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课件(112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课件(112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2 15:10:03

文档简介


当代文化参与
本单元所讲内容属“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我们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本单元,要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通过开放式学习,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与参与传播建设相结合,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学习目标
1.聚焦家乡文化现象,自主梳理材料,确定调查问题,编制调查提纲,访问调查对象,记录调查内容,完成调查报告。
2.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会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家乡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方法指导
1.利用家庭资源以及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利用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名胜古迹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等,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家乡文化现象的认识。
2.开展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如读书交流、习作分享、辩论演说、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通过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板块一 助读导入——在兴趣中学习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村民文化大院,突然响起了评书的鼓点和竹板声,“闲言碎语咱不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评书一讲,立刻吸引了村民的目光,大家纷纷前来观赏,评书演员张老先生的精彩评说,引得大家掌声阵阵。张老先生不仅演讲传统评书,他还围绕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写成评书小段。评书中多为农村敬老孝老的好人,勤劳致富的能人,并以现在农村变化为由头,颂扬社会主义的优越,歌颂喜奔“小康社会”的愿景,或机智幽默,或曲折跌宕,说得观众拍手称快,说得大家心花怒放。这富有节奏的评书,为农村田野带来了一抹靓色。
张老先生年逾古稀,自幼喜爱评书演讲,后因年事已高,将评书演讲搁置多年,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又重新打起鼓点,敲响说书竹板,传承历史文化,颂扬时代变迁,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据介绍,舞狮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是马山头社区的本土文化之一。每逢元宵佳节,社区都以舞狮来助兴,增添热闹的节日气氛。
马山头社区醒狮队成立于2017年10月,现有30名成员,均是本地青年,年龄在20—28岁之间。为让队员学得高超的舞狮技艺,特邀了专业师傅指导。队员们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参加训练。大家积极性很高,偶尔缺席也会提前请假。每次训练,都会吸引众多社区居民围观,大家都盼望着社区的青年醒狮队能早日登台表演,让更多人一睹风采。
“醒狮队这个平台,能把社区青年聚集到一起,展现青春风采,增进彼此感情,非常有意义!我希望社区青年醒狮队的成立,能感染和带动更多的年轻人踊跃参与社区文体活动,丰富和提升社区文化建设。”醒师队负责人麦汉棠说。

蔚县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文化氛围浓厚。蔚县剪纸则是源于明代的经典民间艺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演化,不断创新,形成了如今技艺精湛、作品精美、风格独特的蔚县剪纸体系。
蔚县剪纸在2006年以剪纸项首位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的题材以戏曲人物、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居多。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细腻浑厚兼并,纯朴纤巧共存。把它贴在窗上,阳光打进窗户,别具一种欢快、明朗、清新的意趣。
在大家印象中,剪纸就应该是用剪刀“剪”出来的,但是蔚县剪纸,不是“剪”,而是“刻”,薄薄的宣纸作为原料,用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蔚县剪纸的雏形就基本形成了。
蔚县剪纸题材非常广泛,意寓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中体现了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它是民间社会的产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写照。通过其疏密有致的造型设计、细致入微的精湛刀工、绚丽鲜艳的独特点染,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动、有味、耐看。如今的蔚县剪纸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与观赏价值,产品畅销海外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喜爱。
