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4 10:0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4 课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汉的兴衰,,认识国家发展治理的规律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能理顺两汉重大事件的时间发展脉络,并结合地图认识两汉的疆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
3、能够结合两汉的相关史料研究,学会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
4、会描述重要名词概念:与民休息、“文景之治”、汉承秦制、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均输平准、独尊儒术、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会分析、解释两汉衰亡的原因。
5、归纳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的内部调整与开疆拓土的外部建设,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形成正确民族观。
6、结合两汉文化在史学、文学、科技上的主要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心。
学习过程 知识点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的建立
(1)建立:公元前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代。
(3)地方体制
①概况:汉高祖先后分封了大批诸侯王势力增强,而中央直辖的郡只有15个,这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为王朝的统一稳定埋下了隐患。
②结果 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7国叛乱,最终被平定。
“文景之治”
(1)原因
(2)举措:减轻赋税、 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3)意义: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知识点2·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
(2)经济上
(3)思想上: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 地位确立。
开拓疆域
(1)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
①任用卫青、 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 、张掖、敦煌4郡。
(2)出使西域,开通 :募遣 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3)经营东南和西南:汉对 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
知识点3·东汉的兴衰
王莽政权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
(2)建立:9年,外戚 夺取皇位,改国号为 ,西汉灭亡。
(3)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
(4)灭亡:23年, 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 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
东汉衰败过意舒土出
(1)社会危机
(2)黄巾起义
知识点4·两汉的文化
史学成就
(1)《史记》:西汉中期 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 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2)《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
文学成就
(1)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 ,辞藻华丽。
(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五言诗:民间流行, 、生动,传播广泛。
科技成就
(1)医学
(2)数学:《 》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主检测一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B)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C)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3.据史书记载:元朔元年,有司奏“令二千石(郡守、刺史等级的官员)举孝廉,所以化元元(平民百姓),移风易俗也”,且“非有实行可见者,不容谬举”。这说明察举制(C)
A.具有严格的选举程序         B.解决了官员空缺的问题
C.兼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使地方获得自主用人权
4.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A)
A.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      D.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
5.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D)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6.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C)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7.自汉高祖至景帝的60多年间,赋体文学创作上大体继续着楚辞的余绪,以骚体赋为主流。有文学史家称,汉初“只可算是辞的时代,而不是赋的时代”。汉初赋体文学形成此特点的原因主要是(A)
A.西汉初年经济凋敝          B.道家无为思想的制约
C.战国楚辞体的影响          D.政府文化政策的控制
8.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1957年在西安东郊灞桥汉墓,1978年在陕西扶风县中颜村汉代窑藏遗址,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汉代墓葬遗址,都发现了西汉植物纤维纸片。这表明(D)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纸的国家    B.西汉植物纤维纸用途非常广泛
C.纸是西汉时期最重要的书写材料    D.最晚在西汉时我国就出现了纸
二、非选择题
9.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14分)
材料: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变化:①从承认南越国半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②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武力解决。(任答1点2分)
原因:①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②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到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③北方匈奴的威胁基本解决;④南越国经济发展,分立的趋势明显。(任答3点6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6分)
意义:①结束了南越分立局面;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④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⑤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任答3点6分)
自主检测二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16分。
1.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老爹死后发丧用,被人告发。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D)
A.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        D.专制集权得到强化
2.《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执政初年,丞相田蚡到宫中奏事,他所讲的意见,皇上没有不听的;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之人一下子提拔到年俸二千石的高位。下列选项与之相符的是(B)
A.汉武帝设立刺史牵制丞相       B.相权膨胀,威胁皇权
C.丞相权力大大超过了皇帝       D.郡国并行制带来弊端
3.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汉武帝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A)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恢复周代的分封传统
C.限制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D.执行严格的宗法制度
4.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C)
A.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5.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6.(汉武帝)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汉武帝采纳其建议。材料说明(B)
A.汉武帝开始推行察举制       B.西汉政府加强社会思想控制
C.汉政府废止了诸子学说       D.汉武帝从无为而治转向有为
7.汉武帝时,刺史能够“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东汉时有诏书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派刺史领兵作战之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A)
A.刺史的权力有扩大的趋向      B.东汉时刺史失去了监察职权
C.汉朝刺史的职权变化无常      D.刺史的监察对象为各级官员
8.某史评曾谈到:“它成书于战国晚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它所包括的《灵枢》和《素问》是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它为中医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中的“它”是(A)
A.《黄帝内经》   B.《伤塞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前汉最初大约70年的特点是帝国力量的巩固、行政的试验和制度的修改。在这几十年中,政治家们集中力量加强国内中央政府的权力,再无精力进行扩张或与潜在的敌人作战。在刘氏皇室的生存经受了一次短期威胁以后,随之而来的是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和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之治,两帝的性格和成就长期以来引起了中国作者的景仰。
——《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7年)标志着汉代历史的新转折。巩固工作让位于扩张和积极的主动行动;建设性的政策被采纳,以加强中国和解决它存在的问题。政治家们计划改进国内的施政和加强对其人民的控制;计划组织经济和增加国家的收入;计划消除入侵的威胁和改善中国在边远地区的利益。到公元前108年,汉朝的军队已经向外推进到最远的距离,新的移民冒险活动也正在组织之中;公元前105年的宗教仪式显示了汉皇室对号称取得的丰功伟绩的自豪感。
——《剑桥中国秦汉史》
⑴阅读材料一,汉初“制度的修改”主要指什么?(2分)
实行郡国并行制。(2分)
⑵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文帝和景帝“受中国作者敬仰”的原因。(4分)
原因:①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2分)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局面。(2分)
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存在哪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8分)
角度
问题
解决措施
中央
丞相权重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中朝(内外朝制度)
地方
①王国威胁和豪强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①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②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
②豪强、游侠不法行为增多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边境
匈奴威胁
①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作战,②派张骞出使西域
(每空任答1点1分,共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