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诗词三首《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优秀课件(共96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13 诗词三首《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优秀课件(共96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2 16:4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6张PPT)
null
13 诗词三首
李 白
null
行路难(其一)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其一)》。
新课引入

1、能过自主研讨、合作学习,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赏析诗歌、领会言外之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作者简介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写作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题目释义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检查预习
朗读节奏

金樽zūn?? 珍馐xiū?

投箸zhù?? 歧路qí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①金樽:对酒杯的美称。樽:盛酒的器具。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玉盘:对盘子的美称。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②投箸:丢下筷子。箸: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词语释义

③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忽复:忽然又。?
④多歧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歧:岔路。安:哪里。?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会:终将。云帆:高高的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济:渡。?
词语释义

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住酒杯放下筷子不能享用,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封冻了河川;要登太行山,积雪又堆满了山峰。
当年姜尚闲居,曾在磻溪垂钓;伊尹受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
总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船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诗歌翻译

为诗歌划分层次。
第一层(前四句):美酒珍馐,无心享用。
第一层(中四句):欲为受阻,心存幻想。
第一层(后四句):行路虽难,壮心不已。
合作探究

熟读诗歌,找出能概括此诗主旨的诗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整体把握

诗题叫《行路难》,“路”该怎么理解?“行路难”,又难在何处??
“路”指人生之路,仕途,理想之路……
不能食,是吃不下去,是难以下咽,这是难(去——违背志向,自己不甘心;留——违背原则);
过不去河是难,登不上山是难(理想和现实矛盾);等伯乐来发现自己是难;
直接感叹:行路难,是难(这路是人生路、政治路)!歧路,是难!今安在,是难!(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
最后一句的?“破”,还是难!“难”,是诗眼。?
整体把握

开头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开头以夸张、对偶的修辞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合作探究

这两句诗有何作用?
诗人以食器的精美、食物的珍奇极言朋友为自己所设宴席的丰盛华美,营造出欢乐的气氛;欲抑先扬,为下文写苦闷茫然的心绪作铺垫;同时也表现出朋友对李白的深情厚谊。
合作探究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诗人的心情是苦闷的。

从“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合作探究

诗人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诗人心中充满着难以排遣的烦恼,“停杯投箸”,无法下咽,“拔剑四顾”,心意茫然。
合作探究

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
不是,是想象,是虚写。
合作探究

这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该怎样理解?
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诗人用“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比喻(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 “冰塞川”和“雪满山”比喻(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道路的艰难。
这二句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合作探究

李白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他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
合作探究

说说第四句中的两个历史故事。  
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姜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

乘舟梦日:传说伊尹在受成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合作探究
姜子牙叫吕尚,周朝建立后被封于齐,死后谥号为太公,所以民间俗称他为姜太公。姜尚正确的称呼应该是吕尚,姜是他的姓,吕是他的氏。吕这个氏是因为他的先祖在五帝时期曾被封于吕这个地方,于是他家便以吕为氏。 先秦时期的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先秦时期,姓是人人都有的,因为人要有婚姻,而姓的功能就是区别婚姻,使源自同一父系祖的人与人这间不致于通婚造成人口素质下降。到了周代从礼法更是禁止同姓结婚,即所谓的“同姓为婚,其生不蕃”。所以哪怕是一个地位卑贱的奴隶,都要有姓。而氏则不同了。氏是贵族身份的标志,因此只要不是贵族或贵族的后代,就没有资格有氏。氏从姓中分出,因此从属于姓。

作者借用这两个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诗人借姜尚“垂钓碧溪”、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寄寓了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被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合作探究

但当诗人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合作探究

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乐观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长风破浪会有时”由南朝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推演而来,这两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积极入世、“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合作探究

最后的诗句中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诗抒写了作者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和怀才不遇的苦闷,也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保持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调。
合作探究

