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赵构 D.朱元璋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本题答案为B。
答案 B
2.据《宋书》记载:“参知政事,掌副宰相,批大政,参庶务,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尚书为之。”这表明宋代设立“参知政事”的最初目的是( )
A.强化相权 B.分散相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根据材料“批大政,参庶务,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尚书为之”,强调参知政事权力职责重大,故A项正确。
答案 A
3.“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宋太祖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的“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以看出宋太祖这一举措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降低了军队作战能力,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③④理解正确。故选D。
答案 D
4.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
(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
(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葺修先圣庙”
(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
A.注重“以文治国” B.中央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深远
解析 材料中的“宰相须用读书人”“对先贤哲人的重视”“要求武人读书”等都体现了宋代注重“以文治国”,故A项正确。
答案 A
5.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6.王安石变法时,青苗法规定“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取息二三分”,以实现“取民之财,还以助民”的目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且“取息高达六分”,以致“害民如此”。对此现象最佳的理解是( )
A.变法只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无视民众负担
B.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
C.王安石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
D.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
答案 C
7.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答案 D
8.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解析 辽、西夏、金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存,所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
答案 B
9.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其中的“匈奴”指的是( )
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答案 B
10.诗人张以宁路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原无北伐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岳飞抗金,收复开封
B.庆历新政,触犯既得利益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江南
D.北宋灭亡,蒙古统一
答案 C
『能力提升』
11.宋真宗意欲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写诏书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将诏书烧掉,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想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只得收回成命。这反映宋朝( )
A.君主专制走向衰落 B.集体决策的格局
C.君相矛盾不断激化 D.文官政治的特点
解析 根据材料“想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只得收回成命”,反映的是文官政治下,士大夫与君权间的制衡,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材料描述的是( )
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
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
D.汉初实行郡国制
解析 材料中“藩镇”出现,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削弱藩镇势力成功,故B项错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郡国制,故D项错误。
答案 C
13.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频繁换相 B.培植亲信
C.分化事权 D.重视法治
解析 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体现了分化宰相事权,故C项正确。
答案 C
14.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知,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用人不当
解析 “急功近利”强调变法求快求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可知宋神宗对变法动摇不定,故B项正确。
答案 B
15.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
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
建立
宋夏
达成
和议
金灭
辽
金灭
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解析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分析选项,A项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与材料不符;B项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实际超过了100年;C项南宋建立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D解读正确。故选D项。
答案 D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 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宣扬“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 宋朝科举考试图: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朝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2)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案 (1)重文轻武政策。
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2)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作用: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