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本单元所讲内容属“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旨在培养我们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言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度,提高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学习目标
1.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2.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3.观察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方法指导
1.积累、梳理要有系统、有计划,要有步骤地、持续地进行。要有布置,有鼓励和督促,并持之以恒。
2.积累、整合与探究,都要边积累,边记录。要注意写语言札记,随时记录点滴材料。
3.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针对学习内容,可通过专门文章的阅读,对语言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板块一 助读导入——在兴趣中学习
1.沉李浮瓜
解释: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出处: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成语故事:吴质,字季重,山东定陶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曹魏大臣。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吴质出任朝歌(今河南淇县)长,又迁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令。曹丕为巩固太子地位,常与吴质书信来往,商量对策。在书信中,曹丕回味着旧时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结伴游玩的美好回忆,天热时把瓜果用冷水浸后食用,山风动翠竹,清泉石上流,树荫浓茂,不仅水果凉得透彻,人也十分爽利与安适。
2.吴牛喘月
解释: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形容天气酷热。
出处:北宋·《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成语故事:在晋武帝时,有一个叫满奋的人,向来怕吹冷风,尤其更怕寒冷刺骨的冬风。有一天,风很大,他刚好进宫朝见武帝,看见宫里的窗户是透明的琉璃做成的,好像很不坚固,不禁发起抖来,脸色变得很苍白。武帝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满奋照实回答。武帝一听,便笑着说:“琉璃窗本是密不透风的。”满奋觉得很不好意思,便也笑着说:“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意思是说:我就好像吴地里的牛一样,一看到了月亮就吓得喘起气来了。
大家肯定知道“吝啬”是形容人小气,但是却不一定知道这竟是两个人的名字。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王吝的人,中秋前夕去看望老朋友李啬,但不舍得买月饼,就画了一个月饼,提着去了李家。
结果李啬没在,他的儿子想,王伯伯提着月饼来我们家,我要回一份礼才是,于是画了一个大南瓜,送给王吝。
后来李啬回到家问儿子:“王吝有送礼吗?”儿子回答道:“送了一盒月饼。”“那你回礼了吗?”
儿子答:“回了一个这么大的南瓜。”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中两人的名字“吝啬”,用来形容那些刻薄小气的人。
“四大急”说的是着火了,晒粮食的时候下雨,有狗去追兔子,有狼在追羊。这些事看着都是急事,特别是最后两个,我们在小的时候应该都见过,所以也是能够体会到的。
“四大快”说的是飞的燕子,火轮船,安着雕翎的箭,鹞子断线。这里面飞的燕子是我们都见过的,速度非常快。
“四大累”说的是和泥、甩大匹、打坯,还有打溜须。这些都是盖房子上面的事情,特别是和泥,真的干过的人都说很累。
板块二 体验成长——在活动中学习
一、自主学习·构建任务
学习活动
任务指向
丰富词语积累
1.梳理语素类型
2.收集整理一些词语,探究语义之间的关系,体会词语的丰富内涵
3.写一篇以“成语中的________文化”为题的语言札记
4.梳理常见的熟语(成语)误用类型
5.搜集一些新词语,与同学交流
6.全班组织一次讨论: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新词语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梳理古今词义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四种情况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1.词语的使用必须要看语境
2.词语的使用必须要看词语的感彩
3.词语的使用必须符合语体的要求
二、合作探究·活动实施
(一)丰富词语积累
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你已经接触到了不少语素,查阅材料,做成幻灯片,举例说明语素包括哪些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1.单音节语素
如:天、地、人、跑、跳、唱、红、白、民、朋、思等。
2.双音节语素