这首诗短短的82字,却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内心矛盾。情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请用几个短语展示诗人情感跌宕起伏的变化过程。
内心苦闷
合作探究
——前途艰难
——相信希望
——悲愤呼号
——充满信心

(1)生动的细节描写。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2)隽永的比兴、象征手法。
“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3)精妙的用典。
?????? 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写作特点

回忆在你积累的诗句中关于理想抱负的诗句。
拓展延伸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志在千里。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从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铁骨铮铮的李白,一个迎风傲岸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微笑的李白。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为其折服,令人难忘。盛唐这沃土养育了他,他也充实了盛唐的气象。
课堂小结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欢乐气氛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内心苦闷
坚冰塞川大雪满山——道路艰险
闲钓碧溪忽梦乘舟——相信希望
长风破浪挂帆济海——充满信心
板书设计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课堂检测
A

2、理解性默写:
(1)李白《行路难(其一)》中表达诗人终将冲出苦闷,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一天会实现的情怀的诗句是: , 。

(2)《行路难》中用动作描写表现诗人内心的激荡愤懑的诗句是: , 。

课堂检测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停杯投箸不能 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杯投箸不能,拔剑四顾心茫然。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
课堂检测
用典。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null

唐代诗人刘禹锡借《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他仕途坎坷,被一贬再贬,辗转四川、湖南、湖北一带二十多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律诗,看看作者又借此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1、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学习目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在文学史上有“诗豪”之称,和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曾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擅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作者简介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刘禹锡在家族的同辈人中以长幼排序是第二十八位,因此为“刘二十八使君”。
写作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读音停顿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chóu

pàn
zhǎng


笛赋(fù) 烂柯(kē)

侧畔(pàn) 长精神(zhǎng)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
到:到达。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侧畔:旁边。
长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词语释义

巴郡的山楚地的水好凄凉的地方,
我被扔到那里二十三年确实久长。
怀念老朋友时徒然把“思旧赋”吟唱, ?
回家来反而像烂了斧柄的人一样。
千只帆船已驶过沉没船只的近旁, ???
万株树木展春容就在病树的前方。
今日初逢听你唱赠诗歌在筵席上,
暂凭杯中酒引出振奋精神的力量。
诗歌翻译

题中的“酬”是以诗相答之意。“乐天”,白居易的字。“扬州”,相逢的地点。“赠”,指白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此诗就是对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的酬答。
标题释义

本诗各联各写了什么?
抒情—凄凉、弃置
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
比喻—沉舟、病树
点题—歌一曲、长精神
整体把握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辛酸愤懑
悲痛感叹
开朗豁达
坚忍不拔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
写作者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合作探究

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代了贬谪地方之凄凉,被贬时间之漫长。

刘禹锡想改革时弊,但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以及痛苦而又孤寂的心情。
合作探究

颔联讲了哪两个历史故事?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合作探究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用典。

“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死去的友人的悼念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慨叹。用典贴切,含蓄隽永,感情深沉。
合作探究

颈联中“沉舟”和“病树”比喻什么?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合作探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说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景色壮丽,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表现了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合作探究

颈联被后人赋予的哲理意义是什么?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
合作探究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神。

(或表现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或此三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缓。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合作探究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合作探究

1、结构巧妙,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发展极其自然。

2、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做到景、情、理融为一体,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合作探究
写作特点

古诗中还有哪些句子富有哲理?
拓展延伸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之情,又表现了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和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
课堂小结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首联:“凄凉地”“弃置身”愤激之情(直抒胸臆)?
颔联:“闻笛赋”“烂柯人”感叹之情(运用典故)
颈联:“沉舟”“病树”自比之意? (千古名句)
尾联:“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之慨?(点睛之笔)
板书设计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B
课堂检测
2、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巴 山 楚 水 凄凉 地,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

