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4.7 升华与凝华(知识梳理+夯实基础+考点突破)

文档属性

名称 课课练4.7 升华与凝华(知识梳理+夯实基础+考点突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14 15:18:32

文档简介

第七节 升华与凝华
1. 物质直接从______态变成______态的过程叫升华;从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升华时要______热量,凝华时要______热量。
2. 干冰是_______的二氧化碳,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一78.5 ℃以下,利用干冰的______吸热,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保持较低的温度,也可以形成云雾缭绕的舞台录象。
知识点一、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3、(2018秋?鄠邑区期末)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在常温下是用   的办法使气体液化的;清晨,草叶上的晶莹露珠是通过   办法使水蒸气液化的。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   而来的,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   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露水,若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就形成   ,深秋或冬天,夜晚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气会直接   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   。【填写相应的物态名称、物态变化名称】
知识点二、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置,凝华时要放出热置
4、如图所示,在“人工造雪”实验中,锥形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粉,在靠近碘粉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塞紧瓶塞,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然后使其冷却。加热时,碘    (填写一种物态变化名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棉线上出现“雪”状物质的过程中伴随着   (选填“吸热”或“放热”)。
5、(2018秋?江都区期中)下列各图描述了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放热的是(  )
A.甲 乙 B.甲 丙 C.乙 丙 D.乙 丁
知识点三、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六种物态变化
6、(2019秋?渝中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的热现象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A.笼旁的“白汽” B.树叶上的“霜”
C.小草上的“露珠” D.蜡烛流出的“烛泪”
7、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先   、后   (选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410℃,则它的凝固点为   ℃。
8、(2018?自贡)关于物态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擦在皮肤上的水变干,是升华现象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冬天驾车时挡风玻璃上起雾,是液化现象 D.冬天室外飘起的雪花,是凝固现象
9、(2019?海州区二模)每到冬季,受冷空气影响,连云港花果山玉女峰上都会出现雾凇挂满树梢,勾勒出一幅壮美的风景画,如图所示。雾凇的形成发生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知识点四:说明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
10、分析下列物态变化,并完成填空(均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1)冰棍化了是   现象;
(2)早晨看见的雾是   现象;
(3)夏天湿衣服很快被晾干是   现象;
(4)几个月后箱子里的卫生球变小或消失了是   现象;
(5)寒冷的天气里树上出现针状的雾淞是   现象。
11、冬天的早晨,室外物体表面常有白色的霜。霜的形成属于(  )
A.凝固 B.液化 C.凝华 D.升华
2.(2018?福建)图中的四个物态变化实例,属于吸热的是(  )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寒冬,河水结成冰
3.(2018秋?福州期末)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关于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4.北极和南极是冰雪的世界,虽然降水量很小,但那里的空气还是比较湿润的,因为冰雪可以   成水蒸气;尽管温度很低,北极熊仍然能闻到海豹的气味,这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运动。
1.(2019秋?渝中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的热现象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A.笼旁的“白汽” B.树叶上的“霜”
C.小草上的“露珠” D.蜡烛流出的“烛泪”
2.(2019?丹东)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是水凝固形成的
B.一瓶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矿泉水,瓶外壁上会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C.夏天从冰柜中拿出冰棒,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D.衣柜里的樟脑丸消失了是熔化现象
3.(2019?北辰区二模)冬天,晒在室外结冰的衣服,会慢慢变干,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4.(2019?新宾县模拟)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是(  )
A.春天,早晨出现的大雾 B.一杯水放在房间里时间久了会变少
C.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D.对碘加热,生成紫色气体
5.(2019?江都区校级三模)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吸收热量的是(  )
A.草叶上的露珠 B.江河结冰
C.草叶上形成的霜 D.冰冻的衣服直接变干
6.(2019?盘锦四模)关于物态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樟脑球变小,是熔化现象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冬天驾车时挡风玻璃外表面常“起雾”,是液化现象
D.冰箱冷冻室侧壁上“起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7.(2019?扬州)《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8.(2019?青岛二模)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并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
实验1
实验2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
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
现了碘的蒸气。
在试管内放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
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
蒸气。
碘的熔点:114℃
碘的沸点:184.3℃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500℃左右
你认为实验方案   更好些,你的理由是:   。
9.(2017秋?点军区期中)我们经常听天气预报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将在我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带…”。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暖湿气流携带较多的水气,为什么不一定降雨,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
(2)干旱时,要实施人工降雨,可以向高空抛洒干冰,请问干冰的作用是什么?