板块二 体验成长——在活动中学习
一、自主学习·构建任务
学习活动
任务指向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1.学习填写访谈记录表
2.做一次访谈,写一篇人物志
3.实地考察家乡古代建筑,了解建筑文化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1.学习写调查报告
2.拟写一份有关家乡风俗文化的调查问卷
3.制订调查计划,写一篇有关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1.拟写一份家乡文化发展建议书
2.为一处风景区设计主题方案
二、走进家乡·活动实施
(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访谈的基本步骤或注意事项,学习填写访谈记录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访谈的步骤
1.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充分熟悉访谈的流程,带齐进行访谈需要的有关材料,准备好一切可用的记录工具,选择合适的访谈时间、地点;尽可能了解访谈对象,访谈前尽可能收集有关被访者的资料。
2.接近访谈对象
对访谈对象的称呼要准确,体现尊重的原则;介绍自己的身份要合乎情理,不要过于张扬;要求访问者回答问题时要热情有礼貌,要有必要的寒暄,答完问题时要表示真挚的感谢。
3.进行访谈
要把握住方向及主体,能避免的题外话要尽量避免。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随时记录。如果事先向被访问者说明,则名正言顺,当面记录,用录音或照相;如果没有事先说明,则应事后抓紧时间追记。
4.访谈结束
要用直接或者比较委婉的语气表示访谈将要结束,最重要的是要表示感谢,并为后续的联系做好交代。
访谈记录表
对象
性别
年龄
访谈成员
访谈时间
访谈提纲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
访谈记录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访谈照片
家乡总有动人的故事,请你走进家乡,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访谈的形式,记录下你所访问对象的人生经历,写一篇人物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村医罗妙亮,愿乡村少一点病痛
35岁的罗妙亮,是广西百色田东县作登瑶族乡驮瓜村卫生室的一名医生。
做医生体面、不愁衣食,这是一般乡村民众的普遍看法,但却不是她从医的原因。
引导罗妙亮走上从医之路的是她的公公。“我丈夫的父亲韦达东从医38年,经常帮助村民看一些疑难杂症。村里孤寡老人病了,常常赊账,他也从没有讨要过。”谈起公公,罗妙亮面露钦佩之情。
2000年,罗妙亮开始协助从事中医的公公采集草药、照料患者。这段经历中,她目睹了许多病患的痛苦,更亲眼见识到传统医学的神奇。
有一次,同村一位52岁的病人前来求药。当时病人全身无力,撑着两根拐杖走路,“离我家只有20多米了,他已经没力气走过来。”罗妙亮将病人扶进家,心里既同情又忐忑。
病人说,自己在田东县医院治疗过一段时间,被诊断为肾癌晚期,西医治不好,想找下中医碰碰运气。
病人真的碰到了好“运气”。韦达东在他后背靠近肾的地方摸出小拳头大的硬块,综合考虑病症与体质情况后,韦达东决定采用祖传草药秘方治疗。当时,病人并没有太大信心,连罗妙亮也担心出问题。但没想到的是,三个月后,病人后腰的肿块不见了,人也能正常走路了。罗妙亮说,如果不是她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父亲说那也许不是肾癌,是别的肿块。不管到底是什么,反正病是父亲治好的。”
在这样的耳闻目染之下,罗妙亮渐渐明确了未来的人生方向:成为一名好医生,为家乡民众解疾苦。
2011年,罗妙亮考入百色地区民族卫校,“我知道我为何而来,所以认真学习专业课,年年获得奖学金。”毕业后,她回到家乡田东县作登瑶族乡驮瓜村卫生室工作,如愿成为一名医生。
罗妙亮深知在乡村行医,医术必须全面,而学校所学远远不够。因此在繁忙工作之余,她刻苦学习中西医结合的知识,还在2016年参与了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函授学习。多年努力下,罗妙亮成了村医里的多面手。
而事实证明,罗妙亮的“多面手”也经受住了考验。某天,一位患者家属找到罗妙亮求助,心急如焚。原来是家里的80岁老人因呼吸困难在县医院住院10多天,却不见好转。医院诊断为大量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治愈希望渺茫。“一般医生碰到这种情况,唯恐避之不及。但看到老人这么痛苦,我就想试下。”罗妙亮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每天上门为她治疗。8天后,患者便能下床走路了,现在还能下地干活。这让患者一家对罗妙亮无比感激。
去年,罗妙亮参加了村医培训,接触到许多前沿知识,并领取了捐赠的检测一体机。“有了检测一体机,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都会大大地提高。”她说,自己还要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要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对得起公公的引导和培养,更对得起这份神圣的职业。
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请走进家乡的历史建筑,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古代建筑的文化氛围,并将下列表格填充完整。
