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1937年,毛泽东说:“历史的车轮将经过这个统一战线,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毛泽东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重庆谈判
C. 北伐战争
D. 百团大战
2.平型关战役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捷。中国参战的军队是
A. 刘邓大军
B. 新四军
C. 国民党李宗仁部队
D. 八路军115师
3.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其中台儿庄战役的重大意义是( )
A. 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C. 取得了抗战以来主动抗击日军规模最大的胜利
B. 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D. 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中国人民坚持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 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 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淞沪会战------中国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百团大战-----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5.正在全国热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大屠杀的真实场面,摄制组在拍摄前搜集的资料应该包括( )
①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 ②记录日军屠杀罪行的老照片
③目击大屠杀的外国友人写的回忆录 ④日本右翼分子编写的篡改历史的教科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1940年,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组织指挥八路军在华北两千多千米战线上对日军主动出击的八路军高级将领是( )
A. 彭德怀
B. 左权
C. 朱德
D. 贺龙
7.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望两岸共圆“中国梦”。近年来随着国共两党互信的增强和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以及两岸同胞交往的增多,可以乐观地预见两党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是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
②北伐战争
③南昌起义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8.全国抗日战争以来规模最大、成为抗日战争转折点的会战是( )
A. 淞沪会战
B. 忻口会战
C. 武汉会战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9.下面是东北大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它的迁移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1923年在沈阳成立→1931年迁往北平→1937年迁往开封→1938年迁往四川
A. 新文化运动
B. 北伐战争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10.纵观近代中国历史,国共两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有过合作的是 ( )
A. 辛亥革命、黄埔军校
B. 黄埔军校、抗日战争
C. 黄埔军校、解放战争
D. 辛亥革命、抗日战争
11.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与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八一三事变
D. 七七事变
12.李宗仁将军曾说:“我们在内战中搅了二十多年,……黑白不明,是非不分,败虽不足耻,胜亦不足武。现在真是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些人这辈子有个抗日救国的机会。”李宗仁将军践行“救国机会”的最突出表现是( )
A. 卢沟桥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百团大战
D. 台儿庄战役
13.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日。下列哪一战役不属于该阶段
A. 武汉保卫战
B. 第三次长沙会战
C. 第二次长沙会战
D. 豫湘桂战役
14.早在1931年,日本就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而我们却把1937年卢沟桥事变作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其中一个主要依据是( )
A. 日本对北平发动了全面的进攻
B. 事变加速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进程
C. 二十九军正式对日作战
D. 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15.日军在六周内屠杀中国居民30多万,制造出令世人发指的大屠杀的地点是在( )
A. 南京
B. 北京
C. 沈阳
D. 卢沟桥
16.“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材料中的“上海一隅之抵抗”指的是
A. 长沙会战
B. 枣宜会战
C. 淞沪会战
D. 徐州会战
17.1938年著名戏剧家田汉在中国军队取得一次战役的重大胜利后,写下了祝捷歌词。词中写道:“将士的喊声,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这一战役是( )
A. 贺胜桥战役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18.抗日战争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孤军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成为民族抗战的一面旗帜,毛泽东为此题词“八百壮士民族革命典型”,领导八百壮士抗战的民族英雄是
A. 谢晋元
B. 姚子青
C. 黄梅兴
D. 古大存
19.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立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0万敌军——大约是日本总军力的一半。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这表明( )
A. 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B.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C.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D.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
20.取得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的中国军队是( )
A. 李宗仁指挥的国民党军队
B. 陈毅指挥的新四军
C. 林彪指挥的八路军一一五师
D. 宋哲元指挥的国民党二十九军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观察下列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两次战争的结果?造成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二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从两幅图片能看出近代日本的发展与战争密切相关,这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摘自《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通电》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滔天罪行磬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摘自人民网
请完成:
(1)概括指出材料一所示通电发表的历史背景和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
(3)面对侵略和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分别列举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一个著名战例。
(4)请谈谈你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感悟。
23.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在历时近半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歼灭日军1万余人,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抗战经典战例:台儿庄大捷》人民网
(1)台儿庄大捷发生在哪一年?指挥该战役的中国军队的司令长官是谁?
(2)台儿庄大捷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
24.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忿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辱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1936年12月16日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中的“自相残杀”指的是什么?
