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五)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散文就是散文,何来快餐化?
郭军平
时下散文领域有一些学人喜欢把那些精短类的散文称为“快餐化散文”,我实在认为不妥。
散文就是散文,何来快餐化?在散文前面冠以“快餐化”总感觉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蔑视。持这种观点的学人无非就是喜好那些长篇大论的三五千字以上或者洋洋万言的散文,总认为这样的散文就是大散文,就是厚重、有分量、有历史责任感、有生命感悟力的好散文,就是耐人寻味、耐人咀嚼、流传百世万世的好散文,甚至有些学人还极力指责批评各类报纸副刊上的散文,称其大都是些快餐型散文。这种狭隘散文观其实是严重缺乏文学常识的,是对散文创作领域的错误指导。
散文创作和其他文学体裁创作一样,都要反映生活,提炼生活,升华生活,指导生活,以其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为散文素材的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包罗万象的,大到天文地理,中到国家大事、人物春秋,小到家长里短,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在所有的文学体裁里,最能够表现真实生活的恐怕还是散文家族,散文其实就是所有文学体裁里的一个“泱泱大国”。自古及今,从中到外,几乎所有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文学大师们都有散文著作。
散文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表现形式灵活,不像诗歌那样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散文,名为散,顾名思义,放开之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所可写你自然可以几万言自由挥洒,无人嫌你长;无所可写你自然也可以几百字或者千把字来表现,也无人嫌你短。散文质量的高低不能以长短来评定,而是以其是否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为准。
有些散文看起来短,却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打动着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以中国古代散文来看,无论是《论语》的简短的对话体,还是《墨子》的论辩体,或者是《老子》的格言体,以及《荀子》《韩非子》《庄子》的学者体等,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是以其内容的长和短来决定的,而是由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决定的。唐宋八大家、明清散文,甚至包括影响较大的《古文观止》里所收录的所有散文,哪一个不是依照这样的标准?如果要按照有些学人的标准以字数来论,这些岂不都成了快餐散文?如果给它们加上“快餐”二字,岂不是对古代文化的亵渎和不尊吗?
古代散文是这样,那么现代散文呢?像鲁迅、郭沫若、巴金、胡适、周作人、冰心、郁达夫等,他们的精美散文何尝是以长篇大论独领风骚的?恰恰相反,他们的散文大都很精短,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因此才成为后人不断学习和借鉴的范本。那么外国散文呢?像培根的哲理散文、蒙田的随笔等,哪一个是因为长篇大论而驰名中外的呢?因此,散文的长并不标志着思想容量大、艺术性强;散文的短也不标志着思想内容贫乏、艺术性弱。有些散文的长反而让人感到啰唆、乏味、无聊;而有些散文的短反而让人感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因此,散文尽可以依照真情、真性、真识来写,没有必要以文字的长短来确定其艺术价值的高低。朱自清的《背影》既不华丽,内容也不长,但是却登上散文的高峰,指引着散文的创作。如果以字数长短来评价,岂不是连朱自清这样的大家的文章也成了快餐化散文?这真是对散文的亵渎,对大师的污蔑。
散文本来就是一种不拘形式、自由灵活的文体,大师们可以写,无名作家甚至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写。“以吾手写吾心”,自由倾吐,自由抒发,何必规定这样写、那样写。东指点,西指点,好像他就是散文大师一样,其实让他自己来写,也不见得就比谁高明。所以,要让散文创作繁荣,还是应以一种包容宽宏的视野来看,不要随便框定形式、框定名词,不要随意贬低报纸副刊上发表的各类散文。毕竟报纸副刊上的散文无论艺术性还是思想性,其实都是很不错的,去掉“快餐化”的贬称,恢复散文就是散文的称呼。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快餐化散文”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蔑视,长篇大论的散文并不是好的散文。
B.散文素材广泛,因此,根据不同素材进行写作,就会出现内容长短的不同。
C.散文的质量与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有关,散文应依照真情、真性、真识来写。
D.散文创作容不得批评,要多包容,多鼓励,才会出现精品,才会让散文创作繁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详细说明有些学人提出“快餐化散文”观点的实质,为下文的批驳打下基础。
B.作者在文章第三段宕开一笔,阐述了散文文体的本质特点,在第四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下面展开论证做好铺垫。