历史建筑登记表
建筑名称
建筑位置
建造历史
建筑现状
价值描述
信息来源
照片
建议
[参考示例]
历史建筑登记表
建筑名称
济南督城隍庙
建筑位置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老城区东华街路北,东为按察司街,西为泮宫街,北依学前街
建造历史
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建筑现状
现在北侧的大殿遗址已被拆除建房,只有山门、前殿和倒塌的戏台尚存
价值描述
山东省现存最大的城隍庙,是济南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
实地考察
照片
建议
政府要充分重视起来,加强维护与修缮,让古建筑得以保留,给后代留一段美好的记忆
(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整理撰写调查报告所需注意的事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撰写调查报告要注意“四性”
调查报告是调查研究的成果反映,写好调查报告,应充分把握调查报告的特性。
1.写实性,收集第一手信息资料
要写好调查报告,首先应搜集、占有第一手信息资料:一是收集查阅现有的文献资料、政策规定、研究成果;二是深入实地了解事情的全过程,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
2.归纳性,认真地整理、分析调查材料
要写好调查报告,就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对材料进行整理,就要下一番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工夫,得出合乎实际的正确结论。撰写调查报告时必须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归类,靠作者精辟的分析去打动读者、影响读者、引导读者。
3.逻辑性,做到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4.深入性,调查报告内容要新、分析要深
新,就是选题要新,反映新情况、新问题,抓住新苗头。抓住问题的要害,善于亮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分析得有根有据,所提措施令人信服。唯有深才能创新。
广泛收集资料,与三四名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拟写一份有关家乡风俗文化的调查问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家乡风俗文化调查问卷
您好!
我们是________的学生,“家乡风俗文化调查”项目是我们重点组织的项目。这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家乡风俗文化的调查,了解家乡风俗的现状与变化,并据此推断出它的发展动态及趋势,进而能对风俗文化的保护和更好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本调查不用填写姓名,希望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回答,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1.您的年龄是(  )
A.18岁以下  B.18—30岁
C.30—50岁 D.50岁以上
2.您所在地春节时都有哪些风俗?(可多选)(  )
A.祭灶 B.扫尘 C.接玉皇 D.洗浴 E.贴门神、贴春联 F.守岁、爆竹 G.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H.正月初一 拜年 I.逛庙会 J.观社火 K.舞龙、舞狮
3.除以上所列项目外,当地还有哪些春节习俗?请列举出与以上不重复的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您对以上习俗的态度是(  )
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没什么特别的意义 D.太麻烦
5.您认为传统习俗在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作用是(  )
A.活跃节日气氛 B.增加家庭凝聚力
C.继承传统文化 D.是老人们旧观念
6.您的家中过年时保留的传统春节习俗比重怎样?(  )
A.保留大量的传统习俗
B.仅保留简单的习俗
C.传统习俗太麻烦,基本不保留
7.您认为现在春节的气氛如何?(  )
A.越来越热闹
B.跟往年一样
C.越来越冷清
8.您结婚时喜欢采用下列哪种方式?(  )
A.传统的结婚方式
B.西方的结婚方式
C.东西方结合的结婚方式
9.据您所知,当地结婚时有何特别习俗?(可多选)(  )
A.祭祖 B.迎亲 C.燃炮 D.食姐妹桌 E.请新郎 F.讨喜 G.盖头纱 H.拜别 I.出门 J.礼车 K.敬扇 L.不说再见 M.泼水 N.掷扇 O.摸橘子 P.牵新娘 Q.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 R.敬茶 S.拜天地 T.进洞房,闹洞房 U.观礼喜宴 V.送客 W.吃茶
10.除以上所列项目外,当地还有哪些结婚习俗?请列举出与以上不重复的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传统风俗文化的现状,您认为(  )
A.势力仍然很大 B.还有影响 C.正在消逝 
D.很难判断 E.荡然无存
12.对传统风俗文化的未来您认为(  )
A.很乐观 B.比较乐观 C.很难说 D.不乐观 
E.很悲观
13.对于当地传统风俗文化的保留工作状况您认为(  )
A.保留工作非常好 B.比较好 C.仍需改善 
D.效果不好 E.漏洞很大
14.对传统风俗文化的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调查结束了,再次向您表示感谢!祝您生活幸福,万事大吉!
