;D项,无通假字。]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 纵:任凭
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B.崖限当道者 当:挡住
越长城之限 限:界限
C.而卒莫消长也 卒:最后,最终
白露横江 横:笼罩
D.哀吾生之须臾 哀:悲哀
正襟危坐 危:端正
D [D项,“哀”,应为“哀叹”的意思。]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B.挟飞仙以遨游
C.凌万顷之茫然 D.至于泰安
B [A项,“徘徊”,古义为“明月停留”,今义为“人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C项,“茫然”,古义为“辽阔的样子”,今义为“完全不知道的样子”。D项,“至于”,古义为“到、到达”;今义为“表示另提一事”。]
4.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顺流而东也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舞幽壑之潜蛟
C.道少半 D.击空明兮溯流光
C [C项,与例句均为名词用作动词。A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句)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省略句)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A [A项应为定语后置句。]
6.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B.古代用“阳阴”表示地方的位置。“阳”表示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阴”表示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B [“阴”与“阳”正好解释反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的军容之盛。
(4)《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曹操志得意满、在船头饮酒吟诗的情景。
(5)《登泰山记》中能表明作者与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这一特征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
(6)《登泰山记》中写等待日出时,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________________”相照应,章法严谨。
(7)《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登泰山记》中写作者待日出时自日观亭向东望去,“________________”,山谷中云雾弥漫,即所谓“云海”。
(9)《登泰山记》中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衬托出日观峰的高大雄伟。
(10)《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布满的环境。
(11)《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为喷薄欲出的太阳蓄势。
(1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答案] (1)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4)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5)自京师乘风雪 苍山负雪 大风扬积雪击面 (6)苍山负雪 (7)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9)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山也 (10)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11)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12)日上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8.请仿照示例,从杜甫、苏轼、辛弃疾三人中任选两人写两句话,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李太白颠簸蜀道,纵酒放歌,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属于命题式仿写,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这类题目没有前后文,不需要考虑意义内容上的前后关联,只需考虑句子本身的句式和意义关系。但所选人物必须从所给人物中任选两个,然后再写两个句子填写在横线上。要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联想。
[答案] (示例)杜子美伫立草堂,满目萧然,喟然一叹,就是一段历史 苏子瞻泛舟赤壁,追古抚今,随口吟诵,便是千古绝唱(辛幼安驰骋沙场,挑灯看剑,信手指画,铸就一部传奇)
9.下面是某中学校园广播站播出的一则征文启事的正文内容,其中在语言表达上有五处不妥,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为纪念周总理120周年诞辰,学校团委计划举办一次“读周恩来原著,写体会”的征文活动。要求全校同学踊跃投稿,用我们的笔墨诵唱周总理的伟大生平,学习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精神。文体不限,不超过1 500字。学校团委将在征文中评出一、二、三等奖,对大家的拙作我们将择优发表。各班稿件收齐后由专人呈送到校团委,截稿日期为6月30日,过时不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考生要清楚这是一则征文启事,是比较正规的书面表达。因此,在用语方面,自然应遵循得体的要求。“要求”的表达比较生硬,应改为“希望”。“用笔墨诵唱……生平”搭配不当,可将“诵唱”改为“歌颂”“展现”等。“拙作”是谦称自己的作品,不能用于指称别人的作品,应将其改为“作品”。“呈送”多指向上级送文件,不符合征文的语境,应改为“送”。“过时不候”显得不够庄重得体。
[答案] ①“要求”改为“希望”;②“诵唱”改为“歌颂”“展现”等;③“拙作”改为“作品”;④“呈送”改为“送”;⑤删去“过时不候”。
10.下面是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仔细审清题目要求,认真阅读流程图。注意流程图的顺序及层次,在组织答案时,要将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流程图的过程表述清楚。内容要完整,语言要连贯、准确,同时还要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 居民档案的建立从登记居民个人基本信息开始,逐步完善为家庭基本信息,再汇总为居民健康档案,最后按照新生儿、儿童、成年(孕产妇)和老年四类人群进行分类。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A [通过对比选项,用排除法解题最为快捷。“四顾寂寥”,意为“向四周望去,寂静空旷”,中间不能断开;“寂寥适有孤鹤横江”,无论从语法、语感上都讲不通,据此,排除B项。从句式来看,“赋”以四、六句为主,追求骈偶,据此,排除C、D两项。]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
B.“望”即“望日”,指阴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既望就是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七。
C.道士,通常指崇奉道教而又从事教务的人。或者修佛道之士的略称,魏晋时指和尚。也作有德之士的解释。
D.冯夷,即河伯,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冯夷”也作“冰夷”。在《抱朴子·释鬼篇》里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为河伯管理河川。
B [B项,“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七”错,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初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舍舟登山,游山后又返舟而游。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一语双关,暗指道士为孤鹤所化。这是作者佛家思想的反映,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D [D项,这里反映的是苏轼的道家思想。]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才过了多久呀,以前的江景山色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2)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从我头上飞过的,不是你吗?
【参考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陪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降,树叶已完全脱落,我们的身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看看这四周的景色很是愉快,于是一边走一边吟诗,互相唱和。
过了一会儿,我不禁叹惜,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捕到了一条鱼,嘴巴很大,鱼鳞小小的,样子好像松江的鲈鱼。只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就是为你的临时需要准备的。”
就这样,我们带了酒和鱼,再次到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峰高耸,月亮显得小了,水位低了,原来没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的江景山色竟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高峻的山岩,拨开茂密的野草,坐在像虎豹的山石上,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发出长长的清脆的声音,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声音震动了,高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刮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不禁恐惧而屏息静默,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任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展开的双翅像车轮,好像穿着白衣黑裙,发出长长的尖利的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一会儿,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我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来,走到临皋亭,向我拱手行礼,说:“这次赤壁游玩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哎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方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