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概念”的说课稿(第一课时)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函数的概念”
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⑴教学内容
"函数的概念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讲解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值域、区间等基本内容,现在就来说一说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⑵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继学生在初中学习了简单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基础上展开的,又是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的理论基础,为后面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提供了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这节课内容蕴含着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题材。
⑶教学重难点分析
1. 教学重点: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函数的概念及其定义域、值域。
[解决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我将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出函数的概念,并通过课堂例题及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对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函数的概念的思维不够深刻,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函数的概念。
[解决方法] 为了突破此难点,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函数自变量和变量的本质,并引导学生从集合的角度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函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知识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基础,在能力上,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数形结合的意识和思维的深刻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情感方面,多数学生对教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不均衡,仍需要教师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加以调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了以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并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函数概念的获得过程,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能力,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与严谨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开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行分析。
(一)教法: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所要完成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的引导发现教学法.
通过这样的教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探究的能力.
(2)练习巩固法—这是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组讨论法---通过这样的教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动态演示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大信息的容量,使内容充实、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根据上面的教学方法,以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动手尝试、仔细观察、开动脑筋、分析讨论,最后能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出函数的概念. 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三)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师用三角板、粉笔等工具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堂的教学设计力求依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我将从以下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知(8分钟)
活动 一:2010 年 9 月 5 日 0 时 14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鑫诺六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在“鑫诺六号”飞行期间,我们时刻关注着“鑫诺六号”离地面的距离随时间是如何变化的,数学上可以用 来描述这种运动变化中的数量关系. (函数)
活动二: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一下初中所学过的函数有哪些,以及在初中时,函数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通过活动二复习初中函数的定义,再现所学的知识。同时指出,初中所学的定义是传统定义,在我们学过集合之后,函数又有了新的定义,这样引入课题,使课堂衔接自然,为后续教学做了铺垫。
(二) 启发引导,自主探究(15分钟)
活动一 :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出现的可用函数描述的例子:如课本上所举的炮弹距地面高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大气中臭氧层面积随时间变化曲线的例子。
提问:1、根据初中所学的函数的概念,请问在这两个例子中描述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
2、自变量是什么?这些自变量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3、变量可以取哪些值?这些值是否能构成一个集合?
4、两个集合之间的元素能否用一个对应关系,使两个集合的元素按例子中那样对应起来呢?
5、你能否用集合的语言描述例子中的对应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由易到难的问题串启发学生用集合的语言描述例子中自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让学生体会“一个自变量只对应唯一确定的一个函数值” 的含义。
活动二: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教材中出现的第三个例子,尝试用集合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函数的现代定义并指出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针对概念重点强调以下几点:① A、B 都是非空的数集;② A中元素的任意性与B中元素的唯一性;③ 确定的对应关系,对应关系 f 可以是解析式、图象或者表格.进而指出两函数相同的条件是三要素都相同。
(三)课堂例题,巩固新知(6分钟)
活动一:讲解课本例1;
【设计意图】通过例1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深化函数的概念,规范解题步骤,及定义域求解。
活动二:讲解课本例2;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掌握判断函数是否相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函数的概念。
(五) 总结反思,提高认识(3分钟)
1、知识上总结为:一个概念,二种语言,三个要素。
2、过程与能力:回顾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3、数学思想上:体会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数学思想。
[设置依据]通过从知识,能力以及数学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小结,让学生通过小结,反思学习过程,加深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理解。领会数学研究的有关基本方法和途径,学习并能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六) 作业布置,及时反馈(2分钟)
1. 课本习题1.2. 第 1、 2题
六、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函数的概念
引例:1
2
3
函数的概念:
例1
例2
小结:
七、教学效果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在整节课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以学为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相信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从中有所体会,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和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培养会有一定的帮助。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我的说果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