/
课堂检测
/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
(3)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课堂检测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当太守两年了。中秋之夜,他约几个客人在超然台上饮酒赏月,席上听人说他将调官到别地,不免感叹自己的生活动荡不定。
此刻,明月高挂在东山上,光华普照大地。在这家家户户 团圆之夜,苏轼想起了弟弟苏辙,跟他分别已经有五年时间了。那时苏辙在济南当小官,相隔不远,但“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苏轼一面与客人应酬,一面昂头望着明月,思绪万千,不可抑止。他在幻想中不觉飞进了清凉美丽的月宫,感到人生的遭遇不能十全十美,正如月亮有阴晴圆缺那样……
这天夜里,苏轼与客人欢饮达旦,喝得酩酊大醉,创作了这首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 轼
null

有人说,在中国随便拿起一本古诗词集,抖一抖,就会掉下许多的“月”字来。是的,你看,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千里江水千里的月。可见,月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万千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宋代大词人苏东坡的内心去感受他内心的那一轮明月吧!
新课引入

1、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的文章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诗风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苏轼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二人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作者简介

《水调歌头》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又长达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首词就是他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写作背景

“词”,诗歌的一种,源于唐而盛于宋。原为和乐演唱,因此也称曲或曲子词;和诗相比,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因此也叫长短句。
词有许多不同的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如《水调歌头》《西江月》等。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通常分上下两段。
文体知识
水调歌头 苏轼

读音停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què
qióng

chán juān

达旦:到第二天早晨。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宫阙:宫殿。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何似:哪里比得上。
绮户:雕花的窗户。
何事:为什么。
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词语释义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诗歌翻译

小序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写作的时间,写作时的状态,抒情的对象。
整体把握

朗读这首词,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饮酒问月,抒发人生感慨。

下阕: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
整体把握

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
本词通篇咏月,明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它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
上阕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是借明月自喻清高;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可以说是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的祝愿。
整体把握

词人把酒问天的内容是什么?
“明月几时有?”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合作探究

开篇的疑问有什么作用?
写出一位政治上失意、处境寂寞的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显示了词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同时也体现了他屡受打击后的困惑苦闷心态。
合作探究

词人的愿望是是什么?
“我欲乘风归去。”
合作探究
“归去”指回到哪里?
回到天上去。

作者为什么想回到天上去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作者写这首词时正政治失意,思想的矛盾、对现实不满充塞胸怀,由此,才写出幻想中的天上宫阙,幻想超脱尘世。在词人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合作探究

词人又有什么顾虑和担心呢?怎么理解这种顾虑和担心?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词人对向往天上的生活,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的矛盾。
合作探究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合作探究
我在月下翩翩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呢?
这句词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词人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无法入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合作探究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合作探究

怎么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富有哲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
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同时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合作探究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月为媒抒发了哪些情感呢?
(1)矛盾、苦闷的心情:政治上失意,使他心情郁闷,想回到朝廷做官又担心朝中激烈复杂的党派斗争使自己难以容身。
(2)积极乐观的情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效力。
(3)反诘埋怨:为何月亮在人们别离之时分外圆呢?
(4)旷达乐观:人月无常,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在所难免。
(5)美好祝福: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合作探究

主 题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怀念以及乐观旷达的胸襟。
合作探究

《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问询,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象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同样表达出挥洒自如的气派。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出词人的豪迈与旷达。
合作探究

清代学者胡仔对这首词赞誉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见这首望月怀人词之经典。请再举出一些写月的诗句。
拓展延伸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洒下了一路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我们相信:只要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只要明月不老,我们的精神永远年轻。当我们在面对人生风雨坎坷时,读一读苏轼的词吧,让我们向他一样,学会从容豁达的面对人生。
课堂小结

望月问天,抒发感慨
以明月喻清高

对月怀人,写离合之情
以圆月衬团圆
板书设计
追求美好生活
探求人
生哲理
乐观旷达 情景交融
上阕


下阕






水调歌头
苏轼

理解性默写。
(1)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作者旷达胸襟,感悟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
课堂检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