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力
知识与技能
记住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判断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力的相互性;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中力的现象,乐于用身边的物体进行一些探究实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
重点
力的概念与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
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
一、新课导入
我们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含义。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回答。如力量、力气、身强力壮等。
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有确切的含义,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回答,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子锯木头用了力;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渔民捕鱼拉起渔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等。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以上的实例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请大家阅读课本中第102页第一自然段。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做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动物也可以归纳到物体之中,请你将以上实例和实验现象的共同点归纳出来。
讨论、交流后得出: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其中的一个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探究:
请同学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检查。
生甲:用手拍桌子时,手感觉到疼。因为手对桌子有力的作用时,桌子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所以手感觉到疼。
生乙:两手互拍时,两手都感觉到疼。因为两只手都受到力的作用。
生丙:手拉橡皮筋时,感觉到手也受到橡皮筋的拉力的作用,这是因为手对橡皮筋有力的作用,橡皮筋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生丁:手提书包时,感觉到手受到向下的拉力。这是因为手对书包有一个向上的拉力,书包对手有一个向下的拉力。
师生共同归纳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
把磁铁和铁块分别固定在事先涂有一层蜡(防止水浸入)的两个软木塞A、B上,让它们漂浮在同一水槽中,先固定A,看到B向A运动,说明磁铁吸引铁块。
再固定B,看到A向B运动,说明铁块对磁铁也有力的作用。还可以将A、B同时放手,看到它们相向运动。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图片及下方文字说明,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力的作用会使物体发生形变。
生乙:力的作用会使物体改变运动方向。
生丙:力的作用会使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而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问题讨论
1.悬挂在电线上的电灯受到了向上的拉力,说明这拉力是什么物体对什么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受力物体是什么?
2.跳水运动员起跳时,要向下蹬跳板,人就腾空。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解答、教师给予启发。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一节 力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知识与技能
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力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感受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通过经验和实验感受1 N的力有多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力的三要素去解释力的作用效果,从生活经验中寻找物理知识,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重点
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画力的示意图。
难点
力的三要素中的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一、新课导入
1.力的作用能产生哪些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纠正与评价。
力的作用效果是:(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怎样描述力呢?
二、新课教学
1.力的三要素
提出问题:哪些因素能影响力作用的效果?请大家思考、讨论。
(1)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力的大小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例如,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弹簧,弹簧的伸长变化不同。一个大人可以提起一大桶的水,而一个小孩只能提起一小桶的水。
(2)启发思考: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力作用的效果吗?
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不同,例如:用力拉弹簧,弹簧会伸长,用力压弹簧,弹簧会缩短。对向右运动的小车,如果施加一个向右方向的力,小车的运动速度会越来越快;如果施加一个向左方向的力,小车的运动速度会越来越慢。可见,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也不同。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吗?
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力作用在门的不同地方,即力的作用点不同,结果离门轴越近,越不容易把门推开,离门轴越远,越容易把门推开。用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力作用在扳手不同的地方拧螺母,力的作用点离螺母越近越不容易将螺母拧紧,离螺母越远,越容易将螺母拧紧。
现在我们归纳一下,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的单位
大家知道,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什么?是怎么规定的?请大家阅读课本106页中的有关内容。
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你知道l N的力有多大吗?
拿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 N,扛50 kg的化肥用的力约500 N,物理课本重约3 N,一瓶600 mL的矿泉水重约12 N,1 kg的物体重约10 N,学生的质量大约是50 kg,重约500 N。
3.力的示意图
科学概念是抽象的。为了使抽象的概念便于理解、表述和交流,人们常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图样或模型去表现它们。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作用点。用数字能将这三要素完整地表达出来吗?如何用作图的方法将力的三要素表达出来,请大家阅读课本106页中的相关内容。
人们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做力的示意图。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都可以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长短大致表示力的大小,如有两个力,一个力是10 N,另一个力是20 N,那么表示10 N的力的线段画短一点,表示20 N的力的线段画长一点。
示范:杯子对桌面的压力(指导学生看课本),在箭头旁标出力的大小,但还是力的示意图,只不过将力的三要素都表达出来而已。
三、例题讲解
1.画出图中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2.请一位同学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教学用的刻度尺(米尺),使尺面沿水平方向提起来,第一次捏在尺的一端,第二次捏在尺的中间,比较其难易程度,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作用点不同,效果不同)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我们还知道了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力的示意图,可以将力的两个要素或三个要素表达出来。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N”
3.力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可以标在线段的一边
本教案在启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大量事例,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概括出力的三要素,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用力的示意图形象地表示力,整个教案一气呵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3
第三节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重点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难点
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一定看过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用力跳起,向下压弯跳板,然后高高跃起,在空中做出各种漂亮的动作,落入水中。请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跳水运动员要用力向下压弯跳板呢?如果在平地上,他们能够跳得那么高吗?
二、合作探究
1.弹力
(1)弹性和塑性。
【教师点拨】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弹力的例子,如体育运动中的射箭、跳板跳水、蹦极等都利用了弹力。
【教师总结】 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2.弹性限度
教师取一个弹簧拉力器让学生观察,每个弹簧中间都有一根绳子限制弹簧伸长的长度。
问:为什么弹簧中间要加一根限制弹簧伸长的绳子?
