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5 09: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程标准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目标
1.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2.运用史料实证探究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求强”“求富”的洋务新政,《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3.明确历史解释研思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中日战争后,瓜分中国的狂潮
4.立足唯物史观认知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和局限性,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5.渗透家国情怀感悟边疆危机中,爱国官兵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精神,台湾义军和黑旗军反割台的爱国主义情怀
自主学习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准备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提出了 “ ”的主张。
(2)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
概念解读 拜上帝会
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而创立的宗教。
2.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了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 。
(2)定都天京: 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
(3)军事全盛:太平军 、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
(4)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杨秀清、 图谋不轨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5)后期防御战:洪仁?? 、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 1860年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统率的湘军。
(6)失败: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 进攻下,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思维点拨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也显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判断正误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政府腐败统治与列强侵华下的产物。( √ )
3.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①主张:提出了“ ,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②结果:在战争环境下,未能实施。
③影响: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 的理想。
(2)《资政新篇》:提出新的 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在战争环境下,未能实施。
判断正误
(1)《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 )
(2)《资政新篇》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 )
4.失败原因
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5.影响: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 的变化, 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 ,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深化理解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
①农民阶级不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着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在定都天京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断送了革命前程。
②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
(2)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共同镇压,敌人力量过于强大。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2)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
①目的:“自强”“求富”。
②代表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 、张之洞。
③主张: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剿发逆,可以 ”。
2.内容
举措
实施
创办近代工业
军事工业(官办)
创办 、 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民用企业(官督商办)
开办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筹划海防
建成了以 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创办近代教育
开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思维点拨 近代工业≠民族工业
近代工业包含了使用机器生产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民族工业是由商人、地主和官僚等投资兴办的近代企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3.评价
(1)进步性: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 的尝试。
(2)局限性
①失败的表现: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
②失败的原因: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 ,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判断正误
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创办洋务企业,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 )
问题思考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提示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清政府的中央官员和地方实力派官僚,他们的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虽然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但因为没有改变清王朝腐朽的政治制度,从而未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所以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
(1)概况
①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 、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
②俄国、英国、 、法国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
(2)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背景
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 反对清中央政府,形成内乱局面。
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 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 地区。
②概况: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 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③结果: 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度过了危机。
思维点拨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粉碎了英、俄勾结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图,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3)中法战争
①背景:法国在1883年8月控制了越南后,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②经过:1884年8月偷袭 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法军进攻台湾,当地军民在刘铭传的领导下,多次击退法军;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 ,法军败退。
③结果: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法《 》,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问题思考
为什么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提示 中国基本上接受了法国的侵略要求,所以中国是不败而败。而法国作为战争的失败者,却基本实现了发动这次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法国不仅夺取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还首次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所以法国是不胜而胜。
2.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①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②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
③1894年,朝鲜发生 ,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乘机出兵朝鲜。
(2)过程
①丰岛战役:日本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②平壤战役:清军在平壤大败。
③黄海海战:北洋舰队重创日本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率部英勇奋战,最终与舰同沉。但也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 ”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
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军占领山东半岛,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 覆灭。
(3)结果: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①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 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增开 、重庆、 、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 。