C.文章第五、六段用古今中外著名散文家的写作实践来证明观点,论证严密。
D.文章第七段选取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提出了散文写作的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散文前面加一个“快餐化”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贬称,不利于散文的繁荣。
B.散文是文学体裁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能够表现真实生活。
C.散文不像诗歌那样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它形式多样、自由灵活,大师们可以写,无名作家甚至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写。
D.文章呼吁去掉“快餐化”的贬称,其实是为短文章张目,鼓励大家写短文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多地加大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却在部分地区遭遇了“有戏没人看”“场馆没人去”的尴尬。戏剧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因为其自身形式和内容过于陈旧,存在创新惰性,脱离时代文化审美;另一方面也因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瓦解,进入城镇的青年群体相继转向了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使得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
(摘编自《传统戏曲困境还需要创新求解》)
材料二:
戏曲没有赢得青年学生关注的原因主要有:①“听不懂”。戏曲唱词中大量的方言、典故,舞台上特殊的时空形态都会使平时毫无戏曲知识的青年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对剧情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甚了解,难以领会其中深层的意蕴,也导致了他们对戏曲兴致的丧失。②戏曲程式化。程式所赖以生存的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在青年观众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程式的刻板、教条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③内容与现代生活脱节。许多传统戏曲往往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④认为戏曲是老年人的专利。一个青年学生表示:“我对戏曲其实并不反感,只是感觉它太过时,如果说喜欢会被同学嘲笑老土。”
材料三:
没有专业的剧场和舞台,却有独具特色的戏剧表演,行进在街道、咖啡屋、茶馆、书店或美食区,都能偶遇川剧变脸、古装小品、剧情再现、杂技魔术……在四川大佛景区可以看到,与之毗邻的特色文化街区散布着数十个小戏台,观众、游人摩肩接踵,人气、商气、财气异常火爆。戏剧与特色街区结合,依托特色街区人文和“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通过创新剧目、创新演艺、创新运作等方式,推动戏剧在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中得到传承与发展。戏剧艺术表演与特色街区结合,主要以小景式演出为主,不拘形式、剧目、场地,采取多点位同步演出方式进行,商业运营方提供免费演出服务,所有演出方均不收“门票”,观众和游客行走在街区随时都可驻足观看。观众观看戏剧表演的同时,通过微信发图、发视频扩大宣传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人气。看似“不花钱”的艺术表演,其实却延长了观众和游客在街区活动的时间,增加了周边商业项目的经济消费量,提供免费演出服务的商业运营方,通过整个街区效益的增加而得到了回报。
(摘编自《瞭望东方周刊》)
材料四:
最近,“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燃爆大舞台,多场大戏让观众过足了戏瘾。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近百万戏迷通过“戏缘”App直播观看了演出盛况。作为中国首个“互联网+戏曲”移动平台,“戏缘”上线两年多来,已在全国建立300多个推广站,覆盖32个剧种,合作艺术家达280位,用户近300万。目前,“戏缘”将戏迷、艺术家、媒体、戏曲行业等资源整合互联,围绕戏曲打造全产业链,无论是中国首个戏曲电商平台“戏缘商城”,还是与旅游结合的“戏缘号”,都在不断激活戏曲的崭新传播模式。
(摘编自《河南日报》)
4.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戏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中国传统戏曲发展陷入困境,这既有戏曲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发展方面的原因。
B.在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了传统戏曲受众的不断流失。
C.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是戏曲程式的存在条件,现在这些条件已荡然无存。
D.有些青年学生对戏曲有误解,再加上害怕被别人嘲笑,所以即使喜欢也不太愿意接触戏曲。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戏曲在新时代遭遇生存问题的内部原因,材枓二则重点分析了外部原因。