对于家乡春节习俗的研究是一种重要课程,请认真准备,制订调查计划,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写出一份简易的调查报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关于家乡春节文化习俗的实践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农村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年青一代受到世界综合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与兴趣等方面出现“西化”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所淡化。春节期间,我对家乡农村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了适当的调查,现在分享给同学们,借此激发同学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并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扬。
下面向大家汇报关于春节习俗的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
1.春联
(1)春联的格式
正门对联:贴在门堂中间,纸张较宽大,字数一般4-5个大字,少数铁门有7个大字的。
门旁对联:贴于门两旁,一般木门门旁较窄,多数是7个小字对联,也有9个小字对联。有些人家是大铁门,则是7—9个大字对联。
门头横联:贴于门堂上方,多数情况下木门才有,字数讲究为偶数,一般是10个字,通常是由一副完整对联构成的。
“四个字”:贴于门头正上方,特大字,反应主人的吉祥心意。常见为“紫气东来”“飞熊镇第”“耕读传家”等。
“福”字:正门的最上方通常贴一个“福”字。有的正贴,也有倒贴的。倒贴寓意“福到”。
柱联:贴于各种柱子上,大字对联,通常是7-9个字。
迎喜条:通常贴在家门口的树上,如“迎喜接福”“四季平安”“四方来财”等。
(2)春联的内容
正门对联的内容都有积极、乐观、祥和、祝福等美好的寓意。
祈愿类的,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
言志类的,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祝寿类的,如“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
歌颂类的,如“国梦圆时家梦好,政风畅处世风清”。
写景类的,如“几行绿柳门户晓,一树红梅万户春”。
行业类的,如“联通千里全家福,信达万户百姓欢”。
励志类的,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春联的材质与种类
①地方工艺的红纸,人工书写:比如,我爷爷就喜欢买当地叫“凤凰特红”的红纸,在白纸上涂上红色涂料,越晒越红。用碳素墨水书写对联,即使一年过去了,还是黑字黑得发亮,红纸鲜红如新。
②印刷版:在一般的红纸上印刷黑色字迹的对联,这种对联开始好看,时间长了就会褪色发白。
③烫金版:也属于印刷的一种,在红纸上印刷烫金字对联,金光闪闪,很好看,但阳光晒的时间长了,字就会掉下脱落。
很多年轻人不太讲究,喜欢买印刷版对联,方便省事。但是年龄大一些的人喜欢买好红纸,请人到家写对联或订购手写的对联。其实,后者更富有传统文化气息,值得推崇。
(4)贴春联
①时间:贴春联通常是在除夕当天的上午,贴好春联就等着吃午饭了。但也有提前一两天贴春联的。大人们说,民间有习俗,穷人家过年就是“年关”,但只要贴上春联,债主见到了就不会上门要债了。
②程序:“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之前,通常要把上一年的旧春联撕掉,把门清理干净。
农村一般会先“打”好“糨糊”,然后裁好对联,做好准备。先在门上相应部位涂上糨糊,然后把对联拉直,轻轻贴上去,稍微调整后,用抹布压平即可。有时候要借助椅子、凳子和梯子才行。
贴对联也讲究文化,传统文化要求左边为上联,右边为下联,而上下联的判断依据是平仄声,需要了解对联知识并具有良好的拼音基础。
2.烟花爆竹
在传统的习俗中,春节放烟花爆竹是不可缺少的,硫黄硝烟味总是和春节的气息紧密整合在一起。人们总是以为烟花爆竹放得越响亮,来年的运气就会越好。网络查询可知:放爆竹是为驱逐一个叫“年”的吃人怪物,以确保民众平安,进而演化为一种祈福平安的民间习俗。
(1)燃放时间
①过小年,腊月二十三的晚上,目的是送灶神回娘家(天界)。民以食为天,期盼灶神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②除夕年夜饭时。过去,年夜饭是在晚上,如今“抢过年”,不少人家上午没到十点就吃饭了。
③除夕半夜12:00时。爆竹一声除旧岁,守夜结束时,爆竹声震天,接“灶神”回家,迎接新年的到来。
④正月初一的早晨。俗称“开门炮”。民众很讲究“开门炮”,寓意开门大吉,预示新的一年中一切顺利!