10.(2018?甘井子区校级模拟)天气寒冷的冬天,在吉林松花江上经常出现几十里不封冻的现象,清晨江畔的树上偶尔出现乳白色冰晶沉积物的自然奇观。这就是雾凇,俗称树挂,请解释树上出现雾凇的原因。
第七节 升华与凝华
1. 物质直接从__固_ 态变成___气___态的过程叫升华;从___气_ 态直接变成__固___ 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升华时要__吸收__ 热量,凝华时要__放出_热量。
2. 干冰是__固态___ 的二氧化碳,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一78.5 ℃以下,利用干冰的__升华___吸热,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保持较低的温度,也可以形成云雾缭绕的舞台录象。
知识点一、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3、(2018秋?鄠邑区期末)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在常温下是用   的办法使气体液化的;清晨,草叶上的晶莹露珠是通过   办法使水蒸气液化的。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   而来的,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   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露水,若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就形成   ,深秋或冬天,夜晚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气会直接   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   。【填写相应的物态名称、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压缩体积;降低温度;汽化;液化;雾;凝华;霜。
【解答】解:(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
液化石油气就是利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气体液化的,液化可以大大的减少体积,可以节省空间,
草叶上的晶莹露珠是通过降低温度办法使水蒸气液化的。
(2)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汽化变为水蒸气;
夜间气温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露水;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就形成雾;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极冷的环境凝华成固态小晶体,这就是霜。
知识点二、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置,凝华时要放出热置
4、如图所示,在“人工造雪”实验中,锥形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粉,在靠近碘粉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塞紧瓶塞,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然后使其冷却。加热时,碘    (填写一种物态变化名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棉线上出现“雪”状物质的过程中伴随着   (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升华;放热。
【解答】解: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碘粉,碘粉吸热后由固态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热的碘蒸气遇到温度低的棉线后放热由气态变为固态,发生了凝华。形成“雪”。
5、(2018秋?江都区期中)下列各图描述了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放热的是(  )
A.甲 乙 B.甲 丙 C.乙 丙 D.乙 丁
【答案】D
【解答】解:
甲:屋檐上的冰凌正在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
乙:铁丝网上出现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丙:食品盒中的干冰变小,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
丁:草叶上出现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
因此需要放热的是乙和丁。
故选:D。
知识点三、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六种物态变化
6、(2019秋?渝中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的热现象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A.笼旁的“白汽” B.树叶上的“霜”
C.小草上的“露珠” D.蜡烛流出的“烛泪”
【答案】B
【解答】解:A、笼旁的“白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正确;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C错误;
D、蜡烛流出的“烛泪”,是熔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7、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先   、后   (选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410℃,则它的凝固点为   ℃。
【答案】升华;凝华;3410。
【解答】解:
灯泡用久之后,玻璃泡内壁要变黑,是因为钨丝在高温下,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又凝华为固态的钨附着在灯泡的内壁上造成的。
钨是晶体,凝固点与熔点相同,即它的凝固点为3410℃。
8、(2018?自贡)关于物态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擦在皮肤上的水变干,是升华现象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冬天驾车时挡风玻璃上起雾,是液化现象 D.冬天室外飘起的雪花,是凝固现象
【答案】C
【解答】解:
A、擦在皮肤上的水变干是由液态变为气态过程,属于汽化现象。故A错误;
B、夏天,冰棒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冬天驾车时挡风玻璃上起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C正确;
D、雪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9、(2019?海州区二模)每到冬季,受冷空气影响,连云港花果山玉女峰上都会出现雾凇挂满树梢,勾勒出一幅壮美的风景画,如图所示。雾凇的形成发生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答案】D
【解答】解:雾凇是固态的小冰晶,雾凇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为小冰晶附着在植被上,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知识点四:说明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
10、分析下列物态变化,并完成填空(均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1)冰棍化了是   现象;
(2)早晨看见的雾是   现象;
(3)夏天湿衣服很快被晾干是   现象;
(4)几个月后箱子里的卫生球变小或消失了是   现象;
(5)寒冷的天气里树上出现针状的雾淞是   现象。
【答案】(1)熔化;(2)液化;(3)汽化;(4)升华;(5)凝华。
【解答】解:
(1)冰棍化了,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2)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3)夏天湿衣服很快被晾干洒了;是水汽化(蒸发)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4)放在衣柜里的卫生球消失;是固态的樟脑球直接升华为气态,是升华现象;
(5)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11、冬天的早晨,室外物体表面常有白色的霜。霜的形成属于(  )
A.凝固 B.液化 C.凝华 D.升华
【解答】解:霜一般出现在秋末冬初,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C。
2.(2018?福建)图中的四个物态变化实例,属于吸热的是(  )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寒冬,河水结成冰
【解答】解:A、冰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正确;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故C错误;
D、“河水结冰”是固态冰晶,是水水凝固形成的,凝固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3.(2018秋?福州期末)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关于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解答】解: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4.北极和南极是冰雪的世界,虽然降水量很小,但那里的空气还是比较湿润的,因为冰雪可以   成水蒸气;尽管温度很低,北极熊仍然能闻到海豹的气味,这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运动。
