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7张PPT)
null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水调歌头
李 白
null
行路难(其一)
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诗人他豪情满怀,诗酒仗剑走江湖。他才华横溢,满怀经世治国之志。在道士吴均的推荐下,在人生迈入第四十一个春秋之际,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聩无能,美梦初醒,他很快被赐金还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他陷入矛盾之中,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新课引入
1、能过自主研讨、合作学习,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赏析诗歌,领会言外之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学习目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清新、飘逸,享有“诗仙”之美称,与杜甫并称“李杜”。杜甫有诗赞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其诗作大家熟知的有《静夜思》《秋浦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语),可见其影响。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作者简介
《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写作背景
行路难 李白
读音停顿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zūn
zhù
sè
qí
jì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路难》其一。
标题释义
茫然:迷惘的样子。
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珍羞:珍贵的菜肴。羞:通“馐”,佳肴,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价钱。
箸:筷子。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词语释义
歧路:岔路。《淮南子·说林》里说,战国时杨朱见到歧路便哭起来:路在哪里呢?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会:当。
济:渡过。
沧海:大海。
词语释义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
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
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诗歌翻译
熟读诗歌,找出能概括此诗主旨的诗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整体把握
诗歌前四句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情?
李白离别京城,朋友们为他设宴饯行,而且宴席十分豪华。然而禀性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合作探究
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句。?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可见,亲朋好友为诗人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但,诗人的心情是和宴饮的氛围一致地欢乐吗?
合作探究
第二句中有哪些典型动词和感彩强烈的词语?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停” “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茫然”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难平的心情。
合作探究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不能食?
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诗人政治失意,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美味佳酿自然难以下咽。
合作探究
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
不是写实。
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冰雪封川,无法渡过;想登太行山却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合作探究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用典。
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得到明君重用的愿望。这写出了诗人的不甘心,仍对自己从政有所期待,表现了诗人既对现实感到愤懑不平又寄希望于未来的复杂心情。
合作探究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句式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句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当诗人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因而选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表现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慨叹。
合作探究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阻碍重重,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合作探究
主 旨
作者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合作探究
找出写“行路难”的句子,说说难在哪里?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想要步上仕途,实现自己辅佐帝王、成就伟业的理想)。“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之路的艰难险阻。
合作探究
宴会的欢乐场景,以乐写哀
苦闷、抑郁、悲愤
事与愿违的痛苦、失望
困境中不失希望
忧虑、焦灼不安、迷惘
乐观、自信、倔强、执著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冰塞川、 雪满山
垂溪碧钓、乘舟梦日
行路难……
长风破浪、济沧海
合作探究
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这首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故事(典故)。
(2)夸张的描写,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
(3)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合作探究
回忆在你积累的诗句中关于理想抱负的诗句。
拓展延伸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志在千里。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的组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首诗借乐府古题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愤和相信理想、相信未来的勃发情志,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我也将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学习诗人那种倔强、自信、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你们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课堂小结
面对佳肴,食不下咽
心事重重,四顾茫然
世事艰难,怀才不遇 积极乐观
缅怀古圣,光明在前 自信坚强
长风破浪,自有其时
展望未来,信心益坚
板书设计
行路难(其一)
苦恼
希望
追求
1、填空题。
(1)诗中采用“ ”和“ ”(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自己从政有所期待。
(2)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 的性格。
课堂检测
垂钓碧溪 乘舟梦日
自信
(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
2、理解性默写:
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的诗句是: , 。
课堂检测
世道艰险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停杯投箸不能,拔剑四顾心茫然。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显然不同于其他的诗句,分析其独特之处及其表达效果。
课堂检测
句子简短有力,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尾句是疑问句,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巨大困难:遭遇坎坷,凸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刘禹锡
null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新课引入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到连州,好容易等到10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以“轻薄桃花”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
新课引入
刘禹锡因诗获罪,再次被贬到更荒远的播州去当刺史。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
这就是个性鲜明的刘禹锡,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七律,看看诗人在这首诗里表现了什么样的刚气?
1、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
2、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3、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写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任淮南节度使的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刘禹锡在家族的同辈人中以长幼排序是第二十八位,因此为“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写作背景
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整体把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读音停顿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chóu
kē
pàn
zhǎng
fù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
到:到达。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侧畔:旁边。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词语释义
我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时光。
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已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诗歌翻译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什么内容?
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被朝廷抛弃置放在那里。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合作探究
首联哪两个词语富有感彩?这两个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凄凉”和“弃置”富有感彩的,这两个词语把诗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作者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
合作探究
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把它找出来。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合作探究
这两个典故写出了什么现状?表达了什么感情?
现状: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
“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合作探究
颈联中“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将“沉舟”和“病树”比作已故的友人和被贬的自己,把“千帆”和“万木”比作仕途春风得意的达官贵人们。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更好。
一个遭贬谪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有这般理智的看法,足见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表达出作者豁达开朗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合作探究
此联被后人赋予的哲理意义是什么?