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1)双声,声母相同的联绵字:如琵琶、乒乓、澎湃、鞑靼、尴尬、荆棘、蜘蛛、踯躅、踌躇、仿佛、瓜葛、忐忑、淘汰、饕餮、倜傥、含糊、慷慨、叮当、蹊跷、玲珑、犹豫等。
(2)叠韵,韵母相同的联绵字: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苍莽、邋遢、啰唆、怂恿、螳螂、桫椤、倥侗、蜻蜓、轰隆、当啷、惝恍、魍魉、缥缈、耷拉等。
(3)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如蜈蚣、蓊郁、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铃铛、奚落、褡裢、茉莉、蚂螂、窟窿、伉俪、蝴蝶、笊篱、蹦跶、蟪蛄、狡狯、狡猾、蛤蚧、蛤蜊、牡丹、磅礴、提溜等。
(4)外来词,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借形过来的词语。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的士、巴士、尼龙、吉普、坦克、芭蕾、踢踏、吐司、沙发、苏打等。
3.多音节语素
主要是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由三个音节以上的语素组成。如: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安第斯、法兰克福、奥林匹克、白兰地、凡士林、噼里啪啦、淅淅沥沥等。
搜集整理一些词语,探究除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之外,语义之间的关系还有哪些,体会词语的丰富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1.上下义关系
上下义关系是词语之间语义上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凡是一个词语的全部语义(概念意义)包括在另一个词语的语义之中,这两个词语就构成上下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就是逻辑学上的属种关系,具有属种关系的一组词就是上下义词,其中表示属概念的词是上义词,表示种概念的词是下义词,如:“笔—钢笔”“人—男人”“听—偷听”“销售—批发”“红—粉红”“白—雪白”等。其中“笔”是“钢笔”的上义词,“钢笔”是“笔”的下义词。其余依此类推。
上下义词都有属种关系,没有属种关系的词不是上下义词,如构成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词就不是上下义词,如“中国—北京”“衣服—衣襟”“森林—树”“船—船队”都不是上下义词。表示等级关系的词也不是上下义词,如“博士—硕士”“处长—科长”“年—月”都不是上下义词。
2.总分关系
总分关系是词语之间语义上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果一个词语所指的事物属于另一个词语所指事物的一个构成部分,这两个词语之间就构成总分关系。具有整体部分关系的一组词是总分词,其中表示整体的词是总义词,表示部分的词是分义词,如“中国—上海”“大学—系”“房子—客厅”“教学楼—教室”“身体—头”“鞋子—鞋底”“四季—春天”“森林—树”“船队—船”等。其中“中国”是“上海”的总义词,“上海”是“中国”的分义词。其余依此类推。总分词中分义词所指对象是总义词所指对象的构成部分,可以进入“乙是甲的一部分”的格式。如“上海是中国的一部分”。
总分词与上下义词有类似之处,都可进入“甲包括乙”的格式。但上下义词之间是属与种的关系,可以进入“乙是甲”的格式,总分词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进入“乙是甲”的格式。如不能说“上海是中国”。
3.类义关系
类义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类义关系是指表示同类事物现象的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包括上下义关系、总分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和狭义类义关系。如一般所谓类义词典的“类义”,指的是广义类义关系,狭义类义关系是词语语义上的同属异类关系,即词语所指事物属于同一大类(或整体)而分属不同种类(或部分),不包括同义、反义、上下义或总分关系。这里只谈狭义类义关系。具有狭义类义关系的词就是类义词,如“苹果、梨、桃子、香蕉……”“花瓣、花萼、花托、花蕊”“蛙泳、仰泳、蝶泳、自由泳”“煮、蒸、炒、炸……”“东、南、西、北”“博士、硕士、学士”“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汉朝……”。“苹果”“梨”等都属于同一个大类“水果”,但分别是属于不同的各类;“花瓣、花萼”等都是“花”的组成部分,所以都是类义词。其余依此类推。
成语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分别从中华民族精神、天文地理、政治法律、文化艺术、衣食住行、动物植物等方面任选一个专题,积累相关的成语,理解含义,并以《成语中的 文化》为题,写一篇语言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成语中的中华文化
成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累积和沉淀,它包罗万象,蕴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一个小小的成语看上去轻于鸿毛,实际上,成语背后的中华文化却是重于泰山。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可以管窥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文化是一个范围极广的概念,成语中所包涵的中华文化也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下面我们选择几个角度,略作探究。