⑤正月初三早上“送年”。表示节日完成,需要开始干活了。
(2)烟花爆竹的种类
①礼炮型烟花:观赏性强,冲击力大,安全性要求高,燃放需要在空旷地带,当然,价格也是较贵的。据说是近十多年才有的,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往往燃放的既多又“豪”!
②鞭炮:有普通鞭炮与闪光炮(如“遍地红”)两种,前者是传统简装鞭炮,价格较便宜,后者是精包装、安全性好的鞭炮,价格较贵。鞭炮燃放起来持续响亮,预示顺当,是春节必不可少的。
③手持烟花:通常是儿童们手持燃放的观赏、娱乐型烟花。我小时候就喜欢缠着父母买这种烟花玩。
3.走亲访友喜酒忙
(1)走亲访友是春节最热闹的事情
现代人工作繁忙,不少亲人打工在外,春节成为亲戚之间互动的主要时期。一般地,走亲访友都会带点礼品。礼品多数为酒类、乳制品,也有其他的,如香烟、保健品、糖果或玩具等。到家后,主人会招呼大家先围坐在火盆周围,端出各种糖果零食,泡上家中最好的茶水,一起拉起家常。
一般地,血缘关系近、平时关系好的亲朋好友会留下来一起吃饭,仿佛不吃饭是对主人的不尊敬。老年人特别希望亲戚朋友在家里多热闹一段时间,所以有不少亲友会选择聊天、喝酒、打牌,把热闹的气氛搞的浓厚,主人会很开心,事后也会津津乐道。
(2)喜酒扎堆礼金重
因为平时在外工作的人多,乡村多半是妇孺儿童和老人,所以很多人把喜酒安排在春节期间,比如结婚、乔迁,甚至还有把孩子周岁喜酒提前或推后到春节期间的,图的是亲戚朋友都能到场,热闹一些。这些扎堆的喜酒无形中使得春节变得更加忙碌,甚至会遇到一天要喝2—5家喜酒的情况。
(3)反思与新气象
走亲访友带礼品导致浪费较大,虽然有的家庭可以把A带来的礼品转送给B,而B又流转给C,但最终家家都会留下一些酒品和乳制品等,而今礼品动辄几百元,导致每个家庭花销很大。但实际上,很多家庭一年也喝不了几瓶酒,礼品往往过期了也用不掉,浪费惊人。
喜酒扎堆使得很多人春节礼金花销很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礼金越来越重,由于崇尚礼尚往来,礼金的攀比导致的经济压力也不小。
然而,春节也出现了新气象。
①有不少家族统一意见,春节往来不再带礼品,彼此之间见面聊天、喝酒、打牌,图个热闹,就非常不错。
②有一些家族搞AA制新团拜,把家族的亲人约到酒店,一起见面吃饭、聊天、娱乐,不要天天张家李家到处跑,效果也是很好的。
③有一些家族轮流到访,今年一起到A家、B家,明年一起到C家、D家,等等。这样很多家庭可以解放出来,主办家庭也能一次待百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结束语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重大经济因素参与,我的调查报告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我的调查报告能激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思考对传统文化的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扬,使得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内涵得到更好的丰富与发展。
(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通过访谈、调查,进一步思考,设想家乡的文化发展前景,拟写一份家乡文化发展建议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家乡文化发展建议书
1.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设备。抓好乡村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乡风家风馆、村史馆等文化阵地建设与优化。建议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征求群众的阅读需求,助推“全民阅读”。
2.加大在乡村“种文化”的力度,组建农民文化社团,开展城乡文化社团的结对帮扶,扶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积极挖掘和保护具有家乡特色的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开展农民运动会、广场舞比赛、乡村旅游节、插秧比赛、山歌比赛等活动,真正让群众“唱主角”。
