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0张PPT)
null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水调歌头
李 白
null
行路难(其一)
“_____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同学们知道杜甫这首诗写的是谁吗?
唐代著名诗人贺之章曾高度赞美李白,称他为“谪仙人”,意思是说李白是一名被贬谪的神仙。也就是说李白身上有着一种超凡脱俗 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与气质,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气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
新课引入
1、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品读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诗人在沉郁中振起的精神。
学习目标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作者简介
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写作背景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检查预习
朗读节奏
樽(zūn) 箸(zhù) 羞(xiū)
直(zhí) 塞(sè) 济(jì)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行路难”是古代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乐府题解》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作的题旨也相类,但全诗却悲而不伤,自有豪气英风在。
题 解
金樽:盛酒的器具。
珍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万钱:同“值”,价值。
投箸:筷子。
冰塞川:堵塞。
今安在: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终将。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词语释义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中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我拔出剑,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太行,却被满山的白雪阻拦。
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那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
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我要挂起高高的帆船渡过茫茫大海。
疏通文意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4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寂寞和惆怅。
第二部分(第5-6句):写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
第三部分(第7-8句):写诗人想隐居,而又幻想能受君命,实现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
第四部分(第9-14句):写诗人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最终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整体把握
“行路难”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之后却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反而受到排挤,被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整体把握
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以夸张的手法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合作探究
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 “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乐景写哀,突出李白内心极度的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衬托出仕途的艰难。
合作探究
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
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
合作探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了比喻。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交代了诗人惆怅的原因,含有无限的悲慨。写出自己因受到重重阻力而无法实现远大理想的困窘。
合作探究
诗人到底想走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呢?能否在诗歌中找到答案?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希望像吕尚、伊尹一样得到赏识,委以重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说明诗人不甘心,仍对自己从政有所期待,表现了诗人既愤懑现实又寄希望于未来的复杂心情。
合作探究
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用典。
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作者的内容和思想。
合作探究
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深层含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诗人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为我们后来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精神。
合作探究
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通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
合作探究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昂扬激越,乐观向上。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诗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合作探究
——苦闷
——彷徨、苦闷、抑郁
——期待
——阴沉、低落,苦闷彷徨
——振作、乐观
长风破浪、济沧海
行路难……
垂溪碧钓、乘舟梦日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冰塞川、 雪满山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
合作探究
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1、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用吕尚、伊尹、宗悫等历史人物的典故作比喻,含蓄地表达作者悲愤、苦闷同时又执着于远大理想信念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写作特点
2、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合作探究
写作特点
回忆在你积累的诗句中关于理想抱负的诗句。
拓展延伸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志在千里。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的未来同样不会一帆风顺,或许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遭遇挫折和失败时,可以拿李白的诗句来勉励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夸张的描写 壮美的意象 巧用历史故事 跳跃式的结构
行路难
李白
意境美 形象美 韵律美 情感美
1、理解性默写:
(1)《行路难》中采用比喻描述前路艰险的诗句是是: , 。
(2)《行路难》中运用典故表明诗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 。
课堂检测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2、诗中的“冰塞川”“雪满山”是写实吗?
课堂检测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前途渺茫。
3、说说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解。
课堂检测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高潮,长风、破浪、直挂、济沧海,这些词一气贯下,尽扫前面茫然苦闷带来的沉郁之气,将诗情推向一个境界开阔的顶点。在此,我们听到诗人充满信心和展望的强音:尽管前路阻碍重重,但总有一天,可以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倔强的性格和执著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后人常以这两句诗自勉或鼓励他人执著追求理想。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null
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小石潭记》,这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
是柳宗元。柳宗元有个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名篇。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他是谁?
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刘禹锡。刘禹锡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本诗的故事。
导入新课
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懂得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学习目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作品,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作者简介
诗人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宴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刘禹锡在家族的同辈人中以长幼排序是第二十八位,因此为“刘二十八使君”。
写作背景
朗读白诗——感受大意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你为我举起酒杯斟满酒,咱们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敲击碗碟吟唱诗歌。
可惜你写诗才华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
放眼望去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
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实在是太多太多。
诗歌大意
笛赋(fù) 烂柯(kē)
侧畔(pàn) 长精神(zhǎng)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检查预习
朗读节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译 文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之意。“乐天”,白居易的字。“扬州”,相逢的地点。“见”有“感谢”之意。“赠”指白居易的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这首诗是对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的酬答。文题的意思就是在扬州与白居易初次相逢的酒席上酬谢他的赠诗。
文题理解
概括每一联的内容。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整体把握
长期遭贬,凄凉沦落。
怀念故友,世事全非。
自己沉沦、新贵得势。
好友赠诗,振奋精神。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哪句话?
承接白诗“二十三年折太多”。
合作探究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首联?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巴山楚水”代指被贬谪之地,“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多少艰辛。“二十三年”概写自己被贬的遭遇,“弃置身”三个字,点明被放逐。“凄凉地”和“弃置身”富有感彩。
首联写出了作者长期遭贬被朝廷冷落的坎坷遭遇,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合作探究
首联使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合作探究
“闻笛赋”和“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合作探究
颔联运用了典故,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并说说这两个故事。
颔联运用两个典故想表达什么感情?
