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2张PPT。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发展:
(1)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概况:状元实业家张骞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创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建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状元实业家张謇3、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4、短崭的春天 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荣宗敬荣德生荣氏兄弟荣氏兄弟荣宗敬(1873年—1938年2月10日),名宗锦,字宗敬,江苏省无锡荣巷人。荣德生之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荣毅仁之伯父,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早年经营过钱庄业,从1901年起,与荣德生等人先后在无锡、上海、汉口、济南等地创办保兴面粉厂,福兴面粉公司(一、二、三厂),申新纺织厂(一至九厂),被誉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1928年,任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校董。著有《实业救国刍议》等书。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面粉和棉纱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荣氏企业陷入困境。抗战后,荣氏家族企业虽然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战前的水平。 荣德生(1875年8月4日-1952年7月29日),名宗铨,字德生,号乐农氏居士,江苏无锡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之父,民族工业巨擘荣宗敬之胞弟,是中国民族资本家,慈善家、民族实业家,著《乐农氏纪事》。荣德生从事于纺织、面粉、机器等工业垂60年,历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压迫,享有“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美誉。曾任北洋政府国会议员、国民政府工商部参议等职。荣氏家族荣毅仁5、再度受挫: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6、在夹缝中顽强挣扎:
(1)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2)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企业家。 荣氏兄弟是江苏无锡荣巷人,早年在钱庄当过学徒,短短几年的钱庄学业生涯,使荣氏兄弟在创业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业务兴旺,但他们认为“钱庄放账,博取微利”,不如投资实业。当时,他们目睹免税的外国面粉大量进口,销路甚畅,漏卮日盛,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 卢作孚(1893-1952),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卢作孚幼年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材,1925年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
建国初年,毛泽东曾对黄炎培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4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卢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并且在几个方面都各有成就。[1]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因服用过量安眠药物不幸逝世。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出生于福建省候官县,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化学家。
侯德榜是民建成员,“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1974年,侯德榜因病去世,终年84岁。民生实业公司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决定了其发展特点:艰难曲折18401860188019001920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萌芽和艰难发展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再度受挫
凋谢萎缩7、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1)总体上比较落后;
(2)从行业上
(3)从地区上——集中于轻工业; ——集中于沿江、沿海大城市。
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特点:轻工业多、
重工业少
地区分布特点: 沿海、
沿江多,
内地少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1、交通通信:
(1)时间:19世纪70年代以后
(2)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
(3)影响: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早期火车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1909年9月21日,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首次飞行取得成功。 作用:
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加快
极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早期电报机通讯工具:电报、电话
作用: 商人可以传达生意信息
记者可以进行新闻报道
老百姓与亲友联系
方便了人们的交流(1)剪辫、废缠足:时间轴2、社会习俗的变化马褂清官服西装中山装(2)服饰的变迁:清朝旗袍民国旗袍其一,衣服前脸四个兜各代表礼、仪、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权,检察权,这就是五权分立。
其三,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3)礼节方面:跪
拜作揖用鞠躬、握手礼取代跪拜礼采用“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民国时期上海西餐厅(4)饮食、娱乐、婚丧崇洋逐新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2)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
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产生:特点:社会生活的变化黄金时代原因:内因、外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一战期间受挫:一战后,再度受挫总体落后;发展不平衡交通、通信的发展生活方式、习俗的变化同步练习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在( )
A.抗日战争胜利后
B.大革命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洋务运动期间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行业集中在( )
A.采矿业 B.机器制造业
C.轻工业 D.造船业3、甲午战争后,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人是( )
A.张之洞 B.张謇 C.荣宗敬 D.范旭东
4、张謇在创办第一家工厂时,引起了轰动。原因是( )
①张謇的身份和他的举动按当时的社会观念看,反差太大
②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开办工厂是风险很大的事情
③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当时是新生事物
④为了取得广告效应,张謇事先做了大量宣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的地区主要在( )
A.东北地区 B.北京周边地区
C.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D.铁路沿线地区
6、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与张謇选择实业有关的是( )
A.创办湖北织布局
B.创办大生纱厂
C.创办轮船招商局
D.创办汉阳铁厂
7.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出现在( )
A.抗日战争胜利后 B.大革命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洋务运动期间
8.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止缠足
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C.取消“先生”、“君”之类的称谓
D.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材料: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日本与印度有十年内在中国地方增设纺机150万锭之约。……果如所计……十年之后我国棉业岂复有伸展之余地?(1)阅读材料,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什么值得我们学习?(2)由大生纱厂等企业的结局说明了什么?(3)民族工业要想得到健康发展,需要哪些有利条件?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答案提示:
(1)感受到张謇的爱国之心,他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惧世俗的勇气值得钦佩。
(2)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
(3)国家独立,民族独立。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