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3、植树的牧羊人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3 21:11:59

文档简介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优质教案
课题
《植树的牧羊人》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把握文章线索。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运用议论深化主 旨的写法,分析和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4.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感悟主人公朴实真挚的善念与执着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运用议论深化主 旨的写法,分析和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3、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感悟主人公朴实真挚的善念
与执着的精神。
学习内容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有这样一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部动画片感动了观众,仅一年时间,就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多了150万棵树。这部作品就是《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本改名为“植树的牧羊人”。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让?乔诺的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2、背景链接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听读朗读】
1、听读课文
2.读准字音。
一栋(dòng) 挑拣(jiǎn) 杀戮(lù) 慷慨(kāng kǎi) 帐篷(peng) 废墟(xū) 坍塌(tān tā) 呼啸(xiào) 滚烫(gǔn) 张扬(yáng) 溜达(liū da) 琢磨(zuó mo) 微薄(bó) 酬劳(chóu) 硬朗(yìng lang) 水渠(qú) 流淌(tǎng) 光秃秃(tū) 不毛之地(máo) 刨根问底(páo) 沉默寡言(guǎ) 薰衣草(xūn) 浇灌(guàn) 天籁(lài) 山毛榉(jǔ) 干涸(hé) 缝隙(xì) 裂缝(liè)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篷(péng ) 船 篷 蓬(péng ) 蓬 勃
戳(chuō) 戳穿 戮( lù) 杀戮
籁( lài ) 天 籁 簌( sù) 簌簌落下
4、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同语。
(1)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坍塌)
(2)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人性格内向。 (沉默寡言)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刨根问底)
(4)不长草木的地方。 ( 不毛之地 )
四、【整体感知】
1.《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 植树工作中,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 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为什么以此为线索?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由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以此为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且更具感染力,使读者在巨大变化中感受人物创造的奇迹。
3.课文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 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 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50岁,亲人离世, 独自住在石房子 中,放羊、种树
荒芜,毫无生气, 狂风呼啸,村庄废弃, 泉水干涸,干早无比
再逢牧羊人
身体硬朗,
养蜜蜂、种树
山毛样树林一眼望不到边,出现溪水,橡树茂盛,白桦树鲜嫩挺拔
最后一次相见
87岁,没有任何 动摇或怀疑
微风飘着香气,富饶,
-万多口人幸福地生活
五、【语言品味】
1、从文中勾画出前后对比的句子或段落,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
第一组:
(1)“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 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狂风呼啸的声音比作“饥饿的野兽发出的 吼叫”,并通过人的“东倒西歪”写出了高原的荒凉,甚至令人恐怖的气氛。
(2)“以前那种猛烈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这几个句子从三个角度描写了声音,并与前面形成对比,由“干燥”变成“飘着香气”,由“猛烈”变成“微风”,由“呼啸”变成“流水 的声音”,把高原上的风写得细腻可感,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高原的巨大变化。
由此表现主人公的坚持与执着改变了高原。
第二组:
(1)“我 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 惜已经干涸 了。”
干涸的泉眼与废弃的村庄、呼啸的狂风、无边无际的荒 野一起纽成了一片荒凉破败的场景。
(2)“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 已涸久的地里又冒出 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 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干涸”与“源源不 断”形成对比,泉水只是高原变化的一个方面,“源源不断”而 来的还有人们生活的热情和活力。
2、文中还有哪些语言描写形象生动,找出来品一品。
示例一: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赏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牧羊人比作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示例二:他停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覆盖上泥土。
赏析:运用了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的细心认真,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敬佩之情。
示例三: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赏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美。
示例四: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白桦林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牧羊人的崇敬赞美之情。
【人物形象分析】
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并参照示 例,以“他是一个____的人,从_____中 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示例:
?他是一个对劳作和生活都极为认真的人。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中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 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挂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 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 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过日子。
示例:
他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从“三年以来,他一直 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中可以看出。“三年”“一直”突出时间 之长、坚持之久,联系后文,我们可以知道,他这一坚持就是 三十多年,一直是“一个人”,这就好像是一个人的朝圣,没有 人帮助,没有人相伴,他就为了一个朴素的愿望坚持着。
运用几个词语概括牧羊人的形象
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毅力顽强,乐观坚强,自信、平和,慷慨无私。
【合作探究】
