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药材好,药才好”这是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的广告词。东汉张仲景因其杰出的贡献被后世誉为“医圣”,下列哪一部是他的代表作( )
A. 《齐民要术》
B. 《伤寒杂病论》
C. 《水经注》
D. 《本草纲目》
2.东汉名医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打开衙门坐堂行医,救治了无数湖南百姓。至今在长沙湘雅医院还立有其雕像,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杰出医学伟人对湖南的源源遗泽。以下古代医学巨著与他有关是( )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本草纲目》
D. 《千金方》
3.舞蹈《千手观音》曾获得CCTV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比一等奖和特别大奖。你是否知道“千手观音”、“功德无量”等词汇跟下列哪个宗教有关( )
A. 基督教
B. 佛教
C. 道教
D. 伊斯兰教
4.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概念。下列哪一个人的技术改进过程体现了这一概念( )
A. 黄帝
B. 张仲景
C. 华佗
D. 蔡伦
5.假如你穿越到秦朝,在中央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那么你的职务应该是( )
A. 丞相
B. 太尉
C. 郡守
D. 县令
6.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当时通行于全国各地的货币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7.下列哪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A. 《论语》
B. 《史记》
C. 《资治通鉴》
D. 《红楼梦》
8.“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它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水利工程是 ( )
A. 大运河
B. 郑国渠
C. 灵渠
D. 白渠
9.今天我们强调要以“以德治国”,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 高祖时期
B. 文景时期
C. 武帝时期
D. 光武帝时
10.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皇帝。他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就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而言,不具进步意义的是( )
A. 实行郡县制
B.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C. 修筑万里长城
D. 焚书坑儒
11.下面关于秦朝统一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秦朝统一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 ②秦朝的都城设在咸阳 ③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割据混战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④秦朝的统一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2.收集民间药方,撰写《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医学家是( )
A. 扁鹊
B. 华佗
C. 张仲景
D. 李时珍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景之治”的内容
A. 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
B. 劝百官关心农桑
C. 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D. 约法三章
14.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最终目的是
A. 抑制富商大贾牟取暴利
B. 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
C. 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D. 集中财力治理黄河
15.“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16.“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
A. 陈胜、吴广起义
B. 刘邦、项羽起义
C. 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D. 东汉黄巾起义
17.下列与《史记》有关的是( )
①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实
②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③写成于东汉时期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18.下列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B. 有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C. 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D.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重要价值和作用
19.分析《汉书》卷五十六中的一段史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当时的统治者及采取的措施是( )
A. 秦始皇 焚书坑儒 统一文字
B. 汉高祖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C.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D. 宋太祖 崇文抑武 轻徭薄赋
20.汉武帝时,地方上的诸侯国被越分越小,该项措施是谁采取的建议( )
A. 董仲舒
B. 主父偃
C. 管仲
D. 王猛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 秦朝时死刑种类很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材料一、二反映了秦朝时什么社会现象?
(2)“诛族”和“连坐”都是秦朝的刑罚,用材料二中的原话说明什么是“连坐”
(3)材料三中的话是谁讲的?他讲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汉文帝说:“夫农,天下之本也。”汉景帝说:“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材料三:汉初至武帝继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汉书·食货志》译文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措施?其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这一时期出现哪一盛世局面?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短短几十年间,西汉社会状况发生这样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如李斯、蔚缭、王翦等。其中,蔚缭是当时的军事家,当秦王发现这位军事人才时,竟然放下国王架子,“依法食饮与缭同”,后来任命他为统管军事。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下诏令各郡县推举人才,由他亲自出题。通过这样的考察,他发现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对出身低微的人,他也能破格录用。如出身奴仆的卫青,做到了大将军。
请回答:
(1)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秦王嬴政、汉武帝的最大历史贡献。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秦王嬴政、汉武帝在政治方面有何共同点?
(3)除了材料中提到的措施外,秦王嬴政、汉武帝刘彻在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分别有何影响?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宛闻汉之饶财(非常富庶),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堵塞道路),今亡(从匈奴逃出来),唯(希望)王使人道(读导)送我。诚得至,反(返)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中国的冶金、凿井、养蚕等手工技术传到西方;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苜蓿、黄瓜等也传入中原。西汉王朝的影响直到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骞”是谁?生活在哪一时期?
(2)材料一中的“骞”对我国历史做出了什么贡献?我们应学习他的哪些精神?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国君享有一定的权力和义务。不承担义务者,将受到惩罚。春秋时期,王权衰落,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出现了春秋五霸,割据称雄的局面。
材料二:秦始皇召集群臣朝议。丞相王绾等建议实行分封建国,管理地方。廷尉李斯建议建立郡县制管理地方。秦始皇说:“朕看廷尉的意见很好,地方就实行郡县制吧!”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个朝代?实行的什么制度?
