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若想获得研究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解析 史料按价值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考古发掘是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古人类最主要的方法。
答案 D
2.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答案 C
3.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其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不同 B.使用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
解析 自然环境不同,使得各地域文化风采各异,这是根本原因。
答案 A
4.右图是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它最能反映中华文明的早期特征之一是( )
A.南稻北粟 B.养蚕缫丝
C.农耕聚落 D.等级分化
解析 姜寨遗址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其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答案 C
5.2019年4月5日,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台湾中视、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举行中华大祭祖现场直播,这是祭拜( )
A.蚩尤 B.炎帝
C.黄帝 D.大禹
解析 根据“中华大祭祖”可知,这位人物是黄帝。故选C。
答案 C
6.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
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
C.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居,因为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
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存在
解析 一万年前后,虽有农耕生产,但是先人的食物主要还是来自于采集狩猎,故A项错误;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平均分配,B项错误;炎黄传说尚待证实,C项错误;史前墓葬品的差别,反映了社会等级的存在,D项正确。
答案 D
7.《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社会的解体 B.私有制的产生
C.国家的建立 D.人性的退化
解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出现阶级分化,进而形成“天下为家”的局面。
答案 B
8.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
A.姜寨遗址 B.仙人洞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答案 C
9.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观察下图,可知当时实行(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内外服制
解析 观察图片可知,当时的都城是镐京。结合所学可知,镐京是周武王建立的西周的都城。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故B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0.2011年3月28日,根据史学界对“司母戊鼎”内壁铭文(右图)的重新解读,新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史学界解读的依据和方法可能是( )
A.进一步研究古代文献
B.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
C.与同期青铜铭文对照
D.研读古文字构造方法
解析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某位商王母亲的庙号。所以鼎更名的原因为C项。A、D材料无法体现;B明显不适合,从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判断不出来。
答案 C
『能力提升』
11.“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上述考古发现能为“河姆渡文化”哪一表现提供直接佐证( )
A.种植作物 B.磨制石器
C.饲养家畜 D.打猎捕鱼
解析 题干的“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可以证明河姆渡人会种植作物,故A符合题意。
答案 A
12.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等英雄的丰功伟业,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下列最能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的是( )
A.元谋人牙齿化石 B.半坡聚落的遗址
C.后母戊青铜方鼎 D.司马迁的《史记》
解析 元谋人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早于炎黄二帝的传说时期,后母戊青铜方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古代最大青铜器,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展。因此,A、B、C选项均不符合题意。《史记》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因此,最能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故答案为D。
答案 D
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掘来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析 文献要想成为信史,必须和考古相结合。
答案 D
14.“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夏朝的秩宗,商朝的卜、巫、史,西周的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力较大,这反映了夏、商、周时期神权与政权的结合。故选C。
答案 C
15.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解析 根据题中“神农氏”“耕作方法”和“生产工具”,可知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情况,故A项正确;传说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参考,不能作为直接证据,还要考古发掘来佐证,故B项错误;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并不是凭空想象,故C项错误;炎帝只是传说中的人,材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能证明炎帝的真实性,故D项错误。
答案 A
16.文献与考古中的商周时代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二 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甲骨卜辞《粹》
材料三 下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召卣及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将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的史实。
(1)依据材料一,说明殷商在统治思想上有何特点?
(2)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一、二中历史价值较高的是哪一则?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铭文,说明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4)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 (1)特点:崇尚神灵和祖先,实行礼治。
(2)材料二。因为材料二是甲骨卜辞,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后世文献。
(3)分封制。
(4)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