3.改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要兼顾“乡土”与“乡愁”。既要保护好青山绿水、传统村落、文物古迹等有形的“乡土”风貌,也要支持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以保留“乡愁”味道。
4.打造本村的农民文化团体。通过开展活动、举行比赛,发现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充分发挥师生在文化活动中的特殊作用,确保每村有1名志愿者、1个文化中心户、1支民间文艺团队。
请以小组为单位,以“家乡文化”为主题,为一处风景区设计主题方案,要求能够体现该风景区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营口望儿山风景区
望儿山是辽南名山,是以母爱为主题而命名的天下独有之山,辽宁省省级风景名胜区,营口市一级旅游景区、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望儿山风景区以“母爱”“子孝”为主线,从不同角度描述最质朴的母子情深之爱。
1.以景观呈现母爱文化
望儿山有慈母像、拜母亭、步母石、哺乳轩、望儿塔、拜母祠、报母泉、母恩池、念母祠、仙人桥、望儿山庄、母子桥、母爱世界、风范园等十余处以母爱为主题的景观。并以“母爱”“子孝”这一主线,规划设计船型广场、金水桥、母子同心广场及广场组雕、母亲塑像、大爱无疆步道、母爱文化广场等几部分,从不同角度描述最质朴的母子情深之爱,全面完整地表现出母爱与人性的光辉。庞大的雕塑群,神采各异,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人类母爱的博大。“母爱世界”更为壮观,它是望儿山景区体现母爱这一主旋律的标志。
2.导入复合功能
一是弘扬母爱文化,为鲅鱼圈区打造中国母爱文化第一圣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二是发展旅游业,根据服务业的需要,高标准、高品质的打造高端服务业集聚区。近年,望儿山修建的慈母馆是我国唯一的母亲纪念馆,国务委员陈慕华同志亲自为慈母馆题字。每年中外游客拜母者络绎不绝。贤达之士多以文孝母,为母立传铭刻做永久纪念。
3.母亲节大型活动导入
望儿山母亲节,也称“熊岳望儿山母亲节”,创立于1995年,至今已举办18届,是辽宁省十大节庆之一。每年五月,正当果花盛开的时节,望儿山都要举办“母亲节”,以“爱母亲、爱家乡、爱祖国”为主题,纪念和歌颂至真至圣的母爱,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敬母、爱母的美德。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文娱演出,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民俗拜母活动、评选好家庭、文艺活动、经贸洽谈活动丰富多彩,不仅塑造了城市特色文化,也促进了经贸投资。辽宁省、营口市于1996年把望儿山分别定为省、市级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
板块三 多读提能——从课外学习

蝉,安丘人俗称“接溜”,当它还在泥土里的时候,称它为“接溜鬼”。这俗气的名字,可见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接溜”顾名思义,当你靠近它的时候,它就撒一泡尿,接着就溜了。它的狡猾和“猥亵”的撒尿,以及它们在夏季此起彼伏的蝉鸣声,成了乡村娃竞相追逐的对象。粘蝉,成为孩童时代最有意思的童趣之一。我和弟弟自然也加入了粘蝉的队伍,乐此不疲。
粘蝉,可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技术活”。古代有“佝偻者承蜩”一语(承蜩,即粘蝉),《庄子·达生 》中有言,“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翻译成现代语就是“老汉粘蝉”,意思是人们只要排除外界干扰,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有所成就。当然,小时候的我们并不懂庄子,只知道粘到很多很多的蝉,在小伙伴心中那是一件“功成名就”的事情。