B.材料三、材料四介绍了中国传统戏曲在适应时代方面的成功尝试,是对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问题的回应。
C.在与四川大佛景区毗邻的特色文化街区,戏剧表演虽然没有专业的剧场和舞台,却独具特色,很好地实现了戏曲与现代生活的对接。
D.手机App可以扩大戏曲的宣传效应,拓展戏曲的传播途径,有效助力移动互联网时代戏曲的振兴。
6.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住所的话
郁达夫
①自以为青山到处可埋骨的飘泊惯的流人,一到了中年,也颇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近来常常有求田问舍之心,在看书倦了之后,或夜半醒来,第二次再睡不着枕上。
②尤其是春雨萧条的暮春,或风吹枯木的秋晚,看看天空,每会作赏雨茅屋及江南黄叶村舍的梦想;游子思乡,飞鸿倦旅;把人一年年弄得意气消沉的这时间的威力, 实在是可怕,实在是可恨。
③从前很喜欢旅行,并且特别喜欢向没有火车飞机轮船等近代交通利器的偏僻地方去旅行。一步一步地缓步着, 向四面绝对不曾见过的山川风物回视着,一刻有一刻的变化,一步有一步的境界。到了地旷人稀的地方,你更可以高歌低唱,袒裼裸裎,把社会上的虚伪的礼节,谨严的态度,一齐洗去。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大地高天,形成屋宇,蠛蠓蚁虱,不觉其微,五岳昆仑,也不见其大。偶或遇见些茅篷泥壁的人家,遇见些性情纯朴的农牧,听他们谈些极不相干的私事,更可以和他们一道的悲,一道的喜。半岁的鸡娘,新生一蛋,其乐也融融,与国王年老,诞生独子时的欢喜,并无什么分别。黄牛吃草,嚼断了麦穗数茎,今年的收获,怕要减去一勺,其悲也戚戚,与国破家亡的流离惨苦,相差也不十分远。
④至于有山有水的地方呢,看看云容岩影的变化,听听大浪啮矶的音乐,应临流垂钓,或松下息阴。行旅者的乐趣,更加可以多得如放翁的入蜀道,刘阮的上天台。
⑤这一种好游旅、喜飘泊的情性,近年来渐渐地减了;连有必要的事情,非得上北平上海去一次不可的时候,都一天天地在拖延下去,只想不改常态,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⑥而每次喝酒,每次独坐的时候,只在想着计划着的,却是一间洁净的小小的住宅,和这住宅周围的点缀与铺陈。
⑦若要住家,第一的先决问题, 自然是乡村与城市的选择。以清静来说,当然是乡村生活和我更为适合。可是把文明利器——如电灯自来水等的供给,家人买菜购物的便利,以及小孩的教育问题等合计起来,却又觉得住城市是必要的了,具城市之外形,而又富有乡村的景象之田园都市,在中国原也很多。北方如北平,就是一个理想的都城,南方则未建都前之南京,濒海的福州等处,也是住家的好地。可是乡土的观念,附着在一个人的脑里,同毛发的生于皮肤一样,丛长着原没有什么不对,全脱了却也是有点儿不可能。所以三年之前,也是在一个春雨霏微的节季,终于听了霞的劝告,搬上杭州来住下了。
⑧杭州这一个地方,有山有湖,还有文明的利器,儿童的学校,去上海也只有四个钟头的火车路程,住家原没有什么不合适。可是杭州一般的建筑物,实在太差,简直可以说没有一间合乎理想的住宅,旧式的房子呢,往往没有院子,顶多顶多也不过有一堆不大有意义的假山,和一条其实是只能产生蚊子的鱼池。所谓新式的房子呢,更加恶劣了,完全是上海弄堂洋房的抄袭,冬天住住,还可以勉强,一到夏天,就热得比蒸笼还要难受。而大抵的杭州住宅,都没有浴室的设备,公共浴场呢,又觉得不卫生而价贵。
⑨所以自从迁到杭州来住后,对于住所的问题,更觉得切身地感到了。地皮不必太大,只教有半亩之宫,一亩之隙,就可以满足。房子亦不必太讲究,只需有一处可以登高望远的高楼,三间平屋就对。但是图书室,浴室,猫狗小舍,儿童游嬉之处,灶房,却不得不备。房子的四周,一定要有阔一点儿的回廊,房子的内部,更需要亮一点儿的光线。此外是四周的树木和院子里的草地了,草地中间的走路,总要用白沙来铺才好。四面若有邻舍的高墙,当然要种些爬山虎以掩去墙头,若系旷地,只需植一道矮矮的木栅,用黑色一涂就可以将就。门窗当一例以厚玻璃来做,屋瓦应先钉上铅皮,然后再覆以茅草。
⑩照这样的一个计划来建筑房子,大约总要有两千元钱来买地皮,四千元钱来充建筑费,才有点儿希望。去年年底,在微醉之后,将这私愿对一位朋友说了一遍,今年他果然送给了我一块地,所以起楼台的基础,倒是有了。现在只在想筹出四千元钱的现款来建造那一所理想的住宅。胡思乱想的结果,在前两三个月里,竟发了疯,将烟钱酒钱省下了一半,去买了许多奖券,可是一回一回的买了几次,连末尾也不曾得过,而吃了坏烟坏酒的结果,身体却显然受了损害了。闲来无事,把这一番经过,对朋友一说,大家笑了一场之后,就都为我设计,说从前的人,曾经用过的最上妙法,是发自己的讣闻,其次是做寿,再其次是兜会。
?可是为了一己的舒服,而累及亲戚朋友,也着实有点儿说不过去,近来心机一转,去买了些《芥子园》《三希堂》等画谱来,在开始学画了,原因是想靠着卖画,来造一所房子,万一画画,仍旧是不能吃饭,那么至少至少,我也可以画许多房子,挂在四壁,给我自己的想象以一顿醉饱,如饥者的画饼,旱天的画云霓。这一个计划,若不至于失败,我想在半年之后,总可以得到一点儿安慰。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于最俗处下笔,而又能摆脱俗气,写出一种高远灵明、蕴含极富的境界。海子就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得到充分体现。
B.作者在感喟世事的同时,希望有一“住宅”,以作此生灵魂的“归宿”,借以体现自己清高脱俗、幽深淡远的情怀。
C.作者渴望营造一座住所,但因缺少钱,愿望只是一个念头,但作者不但“不惑”,竟能以一种近乎鉴赏的心态对待困难,体现出他完全出自本然的恬淡旷达。
D.卖文不足,又想卖画,但卖画也未必能济事,于是作者又把思绪往深处推进:画许多房子,“如饥者的画饼,旱天的画云霓”给自己一点儿“安慰”。洒脱之中饱含一言难尽的意味。
8.结合全文分析,如何理解作者对“理想的住宅”的渴望之情?(6分)
答:
9.文章开篇点题,作者说自己“常常有求田问舍之心”,但接下去却又不写自己怎样期望“住所”、营造“住所”,而是宕开一笔,把思绪引向年轻时“喜欢旅行”。请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伯父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儿。”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并不就。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出为宣城太守,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举北伐,淑侍坐从容曰:“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玉岱宗,今其时也。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当之。”淑憙为夸诞,每为时人所嘲。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淑与濬书曰:“闻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义士犹或非之。”
迁太子左卫率。元凶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流涕谓曰:“主上信谗,将见罪废。内省无过,不能受枉。明旦便当行大事,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还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徐起至车后,劭使登车,又辞不上。劭因命左右:“与手刃。”见杀于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劭即位,追赠太常。世祖即位,谥曰忠宪公。
(选自《宋书·袁淑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簿,官名。职责为掌管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封建时代如果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就必须离职守孝。
C.岱宗,即泰山。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名。因地处东部,又称东岳。
D.追赠,加封官职、勋位等,一般用于表扬对朝廷有重大贡献的生者或死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袁淑少时有风度。少年时,他的伯父袁湛对家里人说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得到姑父王弘的赏识。
B.袁淑孤傲耿直。州里任命他为主簿等官职,他都不就任;姨表兄想让他归附自己,他也不以为意,为此两人关系失和。
C.袁淑敢于进谏。劝太祖攻打赵、魏,并劝太祖北伐成功之后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但太祖认为自己不能担此大任。
D.袁淑临危不惧。太子刘劭将要弑父篡位时威胁他,但他坚决拒绝,后来刘劭下令,趁他熟睡之际把他杀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5分)
译文:
(2)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 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了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了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B.“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C.“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D.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15.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新旧更替、生机勃勃的景象。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渔家傲》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境相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________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________地自由飞翔着。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和清澈的溪流在山下终年不断流着。秋天的时候,溪流变得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着一只,一群簇拥着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________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水面,然后飞落于清溪。( )在我的记忆之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盈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袅袅余音,至今_______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波涛汹涌 不远千里 遮天蔽日 不绝如缕