(4)影响
《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 的破产。
思维点拨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对中国最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①概况:从1895年5月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 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②意义: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占领的坚强意志。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 000万两白银“ ”。
思维点拨 “三国干涉还辽”这一事件的发生充分说明帝国主义在对外侵略的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完全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交换条件。
2.瓜分中国的狂潮
(1)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2)强占租借地: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强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 ,法国租 。
(3)争夺路矿权:列强还在中国大量 和工矿利权。
概念阐释
(1)势力范围:是指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2)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和拉丁美洲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租借土地的主权不转移,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
知识图示
自主检测
1.洪秀全将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其目的在于(  )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人间天国
B.打击西方列强,进行反帝斗争
C.进行改朝换代,完成民主革命
D.传播西方宗教,取代儒家学说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末,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才称为反帝斗争,B项错误;完成民主革命不是它的目的,C项错误;拜上帝会吸收了儒家的大同思想,取代儒家学说是错误的,D项错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新政权是最终目的,故答案为A项。
2.某地准备筹备太平天国纪念活动,在设置展厅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在下列展厅里你认为哪个展厅适合这次活动(  )
A.虎门销烟 B.火烧圆明园
C.金田起义 D.《南京条约》
答案 C
解析 既然是纪念太平天国运动的展厅,必然找与其活动直接相关且具有代表性的事件。1851年洪秀全率众在金田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故选C。
3.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内乱毁梦”是指(  )
A.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B.曾国藩率军镇压
C.发生了天京变乱 D.清政府“借师助剿”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运动元气大伤,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最终造成了运动的失败,故选C。
4.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奖励技术发明 D.开设新式学堂
答案 A
解析 太平天国“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理念,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这最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故选A。
5.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企业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天津机器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上海轮船招商局
答案 D
解析 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属于军事工业,目的在于“求强”,故A、B、C项错误;上海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企业,目的在于“求富”,故D项正确。
6.下图是一幅反映洋务运动的漫画。图中人物所说的这些“洋玩意”的含义是(  )
A.西方洋枪队
B.外商企业
C.西方近代科技
D.洋枪、洋烟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漫画为切入点,实际考查洋务派的主张及实践。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统治,因此图中人物所说的这些“洋玩意”是指西方近代科技,故选C。
7.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  )
A.生产技术和新的思想文化
B.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
C.资本主义和新的工业企业
D.经济体制和新的政治制度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实现国家富强,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故B项正确。
8.下图是两本连环画的封面,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列强侵略 B.民族抗争
C.近代探索 D.民族崛起
答案 B
解析 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英雄,故选B。
9.《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占领中国某岛,在岛上推行“皇民化运动”,强迫中国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时令节气等方面仿效日本。日本占领的是(  )
A.黄岩岛 B.台湾岛 C.海南岛 D.崇明岛
答案 B
解析 《马关条约》中,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故选B。
10.作为“瓜分狂潮”开端事件“三国干涉还辽”,其中“三国”是指(  )
A.美英法 B.俄英法 C.俄日法 D.俄德法
答案 D
解析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故选D。
11.某专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
A.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B.《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C.定都天京斗志松懈
D.《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
答案 B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明显是流于形式的空想,未能真正实施,故B项正确。
12.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
A.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答案 A
解析 《资政新篇》最先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故A项正确。
13.李鸿章认为“中国积弱,由于贵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以下近代企业体现李鸿章这一思想的是(  )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开平煤矿
C.天津机器局 D.福州船政局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主张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和福州船政局是军事工业,排除A、C、D项;B项开平煤矿符合“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属于民用工业,正确。
14.李小庆在《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中认为,“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此观点依据的史实可能是(  )
A.洋务派打着“自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B.其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C.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D.当时的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完全堕落为洋人朝廷
答案 C
解析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史实说明洋务运动的破产,故C项正确。
15.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
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D.“北洋海军贪生怕死”的观点
答案 D
解析 北洋海军舰队官员的殉国行为可以说明北洋海军并不是贪生怕死,故 D 项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深受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革命性;但是,农民阶级受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的影响,带有分散性、落后性等阶级局限性。因此,“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农民的两种不同“角色”。
(2)材料二所示文献中,哪一个更能体现农民阶级的要求?哪一个更为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两图所示文献中的经济主张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答案 (1)革命性: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提出反封建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保守性:没有科学理论指导;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发生天京事变。
(2)《天朝田亩制度》,因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资政新篇》,因为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进行改革。
(3)关系:相互矛盾。原因:《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实行小生产者基础上的公有制;《资政新篇》主张实行私有制,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 第(1)问,可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措施,着重从进步性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思考。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回答。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经济主张的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