(2)引用材料中的文字,说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这一事件的理由。根据材料说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主张以什么方式解决这一事件?这一事件的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25.中国正面战场抗击了大量日军,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格“看”战役]
(1)表格中战役的名称是什么?该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电讯“显”战役]
寇酋松浦中将率一〇六师团全部……犯我……万家岭……此役为本线空前恶战,亦为空前胜利。
(2)该电讯中赞扬的战役发生于哪次会战之中?该战役能够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析”战役]
1941年12月—1942年1月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就中国战场而言,此战是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的战略相持阶段中,国民党军队获得的较大战役级别的胜利之一。甚至战略反攻阶段最大的胜利——湘西会战都无法与之相比。
(3)材料中“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这次会战的重大意义。
(4)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37年”,“历史的车轮将经过这个统一战线,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由此判断与抗日战争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步伐。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重庆谈判,是发生在1945年;选项C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至1927年;选项D百团大战,是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埋伏于平型关一带与日军作战,取得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标志着抗日战争的胜利。
4.【答案】A
【解析】A项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故A项搭配正确;B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B项搭配错误;C项中国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是百团大战,故C项搭配错误;D项百团大战是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故D项搭配错误;故本题选A。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南京大屠杀。①②③项均是能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与④无关,故选A。
6.【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团大战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南昌起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不符合题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侵略的产物。故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④,故选A。
8.【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武汉会战后,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是抗战局面发生转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C符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三省,因此,1931年东北大学迁往北平;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北京北日军占领,东北大学迁往开封;1938年6月6日,日军进占开封。因此,1938年,东北大学迁往四川。由此可见,东北大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与抗日战争有关。故C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爆发,与东北大学的迁移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北伐战争是1924——1927年,与东北大学1931年迁往北平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解放战争是1946——1949年,与东北大学的迁移时间不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1.【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故选D。
12.【答案】D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李宗仁”,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在李宗仁的指挥下,组织徐州会战,在台儿庄歼灭了大量日军,践行了“救国机会”。故答案为D。
13.【答案】A
【解析】武汉保卫战后期,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广州失陷后,日军的兵力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A项符合题意;BCD项均属于武汉保卫战之后的会战,故选A。
14.【答案】D
【解析】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全国性抗战开始,故选D。
15.【答案】A
【解析】题干中给出的关键信息是“日军在六周内屠杀中国居民30多万”判断是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犯下的罪行,本题选A。
1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8月13日, 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ABD不符合题干的地点,所以答案选C。
17.【答案】C
【解析】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故选C。
18.【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在淞沪会战中,谢晋元曾奉命率部死守上海四行仓库,坚守4天4夜,击退日军6次进攻,毙敌数百人,被当时的报纸媒体与楚汉相争时田横的八百义士作比较,被称作是“八百壮士”,而谢晋元的英名也被人民广为传颂。故选A。
19.【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中国独立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0万敌军,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可知,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0.【答案】
【解析】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故答案为C。
21.【答案】(1)图一:甲午中日战争;图二:抗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主要原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主要是因为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2)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3)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维护世界和平局势。(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1)由“《马关条约》”可知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由“日本递交投降书”可知这是抗日战争的结果,之所以结果不同,原因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抗日战争中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2)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3)日本通过这两次侵华战争,将掠夺的中国的财富运到日本后,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但我们反对这种方式,结合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我们认识到:必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维护世界和平局势。
22.【答案】(1)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实行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任意1点,即可得分
(2)南京大屠杀
(3)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4)感悟: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国共合作则民族振兴,国裂则民族衰败;要谋求两党合作,促进国家统一,走和平发展之路等。
(言之有理,答任意1点,意思相近即可得。)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知,《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通电》发表的历史背景是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主张是实行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根据材料中的内容“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的日本对中国发动的南京大屠杀。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是1938年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重大战役是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抗日战争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作为青年学生应该勿忘国耻,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国共两党合作则民族振兴,分裂则民族衰败;当今谋求两党在此合作,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走和平发展之路等等。
23.【答案】(1)1938年。司令长官:李宗仁。
(2)意义: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解析】本题考查了台儿庄战役的基本史实及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4.【答案】(1)西安事变。“自相残杀”指国民党军队围剿陕北红军。
(2)理由:“政府屈辱的外交”、“自相残杀”、“抗日救国”。目的:逼蒋抗日。
(3)和平解决。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解析】(1)材料是1936年张杨的叙述,可知是西安事变,“自相残杀”指的是国共之间的关系。
(2)由材料“我们反对政府屈辱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即可总结得出。
(3)考查该事件的结果,和平解决,民族矛盾服从了阶级矛盾,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争的初步形成。
25.【答案】(1)台儿庄战役。意义: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武汉会战。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采取了正确战略战术)
(3)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意义:扭转了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的战局,振奋了世界人民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
(4)不屈的抗战。(合理即可)
【解析】(1)1938年,发生在台儿庄的战役是台儿庄战役;根据所学可知,台儿庄战役是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电讯中的万家岭战役是武汉会战后期的战役;根据所学可知,万家岭战役胜利的原因是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即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可知,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两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扭转了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的战局,振奋了世界人民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
(4)材料展示的都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抗战的史实,所以主题可以是不屈的抗战或正面战场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