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学习目标]
1.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2.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3.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方法指导]
1.阅读整本书,应以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断总结阅读经验,并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阅读宜沉心静气,集中时间和精力。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阅读要勤做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
[资料链接]
一、作家名片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他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他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乡土中国》《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二、著书背景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中西碰撞,由于工业化西方的强大威猛,中国原有的身份认同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一个是从政治上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王朝”变为屈居一隅的“民族国家”,另一个便是从文化上无比优越的“礼仪之邦”变为愚贫弱私的“乡土中国”。
直至20世纪后半期,中外学界仍强调以“农业国家”看待中国及其文化传统。如美籍学者萧公权、美国人类学家施坚雅都将中国直称为“乡土中国(Rural China)”。当时的中国社会的思想中,“乡土中国”绝非随意的比喻存在,而是暗含着一种性质:“落后”,所以无论单称或是特别强调,“乡土中国”都意味着“有待开化”。由此推论所激起的,便是一场自上而下、由外及内的掀翻重建。起终点落实在与“乡土”关联的两个方面,即开化农村,改造中国。在与“工业西方”比较,视中国为“农业国家”的人眼里,中国落后的原因与出路都在于“乡土”,于是要根本改变“落后”,须得先行改造乡土。于是一场规模浩大的乡村重建运动在中国各地推行开来。参与的突出人物有晏阳初、梁漱溟等。
(二)学术背景
1.以晏阳初为代表的“治农派”。此种观点认为,中国的问题在于患了民族大病,而且病入膏肓,若要治病,重在乡土,要“先抓住国建的命根,治它的症结,培养它的元气。”晏阳初认为中国乡土几乎找不出正面意义,相反存在着愚、贫、弱、私四大弊端,需要彻底改造重建。为此,晏阳初等人不但开展轰轰烈烈的社会宣传,而且选择河北定县等基层乡村进行重建实验。具体措施是:通过乡村运动实现民族再造。以文艺教育治愚、生计教育治贫、公民教育治私,提升乡土民众的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从而达到拯救中国的目标。此可称为乡土中国的“治农派”。其中“治”即“医治”——三农皆病,需要救治;农业、农村、农民,无一例外。
2.以梁漱溟为代表的“自治派”。梁漱溟也极看重乡土重建的国家意义,在其著作《乡村建设理论》中,他特别指出:“乡村建设,实非乡村建设,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但在貌似相同的推论前提下,他接下来的判断却与晏阳初有了分歧。梁漱溟认为,中国有自己的文化,其文化的根基在乡土;乡土不是中国的病体,而是传统的根基。在他看来,如果真要说“乡土中国”有病的话,其病根乃在国人“跟着近代都市文明的路,学西洋而破坏了乡村。”这里“破坏”一词表明,作为中国根基的乡土,原本是有其文化原创的;这文化之所以陷入病态,不在自身内部而是由于近代以来外力摧毁。基于这样的看法,梁漱溟先生所主张的乡村建设,其实起因于“乡村救济”。这被称为乡土中国的“自治派”。
三、学术价值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阅读指导]
一、
阅读范围
任务指南
《重刊序言》
《后记》
《附录》
归纳“社科学术类”著作不同于其他体裁作品的一些阅读方法,如抓核心概念,关注调查材料、比较方法、思维导图、文本语言和逻辑等。
阅读任务
(略读)请阅读《重刊序言》《后记》《附录》三个部分,设计一张有关《乡土中国》的思维导图,涵盖“阅读一本书”需了解的基本信息。
[参考示例]
二、
阅读范围
任务指南
《乡土本色》
(1)提高提取信息的能力。
(2)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论证思辨能力。
阅读任务
1.(略读)《乡土本色》在全书中起到对乡土中国性质的概述的作用。此章17段之间逻辑清晰,请用思维导图呈现各段之间的关系。
[参考示例]
2.(精读)《乡土本色》中作者把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请找出描写“乡土性”特点的语句,概括其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乡土性”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三、
阅读范围
任务指南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论证思辨能力。
阅读任务
1.(略读)用思维导图绘出两章中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清晰呈现作者的论证逻辑思路。
[参考示例]
2.(精读)阅读《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二章,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作者认为,提倡文字下乡,首先要考虑语言和文字的基础。语言是在具有相同经验或相似环境的群体中所使用的一种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是为了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文字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时间和空间阻隔的情况下,双方约定好代表意义的一种记号。而中国乡土社会由于土地的不流动性,导致了人们的历世不移。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定型的社会,彼此相互熟悉,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在这个社会中,语言是足够传情达意和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的了。也即是说,在中国乡土社会,文字有时候是多余的。
本文重点在于阐述面对面交流的乡土社会没有文字需要,其实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字下乡等同于简单的文字普及。文字下乡,从字面意思理解即城里人将乡下人不了解的知识带到乡村之中,以期改变乡下人愚昧贫穷的状态。但是,文字下乡更多的在于提倡将先进的现代文明如农业技术、生产方式等等传播到乡村,促进乡村的发展。实质是提倡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学习。
中国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在不流动的中国乡土社会中,虽然世代地口耳相传、言传身教能够记录和传播大多数的知识和经验,但是每个人是不一样的,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并不能保证这种传播方式能够完整地记录和保存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而文字的出现恰好能够弥补这些缺陷。
四、
阅读范围
任务指南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启发学生跳出文本,联系现实。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文化的关注。
阅读任务