1.成语中的民族精神
成语中包含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例如:光明磊落、刚正不阿、舍生取义、大公无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淡泊明志、一清二白等。表现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美好品质的成语数不胜数,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成语,看到我们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正直和善良、勤劳和勇敢。我们要学习成语,更要继承成语中所折射出的先辈们的精神和气节。
2.成语中的礼仪习俗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我们可以从成语中看到中国古人的礼仪习俗。例如:八拜之交、明媒正娶、火树银花、披麻戴孝等成语。
八拜之交:指异姓结为兄弟或姊妹。俗称拜把子。从这个成语可以看到古人朋友相交的一种礼节。(八拜,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
明媒正娶:旧时指经媒人和父母商定,以传统形式迎娶的婚姻。这个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婚姻习俗,一定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私订终身是不合礼仪、不被认可的。(明,光明正大;正,合乎当时礼仪。)
火树银花:形容灯光和焰火绚丽灿烂,多指元宵节晚上的灯市。从唐代起,我国就有元宵节夜晚观灯的习俗,火树银花这个成语正是这样一个古老习俗的见证。(火树,缀满灯彩而火红的树;银花,闪闪发光的银白色的花形灯盏。)
披麻戴孝:旧俗子孙为直系尊亲或臣子为君主服重孝,要穿粗麻布服,腰系麻绳等。这里所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
3.成语中的科学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可以试着从成语中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锦上添花、炉火纯青等成语。
斗转星移:北斗转了向,星辰移了位。指季节或时间的变换。这说明古代中国人已经很注意观察天象,具备一定的天文知识。(斗,北斗;星,星座。)
沧海桑田:大海变桑田,桑田变大海。古人用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这同时也折射出古人对地质结构变化、海陆变迁情况的了解,是地理方面的知识。(沧海,大海;桑田,农田。)
锦上添花:今常用于赞誉那些好上加好、美中更美的事物。该成语体现的是我国古代的织锦技术。锦是以彩色的丝线织成各种花纹的织品,花纹精致,色泽艳丽。锦已经很美丽了,再在上面加织花朵,就叫“锦上添花”,这实在是很高超的纺织技术。
炉火纯青:最早是指古代冶炼青铜的火候。先秦有书记载,铸造青铜器时,火的颜色从黑浊—黄白—青白—青,到纯青之时才够火候,才能铸铜。这里记载的颜色变化完全符合合金光辐射的规律。炉火纯青这个成语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通过光的颜色来测试高温的技术。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是语言的精华,是文化的精华,它蕴含着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它传承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文明。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权利更有义务继承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有资格更有职责学好、用好我们的内容丰富、含义隽永的成语。让我们以自己的努力学习来捍卫我们民族的文化和语言,让我们在灿若繁星、浩如烟海的成语世界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常见的熟语误用有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2.对象误用,张冠李戴
成语均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用于人,有的用于物,有的用于事,还有的用于特定的人、物或事,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他用。
3.褒贬颠倒,感情失当
成语从感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类型,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的错误。
4.敬谦错位,主客混淆
有些成语是谦辞,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辞,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便会犯敬谦错位的错误。
5.不解整体,断词取义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应该整体使用,但有些句子在使用过程中,只断取成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而抛开了其他词素的意义,因而导致了成语意义与句子语意的相悖。
6.功能混乱,搭配不当
有些成语使用时不仅要注意其与整个句子前后语境是否吻合,还要注意其与整个句子前后的语法关系是否搭配。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造成语法功能混乱。