杏杭村,坐落于安丘青云山脚下,错落有致的杏树、苹果树、梨树、桃树、梧桐树、柳树成为蝉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蝉也成为影响果树生长的“天敌”之一,但凡被蝉吸食、产卵过的树枝,不久就会枯萎,被风折断或者被农人剪断落入泥土中,它们的卵才得以生存。这也许就是蝉被称为“接溜”的缘故,既严重损害果树健康成长,又不能顺利捕捉,农人们也无可奈何。
每到炎炎夏季,我们都会吵着让父亲去买一根长长的、笔直的竹竿,这是粘蝉的主要工具之一。然后就是制作粘蝉的“面筋”了。这个技术活一般都是弟弟来完成,用粗白面粉制作面筋,这是母亲特别交代的,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为了防止我们用细白面粉过于“奢侈浪费”。弟弟盛一碗粗白面粉,加上井水揉成团。随后,放在一盆水中,把面团放在掌心,轻轻地揉搓,一点一点地把面团中的淀粉淘洗出来,剩下能粘在一起的,就是面筋了。上小学的弟弟能把制作面筋的技术熟练驾驭,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是跟谁学的,说起来当时也是一件极为自豪的事情。
刚制作好的面筋,还不能立马对蝉施展它的“威力”,只有等到面筋中的水分自然蒸发到一定程度,它的黏性才能发挥出来。用油纸袋沾点井水,把面筋放在里面,防止面筋的水分过度蒸发影响它的黏性。再找个专门装蝉的大矿泉水瓶,扛上竹竿,把毛巾沾上冰凉的井水,搭在肩上,带上一瓶凉白开,顶着烈日,哼着小曲出门了。可能会有人要问,为啥要顶着烈日去粘蝉?因为中午的蝉叫得最响,光线最好,人们能够通过蝉鸣声,透过层叠的树叶准确定位到蝉在树枝上的位置,特别利于粘蝉。
粘蝉一般是从自家庭院周围开始,小时候我比弟弟高一头,粘蝉的任务自然落在我身上,弟弟负责摘下被粘住的蝉,掐掉翅膀,放到大矿泉水瓶中。兄弟俩昂着头,穿梭于各种树木的底下,仔细寻找蝉的踪迹。每当发现一只,紧紧握住竹竿,轻轻地靠近,随后迅速碰上蝉的翅膀,一只蝉就顺利收入囊中。就这样,但凡有树木的地方,都曾留下过我们的足迹,把整个村里绕行了一遍又一遍……有时候,会遇到同在粘蝉的小伙伴,你看看我粘的蝉,我看看你粘的蝉,比比谁粘的多,谁粘的少,好不痛快。
等面筋一点一点地用完,昂了半天的头也累了,带着“战利品”回家去。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数蝉,数一数总共粘了多少只,想一想什么地方的蝉多,下一次或许还会去。等到晚间父亲下班回家,看着儿子们粘的蝉,高兴得很,淘洗干净,用热水焯一下,放油锅一炸,撒上椒盐,就成了他的下酒菜,快哉快哉。有时候兄弟俩粘的多了,母亲会留下父亲要吃的,剩下的就拿到做小炒的店铺里卖掉,卖到的钱会给我和弟弟自由支配,虽然钱不多,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我们会买一些偶尔想吃的美食与家人分享,那乐滋滋的心情到现在记忆犹新。
时间回到现在,已经参加工作的我们,孩童时代早已不再,每听到蝉鸣阵阵响起,就将我的记忆拉回到了粘蝉的“光荣岁月”,回想起与家人相濡以沫的日子,回想起用卖蝉的钱给母亲买吃食的情景。父亲,应该很久没有吃到儿子们粘到的蝉了吧……

悠长悠长的东南风像群顽皮的孩子,在一片片青青的麦海上接连打几个滚儿,一穗穗的麦子渐渐饱满起来,澄黄起来了。随手捋下几穗,放在掌心轻轻揉搓,吹去一层麦糠,清亮亮、晶莹莹的麦粒儿便显露出来了,丢在嘴里细细咀嚼,那股清爽甜香的滋味总让人回味无穷……
我的家乡在鲁南的郯城县,那是山东的南大门。每至夏初时节,家乡一带风行“尝新”的习俗,就是采摘少许即将成熟的青麦穗、青豌豆,抑或早熟的春玉米、刚收下的小豌豆,做成各种各样的吃食,尝尝新粮的醇香,品品丰收的喜悦。打小,我就爱吃香喷喷的烤青麦,母亲常把一穗穗青青黄黄的麦子,放在灶间的余火上烧烤,燎去丛丛扎人的麦芒,只剩下光秃秃、胀鼓鼓的麦穗,一缕缕新麦的醇香从黑黢黢的灶房里飘出来,诱得我们兄妹口水直流。母亲把秃麦穗放在簸箕里反复搓几遍,再颠簸几下,一粒粒亮晶晶的青麦子直朝我们闪着小眼睛呢。我们你一把我一把吃起来,那滋味香醇醇、筋道道的,比时下孩子常吃的一些时尚小零食,不知强多少倍!
