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年第一学期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戊戌变法》同步学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年第一学期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戊戌变法》同步学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2 20:3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学练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基础知识
1.背景:1895年, 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
2.兴起/序幕:1895年春, 和 等发起“ ”,请求 、迁都、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主张变革政治制度。
4.维新思潮的传播:
(1)方式: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开办学堂等。
(2)主要报刊:①上海的《 》(梁启超任主笔);②天津的《 》: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严复主持;③《直报》《知新报》《湘学报》等。
(3)代表人物:① :发表《变法通议》;② :发表《原强》等文;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4)意义:批驳了顽固派,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5.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9月(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
(2)开始的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变法开始。
(3)主要内容:①政治:裁撤 ;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 ,发展农、工、商业;③财政: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④教育: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 (如京师大学堂);⑤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⑥民权:创办报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
(4)结果:操纵实权的 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名维新人士(史称“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变法失败。戊戌变法历时103天,故被称为“ ”。
(5)影响:①在 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②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倡导君主立宪制),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③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指点迷津
【例题】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记载:“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材料涉及的史实有( )
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列强瓜分中国 ④公车上书 ⑤维新变法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本题以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的记载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由材料“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中的关键信息“甲午败”“瓜分支那”“国人大哗,志士奋起”“帝亦知非实行变法”等可知,材料中涉及的史实有①甲午中日战争,③列强瓜分中国,④公车上书,⑤维新变法运动。故正确答案选B。
过关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 )1.“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
A.禁烟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国民革命运动
( )2.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
A.虎门销烟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中国抗战
( )3.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次行动是
A.时务学堂成立 B.《国闻报》创办
C.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开始
( )4.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 )5.下列不属于维新运动时期重要报刊的是
A.《时务报》 B.《国闻报》
C.《知新报》 D.《海国图志》
( )6.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 )7.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A.裁撤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
C.训练新式军队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 )8.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明了他的变法主张:“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矣,未可谓之变政;改官制、变选举,可谓之变政矣,未可谓之变法;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材料表明康有为认为变法的关键在于
A.训练新式军队 B.兴办工矿企业 C.改革政府机构 D.制定宪法
( )9.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这句话表明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首要任务是
A.救亡图存,摆脱民族危机 B.改革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C.引进西学,传播民主思想 D.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 )10.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叙述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化异同 B.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寻找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历史原因
( )11.《吴玉章回忆录》中说道:“当我读到康、梁(特别是梁启超)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的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的兴趣了。”这说明了
A.科举制已走到了尽头 B.维新思想已宣传到民众中
C.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 )12.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维新变法运动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了质的飞跃。与洋务运动相比,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是为了
A.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 B.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C.抵抗侵略、救亡图存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13.对于维新变法的历史作用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针对“成功之处”四位同学展开了讨论,下面哪位同学的说法最符合题意
/
( )14.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前辈谭嗣同选择为变法流血牺牲、邓世昌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坚守的“初心”是
A.推翻满清政权 B.实行君主立宪
C.实现民主共和 D.挽救民族危亡
( )15.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A.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
C.洋务运动和鸦片战争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 ) 16.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混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劝导国人
A. 切勿固步自封,要变法求进 B. 学习西方技术,中学为体
C. 拥护民主共和,谋求革新D. 反抗列强侵略,坚持武力反击
( ) 17.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 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经验 D. 顽固派反对变法
( )18.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面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民族矛盾的尖锐
C.维新变法的失败 D.民众的盲目排外
( )19.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评说,“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能支撑这一结论的史实是光绪帝在维新变法中
A.提倡办洋务,推进全盘西化 B.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C.提倡兴共和,推行民主政治 D.提倡新文学,倡导文学革命
( )20. “戊戌变法作为一个运动,其核心内容便是‘开官智、开绅智、开民智’。”这说明戊戌变法
A.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地位 B. 使西方学说深入人心
C.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D.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二、综合题
21.中国近代史,既是列强的侵华史,又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同时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898年)光绪帝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著各省督抚、督率员绅认真讲求,妥速筹办。”“富强至计,首在鼓励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行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资实用者,允宜悬赏以为之劝,或量其才能,试以实职……给以特赏以昭激励。”
(1)材料一中的“军事失败”与“少数人觉悟”分别指什么具体事件?
(2)根据材料二简析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概括材料三中所反映的戊戌变法的内容。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中国人民在艰难探索近代化道路的认识上有何进步?
22.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探索运动,变法的范围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北京改革街道管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困难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梁启超关于“改革之事”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CCCD 6—10 BDDAB 11—15 CBBDD 16—20 ACCBC
二、综合题
21.(1)“军事失败”:鸦片战争;“少数人觉悟”:洋务运动。
(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
积极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了显著的作用。
(3)兴办商务;重用人才;鼓励发明创造。
(4)从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2. (1) 受到西方的影响,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
(2)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政出多门,互相推诿;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3)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故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