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试卷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单项选择题
1.“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1872—1875年),外轮就损失1 300 万两(白银);海关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与这一现象出现直接有关的是( )
A.洋务运动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2.下图为清政府创办的某学堂课程内容,该学堂最早出现于( )
/
A.18世纪末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 D.20世纪初
3.“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自强”的具体做法是创办( )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湖北织布局 D.江南制造总局
4.“1894年,洋务企业资本达263 443元,占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材料说明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域是( )
A.政治 B.经济 C.思想 D.外交
5.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
A.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地封建制度 D. 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6.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说:“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他主张( )
A.创办民用工业 B.任用维新人士
C.实行三民主义 D.宣传民主科学
7.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需要解决资金、原料和运输问题,洋务派认识到,国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强”。下列举措属于洋务派将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
A.开设江南制造总局 B.创建福州船政局
C.成立轮船招商局 D.修筑京张铁路
8.1875年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共有船舰六七十艘。这表明近代中国( )
A. 军事实力已经匹敌欧美 B. 举办洋务已经取得一致共识
C. 海防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D. 海军建设旨在保护海外贸易
9.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史学家认为洋务运动开动了近代化的列车。这种说法的依据在于( )
A.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B.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C.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闸门
D. 洋务运动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
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当时最大的军工厂。此外,各省先后办过20个机器局,都是兵工厂。其间不仅搬入了外国的枪炮、弹丸、雷管,而且外国的机器也由此而传入中国。这些企业由国库支付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兴办这些企业体现了洋务派“求富”的要求
B. 兴办这些企业使李鸿章等官僚大发横财
C. 洋务派兴办了近代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 这些企业的经营方式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11.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该是( )
A. 北洋舰队的参战 B.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C. 战争由朝鲜引发 D. 《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12.“反对割让,反对日本侵略者,在台湾已经成为沸沸扬扬的群众运动。” 这场群众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是( )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日本全面侵华
13.1843年的《虎门条约》中,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利是( )
A.割地 B.赔款 C.办工厂 D.赎辽费
14.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深入,甲午中日战争是一条分界线。战前列强的侵华方式主要是“贸易+特权”,战后则变为了“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D. 列强的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
15.某学者认为:“它不仅标志着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夭折,而且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 )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边疆地区危机扩大
C.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D.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 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使清政府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7.鸦片战争以后,欧美各国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甲午战争以后,欧美各国控制中国的金融,在中国投资铁路、矿务,开办工厂,巩固不平等条约的特权。下列选项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欧美各国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扩大侵略权益
B.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欧美各国侵华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D. 甲午战争以后,欧美各国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18.1895年,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是( )
A. 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 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C. 中国完全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19.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有1 300多人,他们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 )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20.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之所以如此悲愤伤感,是因为(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戊戌变法失败使得维新派痛心疾首
D.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1.报纸是近代各种思想传播的主要工具。下列报纸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主旨的是( )
A.《申报》 B.《民报》 C.《南风报》 D.《时务报》
22.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
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C.维新变法推翻清朝 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23.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是( )
A.开办新式学堂 B.训练新式军队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24.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在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下列内容与之相关的是( )
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B.裁撤冗官,维新改良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民主科学,反对孔教
25.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的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
A.变法裁撤冗官 B.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变法开办新式学堂 D.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6.《清议报》(1898年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处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27.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对义和团)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这说明当时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基本态度是( )
A. 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B. 支持义和团反侵略斗争
C. 暂时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D. 镇压、剿灭义和团
28.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曾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29.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哪一事件后?(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0.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对该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二、综合题
31.“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透过李鸿章洋务历程,体验洋务自强的艰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他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
——摘自张明林《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材料二 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1 300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建之事”。
材料三 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摘自张明林《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轮船招商局在经济方面起到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并从近代化角度简要评价李鸿章。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瓦德西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
材料三 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亦不能以待印度待中国也。
——英国外交副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演说
材料四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1)材料一中的“拳匪运动”是指什么运动?这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会提出这样的主张?
(3)材料四描述的情境的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它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情境中“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33. 近代中国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地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二 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
——汪林茂《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这句话的含义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导力量、政治主张、经济主张方面总结戊戌变法对洋务运动的“超越”的主要表现。
(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你认为哪些人物的思想对戊戌变法起了指导或动员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4)穿越历史,回到那个屈辱、抗争和探索的年代,作为爱国青年,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ABDBD 6—10 ACCDD 11—15 ACCDC 16—20 ACDCB
21—25 DBABD 26—30 BCDDC
二、综合题
31.(1) 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或:“见识了西洋火器的威力”)
(2)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或:“吞并美国旗昌行”“同外国经济势力展开竞争”等)
(3)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落后(或:“惟中国政体落后”“没有触动根本政治制度”等);日本等列强的侵略。(或:“日军侵占”“外国侵略”等)
(4)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或:“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步伐”“近代学习西方技术的先驱”“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等)
32.(1)运动:义和团运动。口号:扶清灭洋。变化: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共同主张:都主张列强不直接瓜分中国,而采取“以华治华”的侵华策略。原因: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3) 条约:《辛丑条约》。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质: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或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33. (1)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或:“自强”)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领导力量方面: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是地主阶级,戊戌变法的领导力量是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主张方面:从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到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经济主张方面:主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义》,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发展。(符合题意的任意两变法人物皆可)
(4)传播民主思想,敢于与帝国主义列强作斗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