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教师用书+课后检测能力提升)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共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教师用书+课后检测能力提升)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共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0-14 10:02:38

文档简介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垂直差异,如下图所示:
3.土壤剖面的意义
(1)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低。
(2)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素对于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4.土壤的物质组成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因素
作用
表现
成土
母质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不同的成土母质会造成土壤性状的差异
气候
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和动植物、微生物活动
生物
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为土壤提供有机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其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地形
高度、坡度、坡向等影响土壤的发育
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时间
决定土壤的发育进程
随着时间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
人类
活动
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为各种耕作土壤,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一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一、判断题
1.所有土壤从上到下都有明显的垂直分层。(  )
2.土壤的形成是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
3.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
4.不同坡向的温度、水分、光照、植被不同,导致土壤的发育程度与性状不同。(  )
5.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几乎没有作用。(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对黑土进行观察,最容易观察的是(  )
A.土壤质地  B.土壤剖面
C.土壤颜色 D.土壤水分
答案:C
7.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从上到下顺序依次是(  )
A.腐殖质层、淀积层、淋溶层、成土母质层
B.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
C.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成土母质层
D.腐殖质层、成土母质层、淀积层、淋溶层
答案:B
8.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地貌 D.时间
答案:A
9.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这说明四川盆地紫色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时间
C.生物 D.成土母质
答案:D
10.下列关于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比干冷地区快
B.湿热地区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粘比重高
C.冷湿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多
D.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
答案:C
 土壤的形成因素
【情景导入诱思】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种植。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成熟土壤的分层结构是怎样的。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3)以人地协调的观点分析人类活动对土壤施加怎样的影响。
提示:(1)从地面向下依次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
(2)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人类活动等。
(3)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可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但一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核心考点突破】
1.自然与耕作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1)自然土壤剖面
(2)耕作土壤剖面
2.我国土壤的地域差异
类别
分布
成因
黑色土壤
我国东北到内蒙古东部
冬季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
红色土壤
南方地区
高温多雨,矿物质淋溶作用强,氧化铁等含量高
青色土壤
东部地区长期积水之地
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的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
白色土壤
西部地区
气候干旱,盐碱比较高,有机质少,水分较少
黄色土壤
黄土高原
在黄土基础上发育而成
【对点跟踪训练】
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能够为土壤提供全部的矿物养分
B.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粗,则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
C.成土母质需要进一步发育才能形成土壤,故其粒度与土壤质地并无关系
D.成土母质就是土壤
2.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生物    B.水分
C.地形 D.气候
解析:第1题,成土母质能够为土壤提供部分的矿物养分,A错;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粗,则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B对;成土母质要进一步发育才能形成土壤,为成土土壤提供矿物质,其粒度与土壤质地有关系,C错;成土母质不是土壤,D错。第2题,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生成,A对。故选A。
答案:1.B 2.A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1~3题。
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无法吸收成土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系密切
D.森林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2.土壤有机质含量(  )
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
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3.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少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解析:第1题,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所以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C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最初来自母质,A错误;绿色植物可以有选择地吸收成土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B错误;森林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较少,D错误。故选C。第2题,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而土壤的肥力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气候湿润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要高于干旱地区。热带地区温度高,微生物分解较快,土壤有机质循环快于温带地区,温带地区有机质相对积累较多,而干旱地区由于水分缺乏,微生物分解相对较慢,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对温带少,所以A错误,B正确;江南丘陵红壤常年在高温多雨环境下,土壤有机质流失较多,所以C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温度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能力相对较弱,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对较少,所以D错误。故选B。第3题,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因此有机质含量较少,故B正确、C错误;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速度慢,因此有机质含量较多,故A错误;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酸性,所以D错误。故选B。
