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第1课时)暮江吟解题暮江吟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初读感悟 公元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白居易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情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这就是《暮江吟》。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弄懂的问题。
2.提出自己经过努力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试着讨论解决。 一道夕阳照在水中,江水一半变成青绿色,一半变成红色。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情境。悟情评读 1.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样? 2.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他的心情,是什么?可怜可爱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拓展延伸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日出日落心情愉快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谢谢课件16张PPT。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第3课时)报春使者雪梅雪梅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和雪花相互争春,
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服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总结 雪梅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取长补短 只有取长补短, 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这首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 这首诗的作者卢钺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同学们课后查找、鉴赏一下。谢谢课件25张PPT。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 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苏轼激趣导入 看到题目,你可以知道与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整体感知题西林壁1.自读古诗,注意平翘舌。 题西岭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2.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题西岭壁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查字典理解诗意;
3.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结合注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古诗的意思。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1.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品读体验 2.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 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 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3.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我站在( ),看到庐山像( )。 4.“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5.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6.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 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地看。 7.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小组比赛、个人朗诵、全班齐诵 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品读体验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 建立“苏轼小档案”,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作业布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