B.波涛汹涌 天马行空 铺天盖地 不绝如缕
C.烟波浩渺 天马行空 遮天蔽日 不绝于耳
D.烟波浩渺 不远千里 铺天盖地 不绝于耳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莽莽苍苍的大森林有一大片,山下终年不断流着一道清澈的溪流。
B.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流着一道清澈的溪流。
C.天台山被我称作第二故乡,有一片大森林莽莽苍苍,也有一道清澈的溪流长年累月在山下终年不断流着。
D.天台山被我称作第二故乡,大森林有一片莽莽苍苍,一道清澈的溪流在山下终年不断流着。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刘禹锡的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真应得这壮观的场面。
B.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应得这壮观的场面。
C.这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这壮观的场面,真应得刘禹锡的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基因科学家已成了新的上帝,把基因接来接去,要什么品种的作物,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形成新的作物品种,甚至有可能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而因为基因科学家的走火入魔,而造成人类的噩梦。人们不敢预测基因的任意接植,最后会形成什么奇怪的品种,也无法预测它的运动会产生生态上什么难测的结果。可见,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也可能产生许多噩梦。对大自然有所敬畏,对科学家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反省和警觉,或许才是科学家应有的谦虚吧!
21.下面是某学校图书馆的借书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5分)
答:
四、写作(60分)
22.请以“又见花儿烂漫”为题,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写景叙事或写景抒情的散文。
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不得抄袭。
[
单元综合检测(五)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散文就是散文,何来快餐化?
郭军平
时下散文领域有一些学人喜欢把那些精短类的散文称为“快餐化散文”,我实在认为不妥。
散文就是散文,何来快餐化?在散文前面冠以“快餐化”总感觉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蔑视。持这种观点的学人无非就是喜好那些长篇大论的三五千字以上或者洋洋万言的散文,总认为这样的散文就是大散文,就是厚重、有分量、有历史责任感、有生命感悟力的好散文,就是耐人寻味、耐人咀嚼、流传百世万世的好散文,甚至有些学人还极力指责批评各类报纸副刊上的散文,称其大都是些快餐型散文。这种狭隘散文观其实是严重缺乏文学常识的,是对散文创作领域的错误指导。
散文创作和其他文学体裁创作一样,都要反映生活,提炼生活,升华生活,指导生活,以其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为散文素材的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包罗万象的,大到天文地理,中到国家大事、人物春秋,小到家长里短,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在所有的文学体裁里,最能够表现真实生活的恐怕还是散文家族,散文其实就是所有文学体裁里的一个“泱泱大国”。自古及今,从中到外,几乎所有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文学大师们都有散文著作。
散文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表现形式灵活,不像诗歌那样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散文,名为散,顾名思义,放开之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所可写你自然可以几万言自由挥洒,无人嫌你长;无所可写你自然也可以几百字或者千把字来表现,也无人嫌你短。散文质量的高低不能以长短来评定,而是以其是否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为准。
有些散文看起来短,却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打动着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以中国古代散文来看,无论是《论语》的简短的对话体,还是《墨子》的论辩体,或者是《老子》的格言体,以及《荀子》《韩非子》《庄子》的学者体等,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是以其内容的长和短来决定的,而是由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决定的。唐宋八大家、明清散文,甚至包括影响较大的《古文观止》里所收录的所有散文,哪一个不是依照这样的标准?如果要按照有些学人的标准以字数来论,这些岂不都成了快餐散文?如果给它们加上“快餐”二字,岂不是对古代文化的亵渎和不尊吗?