答案:1.C 2.B 3.B
一、选择题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  )
A.成土母质 B.土壤质地
C.生物 D.基岩
2.生物与土壤关系密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植物为土壤提供无机质
C.动物不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D.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质分解、转化及腐殖质的合成,促进土壤发育
解析:第1题,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A对。第2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密切相关,但土壤中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母质,故A错;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是来自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因此,动植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故B、C错;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质分解、转化及腐殖质的合成,促进土壤的发育,D对。
答案:1.A 2.D
3.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正确的判断是(  )
①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②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理化性质
③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肥力性质
④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矿物养分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岩石是土壤的成土条件,但不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故①错;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理化性质,故②对;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肥力性质,故③对;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矿物养分,故④错。故选D。
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时间 D.气候
5.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①a——低等生物作用 ②b——岩石风化崩解
③c——土壤分层形成 ④d——成熟土壤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4题,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第5题,读图,根据图示含义可知,a为岩石风化崩解,b为低等生物作用,c为土壤分层形成,d为成熟土壤形成。
答案:4.C 5.D
6.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土壤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②土壤的形成与地形和人类活动无关
③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④气候条件是影响土壤类型的重要条件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C。土壤受其他自然因素影响,不是独立的生态系统;土壤的形成受地形类型、坡度影响,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土壤肥力的高低受有机质含量大小的影响,而有机质的来源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气候的光热水影响土壤的形成,影响其土壤类型。故选C。
7.下图为江南丘陵某研究区红壤在不同措施下(均不施肥)的实验结果。与处理措施①比较,该实验结果表明(  )
A.②处理措施使土壤有机质增多,利于保持水土
B.③处理措施使土壤酸性增强,利于积累有机质
C.②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增强,土壤酸性减弱
D.③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减弱,土壤酸性增强
解析:选A。读图可知,与处理措施①比较,②和③两种处理措施均使土壤有机质增多,土壤酸性减弱,加强了坡地的植被覆盖率,利于保持水土。相对比来说,措施②比措施③减轻土壤酸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果更明显。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回答8~9 题。
实验相关数据表




土壤质地(%)
砂粒
40
45
78
14
粉粒
25
25
14
19
黏粒
35
30
8
67
水土流失量(g/m2)
47.3
201.2
15.7
76.9
8.甲土壤属于(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9.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解析:第8题,根据表格中甲土壤的质地百分数值,对照三角坐标图,可以判断甲土壤属于壤土区域。第9题,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乙土壤,根据表格中土壤质地百分数值,可以判断乙土壤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答案:8.B 9.B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1.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第10题,就某个小尺度区域来说,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对是稳定的,所以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比较稳定。而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植被减少,水文要素受到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故答案为C。第11题,土壤肥力的形成得益于生物活动;山坡会受到流水的冲刷,土壤在河谷易沉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答案:10.C 11.A
二、综合题
12.下图是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空气组成。野外一般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对土壤进行观察。
(2)土壤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____________的系统,是联系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关键环节。
(3)土壤不仅是__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利用的珍贵的____________。
解析:(1)土壤是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2)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位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3)土壤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功能的可持续性与农业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答案:(1)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 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构造
(2)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开放 有机界 无机界
(3)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示意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
(1)据图说明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
(2)针对缓坡(坡度在24°及以下)地带土壤侵蚀特点,提出减少水土流失的可行性措施。
解析:(1)读图,将坡度分为缓坡和陡坡,分别观察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变化情况。缓坡(坡度在24°及以下)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陡坡(坡度在24°以上)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2)可采取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护坡工程;生物措施,如保护森林,改善居民的能源结构,调整农业结构,减轻对土地的破坏。
答案:(1)缓坡(坡度在24°及以下)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陡坡(坡度在24°以上)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
(2)修建梯田、护坡、排水等工程;营造薪炭林,开发小水电,利用新能源,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保护森林资源;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多种经营,发展生态农业。
