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信息窗1—看魔术
教学内容:体验相同加数连加 教科书2—4页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魔术,看仔细哦。下面我们去看奇幻魔术团表演的“魔术三部曲”中的第一场。(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以儿童非常喜欢的“魔术”为背景,创设魔术表演的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通过观察情景图遇到的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出问题
1.教师引导: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奇幻魔术团都表演了什么节目?
学生看图回答。
2.启发学生进行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分小组进行提问:每个小组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4.全班进行交流,总结出以下问题:
魔术师一共变出了几朵花?
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图,围绕图发现问题,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不错,下面我们一起去解决我们的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好吗?
1.自主解决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
a.魔术师一共变出了几朵花?
b.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设计意图: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理解算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精讲点拨
1.小组汇报交流。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和算法
为什么要用2+2+2呢?板书:2+2+2=6(朵)
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你说得很好,仔细观察才能找出规律。
3.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想法:
a.指名说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板书: 3+3+3+3+3=15(个)
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提示学生说想法:一串灯笼有三个,一共有5串,所以要用5个3相加。
3.体验相同加数连加
a.教师指着算式:2+2+2=6(朵),加数都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
b.同位互相说说其它算式的加数有几个。
4.问题口袋,要计算这样的20个灯笼的个数,怎样列算式呢?100个呢?
a.学生动手写:3+3+3+3……
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学生一定会说很麻烦。引导学生想到用乘法会更简便。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中,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体验相同加数连加。)
四、自主练习,巩固加深
1. 自主练习第一题。
a.出示图进行观察,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画中有什么。
b.根据图意列算式
c.找学生说算法:为什么你要这样列算式呢?
2.摆摆算算。(练习第二题)
a.同桌合作摆模块并列出算式。
b.让两名学生上前台摆模块,其他学生列出算式。
c.全班交流订正。
五、达标测试,矫正反馈
1.数一数,算一算。
横着看:( )+( )+( )=( )
竖着看:( )+( )+( ) +( )+( ) +( )+( ) +( )=( )
2.矫正反馈,让学生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六、全课总结 :
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共变出了几朵花? 2+2+2=6(朵)
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3+3+3+3=15(个)
课后反思:
本节课课堂上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让学生经历了大量的几个几个地数与相同加数求和计算的基础上,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充分地让学生体验了用加法计算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为乘法的产生提供了厚实的经验积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练习中学生对几个数连加的列式没有问题,但是部分在计算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加减法的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体验相同加数连加 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教师出示教具模块,分三组摆好。
进行提问:一共有几块模块怎样列算式?
2.学生回答:3+3+3=9(块)
3.让学生说说算法:一共有三组,每组有三个。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识,进一步巩固掌握所学知识。)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解决提出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自主解决第三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条鱼?
1.学生找出信息,自己列式计算。
2.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三、精讲点拨
1.小组代表汇报
板书: 4+4+4+4=16(条)
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提示学生说想法:一个鱼缸里有4条鱼,一共有4个鱼缸,所以要用4个4相加。
2.进一步体验相同加数连加
a.教师指着算式:4+4+4+4=16(条),加数都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
引导学生说出4个4相加。
b.引导学生这样的算式可以变为乘法计算。如:4个4相加可以用4×4表示。
(设计意图: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理解算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一)练习第三题:数一数,算一算。
1.让学生数数图中水果的个数。
2.列出相应算式。
3.找学生说说算法。
(二)练习第四题:小鸡种禾苗
1.先让学生观察图,自己说说图意。
2.小组交流图意,独立列出算式。
3.集体交流。
4.教师提示:禾苗有多少棵?可以有几种算法?
(三)练习第六题:找规律、涂颜色。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相同加数连加的体验,为后面的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达标测试,矫正反馈
1.利用投影出示电脑图,让学生仔细看图。计算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
2.出示课本第4页第五题:洗照片
每张照片按照人数冲洗,一共需要洗多少张?
3.学生独立计算。
4.矫正反馈,组织学生说出算法。
六、全课总结 :
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共有多少模块? 3+3+3+3=12(块)
3×3=12(块)
一共有多少条鱼? 4+4+4+4=16(条)
4×4=16(条)
一共有多少台电脑? 2+2+2+2=8(台)
2×4=8(台)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教学,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把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但是部分学生不能够正确的理解题的意思,不会看是几个几相加,不会正确的变成乘法的形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乘法意义的理解,课堂上注重对学困生的指导。
第三课时
信息窗2——变葫芦
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意义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得出乘法的积。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难点是根据图意和加法算式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看奇幻魔术团表演的“魔术三部曲”中的第二场。(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的变魔术的主题图,这一情景是学生特别喜爱的。情境中暗示了生活中的许多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
2. 深入情境,提出问题
(1)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桌交流。
(2)总结交流提出的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
1. 魔术师一共变出了几个宝葫芦?
