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同步学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同步学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2 20:3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同步学练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基础知识
1.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2.时间: —1895年。
3.经过:
(1)开始: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 ”。
(2)平壤战役: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 牺牲,平壤陷落。
(3)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 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 等将士壮烈殉国。此后日军夺取了制海权。
(4)旅顺大屠杀:黄海海战后,日军直取大连、旅顺,守将徐邦道寡不敌众而战败。日军占领旅顺后,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5)威海卫之战:1895年初,日军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自杀殉国, 舰队全军覆没。
4.结果:清政府战败议和,签订《 》。
5.《马关条约》:
(1)时间、地点: 年在日本 议和。
(2)人物:李鸿章、伊藤博文。
(3)内容:①割辽东半岛、 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亿两;③开放沙市、 、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 等。
(4)影响:①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②大大加深了中国的 程度和民族危机;③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6.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的签订;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2)瓜分方式:抢夺权利、强租海湾、划分“ ”等。
(3)美国:1899年提出“ ”的照会,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指点迷津
【例题】“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
B.简单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认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如洋务运动),在此基础上,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否则易错选为A。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作为素材,并考查与“近代化”相关的内容。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的表述客观,均符合史实,正确;而C项的“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明显不符合史实,因为东方的近代化早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启了。故正确答案选C。
过关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 )1. 1887年,黄遵宪花了十二年时间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2亿两银子。”他说这番话最可能是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
( )2.“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在朝鲜战胜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优势,接着又完全吞并了这个国家。”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
( )3.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輏(古代使臣出行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中的“议和”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 )4.(改编)“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要再现邓世昌率领中国海军将士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A.镇江保卫战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 )5.(改编)这项特权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与那些萌芽中的中国工商业者相比,外国投资者和开发商拥有大量资金、工艺技术和特权地位”。列强的“这项特权”来自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 )6.光绪二十年(1894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中国准添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 )7.(改编)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中国被迫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C.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8.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 )9.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A.舰船数量的劣势 B.洋务运动的贡献
C.甲午战败的原因 D.维新变法的成效
( )10.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亦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
A.清政府希望列强干预 B.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C.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D.清政府的盲目自大
( )1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12.对联的内涵往往带有对时事的绝妙讽刺。近代史上的某次谈判中,伊藤博文出上联相难:“上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李鸿章对曰:“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里“帝王度量”是指
A.设立总理衙门 B.割让香港岛 C.割地赔款 D.五口通商
( )13.据史料记载,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在舰船吨位、舰队建制、舰炮火力等方面与日本海军相比,或是相差无几,或是互有优劣;但北洋水师遭到惨败,直至全军覆灭。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A.北洋水师官兵作战不力 B.北洋水师将领指挥不利
C.李鸿章实行投降政策 D.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 )14.下图为张自强同学在学习《马关条约的影响》时所做的课堂笔记,但笔记内容不够完整,请你帮他对该内容做进一步的完善
/
A.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开始遭到破坏
B.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5.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地图,与图一相比,我们可以从图二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中国的近代历史开始了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侵华势力从东南沿海深入到西部内陆
( )16.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 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A.船舰数量的劣势 B.洋务运动的贡献
C.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原因 D.封建统治的稳固
( )17.1895年,有人写道:“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B. 封建专制制度腐朽落后
C. 日本政治制度先进D. 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 )18.“在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缺少战胜日本的实力。有洋人偶登其船,见海军提督正与巡兵团坐斗竹牌也。” 1888年,北洋海军原本预订购入300箱炮,后因为军费被挪用去修建颐和园,所以只购入了3箱炮。这说明了( )
A.军事将领的素质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B.洋务运动导致中国社会弊端丛生
C.中日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差距大
D.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体制和涣散的军纪
( )19.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甲午中日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要挽救民族危亡必须( )
A. 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 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 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 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 )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 )
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C.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引发日清战争。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国民对大中华文化固有的“赞赏”“崇敬”心理开始崩溃,隐藏在内心的劣等感,迅速向“差别”“轻蔑”的意识逆转。一种新型的近代清国观开始形成,大和民族自身的优越感迅速转变成时代思潮的主流。从此,日本对邻国开始盛气凌人了。 ——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材料二
甲: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乙: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
材料三 《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1)材料一中的“日清战争”又称什么战争?根据材料一指出这场战争使日本国民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怎样严重的后果?
(2)史实来源于史料。材料二分别描述了这一史实的什么方面?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2.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也改变着中国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帑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摘自余联沅《疆臣贻误大局沥陈危急情形折》
材料二 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帑,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摘自李鸿章《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三 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25 000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的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
——摘自美国公使田贝与清朝总理衙门官员谈论中日战争的记录
(1)材料一中余联沅为何指责李鸿章?
(2)材料二中李鸿章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3)材料三中有关中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
(4)根据以上材料,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CCCA 6—10 CCDCD 11—15 DCDDD 16—20 CBDCD
二、综合题
21.(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变化:对中华文化由赞赏到蔑视;日本国民心理从劣等感到优越感。后果:签订了《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 甲:条约内容;乙:条约影响。
(3)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2.(1)因为李鸿章一味依赖外国,贻误了战机。
(2)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费用太少。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辩护。
(3)清政府军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的主要工具。
(4)清政府腐败无能,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准备充分,蓄谋已久。(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