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4 10:3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6 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
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学习目标
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
搜集部分唐诗,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
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知识点1·隋唐的统一
隋朝
(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 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统一: 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3)建设
(4)灭亡
唐朝
(1)建立:618年,李渊在 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知识点2·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1.政治统治
(1)唐太宗:
(2)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当权期间,尽管政局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具有革新魄力,最终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
称 。
2.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东突厥:大败东突厥,俘获 ,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和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委派突厥贵族管辖。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2)与西突厥:640年,唐朝在高昌设置 ;高宗时,灭亡西突厥;武则天在位时,设置 。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3)与吐蕃
(4)与靺鞨: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 。
辽阔疆域
(1)表现:东到大海,西达 ,东北至外兴安岭、 一带,南及南海,疆域空前辽阔。 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2)原因:除了中央封建王朝的强大和开明外,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知识点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
(1)原因
(2)过程:755年,身兼三个地区节度使的 趁机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于763年被唐平定。
(3)影响
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 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概况: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 。
(3)影响: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907年, 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2)五代:指 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五个政权。
(3)十国: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唐等9个政权和山西的 。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16分。
1.2004年发掘了隋朝国家粮库“回洛仓”遗址,现已探明翔实仓窑布局,仓窑数量约710座,专家说本次考古发现,直接推翻了古人多本历史文献的记载。这说明(C)
A.年代久远使历史事实难以明确     B.印证历史的重要方式是专家推论
C.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     D.历史文献史料的记载没有可信度
2.表2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C)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3.唐太宗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贞观政要》卷三)据此可知,唐太宗(A)
A.重视地方官的人选          B.主张提高地方官的素质
C.担忧中央集权弱化          D.反对君主权力受到约束
4.陆龟蒙的《耒耜经》篇幅很短,但却详细记载了当时江东地区新出现的“曲辕犁”。该犁耕工具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曲辕犁出现于下列哪一时期?(D)
图1
A.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5.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丰收),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C)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6.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做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首领是(A)
A.大祚荣   B.颉利可汗   C.元昊    D.松赞干布
7.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回纥风影响,喜欢穿回纥服装,出现了“回鹊衣装回鹊马”的景象。这说明唐代中后期(A)
A.社会生活开放多元          B.官营丝织业占主导
C.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D.中外交流全面深入
8.表3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不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不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D)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鞠(审问)裳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闻,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束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⑶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6分)
特点:①增加人数;②增设下属部门;③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6分)
⑷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8分)
原因:①隋炀帝暴政;②大臣不敢进谏。(2分)
分析:①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②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③正人与正己相结合。(每点2分共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