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3课 远去的路 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3课 远去的路 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10-14 06:2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焦点透视中物体近大远小的变化。但是在小学美术第三学段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所以,只是让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回忆生活中的感受,对近大远小的道路变化有准确认知的同时,欣赏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感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伸向远方的路,了解绘画中远近距离感是怎样产生的,并在平时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力等美术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情分析:
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渐进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思,还需要教师多引导。
教学重点:认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
学具准备:风景图片 铅笔 涂色颜料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重点:绘画一幅以路为主题,具有视觉现象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通过在不同位置观察路,懂得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情景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每天上学、放学最熟悉的景物是什么?
(从回答中得出路的重要性。)
2、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问题:说说图片中公路的特点?
师生交流后,共同总结出: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感觉会很宽、相反,离我们远的会感觉很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视觉现象,出示课题——《远去的路》。(屏幕出示兼师板书)
二、发展阶段
除了我们看到的关于路近宽远窄的现象,那么还有什么现象呢?我们继续来观察图片。
1、展示图片,分析问题
①出示中华柱图片,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运用观察、发现、分析的方法,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
屏幕出示结论
(透视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②观察生活中的图片,启发学生谈一谈生活中见到过的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
小组讨论,分析图片
如当你沿着公路线去看两条边,去看两边排列整齐的树木时,两条平行的路边和两排树木连线交与很远很远的某一点,这点在透视图中叫做消失点
3、欣赏作品,联想创作
4、出示学生作品,引出实践作业部分
三、学生作业
1、师生出示作业要求
作业要求:
用大小的树,道路,路灯, 房子,人物等元素。完成一幅符合透视现象的画。
2、运用新知,尝试创作:全体同学参与, 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幅表现具有视觉现象的路的风景画。
四、展示与评价阶段
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等,找出优点,指出不足和改进方法。
五、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到的透视现象,鼓励学生平时多多观察、分析看到的事物,爱动脑,多思考,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
六、板书设计:

近高远低
近大远小
远去的路 透视现象?????近长远短
透视现象 消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