7.形近易淆,音近易淆
有的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词素,在使用的过程中极易混为一谈。
8.轻重失度,头重脚轻
有些成语词义较轻,有些成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9.不合逻辑,事理不通
在成语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成语义和语境义的契合性,既不能违背语意逻辑,也不能违背事理逻辑,否则就会造成逻辑上的相悖。
10.画蛇添足,前后重复
成语一般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句意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的隐含义和句子的语意重复。
11.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我们在掌握或运用它们时一定要注意追根溯源,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它们的运用回到其本义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
12.不合语境,整体不协
有些成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所在的语境不协调。
请以“云计算”“一带一路”“微信”“吃瓜群众”新词语为例,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一些新词语并加以整理,与同学交流,看看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词语
来源
含义
反映了哪些变化
云计算
科技领域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计算就是运用互联网上分布式计算机进行运算的一种运算方式
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
一带一路
政治、经济领域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大幅提升,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微信
网络语言
一款聊天软件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吃瓜群众
网络语言
指“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
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
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流行语,有人认为,其中的一些词语表达形象、鲜活,有可能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也有人认为,这些是生造词,表意不清,格调不高,不利于汉语的纯洁和健康。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全班组织一次讨论: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新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1.汉语一直是向前发展的,吐故纳新是正常的。部分新词语能够反映社会发展变化,且有极强的表现力与生命力,那么就应该允许它们进入我们的语言系统。诸如“微信”“失联”“正能量”“吐槽”“拍砖”“接地气”“网购”等媒体上高频热词都与我们目前的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像“给力”一词,给人干劲十足、充满力量的感觉;“宅男”“雷人”中的“宅”和“雷”,既传神又有活力。
2.存在下列情形的新词不必或不宜进入语言系统:
(1)格调不高的词,不宜进入语言系统。如“屌丝”“腐女”等。
(2)不合语法规范的,临时组合的新词不宜进入语言系统。如“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等。
3.新词语顺应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是最具时代气息的产物,浓缩着一个历史时期前进的步伐,折射出人们更加富裕安康的新生活,便于人们之间的交流,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一些粗俗的网络用语也会鱼目混珠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斟酌,谨慎使用,既要表情达意,又要符合语言文字的语法规律。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请运用PPT的形式举例说明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四种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1.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大。如:“诗”,古代专指《诗经》,《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现代泛指一般诗歌,词义的范围扩大了。“河”,古代专指黄河。《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左传·成公十六年》:“晋师济河。”《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一带;“河东”指黄河以东,今山西西南部。汉代以前,“河”的常用义特指黄河。后来泛指一般河流。把一条河的名称扩大成为一般河流名称,由专称变为通称,今义把古义的范围扩大了。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小。如:“宫”,上古时期泛指房屋。“宫”“室”是同义词,先秦时期都指房屋。秦汉以后,“宫”专指封建帝王的住宅,如“阿房宫”“未央宫”。现在除了某些叫“宫”的旧有名称外,只有某些文化娱乐场所才称宫,如少年宫、文化宫。“宫”的词义范围越来越小了。
