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新民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新民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3 19:1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新民主义革命的开始》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书,沉痛地说:“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该材料反映的是( )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 新文化运动
2.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7周年,学校要放映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应该选择的是( )
A. 《甲午风云》
B. 《开天辟地》
C. 《狼牙山五壮士》
D. 《大决战》
3.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
A. 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
B.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
C. 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D.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4.张艳同学是今年的“青年节”那天光荣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你知道“青年节”是为了纪念哪一历史事件( )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 南昌起义
5.下列关于“五四爱国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五四运动是由北京的学生首先发起的
B. 五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 它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斗争口号
D. 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6.有一首歌中唱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么,你知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哪里吗( )
A. 南京
B. 北京
C. 武汉
D. 上海
7.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种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写作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8.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 《每周评论》的创刊
B. 《新青年》的创刊
C. 《科学》杂志的创刊
D. 《天演论》的发表
9.“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九旬秋。”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
A. 中国共产党诞生
B. 红军长征胜利
C. 抗日战争胜利
D. 国共第二次合作
10.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学生为先导的爱国运动,运动中喊出了很多响亮的口号,其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 )
A. 还我青岛
B.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C. 取消“二十一条”
D.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11.一战后,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中国五四运动的会议是( )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慕尼黑会议
D. 德黑兰会议
12.新文化运动后期,一种新的思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人物中首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3.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 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 这次运动的主力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14.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俄国十月革命,他是( )
A. 李大钊
B. 陈独秀
C. 胡适
D. 鲁迅
15.中国共产党诞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不是偶然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势力,革命任务艰巨而又复杂,迫切需要坚强的领导力量。可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要是由于(  )
A. 革命形势发展的需求
B. 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C. 苏俄的强力推动
D.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6.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支持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
B. 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
C.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
D.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
17.1918年新文化运动增加了新的内容,“新”指的是( )
A. 否定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B. 主张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
C. 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D. 将思想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18.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像漫漫黑夜中的一道闪电,猛烈冲击着封建专制思想。这场运动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19.1920年秋开始,全国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都改成了白话文,到1922年冬季,所有的文言文课本一律废止。这与下列哪一事件的大力倡导有关( )
A. 戊戌变法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革命运动
20.“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与这首《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团歌联系最密切的是下列哪个历史事件( )
A. 南昌起义
B. 武昌起义
C. 《新青年》的创刊
D. 五四运动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岁月沧桑,八十载,追风逐浪。掬泪祭,爱国英烈,义举悲壮。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游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忆昔日,江山妄,长城愤,谁可挡?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看神州,威力震寰宇,豪情放!”
(1)这首诗词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为纪念这一事件,我国政府设立了哪一个纪念日?
(2)这一历史事件的导火线是什么?
(3)这一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4)这一事件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他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并说,我们现在认定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资产阶级政党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将这一纲领阐发为什么内容?
(2)孙中山领导了什么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
(3)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等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了一次著名的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3.曾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人走进近代以后,遭遇了一次又一次惨败,终于逐渐认识到诸事皆不如人。痛定思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艰难的近代探索之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请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三段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核心主张。请注意答案呈现的条理性。
(2)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经历了哪三次变化?请以示意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拒签和约”是……的一项重要成果,全国人民为此进行了坚决斗争。天津、陕西等地赴北京代表,在新华门冒雨伫立一天一夜。陕西学生代表屈武“长跪痛哭,以首触地有声”,激愤地说:“现在国家都要亡了,如果政府再不想办法,不答应学生的要求,我们只好以死力争。”
材料二 英国公使朱尔典也大体同意我的看法……这场中国的民族运动基本上是合理的,……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
——1919年美国公使芮恩施给国务院的报告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民族运动的情况? 这一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2)材料二说“这次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这次运动采取了什么方式?
(3)“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传递着历史信息。请写出最能反映这次运动性质的口号。
(4)这场运动有何历史地位?