古代散文是这样,那么现代散文呢?像鲁迅、郭沫若、巴金、胡适、周作人、冰心、郁达夫等,他们的精美散文何尝是以长篇大论独领风骚的?恰恰相反,他们的散文大都很精短,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因此才成为后人不断学习和借鉴的范本。那么外国散文呢?像培根的哲理散文、蒙田的随笔等,哪一个是因为长篇大论而驰名中外的呢?因此,散文的长并不标志着思想容量大、艺术性强;散文的短也不标志着思想内容贫乏、艺术性弱。有些散文的长反而让人感到啰唆、乏味、无聊;而有些散文的短反而让人感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因此,散文尽可以依照真情、真性、真识来写,没有必要以文字的长短来确定其艺术价值的高低。朱自清的《背影》既不华丽,内容也不长,但是却登上散文的高峰,指引着散文的创作。如果以字数长短来评价,岂不是连朱自清这样的大家的文章也成了快餐化散文?这真是对散文的亵渎,对大师的污蔑。
散文本来就是一种不拘形式、自由灵活的文体,大师们可以写,无名作家甚至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写。“以吾手写吾心”,自由倾吐,自由抒发,何必规定这样写、那样写。东指点,西指点,好像他就是散文大师一样,其实让他自己来写,也不见得就比谁高明。所以,要让散文创作繁荣,还是应以一种包容宽宏的视野来看,不要随便框定形式、框定名词,不要随意贬低报纸副刊上发表的各类散文。毕竟报纸副刊上的散文无论艺术性还是思想性,其实都是很不错的,去掉“快餐化”的贬称,恢复散文就是散文的称呼。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快餐化散文”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蔑视,长篇大论的散文并不是好的散文。
B.散文素材广泛,因此,根据不同素材进行写作,就会出现内容长短的不同。
C.散文的质量与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有关,散文应依照真情、真性、真识来写。
D.散文创作容不得批评,要多包容,多鼓励,才会出现精品,才会让散文创作繁荣。
解析:选C。A项,“长篇大论的散文并不是好的散文”错,作者认为散文的好坏与长短无关;B项,散文的长短不是由素材决定的;D项,“容不得批评”说法错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详细说明有些学人提出“快餐化散文”观点的实质,为下文的批驳打下基础。
B.作者在文章第三段宕开一笔,阐述了散文文体的本质特点,在第四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下面展开论证做好铺垫。
C.文章第五、六段用古今中外著名散文家的写作实践来证明观点,论证严密。
D.文章第七段选取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提出了散文写作的依据。
解析:选D。第七段只选取了正面事例进行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散文前面加一个“快餐化”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贬称,不利于散文的繁荣。
B.散文是文学体裁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能够表现真实生活。
C.散文不像诗歌那样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它形式多样、自由灵活,大师们可以写,无名作家甚至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写。
D.文章呼吁去掉“快餐化”的贬称,其实是为短文章张目,鼓励大家写短文章。
解析:选D。“其实是为短文章张目,鼓励大家写短文章”错,目的是呼吁不要随便给散文创作定框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多地加大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却在部分地区遭遇了“有戏没人看”“场馆没人去”的尴尬。戏剧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因为其自身形式和内容过于陈旧,存在创新惰性,脱离时代文化审美;另一方面也因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瓦解,进入城镇的青年群体相继转向了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使得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