(2?)实施上述制度的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一分析实行这种制度的结果是什么?
(3)你认为当时的国君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4)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比实行材料一的制度好,为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东汉张仲景因其杰出的贡献被后世誉为“医圣”,他的代表作是《伤寒杂病论》,故选B。
2.【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张仲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故选B。
3.【答案】B
【解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也渗透了许多佛教的文化,如烦恼、一刹那、口头禅、不可思议、自由自在等,题目中的“观音”、“功德”等也都属于佛教用语。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东汉时期,蔡伦从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纸。
5.【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不同的职责。其中丞相的职权是分管行政帮着皇帝处理政事;太尉的职权是负责全国军事。CD都属于秦朝的地方官职。经分析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答案】C
【解析】秦统一全国后,把圆形方孔铜钱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
7.【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记载了上起传说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故选B。
8.【答案】C
【解析】在征服南越的过程中,为了运送军粮,秦始皇开挖了灵渠,连接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9.【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和四年的楚汉之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初年,统治者了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0.【答案】D
【解析】焚书坑儒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的摧残。
11.【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分立相互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适应了建立统一政权的历史发展趋势。①②③正确,B项符合题意;A项不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纷争不断,频繁的战争让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难。人民盼望统一的永久的和平。全国的统一才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才能稳定的生活,才有生命安全的保障。因此秦朝的统一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④项错误。CD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2.【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提示词“医圣”,结合课本所学,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C项符合题意;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A项不合题意;华佗制成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B项不合题意;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3.【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约法三章是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之间楚汉之争的协定,不属于文景之治的内容。故选D。
1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四个选项都是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目的。但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6.【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黄天当立可知,这是东汉黄巾起义的口号,公元前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D项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起义都是秦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农民起义。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7.【答案】D
【解析】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故③不对,选D。
18.【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中外(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联系中外的纽带和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的桥梁,但是并不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故选C。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他主张独尊孔子的儒家学说,至于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统统予以打压,这样有利于巩固统一,这与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符合,选择C。
20.【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诸侯国势力强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故选B项。
21.【答案】(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连坐”就是“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3)陈胜。为了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
【解析】(1)材料一、二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沉重,刑法残酷的情况。
(2)根据材料二,连坐就是一家触犯法律,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3)材料三的话是陈胜说的,讲这些话的目的就是要号召人们起来推翻秦王朝。
22.【答案】(1)景象: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安定,人民非常贫困。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2)重视农业发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
(3)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文景之治。
(4)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还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西汉建立之初,“民无盖藏”说明老百姓很贫困;“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是说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两位皇帝都把农业作为天下之根本,说明文帝和景帝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他们发展生产的目的是,通过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经过70多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社会局面安定,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社会局面是封建社会出现的繁荣稳定局面,所以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局面,称为“文景之治”。
(4)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几十年,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因为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其具体体现是: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还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
23.【答案】(1)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 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
(2)重视人才。
(3)秦王嬴政:焚书坑儒 影响: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确定了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统治地位。
【解析】(1)注意题目中“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秦皇汉武在历史上的贡献非常大,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在经济文化上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在军事上,筑长城御匈奴。汉武帝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政治上,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比较概括能力。从材料一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秦王嬴政和汉武帝在政治方面的共同点为重视人才。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在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虽加强了思想统治,有利于统一,但却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建议,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24.【答案】(1)张骞;西汉(或汉武帝时期)。
(2) 使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精神: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
【解析】(1)有材料一可知,“骞”是指张骞。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
(2)张骞通西域,使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今天,丝绸之路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连接东西方的纽带,在更多人的心中,丝绸之路已经成为文化与文化,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甚至是价值观、世界观的一种包容的态度。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西汉的张骞,我们应学习他的不畏艰难险阻,立志报效祖国的热情,学习他开拓进取的精神,好好地利用这条丝路,为祖国的发展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25.【答案】(1)西周,分封制。
(2)控制全国,出现了春秋五霸,割据称雄的局面。
(3)有统治管理辖区土地和人民的权力;拥戴周王,服从差遣,交纳贡物。
(4) 实行郡县制,不会导致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或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西周实施分封制的目的是控制全国,巩固周王的统治。分封制的实行导致的结果是出现了春秋五霸,割据称雄的局面。封国的统治者国君享有的权利有:有统治管理辖区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国君的义务包括:拥戴周王,服从差遣,交纳贡物。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比分封制好的原因是实行郡县制,不会导致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或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