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新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
合作探究
尾联中的“歌一曲”“长精神”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歌一曲”就是白居易写给作者的诗,“长精神”就是振奋精神。
尾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表达了作者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突出了作者豪迈奔放的气概。
合作探究
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劝慰,诗人刘禹锡的情感变化是沉郁中见豪放,语调变化是从低沉到高昂。这种雄浑豪迈的诗歌风格让白居易大吃一惊,赞佩不已,你知道他给刘禹锡起的别名是什么吗?
——“诗豪”。
我们尝试用这种“沉郁中见豪放”“从低沉到高昂”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诵诗歌。
合作探究
主 题
这首诗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合作探究
辛酸愤慨
合作探究
—悲痛怅惘
—嘲讽愤激
—乐观向上
说说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1、层层深入,言简意深。
首联自叙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写对已故友人的悼念,以及诗人回到故乡竟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突然振起,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显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而下,以自励自勉结束全诗。全诗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沉郁中见豪放。
合作探究
写作特点
2、用典恰当,寓理深刻。
引用历史典故自然贴切。颔联借向秀、王质的典故表达遭贬的悲痛心情和对岁月蹉跎的感慨,这两句用典,含义十分丰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堪称千古传诵的名句,将人生哲理寓于自然景物之中,表明自己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
合作探究
写作特点
比较阅读:
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你能否举出和这首诗情感风格类似的诗歌或作者同类诗歌来欣赏吗
拓展延伸
(1)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拓展延伸
(2)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诗中还有哪些句子富有哲理?
拓展延伸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本诗借与白居易的唱和,表达了对朋友赠诗的感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长年被贬至偏远之地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对生活、世事、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课堂小结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赠诗)
刘禹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事、情、景、理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水乳交融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板书设计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
之长。
C.诗的颌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材”自比,
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
D
课堂检测
2、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__________
(2)烂柯人:______________
怀念故友。
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课堂检测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韩愈 【唐】刘禹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课堂检测
3、比较阅读
1、(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 ___;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______。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 ____和____。
贬官
朝奏夕贬
课堂检测
向秀 王质
2、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课堂检测
水调歌头
苏 轼
null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她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备受后人推崇,《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看看这首词妙在何处?
新课引入
1、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师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是北宋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位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词雄浑豪迈,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著有《东坡全集》。
作者简介
《水调歌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与当权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到各地为官。他到密州做官时,与弟弟苏辙分别已有7年之久。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篇名作。
写作背景
朱阁(ɡé) 绮户(qǐ )
婵娟(chán) 宫阙(què)
琼楼(qióng) 不应(yīng)
字音字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停顿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到天亮
苏轼的弟弟,字子由
疏通文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疏通文意
译文: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持、执
月光下作者起舞的清朗身影
经受不住
哪里比得上
晚
宫殿
回到天上去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疏通文意
译文: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朱红色的楼阁
只
月亮
为什么
雕花的窗户
偏偏在
这首词由几个部分组成?
三个部分:小序、上阕、下阕
整体把握
这首词小序部分有什么作用?
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背景和写作目的——怀念弟弟子由。
整体把握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
上阕:写月下饮酒(写景),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抒情),由感伤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整体把握
作者在上阕发出了什么疑问?为什么发出这样的疑问?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
这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合作探究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合作探究
“高处不胜寒”现在常用在什么语境里???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合作探究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的心情;“何似在人间”写词人通过比较,觉得还是人间好,表现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合作探究
下阕写月光引起作者的无眠,作者为什么会“无眠”?作者在此处的“无眠”是否还有深刻含义?
文章在小序中便说“怀子由”,这“无眠”正是因怀念亲人而起。而“无眠”一词在此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即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也指政治失意。
合作探究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拟人、反问。
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此句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又富有哲理意味,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如月亮有圆有缺一样,原是自然界规律。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关于中秋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意思是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月光。表达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的情怀。
合作探究
纵观全词,哪些句子体现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
①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②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合作探究
这首词步步设问,情由景生,请分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作者开篇陡然发问,把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表达了出来,显露出作者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抱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整首词围绕“月亮”步步发问,词人对自然、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怀,便在对天上皎洁的明月的描述中抒发出来。
合作探究
这首词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苦闷
合作探究
——矛盾
——豁达
——祝愿
你还知道哪些借月写情的诗词作品?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拓展延伸
这首词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表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失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后理智战胜情感,表现出诗人热爱生活、眷恋人生的思想情感。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想像:明月(实)―天上宫阙(虚)―琼楼玉宇(虚)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上阕: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1、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
又恐 何似
课堂检测
2、“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课堂检测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什么情感?
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大的情怀。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