3.词义的转移
词义转移是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如:“豆”,甲骨文中形似高脚杯,是一种盛肉食的木制的高脚碗。《诗经·大雅·生民》“于豆于登(盛肉于豆,盛肉于登)”中的“豆”就是指这种器皿。后来,“豆”的意义转移到豆类植物及其果实上了。豆类植物,上古不叫“豆”,而叫“菽”。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风俗习尚和社会思潮的改变,往往引起人们对事物的爱惜与善恶评价的变化,从而影响词义的褒贬。有的词由褒义变为贬义,有的词由贬义变为褒义,有的由中性词变为贬义词。如:“爪牙”,古代是指武将、猛士,是个褒义词。《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爪牙”的今义是指帮凶、走狗,成为贬义词了。
(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词语的使用必须要看语境,仔细阅读下面一段话,看看画线部分运用什么词语更贴切。
高考过后,考生和家长又围绕着志愿填报忙碌起来。面对那么多学校和专业该如何选择,让一些考生和家长犯难,这也让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辅导市场 ① ——“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填报服务 ② ,要价数千到数万。天价志愿咨询的最大卖点就是大数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均被相关部门否认。事实上,全国还没有哪家单位或企业建立起真正的高考志愿“大数据库”。所谓数据,真实的情况是,高校网站、媒体每年都会公布一些录取信息,还有一些其他公开渠道的数据。商业机构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整合,冒充来自特殊渠道的大数据。
众所周知,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划定,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某一区域内的高校招生计划、当地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等都有可能让分数线出现波动。拿往年的“大数据”来套用今年的分数线,无异于 ③ 。至于商家倾情推销的“专家”,也未必靠谱,他们的眼里恐怕更多的是利益。
④ 的事情是整顿市场乱象。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关于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不是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而是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放任状态。有关部门应及时出手,不能任由高考志愿填报市场野蛮生长。此外,也应尽力拓展渠道,为考生提供正规、科学的填报志愿辅导服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①应运而生:旧指顺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中性词。②五花八门:联合式中性成语,作谓语、定语,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③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④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十分紧迫。
感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搜集有关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等方面的材料,体会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感彩。
(1)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
(3)敌人使出最毒辣的手法,用一切刑具折磨他。
(4)愚蠢的特务鉴别了两个钟头,结论是“笔迹相同”,就断定是他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1)(2)中的“纯洁”“高尚”“坚韧”“刚强”“淳朴”“谦逊”“凝聚”“敬爱”“深情”带有褒扬、尊敬、喜爱等感彩,这种词称为褒义词。(3)(4)中的“毒辣”“折磨”“愚蠢”带有贬斥、憎恶等感彩,这种词称为贬义词。
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有没有不符合书面语体要求的地方?如果有,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板块三 多读提能——从课外学习
时代浪潮中,社会的词语运用,在人们不知不觉间悄悄发生了若干变化。考察梳理这些变化,会给我们观察新时代的社会语言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
先说几项触手可及、不时遇到的新变化:
(1)集合名词的个体化。