母亲心灵手巧,她“尝新”的花样儿多,能用青豌豆、青麦子做出许多种吃食。比如摘了青青的豌豆荚,她会加上少许盐巴,清水稍煮,豌豆荚的那股鲜爽、清香让我们品之不尽。她还会把青麦粒、青豌豆掺了大米蒸干饭,陈年的大米吸纳了新粮的鲜香,味儿糯香糯香的,耐口着呢!热腾腾的盛上一碗,光看那清凌凌、白亮亮的色泽,就不由得胃口大开,食欲大振。母亲还爱做新粮粥,青麦粒、青豌豆和刚收下的小豌豆,兑了清甜的井水,用一盘青石小拐磨磨出汁儿,入锅慢悠悠地煮透,青莹莹、粘稠稠的新粮粥撒上少许盐豆儿,吃起来蛮享受,十分滋润、舒帖。
想起电影《柳堡的故事》了,那个留着忽悠悠大辫子的二妹子一直在记忆里泊着,“九九那个艳阳天呀咦唉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吹得风车儿转啊,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曲调儿婉转悠扬,不由就忆起了家乡的蚕豆。麦子黄梢的时候,青枝绿叶间的蚕豆荚变戏法儿般成了浅褐色。母亲收下几墩早熟的蚕豆,摘下胀鼓鼓的豆荚儿,剥出一颗颗圆润的蚕豆儿,用菜刀一颗颗划上十字花,然后趁着鲜儿撒入盐巴渍上一渍,油锅里煎炸,顿时满屋子飘散着一缕缕豆香。未及入盘,捏上两颗急急丢进嘴里,嘎嘣一咬,那香那脆的舒惬劲儿,甭提多美了!
我喜欢在郊外一波波涌起的麦浪里徜徉,喜欢品那即将成熟的新粮的醇香。随手揪上一穗,剥一粒饱满的麦子入口,细嚼慢咽,麦香沁人心脾。那滋味像什么呢?像暄和的绵软的阳光的味道,像那一道河湾里黑油油的泥土的芬芳,像年轻的母亲身上那特有的清甜的奶香!还有什么呢?还有广袤的原野上野花野草的气息,村庄上空袅袅升起的炊烟的气息,哼唱甜美乡谣的邻家俏妹子,那一如艾草一样迷人的气息……恍恍惚惚的,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绿水环绕、榴花似火的小村庄,一脚踏进那方爬满淡蓝色乡情的青石小院,端起一只硕大的兰花海碗,津津有味地品着母亲盛起的新麦粥……
而今,小城里也时兴“尝新”的习俗了,农贸市场上、大型超市里赫然见到一把把青麦穗、一篮篮豌豆荚,还有一穗穗早熟的青玉米,好亮眼好诱人哦,禁不住唾液潜溢起来。忽然想起,好久没有回家看看亲爱的爹娘,看看饱满的麦穗了,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娘是否还在村口倚靠着那棵歪脖子老槐树,呼唤漂泊在外的儿女回家,品尝世间最美的新麦粥?不由得,泪已湿了青衫……
课件112张PPT。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导读[课标解读]Thank you for w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