2. 一共有多少个只小鸟?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同学们问的问题都不错,下面我们一起去解决我们的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好吗?
1.解决第一个问题:魔术师一共变出了几个宝葫芦?
a.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b.小组代表汇报计算方法。板书:5+5+5+5+5+5+5+5
三、精讲点拨
1.教师引导学生计算相同加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a.8个5相加可以写成8×5,也可以写成5×8
b.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因数表示的意义。你知道其中5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吗?
5表示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
8表示一共有8个5, 也就是相同加数5的个数。
??中间的符号就叫乘号。
? c.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8 × 5 = 40 读作:8乘5等于40
也可以写作:5 × 8 = 40 读作:5乘8等于40
d.教学各部分的名称:
8 × 5 = 40 读作:8乘5等于40
5 × 8=40 读作:5乘8等于40
∶∶∶?? ∶
因 乘 因?积
数 号 数????????
(设计意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解除了学生的思维顾虑,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内互相交流乘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3.补充练习
根据魔术师的表演先写出加法算式,再写出乘法算式。
?????? 8+8=16????? 8×2=16?? 2×8=16
?????? 7+7+7=21??? 7×3=21?? 3×7=21
?????? 3+4+5=12??? ?
最后一个为什么不能写成乘法算式?让学生明白加数不相同的加法算式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指名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意义。
四、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1.自主练习第一题。
a.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画中有什么。
b.根据图意列算式。
c.找学生说算法。
2.自主练习第二题:填一填。
a.自主练习。
b.集体订正。
c.找学生说出算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进一步掌握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五、达标测试,矫正反馈
1.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6 × 8 = 48 读作:( )
( )( ) ( ) ( )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 ) 6+6+6=( )×( )
2+2+2+2=( )×( ) 5+5=( )×( )
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变葫芦——乘法的初步认识
5+5+5+5+5+5+5+5=40
8 × 5 = 40 读作:8乘5等于40
5 × 8=40 读作:5乘8等于40
∶∶∶?? ∶
因 乘 因?积
数 号 数????????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得出乘法的积。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熟练地说出各部分的名称,能理解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但是部分学困生在读写乘法算式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指导。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意义 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得出乘法的积。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难点是根据图意和加法算式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大家继续去看奇幻魔术团表演的“魔术三部曲”中的第二场。(出示课件)
今天咱们再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更努力,学的本领更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通过情景图遇到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解决上节课没解决的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好吗?
1.自主解决:魔术师一共变出了多少只小鸟?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小组代表汇报计算方法。板书:4+4+4=12(只)
4×3=12(只)
3×4=12(只)
4个3相加可以写成4×3,也可以写成3×4
三、精讲点拨
1.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因数表示的意义。你知道其中4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吗?
4表示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
3表示一共有3个4, 也就是相同加数4的个数。
???2.进一步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4 × 3 = 12 读作:4乘3等于12
也可以写作:3 × 4= 40 读作:3乘4等于12
3.进一步掌握乘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4 × 3= 12
3 × 4=12
∶∶∶?? ∶
因 乘 因?积
数 号 数????????
(设计意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解除了学生的思维顾虑,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补充练习
(一)动手操作题:
1.每堆摆2个,摆4堆。
2.小组讨论交流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么列。
3.汇报学习结果。
(二)动手摆一摆
1.每堆摆4个,摆2堆。
2.小组讨论交流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么列。
3.教师和全班学生讨论结果。
四、自主练习,加深巩固
(一)练习第三题: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1.自主练习写出乘法算式。
2.让学生读出算式。
3.集体订正。
(二)练习第四题:找朋友
1.先让学生观察图,自己说说图意
2.小组交流图意
3.自主连线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第五题:大手小手秀一秀
1.小组内互相伸手练习写乘法算式。
2.三名学生上前台伸手表演,其他学生写出算式,并订正。
(四)练习第六题:找规律、画一画
1.自主练习。
2.展示学生画图,并进行订正。
设计意图:
五、达标测试,矫正反馈
课本中的练习第七题:看图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滑冰?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自主解决问题。
2.集体订正。滑冰的是几个几?观看的是几个几?
六、全课总结 :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4 × 3= 12 读作:4乘3等于12
3 × 4=12 读作:3乘4等于12
∶∶∶?? ∶
因 乘 因?积
数 号 数??????
