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件(64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件(64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5 09:3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历史人教版

高一年级必修1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年——1937年)


你知道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标志吗?中共从中获得最惨痛的教训是什么?
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教训:必须掌握自己的军队,武装反抗国民党的
屠杀。
南昌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
经过

意义
1927年8月1日
江西南昌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陈毅等
南昌起义——占领南昌——主动撤离,南下广东——途中受挫——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2、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
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
油画《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在起义总指挥部(原江西大旅社)下达了起义命令,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全歼敌军3000余人,取得了南昌起义的胜利。
南昌起义胜利后,党为什么会决定将起义部队撤出南昌,转向广东?
1、敌人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南昌,敌强我弱,不撤离必然导致全军覆没。
2、广东曾经是革命根据地,群众觉悟较高,南下准备夺取广州,重建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1949年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

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内容:




(2)意义:
(1927年8月7日、汉口)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④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3)局限:
开始犯左倾错误

土地革命
湘赣边秋收起义: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1927年9月,中共中央派毛泽东到湖南,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组织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1)领导人:
(2)地点:
(3)经过:







(4)特点:

(1927年9月)
毛泽东
湘赣边界
①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
②毛泽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文家市决策
③ 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秋收起义:
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
文家市决策:1927年9月19日,起义军在湖南浏阳文家市举行会议,讨论进军方向问题。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城市为中心转到农村为中心)
三湾改编:1927年9月底起义军在江西永新三湾进行了改编,改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三湾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进入井冈山,到1928年春,根据地便初步建立起来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交界处的罗霄山脉中段。
井冈山远离中心城市,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当地群众基础较好,革命形势有利。
周围物产丰富,便于革命军队的发展壮大。
在确定了进军方向后,毛泽东选择了将井冈山开辟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相比其他地区,井冈山有哪些优势呢?
3、工农武装割据
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毛泽东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过程中的武装起义和根据地建设进行了理论探讨,相继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1930年江西永丰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所占人口比 所占土地比
地主、富农 6% 80%
中 农 20% 15%
贫 农 60% 5%
雇农、手工业者 13% 0%
探究⑴ :表格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在农村,地主拥有大量土地,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却少地或无地。

3 土地革命
探究⑵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在
农村立足?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取得了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毛泽东
探究⑶ :中共为了立足在革命根据地采取了哪些措施?
措施:① 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
② 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土地革命
探究(4):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有什么意义?
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
土地改革的作用:粉碎了国民政府经济的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通过毛主席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全国根据地迅速发展。
名称 领导人
中央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朱德等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贺龙、周逸群等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许继慎、曹大骏、徐向前等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方志敏等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李明瑞、邓小平、张云逸等
主要革命根据地一览表
根据地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立足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坚持开展长期的武装斗争,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什么是井冈山道路?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毛泽东第一次反“围剿”时写的对联
武装斗争
——1930年到1931年秋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围剿”
4.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瑞金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毛泽东主席
三、红军长征

1、长征原因: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
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中央革命根据地首都瑞金
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4年前的中国
革命力量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不顾国难,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次

第四次 1930年

1933年 (国)10万(共)4万 毛泽东
(前三次)
周恩来
朱德
(第四次)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胜利

(国)20万(共)3万
(国)30万(共)3万
(国)50万(共)7万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1933年

1934年
(国)100万
(共)8万
博古
李德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防御保守。
失败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等人偏听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博古
李德
原因:

时间:

出发地点:

1934年10月
2.长征的开始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冲破四道封锁线后,红军剩下3万多人了。


你支持谁?
毛泽东
贵州
敌人力量薄弱
博古、李德
湘西
敌人已布下口袋阵
博古
005



瑞金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毛泽东同志,提议进军贵州,得到大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红军强渡乌江
3、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旧址
参加遵义会议的主要领导人
毛泽东
李德
王稼祥
朱德
周恩来
博古
3、遵义会议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意义:
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前,由于红军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迫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而使党中央和红军能胜利完成长征,转到抗日的前线,开始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遵义会议
(1935年)



14年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经由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14年
转折点
幼年
成熟

失败
胜利
红 军 四 渡 赤 水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遵义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四渡赤水河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意义: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由被动变为主动









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2、巧渡金沙江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金沙江
四渡赤水后,红军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国民党大军的包围圈。
005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巧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
前有敌人的机枪,后有咆哮的大渡河
大渡桥横铁索寒:22名勇士攀着已被敌人拆掉木板的13根光溜溜的铁索,冒着对岸敌人猛烈的炮火,活生生飞夺泸定桥,保证了大队红军顺利通过。
飞夺泸定桥
005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爬雪山
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雪山
——夹金山山顶 海拔4124米
开始见到雪山,的确非常壮观。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
  进入冰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战士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雪 山 忠 魂
005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爬雪山
过草地




过草地
红军吃的野菜
红军吃剩的皮带
005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爬雪山
过草地



突破腊子口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1935.10.
吴起镇
1935年10月
遵义
1934.10.


4、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陕北吴起镇会师:
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陕北吴起镇

005
















瑞金
湘江战役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吴起镇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力
会宁会师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会宁
会宁
1936年10月,从湘西出发的红二方面军和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的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2、甘肃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
三军过后尽开颜——三军会师,长征结束

8.6万人
?
长征起止时间:1934.10-1936.10
6000
●敌人的围追堵截;
●恶劣的自然环境(如雪山、草地等);
●缺少粮食给养;
●时而出现的悲观、失望的情绪;
……
请思考
“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红军能够克服这些困难靠的是什么?
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团结互助的革命友谊,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
周恩来说——
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
毛泽东说——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名人看长征
长征胜利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精神
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生生不息!
今天如何弘扬传承长征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红军过草地穿的草鞋
苦不苦 想想红军二万五
累不累 看看革命老前辈
长征的原因
四渡赤水
巧渡
强渡大渡河
飞夺
爬雪山
过草地
经甘肃到达陕北
从中央革命根据地 出发
渡过
抢渡乌江,攻占遵义

长征的历程
长征的意义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红军长征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会宁会师
瑞金
湘江
召开遵义会议
金沙江
泸定桥
吴起镇
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不是陕北吴起镇会师,而是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