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如下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要再现图中的历史人物带领中国海军将士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
A. 马尾战役
B. 平壤战役
C. 威海卫战役
D. 黄海战役
2.下列有关《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哪一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A.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B.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其导火线是哪个条约的签订(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4.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以下口号表达了洋务运动主张的是
A. “自强”“求富”
B. “振兴中华”
C. “打倒孔家店”
D.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5.《辛丑条约》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原因是因为该条约的签订导致了( )
A. 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B. 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
C. 清政府军事上直接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D. 清政府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6.洋务运动最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 )
A. 政治制度
B. 经济制度
C. 科学技术
D. 思想文化
7.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不包括( )
A. 安庆内军械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福州船政局
D. 轮船招商局
8.光阴似箭,岁月匆匆。1894年中日黄海大战的硝烟早已融入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下列人物属于这一海战中的民族英雄是( )
A. 左宗棠
B. 李鸿章
C. 魏源
D. 邓世昌
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如果说曾国藩开辟了西化之路的话,左宗棠和李鸿章则是斗志昂扬地紧握了西化的火把。”句中“西化”指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0.一位维新人士指出,同志太孤,举措太大、忌者人数太多,光绪帝又无权,变革安能成?他所指的“变革”是( )
A. 维新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11.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布上谕:“本年夏间,拳匪搆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叠命庆亲王奕勖、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结果签订了(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九国公约》
12.某校八年级3班同学在模拟时事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林菊:战争爆发于1895年,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B. 华敏: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C. 王海: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 李兵: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遭受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13.“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根据所学历史知识,下列选项中与此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在戊戌变法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 )
A.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D. 训练新式军队
15.“驻京美军派兵守卫紫禁城。守卫区域包括紫禁城正门出入口的午门以及紫禁城内各殿堂庙宇建筑设施,还有各公王府以及三宫六院妃子太监的所有居所。”《老旗帜之下》中美军指挥官回忆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小明在翻阅历史书籍时,看到下列这样一组图片。第一张图上的人是谁?第二张图片上的合影发生在什么战役中( )
A. 林则徐 鸦片战争
B. 关天培 虎门战役
C. 李秀成 青浦大捷
D. 邓世昌 黄海战役
17.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
A. 总理衙门的设立
B. 《南京条约》的签订
C. 《辛丑条约》的签订
D. 《马关条约》的签订
18.在我国近代的反侵略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与下表中爱国将领英勇事迹相关的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一个日本人在杭州开设工厂,其时间可能在( )
A. 签订《东京条约》之后
B. 签订《北京条约》之后
C. 签订《南京条约》之后
D. 签订《马关条约》之后
20.19世纪90年代后期,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
①割占土地 ②允许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 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④获得大量战争赔款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材料一 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厉,备极一时之盛。
材料二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根据材料一,判断慈禧太后举行“六旬万寿庆典”是在哪一年。就在国内歌舞升平的时候,哪一个国家正把魔爪伸向中国?
(1)材料二中的“三军败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签订了什么条约?
(2)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对比两则材料,你能得出清政府在此战争中失败的主观原因吗?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以及照搬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
——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中“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由哪一派别领导? 什么时候进行的?
(2)这一派别从哪几方面展开了“自救”? 请列举其中一位代表人物。
(3)为什么说这场自救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二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三 不幸一发炮弹击中军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军舰沉没。他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他决心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1)材料一中的“此日”是指何时发生的何事?“公”是指谁?
(2)为材料二中的“东沟、致远”加个注释。“贼”是指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为何放弃了生的希望而选择了死?
(4)根据当时的情况,有人认为他的举动可歌可泣,令人敬佩;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这种方式牺牲不值得。你的看法呢?
24.从1898年6月开始,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政治上,精简机构,裁撤冗官,取消旗人特权;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上,改科举,废八股,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请回答:
(1)这次变法的名称是什么?主要领袖是哪两位?他们是哪个阶级的代表人物?
(2)变法是由哪个政治派别发起的?该派别的政治团体是什么?
(3)最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和对顽固派势力冲击最大的变法措施分别是哪条?