2×4
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图意和加法算式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在练习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能深入地体会乘法的意义,比较熟练地把加法变为乘法的形式,并能够熟练的说出各部分的名称。但是部分学生在做第6、7两题时存在困难,以后在课堂上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理解题意的能力。
第五课时
信息窗3——变鸽子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信息窗3、自主练习1、2题。
教学要求: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有关0的乘法是本课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通过情景图遇到的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的变魔术的主题图,这一情景使学生特别喜爱的。情境中暗示了生活中的许多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
2.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几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
(1)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原来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几只鸽子?
2.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同学们问的问题都不错,下面我们一起去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好吗?
1.自主解决问题:
第一个问题:原来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几只鸽子?
第二个问题: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设计意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解除了学生的思维顾虑,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精讲点拨
1.小组代表交流方法,在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3.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第一个问题:1+1+1=3(只)1×3=3(只)或3×1=3(只)
第二个问题:0+0+0=0(只)0×0=0(只)
4.引导学生总结出“1和任何数相乘都得任何数”的规律。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规律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规律
?四、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一)自主练习第一题。
1.自主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2.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3.集体订正。
(二)自主练习第二题。
1.自主解决第一个问题。
2.引导学生理解0和5相乘仍然得0。
3.自主提出问题后,解决问题。
4.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掌握“1和任何数相乘都得任何数”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规律)
??(三)自主练习第三题。
1.自主填空,写算式。
2.集体订正。
(四)自主练习第四题。
1.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面红旗?一共有多少面黄旗?
2.小组内交流讨论计算方法。
3.集体订正。
五、达标测试,矫正反馈
1.出示没有结果子的4棵果树,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让学生列出算式:
( )+( )+( )+( )=( )×( )
2.填空。
1+1+1+1=( ) 用乘法表示:( )×( )=( )
0+0+0+0+0=( ) 用乘法表示:( )×( )=( )
9+9+9=( ) 用乘法表示:( )×( )=( )
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是几个几相加用乘法怎样表示。
六、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和 0的乘法计算
1+1+1=3(只) 1×3=3(只)
0+0+0=0(只) 0×3=0(只)
1和任何数相乘都得任何数。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习1和0的乘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理解1和0的乘法,有关1和0的乘法计算学生掌握的较好。但是在总结“0”和“1”的乘法规律时部分学生有点困难。个别学生在计算0的乘法时当成加法计算,在理解0的乘法算式时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归纳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第六课时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0 页,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教材提供了多幅情景图,结合题意和图中已有的问题 提出新的问题。
2.运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解答。
3.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把图上的内容看准确。
2.能熟练的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本单元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几个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吗?出示课件:我学会了吗《主题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通过情景图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的课间学生活动的主题图,这一情景使学生特别喜爱的。情境中暗示了生活中的许多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
2.看图提问题。
a.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b.小组内提问题。
c.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做操的一共有多少人?
2.玩吊环的有多少人?
3.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4.玩跳绳的有多少人?
5.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二、解决问题。
同学们问的问题都不错,下面我们一起去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好吗?
1.自己选择两个喜欢的问题在练习本上解决。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的问题。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精讲点拨
1.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解除了学生的思维顾虑,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做操的有多少人? 6×4=24(人) 4×6=24(人)
玩吊环的有多少人? 0×2=0(人) 2×0=0(人)
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1×6=6(人) 6×1=6(人)
跳摇绳的有多少人? 3×4=12(人) 4×3=12(人)
踢键的有多少人? 2×4=8(人) 4×2=8(人)
四、补充练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①2+2+2+2+2=( )×( ) 想: 每份是( ),有( )个( )相加。
②6+6+6+6=( )四、达标测试,矫正反馈
( ) 想: 每份是( ),有( )个( )相加。
③7+7+…+7=( )×100 想: 每份是( ),有( )个( )相加。
五、达标测试,矫正反馈
1.把下面的算式中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不可以改写的画上“×”。
3+3+3+2( ) 2+2+2+2+2( )
5+5+5+5-5( ) 6+6+6+6+6+6( )
2.填空。
5×4=20读作( )因数是( )和( ),积是( )。
3.矫正反馈。
六、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吗
做操的有多少人? 6×4=24(人) 4×6=24(人)
玩吊环的有多少人? 0×2=0(人) 2×0=0(人)
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1×6=6(人) 6×1=6(人)
跳摇绳的有多少人? 3×4=12(人) 4×3=12(人)
踢键的有多少人? 2×4=8(人) 4×2=8(人)
课后反思:
本节课课堂上学生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多幅情景图,结合题意和图中已有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能熟练的列出乘法算式解答。通过练习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了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但是部分学困生在看图提问题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以后还要注重加强锻炼他们看图提问题的能力。
第7、8课时单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