问题: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 对表达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作用: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作用:把老人这一个体形象上升到“人类”的层面,赞颂了人类所具有的创造力量
(3)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 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作用:照应开头,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 的启迪。
小结
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告诉我们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也会被改变。
八、【课堂巩固】
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更正。
(1)如果他康既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 了许多,那 就 可 以 肯 定 地 说,这 是 一 个 难 得 的 好人。 ‘康”应为‘慷”
(2)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银。 ‘昆”应为‘棍”
(3)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州。 ‘州”应为‘洲”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是( c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
的野兽发出的吼叫。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
秘泉水。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3.本文记叙了一个牧羊人的故事。1913 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满目尽是荒 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一个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 去 往 那 片 高 原 的 路 ”,得知牧羊人已改 牧羊为 养 ,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 白桦,在这里“我”竟然看到了溪 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这里重新充满生机 ,变得 富饶 。
九、【拓展延伸】
1、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最亲邮递员
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和一颗温暖的心。
在绵延数百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暖的形象。
20年中,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20年,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独和寂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把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这个人,就是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的一个普通的苗族乡邮员;一个20年来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共产党员——王顺友。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他是世上最亲的邮递员!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
  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杨善洲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2、阅读“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好书记杨善洲的故事。请仿照他的颁奖词为植树牧羊人写一则颁奖词。
示例:一个人,一双手,坚持了三十多年,挽救了一个荒野,给一万多人带来了幸福。牧羊人用自己顽强的毅力、辛勤的劳动、执着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上帝才能做到的奇迹。
【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49张PPT。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有这样一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部动画片感动了观众,仅一年时间,就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多了150万棵树。这部作品就是《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本改名为“植树的牧羊人”。新知导入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走近作者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让?乔诺的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背景链接一栋 挑拣 杀戮 慷慨 帐篷 废墟
坍塌 呼啸 滚烫 张扬 溜达 琢磨 琢磨琢和打磨[玉石]。思考;研究。zuó mozhuó móxūdòngjiǎn lùkāng kǎipengtān tāxiàogǔnyángliū dazuó mo读读写写微薄 酬劳 硬朗 水渠 流淌 光秃秃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tǎngbóchóu yìng langqú tūmáopáoguǎ薰衣草 浇灌 天籁 山毛榉 干涸 缝隙 裂缝xūnguànlièxì làijǔhé字词补充 形近字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篷(péng ) 船 篷 戳(chuō) 戳穿
蓬(péng ) 蓬 勃 戮( lù) 杀戮
籁( lài ) 天 籁
簌( sù) 簌簌落下 解释词语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同语。
(1)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 )
(2)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人性格内向。 ( )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 )
(4)不长草木的地方。 ( )坍塌沉默寡言刨根问底不毛之地1、填空: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________ 工作中,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____________________变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树荒芜之地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 整体感知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为什么以此为线索?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
记叙的线索是由荒原到绿洲的变化。
以此为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且更具感染力,使读者在巨大变化中感受人物创造的奇迹。 3、课文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填写下表。 3、课文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 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填写下表。50多岁,亲人离世, 独自住在石房子 中,放羊、种树身体硬朗,
养蜜蜂、种树87岁,没有任何动摇或怀疑荒芜,毫无生气, 狂风呼啸,村庄废弃, 泉水干涸,干早无比山毛样树林一眼望不到边,出现溪水,橡树茂盛,白桦树鲜嫩挺拔微风飘着香气,富饶,-万多口人幸福地生活语言品味1、从文中勾画出前后对比的句子或段落,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第一组:
(1)“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 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狂风呼啸的声音比作“饥饿的野兽发出的 吼叫”,并通过人的“东倒西歪”写出了高原的荒凉,甚至令人恐怖的气氛。
(2)“以前那种猛烈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这几个句子从三个角度描写了声音,并与前面形成对比,由“干燥”变成“飘着香气”,由“猛烈”变成“微风”,由“呼啸”变成“流水 的声音”,把高原上的风写得细腻可感,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高原的巨大变化。