(精读)阅读《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部分,结合文本思考下面的问题。
(1)祥林嫂在别人忙于“祝福”的时候凄惨地死去了,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祥林嫂是被这些人杀死的:(亲人)婆婆、堂伯、大伯——封建宗法观念(夫权、族权);(主人)鲁四老爷、鲁四婶——封建礼教;(众人)柳妈、鲁镇男女——封建迷信及愚昧、冷漠无情(神权);(知识分子)“我”——有能力反抗封建却不反抗。他们都把杀人的矛头刺向了祥林嫂。
祥林嫂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在被婆婆、堂伯、大伯虐待、出卖,被迫再嫁,被驱赶时,她不断挣扎;为了能使鲁四老爷、鲁四婶再让她在祝福前做祭祀的活,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争取做人的权利,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面对柳妈、鲁镇男女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声的抗议。但在封建社会里,找不到违反了封建礼教的祥林嫂的位置,更何况她还要反抗,这更加为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所不容。正是以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南的鲁四老爷和受这种思想文化熏染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的思想把一个善良、质朴、顽强的妇女推向恐怖的地狱。封建社会的三道绳索夫权、族权、神权,把祥林嫂置于死地。正像丁玲同志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2)《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曾经风靡一时,秋菊执着地打官司,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从外表上看,电影《秋菊打官司》这部作品的主题体现出了中国“普通农民法制意识的觉醒”,很多的评论文章也是这样看的。其实电影的主题真正令人深思的是秋菊和村长之间的冲突和关系。村长因为对方骂自己是“绝户”而动手打人在中国农村并非多么稀罕的事情,再说那个村长,无论从他的立场还是道德等任何意义上看,也不是一个坏人,相反在秋菊难产的危难之际他还能不计前嫌地抢救她,表现的是一个人正直仗义的道德原则。但他却不肯满足秋菊仅仅道上一个歉的简单要求。因为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就像父亲打了儿子是不能向儿子道歉的一样,一个领导当然也不能向村民道歉。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中依然存在着一种封建主义的残余和植根很深的观念。我们看完电影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村长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说上一句“软话”尚且如此困难,如果遇到其他更大的问题又将如何?如果像这个村长这样并没有多坏的人对待村民尚如此专横,如果遇到更坏的村长又将如何?可见,小矛盾反映大主题应该是这部影片隐蔽较深的作者动机了。
好的电影给我们不断的启发和思索。我们都知道其实中国现在还是80%的人以农业生产为工作。所以电影在这个层次上用小的事件反映大的社会现实,可以说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电影《秋菊打官司》也对现实社会有非常积极的推动意义。
(3)基层村镇的法律意识是什么状态?请你选择一个村镇调查点,调研后,对中国“法律下乡”提出几点好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加强对基层管理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工作。部分乡镇领导认识不充分,一些乡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法制宣传教育是“软任务”,消极应付,导致法制宣传教育流于形式。要对乡村基层管理干部普遍进行法律知识轮训,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和自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干部的法律素质和法制宣讲能力。②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QQ、微信、手机报等新的传播方式为载体,以“法律故事进万家”活动为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深入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法治观念。③落实属地原则,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化,农民从业结构多样化和居住分散化,过去一贯的集中教育方式难以奏效,这也给宣教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参照对流动人员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务工经商人员由所在的乡镇负责组织他们集中学习法律常识,提供法律援助,依法维护自身权利。
五、
阅读范围
任务指南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1)调动参与讨论与深入思考的能力。
(2)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论证思辨能力。
阅读任务
1.(略读)请为《长老统治》绘制思维导图,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参考示例]
2.(精读)请根据《无讼》中“乡绅评理”的内容自编情景剧,课堂上表演。
[参考示例] 略。
六、
阅读范围
任务指南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1)培养逻辑思辨能力,能具体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2)培养联系现实、思索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途径的能力。
阅读任务
1.(略读)请绘制思维导图,将这三章的相关章节的知识勾连起来,形成“全景”意识。
[参考示例]
2.(精读)阅读《名实的分离》《血缘和地缘》《从欲望到需要》三章思考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也逐渐在缩小,乡土性也逐渐淡化了,“乡土”观念日渐式微,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你对振兴乡村有哪些好的建议?请分享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城市的繁华对自小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的确很有吸引力,因为年轻,视野不够开阔,经历也不够丰富,为了生活、梦想,为了心中那一份向往来到了城市,因为那里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机遇。远离家乡,可以逼得自己实践理想的职业规划,激励自己变得更好。但是远离家乡与“记住乡愁”并不矛盾,关键是找到一个平衡点,恰到好处地处理好这个矛盾,乡土城镇化就显得尤其重要。
好的建议:①转变生产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等,让人们就地城镇化;②珍视历史遗存,转向提升品质、注重人性的内聚式发展;③打造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小镇经济,用特色文化保留乡土气息,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
课件54张PPT。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Thank you for w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