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作者:卢春梅
作者单位:北流市民乐镇初级第一中学
课题年级:八年级第二单元第5课
课题名称:《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一)、本课教学立意: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索。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并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兴起;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到来。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本课教学立意确立的依据:
1、课标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2、本课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共分为三个子目: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瓜分中国狂潮。?
3、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一定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较弱,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通过引导学生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内容作比较,从而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时局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黄海海战》视频的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另外,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
四、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回忆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中国失去了很多领土。这些领土的失去让人万分心痛,然而事情还远没结束。
2、多媒体链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的诵读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一段诵读视频导入本课,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教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的背景:
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现状)
2、出示漫画: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
3.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国际形式)
提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4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 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二)战争经过:
1、图片展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战争的经过,配合相关影视片断、《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动态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对重大事件及关键人物进行重点介绍。
1894年7月丰岛海战,战争爆发;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逃跑;黄海大战邓世昌牺牲;辽东半岛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多媒体播放视频《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的片段(感受邓世昌等爱国将领英勇抗敌情景)
3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学生说出感想:日军残忍如禽兽,满清腐败无能,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教师提问:1895年,日军陆海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提示: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资料,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会后面战争最终失败埋下伏笔。通过视频资料,再现历史,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目标导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马关条约》各条款内容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归纳后思考
问题思考: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分析讨论前后条约相比,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哪些新的侵略权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交流。
教师提示: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随后几年中,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是本课的重难点,在闭卷考试的背景下, 通过简化知识点传授记忆方法,让学生培养记忆历史史实的能力,使重点知识落实到位。同时通过与前面的条约内容的对比,引导学生探究,层层设问,让学生理解到《马关条约》内容对中国的危害,感受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此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样不仅落实了重点,而且突破了难点。
目标导学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简单了解“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2.教师指出:“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
3、出示《时局图》和出示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的“门户开放”的照会。依据时局图找出列强强租的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3.教师展示《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提问:当时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美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呢?
学生回答:当时美国正在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进一步提问:为争夺中国市场,美国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门户开放”。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4.教师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设计意图:这块内容也是本课重点之一,通过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理念。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更有效。三、课堂总结
(1)根据板书进行知识的梳理,点题
(2)以史为鉴:作为中国青少年,你对这段屈辱的历史有着怎样的思索与感悟?
回顾整堂课的知识,说出本课标题: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国耻永不忘,民族当自强。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师生互动,梳理本堂课的知识点并点题,不仅可以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更能让学生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有所收获,学以致用。
四,板书设计: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日本企图实现侵略中国、称霸世界梦想
2、经过: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主要人物——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割地 赔款 开埠 设厂
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2、“门户开放”政策
五、课堂练习:
材料一: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条约的主要内客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材料一是清政府与哪国签订的什么条约?有什么影响?(4分)
(2)材料二是清政府派谁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此时,日本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条约中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款?(3分)
(3)材料三是什么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什么条约?条约中的哪一条款充分说明了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