作者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的时间之长,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世事沧桑,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
短短十四个字,就表达出如此复杂的感情,正是用典的魅力。
合作探究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话而言?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
合作探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称道,你是怎样理解的?
诗人用“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用“干帆”“万木”比喻在他谪居他乡之后那些仕途得志的新贵们,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也可以理解为这两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表达了愤激之情。
合作探究
此联被后人赋予的哲理意义是什么?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合作探究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而言?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尾联?
尾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作者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合作探究
尾联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照应文题;
内容上画龙点睛,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诗人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间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流露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表现出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合作探究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
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合作探究
艺术特色
古诗中还有哪些句子富有哲理?
拓展延伸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的情感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沉郁中见豪放、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人以莫大的启迪、鼓舞。
课堂小结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首联——回顾贬谪生活
颔联——感慨时事变迁悲愤怅惘
颈联——憧憬美好未来
尾联——今日振作精神积极进取旷达乐观
板书设计
1、选出对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B.诗的颔联,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C.诗的颈联,运用比喻抒发计人身世之感,其中也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D.诗的尾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明诗人并不消极气缓,而是要重新抖擞振作。
A
课堂检测
2、在诗中,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这些富有感彩的词语的渲染,间接倾诉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让读者自己感受。
3、诗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凄凉地 弃置身
课堂检测
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4、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思想感情: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
哲理: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课堂检测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当太守两年了。中秋之夜,他约几个客人在超然台上饮酒赏月,席上听人说他将调官到别地,不免感叹自己的生活动荡不定。
此刻,明月高挂在东山上,光华普照大地。在这家家户户 团圆之夜,苏轼想起了弟弟苏辙,跟他分别已经有五年时间了。那时苏辙在济南当小官,相隔不远,但“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苏轼一面与客人应酬,一面昂头望着明月,思绪万千,不可抑止。他在幻想中不觉飞进了清凉美丽的月宫,感到人生的遭遇不能十全十美,正如月亮有阴晴圆缺那样……
这天夜里,苏轼与客人欢饮达旦,喝得酩酊大醉,创作了这首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 轼
null
八月中秋,月圆之夜,一轮明月高挂夜空,星星几颗,清风习习,甚是凉爽。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诗人或是词人,在这个中秋之夜,你独自一人携一壶酒,捧一卷书,静静地享受着这宁静的夜。这时,你有什么感想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新课引入
1、了解写作的背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学习目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作者简介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写作背景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
文体知识
词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停顿
宫阙(què) 琼楼玉宇(qióng)
绮户(qǐ) 婵娟(chán)
读准字音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何事:为什么。
词语释义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畅饮到第二天早晨,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表达对子由的思念。
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就有的呢?(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在那月亮上的宫殿里,今晚是哪一年。我想驾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我经受不住那里的清寒。在月下起舞,让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那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我。(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
诗歌翻译
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小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原因。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因此写月,古人见月思乡思亲,苏轼亦然,因此写此作来怀念自己的弟弟。
整体把握
分别概括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上阕: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阕: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整体把握
? 苏轼和他弟弟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这足以证明他们兄弟情深。他们的书信往来也是非常频繁的,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词以把酒问月开端,你能说出此时作者的心情吗?
孤寂、苦闷。
合作探究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天上宫阙的什么情感?
向往之情。
合作探究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可以看作者的心理是怎样的?
矛盾心理。
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
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充满矛盾的心情。
合作探究
“高处不胜寒”的“寒”该怎样理解?
指朝廷中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受到的排挤和中伤;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合作探究
“何似在人间?”这句中“人间”作何理解?这句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人间”指作者被贬之地密州。
虽然政治失意,但作者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在自己贬官的卑微职位上,尽心尽责,造福一方百姓。
合作探究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合作探究
上阕中的月亮代指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作者以月亮来喻指朝廷,说明他已经离开朝廷、被贬在密州很久了,表达了作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的矛盾痛苦的思想。
合作探究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无眠”?
承上启下。
想念弟弟,不得志。
合作探究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应读出什么语气的?
责备,埋怨。
合作探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中“此事”指什么?
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合作探究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这是蕴涵着人生哲理:人世的聚合离散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再慨叹悲伤了。
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心理变化。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合作探究
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词上阕饮酒问月,下阕对月怀人,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以及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
合作探究
这首词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向往
合作探究
——徘徊
——热爱
——惆怅
——慰藉
1、步步设疑:问天、问月、问人生。
2、把“天”和“月”人格化,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
3、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合作探究
写作特点
积累有“月”诗句
拓展延伸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和子由中秋见月》
? 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要求学生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这些诗句中有那些与苏轼词中的情感有雷同之处。
本词上片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片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课堂小结
水调歌头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矛盾徘徊 写景
下阕:对月怀人——哲理思考 抒情
板书设计
旷达情怀
1、这首词中“________”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________
无眠
课堂检测
人生
2、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课堂检测
3、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待写作缘由。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 这首词上阙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D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