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记叙文,本文主要写十二岁的周恩来离开家,在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看到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地受到屈辱,从而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抱负。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都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经过三年多的学习,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并且四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字词的积累,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读通本文并不困难。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崛、范、巡”等八个生字;正确读写“惩处、模范、疑惑不解”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理解人物心理以及句子背后深刻的意义。提高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讨论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理解人物心理以及句子背后深刻的意义。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整理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及当时的社会情况。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搜集资料,阅读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读文解题
1.教师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读书?
2.学生思考后,自由回答。(预设:为父母、为了以后有好生活、为了考大学……)
3.教师由问题引出课题。
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是这样回答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位少年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板书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学生读课题,借助工具书解题。
要求:读准生字“崛”,理解“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整个题目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兴起而努力读书”的意思。
5.介绍周恩来,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多媒体出示周恩来图片,学生分享搜集的周恩来勤学读书的小故事。
6.过渡:是什么事情让少年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呢?那时的中国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设计意图:“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是教师教学的开端。用问题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直接指向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朗读课文,检测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强调读文要求。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碰到新词语,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
(3)思考: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词,识记字形。
(2)课件出示词语:
崛起模范魏校长清晰淮安疑惑训斥
3.书写指导:“肃、赞、疑”。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肃”是独体字,书写时应注意其笔顺。(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赞”是上下结构,部首是“贝”。书写时注意第一个“先”最后一笔是竖提。“疑”是左右结构,第一笔为短撇,左下部“矢”最后一笔是点,书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书空生字,感受字的笔顺。
(3)教师范写。
(4)学生在书后生字表中描摹,再独立练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5)师生共评后,学生修改。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比较多,词语也较难理解,给学生深入学习带来了障碍。本环节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主识字、学词,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为深入学习打好了基础。】
三、默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注意要有一定的速度。
提示学生默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不能一目十行,不求甚解。
(2)画一画,文章写了哪三件事?简单概括。
2.讨论交流。
第一件事: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难以忘怀。
第三件事:少年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见闻。
3.理清课文中三件事的因果关系,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围绕周恩来“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和“爱国忧国的情怀”这两方面来谈。
4.认真默读第11~17自然段,想一想:从这三件事上,你对周恩来的印象怎样?
【设计意图:“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一项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以上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能力。】
四、布置作业,拓展探究
1.抄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搜集关于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历史资料。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增加学生课外积累,加深对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社会背景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回顾内容
1.导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立下的誓言。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齐读课题。这更是他终身奋斗的目标,请大家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课题。用有气势地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为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铺路。
2.回忆课文中讲述少年周恩来的三件事,分别用三个词来描述周恩来的感情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立志——疑惑——气愤。)
3.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回答: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围绕文章主题设疑,启发思考,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训练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语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为下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同时,抓住关键词语,形成教学主线,使课堂“提纲挈领”。】
二、补充资料,了解“不振”
1.齐读“中华不振”的语段,在文中画出让你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2.交流作业成果,介绍周恩来少年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状况。(搜集关于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历史资料)
【设计意图: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引导学生与文章充分接触。】
三、精读词句,深思“不振”
1.学习课文第11~1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指名读一读。
(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
(3)自由读句子,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理解。
2.学习课文第15~16自然段。
(1)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问题。
A.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
B.他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而得意洋洋。中国巡警不但不惩罚外国人,反而训斥受害人。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
教师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2)品词析句,集体交流,感受“中华不振”。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16自然段的内容,学生思考:
A.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此时这个女人会对哪些人哭诉?她会哭诉些什么?
B.为什么说这个女人是不幸的?
C.假如你就是巡警,面对这个不幸的妇女,你会怎样做?
(3)多媒体课件出示: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思考:
A.这位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了,她本来以为巡警局会如何给她撑腰?结果呢?
B.想象一下巡警会怎样训斥这位妇女。
C.面对这样意外的结局,你有什么话想说?
小结:这位可怜的妇女,遭受了如此大的不幸,她多么希望有人能帮一帮自己呀!可是,这个可恶的巡警竟借助外国人的势力在自己同胞面前显示威风,真是可耻至极,这就是——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4)思考:这位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了,那个肇事者未受到惩处,围观的中国人有什么样的反应?画出体现围观的中国人情绪的词语。
①齐读:围观的中国人……这个不幸的女人。
②回答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吗?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当时围观的中国人的心情吗?
B.你们知道他们紧握着拳头最想干什么吗?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那就是“惩处”。
C.惩处谁?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敢不敢惩处?为什么?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生答)
看到这一切,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同学们,你们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根据老师的板书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想象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的事实时的悲愤心情,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
国情感。】
四、深化认识,感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提炼资料,感悟誓言。
1.在当时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外国人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课件出示)
在上海某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2.过渡:看着这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难以平静。师引读——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生接读)
此时学生感情激昂,教师要顺势引导,用“读”来降低理解课文的难度。
3.提问:“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像一团烈火”?
【设计意图: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对中国的那段屈辱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写作热情。】
(二)品读誓言,深化认识。
1.过渡: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是一时冲动吗?
同学们,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交流周恩来的资料。
3.小结:在少年时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周恩来正因为有如此远大的志向,才成为我国伟大的总理!也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设计意图:“润物细无声”,通过品读少年周恩来的誓言,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周恩来的胸怀与抱负。】
五、拓展阅读,练笔应用
1.赠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老师把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会有所帮助。
2.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之时,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如今,我们的祖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中国了,如今的中国已经日益崛起。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可曾想过:今天的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3.把你的回答写下来,并想一想理由是什么,想清楚,写完整。
4.布置作业。
(1)阅读周恩来或其他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办一张手抄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3)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一下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
【设计意图:介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来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听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见 妇女受欺侮 体会中华不振 爱国忧民
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远大志向
课堂练习
一、根据解释写词语。
1、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
2、凭借某种势力在众人面前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
3、十分得意的样子。( )
4、左看看,右看看,形容临事犹豫不决。( )
二、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这是中国的土地。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1、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
2、这部电影真叫人喜欢。
3、这儿的景色真美,使我流连忘返。
三、讨论并选择。
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
A、大伯告诉他的。
B、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霸道行为,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C、周恩来从小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怀,能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D、周恩来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故意说大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