(摘编自《传统戏曲困境还需要创新求解》)
材料二:
戏曲没有赢得青年学生关注的原因主要有:①“听不懂”。戏曲唱词中大量的方言、典故,舞台上特殊的时空形态都会使平时毫无戏曲知识的青年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对剧情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甚了解,难以领会其中深层的意蕴,也导致了他们对戏曲兴致的丧失。②戏曲程式化。程式所赖以生存的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在青年观众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程式的刻板、教条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③内容与现代生活脱节。许多传统戏曲往往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④认为戏曲是老年人的专利。一个青年学生表示:“我对戏曲其实并不反感,只是感觉它太过时,如果说喜欢会被同学嘲笑老土。”
材料三:
没有专业的剧场和舞台,却有独具特色的戏剧表演,行进在街道、咖啡屋、茶馆、书店或美食区,都能偶遇川剧变脸、古装小品、剧情再现、杂技魔术……在四川大佛景区可以看到,与之毗邻的特色文化街区散布着数十个小戏台,观众、游人摩肩接踵,人气、商气、财气异常火爆。戏剧与特色街区结合,依托特色街区人文和“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通过创新剧目、创新演艺、创新运作等方式,推动戏剧在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中得到传承与发展。戏剧艺术表演与特色街区结合,主要以小景式演出为主,不拘形式、剧目、场地,采取多点位同步演出方式进行,商业运营方提供免费演出服务,所有演出方均不收“门票”,观众和游客行走在街区随时都可驻足观看。观众观看戏剧表演的同时,通过微信发图、发视频扩大宣传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人气。看似“不花钱”的艺术表演,其实却延长了观众和游客在街区活动的时间,增加了周边商业项目的经济消费量,提供免费演出服务的商业运营方,通过整个街区效益的增加而得到了回报。
(摘编自《瞭望东方周刊》)
材料四:
最近,“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燃爆大舞台,多场大戏让观众过足了戏瘾。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近百万戏迷通过“戏缘”App直播观看了演出盛况。作为中国首个“互联网+戏曲”移动平台,“戏缘”上线两年多来,已在全国建立300多个推广站,覆盖32个剧种,合作艺术家达280位,用户近300万。目前,“戏缘”将戏迷、艺术家、媒体、戏曲行业等资源整合互联,围绕戏曲打造全产业链,无论是中国首个戏曲电商平台“戏缘商城”,还是与旅游结合的“戏缘号”,都在不断激活戏曲的崭新传播模式。
(摘编自《河南日报》)
4.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戏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中国传统戏曲发展陷入困境,这既有戏曲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发展方面的原因。
B.在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了传统戏曲受众的不断流失。
C.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是戏曲程式的存在条件,现在这些条件已荡然无存。
D.有些青年学生对戏曲有误解,再加上害怕被别人嘲笑,所以即使喜欢也不太愿意接触戏曲。
解析:选C。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C项,“这些条件已荡然无存”扩大范围,原文只是说“在青年观众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故选C。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戏曲在新时代遭遇生存问题的内部原因,材枓二则重点分析了外部原因。
B.材料三、材料四介绍了中国传统戏曲在适应时代方面的成功尝试,是对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问题的回应。