由此表现主人公的坚持与执着改变了高原。 第二组:
(1)“我 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 惜已经干涸 了。”
干涸的泉眼与废弃的村庄、呼啸的狂风、无边无际的荒 野一起纽成了一片荒凉破败的场景。
(2)“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 已涸久的地里又冒出 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 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干涸”与“源源不 断”形成对比,泉水只是高原变化的一个方面,“源源不断”而 来的还有人们生活的热情和活力。2、文中还有哪些语言描写形象生动,找出来品一品。示例一: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赏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牧羊人比作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示例二:他停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覆盖上泥土。赏析:运用了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的细心认真,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敬佩之情。示例三: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赏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美。示例四: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白桦林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牧羊人的崇敬赞美之情。 人物形象分析 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并参照示 例,以“他是一个_____ 的人,从_____中 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示例:
他是一个对劳作和生活都极为认真的人。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中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 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挂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 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 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过日子。示例:
他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从“三年以来,他一直 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中可以看出。“三年”“一直”突出时间 之长、坚持之久,联系后文,我们可以知道,他这一坚持就是 三十多年,一直是“一个人”,这就好像是一个人的朝圣,没有 人帮助,没有人相伴,他就为了一个朴素的愿望坚持着。运用几个词语概括牧羊人的形象 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毅力顽强,乐观坚强,自信、平和,慷慨无私。 植树35年荒漠绿洲无私奉献执著坚毅勤勤恳恳问题: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 对表达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3)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 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问题: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 对表达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作用: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作用:把老人这一个体形象上升到“人类”的层面,赞颂了人类所具有的创造力量 (3)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 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作用:照应开头,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 的启迪。课堂练习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更正。
(1)如果他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 了许多,那 就 可 以 肯 定 地 说,这 是 一 个 难 得 的 好人。 ‘康”应为‘慷”
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更正。
(2)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银。
(3)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州。 ‘锟 ”应为‘棍”
‘州”应为‘洲”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c3、本文记叙了一个牧羊人的故事。1913 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满目尽是的_______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一个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_______________”,得知牧羊人已改 _________为________ ,除橡树外还种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在这里“我”竟然看到了溪 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这里重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得_______。荒凉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山毛榉白桦充满生机富饶牧羊 养蜂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告诉我们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也会被改变。植树的牧羊人讲述牧羊人的故事概括牧羊人的高贵品质一见牧羊人:选橡子、种橡树二见牧羊人:荒地上树木成林三见牧羊人:村庄充满生机与活力高度赞扬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勤劳执着
慷慨无私
不图回报板书设计拓展延伸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和一颗温暖的心。
在绵延数百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暖的形象。
20年中,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20年,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独和寂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把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最亲邮递员 这个人,就是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的一个普通的苗族乡邮员;一个20年来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共产党员——王顺友。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他是世上最亲的邮递员!杨善洲:
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杨善洲:
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杨善洲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阅读“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好书记杨善洲的故事。请仿照他的颁奖词为植树牧羊人写一则颁奖词。牧羊人颁奖词示例:一个人,一双手,坚持了三十多年,挽救了一个荒野,给一万多人带来了幸福。牧羊人用自己顽强的毅力、辛勤的劳动、执着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上帝才能做到的奇迹。作业布置积极参加环保活动,与朋友一起植树吧。
搜集与植树相关的故事或口号标语,与同学们分享。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