学生想:可能弹簧拉太长了会损坏。
【教师演示】 取一根小弹簧,先在弹性限度内拉,然后超过弹性限度拉这根弹簧。让学生观察这两种情况下弹簧是否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学生从实验看到:弹簧拉伸到一定的长度后就不会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强调】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了。
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说出使用弹簧应注意的事项: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3.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
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学生观察,思考: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学生讨论回答】 拉力使弹簧伸长;使弹簧伸长多的同学对弹簧施加的拉力大。
再让学生思考:
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伸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演示实验】 分别在大弹簧下挂1个、2个、3个、4个完全一样的钩码,依次在下面的表格中记下弹簧受到的拉力和弹簧的长度。
实验序号 弹簧受到的
拉力F/N 弹簧原长
l0/cm 弹簧伸长长
度l/cm 弹簧长度变化
(l-l0)/cm
1
2
3
4
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看看会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让学生比较弹簧的伸长长度与长度变化量的区别。
【教师归纳】 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学生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 N、5 N、10 N,观察弹簧测力计长度的变化,感受1 N、5 N、10 N的力。
学生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上用力拉头发(用力均匀使弹簧测力计弹簧逐渐增长),读出头发拉断时拉力大小。
学生实验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正确地使用了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老师可做适当的指导。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弹簧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实际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的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与弹簧测力计的外壳摩擦。
三、课堂小结
1.弹性、塑性和弹性限度
(1)弹性:物体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弹性。
(2)塑性:有的物体在发生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塑性。
(3)弹性限度: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形变将无法自动恢复。
2.弹力
(1)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弹力的大小是随着物体形变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2)对同一物体而言,发生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3.弹簧测力计
(1)作用:利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物体和弹簧测力计之间的拉力等。
(2)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3)构造:主要是由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盘等组成。
(4)使用方法:
a.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测量限度),以免损坏弹簧测力计。
b.使用前,如果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刻线处,应该调节指针使其指在零刻线;或者记下初始读数,测量后记录数据时,应该减去初始读数。
c.使用时,必须使作用在挂钩上的拉力的方向与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避免测力计的弹簧、指针与外壳之间产生摩擦而带来较大的误差。
第三节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
2.使用前的注意事项:
量程、分度值、零刻线
3.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沿轴向用力
1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
重点、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一、情景导入
你还记得牛顿吗?就是那个看到成熟的苹果落向地面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的人。他说,宇宙中的任何物体,大到太阳,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并把它叫做万有引力。有同学禁不住要问,既然有万有引力,为什么我没有被别的同学吸引走,也没有同学被我吸引过来?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物理课堂——重力。
二、合作探究
1.重力
【教师演示】 (1)拿住一支粉笔,让手抡起圆圈做圆周运动。在抡过两圈后,松开手,看看脱离手后的粉笔还能不能做圆周运动。(2)用一根细线拴住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思考:橡皮为什么不会跑掉?
【学生思考讨论】 (1)月亮为什么会绕地球转动而不会跑掉?
(2)地面附近的物体在失去支撑时,为什么会落到地面上?
(3)为什么吊灯把悬线拉得很紧?书本会压在桌面上不会四处飘荡?
【教师点拨】 (1)牛顿分析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找到了一个真理:宇宙间的任何物体间,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例如:地球和月球之间有万有引力,月亮就是因为受到了这个引力,才不会飞离轨道;地球和人造卫星之间有万有引力,所以人造卫星会绕地球转动;地球和树上的苹果之间有万有引力,所以苹果熟了会落到地面上。
(2)由于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撑的时候都会落向地面。我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3)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见到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因此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研究的对象。
2.重力的大小
让学生用手分别拿起一块橡皮和一本书,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你觉得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称为物重。
(2)探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称为物重,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质量m/kg
物重G/N
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物重为纵坐标用实验测量的数据描点。连接这些点,看看这些点分布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拨】 质量越大的物体,就越重,重力跟质量的比值g=是__定值__。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得出的这个比值是__9.8_N/kg__,我们如果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就可以用公式__G=mg__计算出物体的重力。
3.重力的方向
【学生思考讨论】 (1)抛出去一块橡皮,橡皮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2)一根线悬挂橡皮,橡皮静止时,悬线为什么总是竖直的?
【教师演示】 用一细线系一小石块,提起线的另一端,让石块自然下垂,认识悬线的方向,比较一下与水平方向的关系。
【教师点拨】 重力的方向总是__竖直向下__的。在建筑中建筑工人可利用悬挂重物的细线确定竖直方向,以此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实际上,竖直方向与水平方向有关系,它们间的关系是相互__垂直__,用这个道理还能利用上面的方法检查窗台是否水平。
4.重心
(1)让学生看课本,使学生知道: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说明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等有关。
(2)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如:均匀正方体的重心在它的中心,均匀球体的重心在它的球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等。
(3)对于“不倒翁”现象: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它的重心较低,并且重力的作用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
(4)对于走钢丝演员表演时当身体出现不平衡时摆动杆的动作,是因为走钢丝演员的重心必须落在钢丝上才不会倾倒,手中握有一根长杆是为了调整重心。
三、课堂小结
1.万有引力
宇宙间任何物体间,大到天体,小到尘埃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2.重力的概念
我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重力的大小
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大约是9.8 N/kg,粗略计算时可取10 N/kg。如果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或G=mg。
4.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5.重力的作用点
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形状不规则、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或支撑法来确定。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本教案从历史上的科学故事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热情。整个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动嘴讨论、动手实验、动脑思考,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很好地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与合作者”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知识点讲解全面而又细致,重点突出,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