课件31张PPT。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肥力垂直发育厚多分层有机质含量环境物质矿物质性状动力水分矿物质有机物肥力植物高度坡度坡向水分物质进程层次耕作耕作性状退化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一、选择题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  )
A.成土母质 B.土壤质地
C.生物 D.基岩
2.生物与土壤关系密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植物为土壤提供无机质
C.动物不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D.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质分解、转化及腐殖质的合成,促进土壤发育
解析:第1题,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A对。第2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密切相关,但土壤中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母质,故A错;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是来自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因此,动植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故B、C错;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质分解、转化及腐殖质的合成,促进土壤的发育,D对。
答案:1.A 2.D
3.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正确的判断是(  )
①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②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理化性质
③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肥力性质
④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矿物养分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岩石是土壤的成土条件,但不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故①错;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理化性质,故②对;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肥力性质,故③对;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矿物养分,故④错。故选D。
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时间 D.气候
5.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①a——低等生物作用 ②b——岩石风化崩解
③c——土壤分层形成 ④d——成熟土壤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4题,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第5题,读图,根据图示含义可知,a为岩石风化崩解,b为低等生物作用,c为土壤分层形成,d为成熟土壤形成。
答案:4.C 5.D
6.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土壤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②土壤的形成与地形和人类活动无关
③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④气候条件是影响土壤类型的重要条件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C。土壤受其他自然因素影响,不是独立的生态系统;土壤的形成受地形类型、坡度影响,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土壤肥力的高低受有机质含量大小的影响,而有机质的来源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气候的光热水影响土壤的形成,影响其土壤类型。故选C。
7.下图为江南丘陵某研究区红壤在不同措施下(均不施肥)的实验结果。与处理措施①比较,该实验结果表明(  )
A.②处理措施使土壤有机质增多,利于保持水土
B.③处理措施使土壤酸性增强,利于积累有机质
C.②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增强,土壤酸性减弱
D.③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减弱,土壤酸性增强
解析:选A。读图可知,与处理措施①比较,②和③两种处理措施均使土壤有机质增多,土壤酸性减弱,加强了坡地的植被覆盖率,利于保持水土。相对比来说,措施②比措施③减轻土壤酸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果更明显。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回答8~9 题。
实验相关数据表




土壤质地(%)
砂粒
40
45
78
14
粉粒
25
25
14
19
黏粒
35
30
8
67
水土流失量(g/m2)
47.3
201.2
15.7
76.9
8.甲土壤属于(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9.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解析:第8题,根据表格中甲土壤的质地百分数值,对照三角坐标图,可以判断甲土壤属于壤土区域。第9题,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乙土壤,根据表格中土壤质地百分数值,可以判断乙土壤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答案:8.B 9.B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1.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第10题,就某个小尺度区域来说,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对是稳定的,所以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比较稳定。而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植被减少,水文要素受到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故答案为C。第11题,土壤肥力的形成得益于生物活动;山坡会受到流水的冲刷,土壤在河谷易沉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答案:10.C 11.A
二、综合题
12.下图是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空气组成。野外一般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对土壤进行观察。
(2)土壤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____________的系统,是联系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关键环节。
(3)土壤不仅是__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利用的珍贵的____________。
解析:(1)土壤是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2)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位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3)土壤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功能的可持续性与农业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答案:(1)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 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构造
(2)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开放 有机界 无机界
(3)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示意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
(1)据图说明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
(2)针对缓坡(坡度在24°及以下)地带土壤侵蚀特点,提出减少水土流失的可行性措施。
解析:(1)读图,将坡度分为缓坡和陡坡,分别观察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变化情况。缓坡(坡度在24°及以下)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陡坡(坡度在24°以上)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2)可采取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护坡工程;生物措施,如保护森林,改善居民的能源结构,调整农业结构,减轻对土地的破坏。
答案:(1)缓坡(坡度在24°及以下)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陡坡(坡度在24°以上)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
(2)修建梯田、护坡、排水等工程;营造薪炭林,开发小水电,利用新能源,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保护森林资源;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多种经营,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