集合名词也叫“总称”,如“词汇”“车辆”“岛屿”“马匹”“枪支”“书籍”等。集合名词用来指某种事物的集合体,不用来指单个或者几个事物。例如“词汇”可用来指“汉语词汇”“老舍的词汇”“《红楼梦》词汇”等,不宜用来指单个或几个词。但如今常看见“这个词汇”“这几个词汇”之类说法。“这座岛屿”“几本书籍”等,也屡见不鲜。近年来,在各类媒体中,渐次呈现出集合名词的个体化用法趋向。
(2)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普遍化。
20多年前,在某刊编辑部讨论稿子,大家否定了“挑战巴塞罗那”的说法,认为其中的“挑战”是动宾式动词,不宜带宾语“巴塞罗那”。过去,动宾式动词如“达标”“投资”等,习惯上不带宾语。时下,“报名了一个健身班”“文艺精品陆续亮相北京”“致敬伟大时代”之类语句,司空见惯,甚至我们也不感觉别扭了。动宾式动词带宾语,似乎正走向普遍化。
(3)近义词选用的单一化。
近义词如“篡改”跟“窜改”,“坚韧”跟“坚忍”,“交汇”跟“交会”等,意思上有细微差别。有的词典还特别注明,提醒其差异。由于写法、读音和意思都挺接近,人们往往不再细抠其中不同,而是渐渐“二选一”,采用其中一个,舍弃另一个。例如采用“篡改”而弃“窜改”,采用“坚韧”而弃“坚忍”,采用“交汇”而弃“交会”等。
从词语选用的角度说,这是近义词选用中的单一化;从词语演变的角度说,有的则是近义词走向异形词的肇始。
(4)同义复沓的常态化。
在新时代,为了强调某个意思,人们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常常采用语义重复的说法。例如,“涉及到”中的“及”是“到”的意思,再用“到”就重复了。有的词典特意提醒“涉及”后不要出现“到”。可眼下“涉及到”已很常见,发言中、文稿中比比皆是。再如,“必须要”“全部都”“融入到”以及“亲眼目睹”“凯旋归来”等,均有语义重复,大家似乎已“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了。若干同义复沓词语的运用,正走向常态化。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寻常化。
目前,在传媒中,不时见到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情形。譬如:“畅通”是形容词,却时见“进一步畅通党员直接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通道”等语句;“凝练”是形容词,却时见“更好地从中萃取智慧精华、凝练当代价值”等说法;“柔软”是形容词,却时见“文化柔软一座城,润泽一座城”等句子;“氤氲”是形容词,却时见“氤氲着燕赵文化精神”等话语。好像还挺流行,读者也欣然接受。
这折射出,时代浪潮中,形容词用为动词,正迈向寻常化境界。从表达的视角说,这一“词类活用”手法,让词句更“鲜活”,使表达手段更丰富。
(6)字眼儿选择的通俗化。
“牵牛鼻子”这个词,常用来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或要害。之所以用“牵”,是因为拉牛时,手抓的是牛鼻环上的牛鼻绳,而不是直接用手抓住牛鼻子。但在书报刊上,常见“抓住××的牛鼻子”的表述。用“抓”不用“牵”,大约因为“抓”更通俗,更易理解。在权威网站观察,“抓住××的牛鼻子”的用量远超“牵住××的牛鼻子”,渐成主流用法。笔者原先审稿时将“抓”改“牵”,改不胜改,也就罢了。
表示“滚压”宜用“轧”,例如乡村的“轧场”。但而今,人们多把“碾轧”写成“碾压”,显然“碾压”更浅显易懂。在使用中,“碾压”明显多于“碾轧”。
提到“把物体串联起来”,要用“穿”,如“把珍珠穿成项链”。有学者特地在大报写稿,辨析“穿”“串”之别。但现今,“把珍珠串成项链”比“把珍珠穿成项链”多见,显系用“串”更形象、好懂。
看来,在某些说法中,字眼儿选择的通俗化,是时代浪潮里刮起的一股强劲罡风。
(7)词语感彩的演变和淡化。
时代浪潮中,某些词语的感彩悄然生变。
比如:“蜕变”原指向坏的方向质变,具贬义;但如今也用于向好的方向变化,如“戈壁荒漠逐渐蜕变为天蓝、水清、地绿的宜居之城”。“上行下效”原含贬义,现常现褒义,如“上行下效,公职人员应切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孝老敬亲上发挥模范引领作用”。
另外,若干敬辞的“恭敬色彩”常被“忽略”。如“鼎力”,过去用于向对方请托或表感谢,现常用于第三方,且敬意消匿、义同“大力”。如“他们得到几个单位的鼎力支持”。“光顾”,以往商家用来表示“欢迎顾客到来”,当下常用于自己或旁人,且无敬意。如“我常光顾这家小店”“夜深了,光顾这家餐厅的客人仍不少”。
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词语的感彩正“黯然失色”。
上述嬗变有待接续观察。不过,其中“便于使用”和“丰富表达”两种内蕴清晰可见。以上变迁,带来几点启迪:
第一,怎样判定词语是否规范?
时代浪潮中,写稿人、编校者、审读人遇到这样那样的“新语”,会想:“这种用法可以吗?这里需要改动吗?”问题的实质是:当前,如何判定词语运用是否规范。
过去,多少年来,判断词语的规范性,主要依据权威工具书。但是目下,光靠这“一看”,已不适应“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词语密林现状了,须“三看”:一看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及《现代汉语词典》等;二看权威网站上词语的社会主流用法;三看词语的业内使用习惯。也就是说,“三维”观察,方获平妥之见。
第二,积极引导媒体规范使用词语。
多年来,审校人员、语文工作者对规范使用词语的引导,还是有作用的。例如:从前常见的“截止”跟“截至”的混用,已很少见了;“执著”“下工夫”的不规范写法,几近消失;将“通信”误写为“通讯”、将“账本”误写为“帐本”的,也寥若晨星。笔者连年对某重要媒体提出语文规范建议,成效显著,面貌已大为改观。
媒体今后仍需积极引导社会大众规范使用词语。例如:表“包含”宜用“蕴含”不宜用“蕴涵”,表“停留”宜用“待”不宜用“呆”;宜写“唯一”不宜写“惟一”,宜写“画出底线”不宜写“划出底线”;等等。对异形词,可采用《现代汉语词典》的推荐词形,以减少前后抵牾、词形歧出之弊。