(5)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向当时的学生们学习什么?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警告国人》一文,沉痛地说:“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高校学生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愤。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同学更加激愤。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二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五四传单
材料三 五四运动期间,天津学生联合会贴出一幅对联“振民气合民力万众一心;御国敌除国贼匹夫有责。”
请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材料三中的“国敌”指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什么?
(4)你从材料中理解到了怎样的五四精神?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初,法、英、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消息传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
2.【答案】B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故选B。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故选A。
4.【答案】B
【解析】“青年节”是为了纪念1919年5月4日发生的五四运动而设立的,故选B。
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在五四运动发生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所以B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十三人出席了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因此本题选D。
7.【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15年以陈独秀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追求民主与科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写作的现象最早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此题选D。
8.【答案】B
【解析】A项《每周评论》是1918年底李大钊等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创办的刊物,是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刊物,但不是开始的标志。C项《科学》杂志是1880年爱迪生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官方刊物,与题干没有关系。D项《天演论》是甲午惨败后严复翻译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作品,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故答案为B。
9.【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碧净南湖水、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齐贺九旬秋”可知,此诗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会议的最后几天在浙江南湖的游船是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0.【答案】D
【解析】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外争国权”指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中国主权;“内除国贼”指的是反对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所以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故选D。
11.【答案】A
【解析】一战后,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中国五四运动的会议是巴黎和会,故选A。
12.【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17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和《庶民的胜利》两篇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成为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的人物。A项人物是陈独秀;B项人物是李大钊;C项人物是鲁迅;D项人物是胡适。故选B。
13.【答案】B
【解析】A项对应鸦片战争,C项对应洋务运动,D项史实错误,五四运动时中国共产党还未成立,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李大钊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本题选A。
15.【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势力,革命任务艰巨而又复杂,迫切需要坚强的领导力量”可知,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势力,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要是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求。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6.【答案】A
【解析】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支持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也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故选A。
17.【答案】C
【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指出它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并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李大钊第一个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所以答案选C。
18.【答案】C
【解析】从关键词“民主”和“科学”可以推断,这是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故选C。
19.【答案】B
【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所以上述内容与新文化运动有关,故选B。
20.【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团歌”,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由青年学生发起的在北京爆发的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A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B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C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本题选C。
21.【答案】(1)五四爱国运动;五四青年节。
(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3)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4)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析】(1)这首诗词反映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为纪念这一事件,我国政府设立了五四青年节。
(2)巴黎和会上,美英法等国拒绝中国提出的正义要求,将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1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各地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3)这一事件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4)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泛化的封建观),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22.【答案】(1)中国同盟会(或同盟会);民族、民权、民生(或三民主义)
(2)辛亥革命
(3)陈独秀。新文化运动。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治;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解析】(1)材料一提供了关键信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这是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的纲领,在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上,孙中山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
(3)材料二提供了关键信息“民主”和“科学”,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他”指的是陈独秀,判断此事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结合所学分析得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为:提倡民主,反对专治;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3.【答案】(1)材料一: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材料二:辛亥革命: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写资产阶级革命也可)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要求民主和科学,实现思想解放。
(2)
(军事技术写成经济或技术或器物也可;政治制度可写成政治;思想文化可写成文化)
【解析】(1)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要求民主和科学,实现思想解放。
(2)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 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政治制度;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由此可看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之路呈现出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趋势。
24.【答案】(1)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学生示威游行、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3)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
(4)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主义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5)学习他们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由学生游行示威开始,进而席卷全国,还出现了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斗争。
(3)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主义运动,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
(4)根据课本所学知识,五四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因为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继续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5)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的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25.【答案】(1)爆发的原因: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提出的正义要求,还无理地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
(2)“国敌”指日本。
(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4)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
【解析】(1)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提出的正义要求,还无理地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
(2)材料三中的“国敌”指日本。
(3)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4)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