【解答】解:(1)北极和南极的冰雪变成水蒸气,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
(2)北极熊仍然能闻到海豹的气味,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升华;无规则。
1.(2019秋?渝中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的热现象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A.笼旁的“白汽” B.树叶上的“霜”
C.小草上的“露珠” D.蜡烛流出的“烛泪”
【解答】解:A、笼旁的“白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正确;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C错误;
D、蜡烛流出的“烛泪”,是熔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2.(2019?丹东)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是水凝固形成的
B.一瓶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矿泉水,瓶外壁上会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C.夏天从冰柜中拿出冰棒,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D.衣柜里的樟脑丸消失了是熔化现象
【解答】解:A、“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故A错误;
B、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矿泉水,瓶外壁上会出现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瓶壁,在其表面液化为小水滴;故B正确;
C、从冰柜中拿出冰棒,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衣柜里的樟脑丸消失了是升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3.(2019?北辰区二模)冬天,晒在室外结冰的衣服,会慢慢变干,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解答】解:冬天室外结冰的衣服慢慢变干了,是固态的冰吸收热量直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跑到空中,属于升华现象。
故选:C。
4.(2019?新宾县模拟)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是(  )
A.春天,早晨出现的大雾 B.一杯水放在房间里时间久了会变少
C.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D.对碘加热,生成紫色气体
【解答】解:A、春天,早晨出现大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小水珠,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故A符合题意;
B、一杯水放在房间里时间久了会变少,是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B不合题意;
C、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故C不合题意。
D、对碘加热,生成紫色气体,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5.(2019?江都区校级三模)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吸收热量的是(  )
A.草叶上的露珠 B.江河结冰
C.草叶上形成的霜 D.冰冻的衣服直接变干
【解答】解:A、草叶上的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
B、江河结冰是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草叶上形成的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小冰晶,凝华需要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冰冻的衣服直接变干固态的冰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是升华,升华吸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2019?盘锦四模)关于物态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樟脑球变小,是熔化现象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冬天驾车时挡风玻璃外表面常“起雾”,是液化现象
D.冰箱冷冻室侧壁上“起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解答】解:A、樟脑球变小,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A错误;
B、冰棒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挡风玻璃上起的“雾”是车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C正确;
D、冰箱冷冻室侧壁上“起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冰晶,故D错误。
故选:C。
7.(2019?扬州)《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解答】解: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正确;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8.(2019?青岛二模)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并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
实验1
实验2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
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
现了碘的蒸气。
在试管内放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
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
蒸气。
碘的熔点:114℃
碘的沸点:184.3℃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500℃左右
你认为实验方案   更好些,你的理由是:   。
【解答】解:实验二更好些。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不能说明“碘的升华”;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不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
故答案为:二;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不能说明“碘的升华”;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不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
9.(2017秋?点军区期中)我们经常听天气预报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将在我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带…”。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暖湿气流携带较多的水气,为什么不一定降雨,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
(2)干旱时,要实施人工降雨,可以向高空抛洒干冰,请问干冰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答:
(1)暖湿气流中携带的水分是气态的水蒸气,与冷空气相遇,降低了暖湿气流的温度,暖湿气流中的水蒸气遇冷才会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降雨;
(2)干旱时,要实施人工降雨,实施人工降雨时常向高空抛洒干冰的作用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10.(2018?甘井子区校级模拟)天气寒冷的冬天,在吉林松花江上经常出现几十里不封冻的现象,清晨江畔的树上偶尔出现乳白色冰晶沉积物的自然奇观。这就是雾凇,俗称树挂,请解释树上出现雾凇的原因。
【解答】解:松花江中的水不断蒸发,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夜晚空气温度较低,树木的温度也很低,远低于0℃.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远低于0℃的树木,放热降温,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树木上,俗称树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