顺便提及,词语规范一般宜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这就像英语、法语、俄语都有一部公认的权威词典一样。从语文规范化的制高点鸟瞰,规范词典的多元化,不利于中国语文的规范化。
第三,规范使用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词语。
从继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随意改变成语写法、用法的现象,要敢于指出、纠正。成语承载着悠久的华夏文化,是汉语精粹,还要传给子孙后代,须坚持规范写法,正确领会其含义。比如,表示“言而有信”,可用“一诺千金”,不宜用“一言九鼎”,后者指说话有分量。表示“居于第一位的”,可用“独占鳌头”,不宜用“首当其冲”,后者表示“首先遭到冲击”。这都是“常见病”。
出自典籍的词语如果出现新用法,勿急于收入辞书。例如,有的词典匆忙给《诗经》诗句“七月流火”增加表示“天气热”的新义,引起争议。如能滞后处理,会更妥。
此外,要遵循古来敬辞的使用规约。敬辞蕴蓄着古老民族尊敬长辈、老人、师长的礼仪和道德规范。在此呼吁:我中华自古乃礼仪之邦,传承先人“敬辞文化”,益于发扬传统美德。
网络语言虽丰富了语言生态,但其对语言自身的冲击、对流行文化气质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还需我们积极面对,善加引导。
互联网让今天的语言使用生态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多样性。放眼望去,习用者张口“臣妾做不到”,闭口“蓝瘦香菇”,这边站着傲娇的甄嬛,那边是伤不起的宝宝。成语被重新阐释,诗歌连同诗人被娱乐:杜甫很忙,李白睡得香,屈原躺枪……以上如果说仅是无伤大雅的打趣,类似把“医生”写成“医牲”、用“土肥圆”消解他人外在形象的“新词新语”就另当别论了。
更有部分网络新词新语或内涵庸俗或带着戾气,部分网络新文体或无病呻吟或虚张声势,皆从网络流入日常生活。其中,网络低俗词语要脱敏,往往借同音或近音字粉墨登场,但不管其形式如何花样翻新,只要一说出口,其读音本身便暴露出低俗内涵。充斥戾气的新词语同样喜欢借同音字遣词造句,但与低俗词语脱敏不同,暴戾词语往往为达到诋毁、攻击目的而选用矮化他人人格的文字。流行新文体多模式单一、雷同,如“咆哮体”“逼转体”,使用者仅通过变换其中某几个字词就构成一段文字,表达内容空泛,给人削足适履之感。语言系统其实具有自我净化能力,随着时间推移,会自然通过分层过滤,淘尽渣滓、淬炼真金。虽然如此,当下部分网络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仍不可小觑。
一方面,某些网络新词新语新文体对语言自身带来冲击。汉字历史悠久,表形表意,意蕴深厚,只哗众取宠地满足于对文字内涵的消解,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华而不实。另一方面,低俗、浮夸的网络语言过于盛行,将在一定程度上拉低流行文化的气质内涵。言为心声,语言反映人的思想境界。一代人有一代人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再造。只是这种理解和再造的主流,当是对汉语言之美的正面涵养,而不是一味抖机灵式的戏谑恶搞。这一类网络新词新语对中小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未成年人语言鉴别能力尚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健全,但追新求奇、张扬个性心理强盛,所以也是最容易不加理性判断就盲目接受这类新词新语的群体,或将在无意间种下“游戏文字”以及语言传递出来的“游戏生活”的种子。
纵观汉语发展历史,每个时代都有旧质语言要素的消亡,也有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这是语言创新的必经阶段。对其中无伤大雅者,我们尽可以抱着宽容心态和开放眼光对待,对庸俗暴戾、浮夸恶搞者则当有所规范、有所引导。
首先,要加强媒体语言使用规范。媒体肩负传播文化,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等重要责任。在语言使用上,媒体应首先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严格约束自己不使用低俗暴戾词语。同时,在抵制低俗暴戾词语时不失语。其次,要加强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语言规范,家庭和学校应充分认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写作,教育学生远离低俗词语和暴戾表达。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则需具备主动甄别的意识。说话作文,譬如行路,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有雅俗之别,俗有高下之分。如何在海量的新生语言资料中趋雅避俗,要求语言使用者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同样要注意的是,言之无物,何以为文?主动使用规范语言,避免空泛表达,光有甄别雅俗的眼光还不够,还需要主动到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语言风格多样化,除了“有趣”,更有典雅——既有气质、又有内涵,这是语言建设根本目标。
规范是堵漏洞,引导是疏淤塞,语言文明建设需要双管齐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辅以规范。如此,构建一个风清气正、和谐文明的语言生态环境就不远了。
课件106张PPT。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导读[课标解读]Thank you for w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