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一课时)
教 学 目 的 1.掌握我国人口总数及其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2.阅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曲线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人口增长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问题。3.掌握我国人口政策的目的、内容、具体措施以及成就等。3.能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图”,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4能根据所给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会计算人口密度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特点以及人口政策;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及人口分布特点。难点:人口增长曲线图的绘制。
课堂类型 新课,综合课
教具、实验器材 幻灯片及挂图
教学要点和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1.人口总数:2000年——12.95亿,占世界人口1/5。2.人口数量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3.人口问题4.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二、人口分布特点:1.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2.人口分布界线:黑河——腾冲线
教学过程:〔导入〕
(复旧引新)
世界地理中,我们所掌握的人口上亿的国家有哪些?其中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人口上亿的国家总共有十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美国、日本、俄罗斯、巴西),中国的人口数最多,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相当于欧洲和非洲人口的总和。
(板书)一、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1.人口总数:2000年——12.95亿,占世界人口1/5。
师:请大家阅读:“我国的人口增长图”,运用图中的数据回答以下问题。(同时完成填充图册题目二)
问题1:1600年以前人口为什么增长缓慢?
问题2:1949年以后人口迅速增长,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3:1997年以后人口增长明显减慢,为什么?
问题4:我国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怎么样?
师:从人口增长图上可以看出,1600年前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主要是因为战争频繁,社会不安定,生产力水平低,人口的寿命短,人口的死亡率高;1600年尤其是1949年以后曲线呈直线上升,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从而形成了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1997年以后人口增长趋势有所下降,这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趋势有所下降,90年代末期第一批独生子女进入了生育高峰期,由于育龄人群总数降低,所以人口增长明显减慢;但我国人口增长的总趋势还是不断增长,速度快。
师:我国既已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为什么人口增长的趋势还是不断增长?
(因为人口基数大)
(板书)2.人口数量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师:人口的过快增长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讨论)
板书3.人口问题
总结: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但要保持人的生存条件和劳动能力,还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所以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人口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具体措施
(板书)4.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基本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师:知道了中国人口的数量,我们还要来了解下,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人口的分布特点往往用人口密度来描述,那先请大家来计算中国在2000年的人口密度。(请学生来计算)
12.95亿÷960万=135人/平方千米
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师:那是不是34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都一样呢?
请大家参照图1·12分别计算以下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
省区 江苏 山东 新疆 西藏
面积/万平方千米 10.26 15.30 160.00 122.00
人口/万人 7406 9125 1934 270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721.8 596.4 12.1 2.2
再结合图1·11,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人口分布是非常不均的,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一些省区,而西部人口密度小。东西部人口密度的差异是以黑河——腾冲为界线。(完成填充图册第一题)
二、人口分布特点:1.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2.人口分布界线:黑河——腾冲线
师;请问我国人口分布差异形成的原因?(分组讨论)
总结:我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各有不同,各地的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平衡,人口的分布自然就有所差异,那么人口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面对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现状,我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呢?
总结: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我国可以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从而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不过,人口向西部地区的迁移,也应当考虑到自然条件和环境容量的问题。
(作业布置)新课标;课后利用各种手段去搜集中国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或民族风情或民族图片,并上交。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