(4)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至少说出2点)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材料二: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光绪帝宣布变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次变法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不得摘抄原文)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变法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在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将士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故选D。
2.【答案】B
【解析】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所以反帝是这一时期的主题,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和工具,所以选B。
3.【答案】C
【解析】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故选C。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自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BCD和洋务运动无关,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5.【答案】B
【解析】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内容“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故选B。
6.【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之士在维护封建统治而倡导和主持的自强改革运动,是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最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A项学习政治制度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D项学习思想文化的是新文化运动;B项经济制度是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的。故选C。
7.【答案】D
【解析】洋务运动时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军事企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企业,所以答案是D。
8.【答案】D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将士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最终壮烈牺牲,故选D。
9.【答案】A
【解析】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说“曾国藩开辟了西化之路”,这里的“西化”指的是洋务运动,故选A。
10.【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一位维新人士指出,同志太孤”和“光绪帝又无权,变革安能成”,结合所学知识,由此判断是戊戌变法运动,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本题选A。
11.【答案】C
【解析】“拳匪”指的是义和团;“西巡”指的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京师云扰”指的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1895年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而不是《辛丑条约》。
13.【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这次海战是1894年黄海海战,据此C符合题意,故选C。
14.【答案】A
【解析】选项A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选项B属于经济变革的举措,选项C、 D分别是政治改革、军事改革的重要举措范畴。故选A。
15.【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联军,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美国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以答案是D。
16.【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关键词“致远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9月,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率致远舰官兵英勇抗击日军,壮烈牺牲,日军取得黄海制海权,但北洋舰队保存了主力。由此可判断出第一幅图片是邓世昌,第二幅图片是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战役,D项符合题意;A项英国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不符合题意;B项是鸦片战争中发生的战役,不符合题意;C项是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在青浦大败洋枪队,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答案】C
【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故选C。
1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邓世昌”,“黄海大东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邓世昌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9.【答案】D
【解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内容中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所以该条约签订后会出现日本人在杭州开设工厂的情景。故本题答案选D。
20.【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赔款、割地、同时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从此外国开始在中国设厂,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赔款、割地、同时增辟通商口岸在以前的条约中也有此项内容。仔细审查②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1.【答案】(1)1894年 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了民族危机。
(3)清政府的腐败;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年指的是1894年;1894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侵略中国。
根据材料二中的时间189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了民族危机。
(3)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可以概括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主观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2.【答案】(1)洋务派(或地主阶级开明分子)。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2)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办学堂、筹建海军。奕(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而且为之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所以说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是洋务派,其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2)本问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答出即可,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筹建海军等。代表人物是曾国藩等。
(3)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因为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而且为之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3.【答案】(1)1894年9月发生的黄海大战。邓世昌。
(2)注释:“东沟”即黄海大东沟,“致远”即致远舰(号)。“贼”指的是日本侵略者。
(3)战舰沉没大部分官兵牺牲,他不愿意独生,同时他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以选择了死。
(4)结论不限,但必须言之有理,思想要积极。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可知,此日”是指1894年9月发生的黄海大战;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在1894年9月发生的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率致远舰冲向敌舰,壮烈牺牲;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东沟”即黄海大东沟,“致远”即致远舰;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贼”指的是日本侵略者;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舰沉没大部分官兵牺牲,邓世昌不愿意独生,同时他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以选择了死。
(4)开放性题目,思想积极,言之有理即可。
24.【答案】(1)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
(2)维新派,强学会。
(3)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最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政治上,取消旗人特权,对顽固派的冲击最大。
(4)说明资产阶级的力量太过弱小,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资本主义制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等。
【解析】(1)通过时间“1898年”,我们可判断出:这次变法的名称是戊戌变法,又被称之为维新变法、百日维新;康有为和梁启超是这次变法的领导人物;他们宣传的是维新变法的思想,所以他们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2)梁启超、康有为等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所以他们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因此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创办了强学会,作为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3)通过分析维新变法的内容,我们可判断出在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最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在政治上,取消旗人特权,是对顽固派势力冲击最大的变法措施。
(4)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是因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仅靠一个毫无实权的光绪帝,不能对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再加上袁世凯的告密,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因此戊戌变法失败说明资产阶级的力量太过弱小,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资本主义制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等。
25.【答案】(1)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 。
(2)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政治。
(3)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4)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②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解析】光绪帝宣布变法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戊戌变法的内容涉及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政治方面。戊戌变法最主要的作用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②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