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上学期泰安高新区一中初三化学第一次质量检测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9分)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A.为维持好碳、氧循环,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B.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C.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应将废旧塑料袋焚烧处理
D.为保护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要处理后排放
2.为纪念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责献,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其主题为:“化学一一人类的生活,人类的未来”。下列不是化学研究的范時的是
A.开发新能源 B.研究物质的运动状态
C.研制新材料 D.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3.下列现象能说明镁条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是
A.发出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产生白色固体 D.产生白色的氧化镁固体
4.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下列食品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
A.大豆磨浆 B蛋糕切块 C.焙制糕点 D.苹果榨汁
6.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理变化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7.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 )
A.水力发电 B.煤燃烧发电 C.炸药爆炸开山修路 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8.小贝看了一篇介绍隐形飞机的材料后,提出了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与化学无关的问题是
A.隐形飞机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B.制隐形飞机的材料有什么性质
C.隐形飞机为什么会隐形 D.怎样合成隐形飞机的材料
9.小明在厨房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小花说“可以尝一尝”。対于“可能是食盐”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假设 B.收集证据 C.实验 D.作出结论
10.下列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火焰直接加热的有①试管;②集气瓶;③锥形瓶;④量筒;⑤烧杯;⑥燃烧匙;⑦石棉网
A.①⑥⑦ B. ①⑤⑦ C. ①④⑤⑥⑦ D. ②③⑤⑥⑦
11.下列仪器,既能做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是 ( )
A.烧杯 B.集气瓶 C.锥形瓶 D.试管
12.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用嘴吹灭酒精灯的火焰
B.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水冲洗
C.实验过程中,药液溅进眼晴立即用纸巾擦拭
D.洒在实验台上的酒精失火立即用湿抹布覆盖
13. 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14.下列所示的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15.关于药品的取用,不正确的操作是 ( )
A.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应用药匙 B.取用较大块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用镊子
C.实验室没说明用量,一般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D.从试剂瓶取出的溶液如果超出了需用量,应将超量的部分倒回原瓶内
16.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或用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试管: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内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2/3
B.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C.酒精灯: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水扑灭
D.玻璃棒:常用作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
17.在“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实验方案设计”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可能是石蜡蒸气
B 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什么? 烧杯内壁有水雾
C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 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D 蜡烛火焰温度哪层最高? 将火柴梗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其变色情况
1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闻气味 B.倾倒液体 C.加热液体 D.加热固体
19.如图所示是课本中的一幅图片,是用STM技术将铁原子排列成的“原子”二字。据此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B.“原子“二字仅凭肉眼根本看不到
C.人们已掌握控制和移动原子的技术
D.原子是自然界中最小的粒子
第二卷 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1分)
二、填空题(5分)
20.在家做饭的过程中,常有下列一些步骤:
①淘米洗菜;②将米和水按比例混合;③打开液化石油气瓶阀门;④打火点燃石油气;⑤锅被烧热;⑥将菜炒熟;⑦生米做成熟饭
(1)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
(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
21.2014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播到水分子的内部结构,不同的小圆圈表示不同的原子,
由图可知:
水是由 构成,每一个水分子是由 和 构成。
三、实验题(15分)
22.选择适当的仪器,按要求填写:
(1)取用固体药品用 (填仪器名称,下同);(2)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3)取用少量液体用 ;(4)用 给物质进行加热。
23.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正确的实验操作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同时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也非常重要,不正确的操作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请将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写在横线上。
(1)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2)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
(3)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着别人
(4)将锌粒直接投入口朝上且直立的试管中:
24.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防止药品污染 B.防止火灾发生 C.防止试管破裂 D.防止液体溅出
(1)加热试管时要先均匀加热后再集中加热:
(2)胶头滴管使用后应及时清洗并放在试管架上:
(3)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4)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
25.如图为液体药品取用的示意图,仔细观察,指出操作中的错误
(1)
(2)
(3)
四、实验与探究(11分)
26.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发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
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讨论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
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由上面a现象可知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 ,蜡烛燃烧为 变化。
(2)变化观察白炽灯(灯管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烫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光通电发热、放热属于 变化。
【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27.某学校八年级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如图①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2)如图②,芳芳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可观察到现象: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观察到现象: 。由上述两个现象推断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有 (填名称)。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三位同学在探究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如果观察到导管口处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则贝贝的猜想正确;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如果观察到导管口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有冷凝的固体,则婷婷的猜想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