C.在与四川大佛景区毗邻的特色文化街区,戏剧表演虽然没有专业的剧场和舞台,却独具特色,很好地实现了戏曲与现代生活的对接。
D.手机App可以扩大戏曲的宣传效应,拓展戏曲的传播途径,有效助力移动互联网时代戏曲的振兴。
解析:选A。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A项,“材料一重点分析……内部原因,材枓二则重点分析了外部原因”错误,材料一、材料二都既分析了内因,也分析了外因。故选A。
6.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戏曲没有赢得青年学生关注的原因主要有听不懂、戏曲程式化、内容与现代生活脱节、认为戏曲是老年人的专利”“戏剧与特色街区结合,依托特色街区人文和‘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通过创新剧目、创新演艺、创新运作等方式,推动戏剧在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中得到传承与发展”“作为中国首个‘互联网+戏曲’移动平台,‘戏缘’上线两年多来,已在全国建立300多个推广站,覆盖32个剧种,合作艺术家达280位,用户近300万”“围绕戏曲打造全产业链,无论是中国首个戏曲电商平台‘戏缘商城’,还是与旅游结合的‘戏缘号’,都在不断激活戏曲的崭新传播模式”概括答题要点。
答案:①创新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接轨时代文化审美。②加强传统戏曲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教育,以更新更好的艺术形式,更符合现代观众审美期望的优秀戏曲作品赢得青少年受众的关注和喜爱。③打造戏曲特色街区,不断创新剧目、创新演艺、创新运作;打造“互联网+戏曲”移动平台,围绕戏曲将各种资源整合互联,打造全产业链,激活戏曲的崭新传播模式。推动传统戏曲在适应现代市场的需要中不断传承与发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住所的话
郁达夫
①自以为青山到处可埋骨的飘泊惯的流人,一到了中年,也颇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近来常常有求田问舍之心,在看书倦了之后,或夜半醒来,第二次再睡不着枕上。
②尤其是春雨萧条的暮春,或风吹枯木的秋晚,看看天空,每会作赏雨茅屋及江南黄叶村舍的梦想;游子思乡,飞鸿倦旅;把人一年年弄得意气消沉的这时间的威力, 实在是可怕,实在是可恨。
③从前很喜欢旅行,并且特别喜欢向没有火车飞机轮船等近代交通利器的偏僻地方去旅行。一步一步地缓步着, 向四面绝对不曾见过的山川风物回视着,一刻有一刻的变化,一步有一步的境界。到了地旷人稀的地方,你更可以高歌低唱,袒裼裸裎,把社会上的虚伪的礼节,谨严的态度,一齐洗去。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大地高天,形成屋宇,蠛蠓蚁虱,不觉其微,五岳昆仑,也不见其大。偶或遇见些茅篷泥壁的人家,遇见些性情纯朴的农牧,听他们谈些极不相干的私事,更可以和他们一道的悲,一道的喜。半岁的鸡娘,新生一蛋,其乐也融融,与国王年老,诞生独子时的欢喜,并无什么分别。黄牛吃草,嚼断了麦穗数茎,今年的收获,怕要减去一勺,其悲也戚戚,与国破家亡的流离惨苦,相差也不十分远。
④至于有山有水的地方呢,看看云容岩影的变化,听听大浪啮矶的音乐,应临流垂钓,或松下息阴。行旅者的乐趣,更加可以多得如放翁的入蜀道,刘阮的上天台。
⑤这一种好游旅、喜飘泊的情性,近年来渐渐地减了;连有必要的事情,非得上北平上海去一次不可的时候,都一天天地在拖延下去,只想不改常态,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⑥而每次喝酒,每次独坐的时候,只在想着计划着的,却是一间洁净的小小的住宅,和这住宅周围的点缀与铺陈。
⑦若要住家,第一的先决问题, 自然是乡村与城市的选择。以清静来说,当然是乡村生活和我更为适合。可是把文明利器——如电灯自来水等的供给,家人买菜购物的便利,以及小孩的教育问题等合计起来,却又觉得住城市是必要的了,具城市之外形,而又富有乡村的景象之田园都市,在中国原也很多。北方如北平,就是一个理想的都城,南方则未建都前之南京,濒海的福州等处,也是住家的好地。可是乡土的观念,附着在一个人的脑里,同毛发的生于皮肤一样,丛长着原没有什么不对,全脱了却也是有点儿不可能。所以三年之前,也是在一个春雨霏微的节季,终于听了霞的劝告,搬上杭州来住下了。
⑧杭州这一个地方,有山有湖,还有文明的利器,儿童的学校,去上海也只有四个钟头的火车路程,住家原没有什么不合适。可是杭州一般的建筑物,实在太差,简直可以说没有一间合乎理想的住宅,旧式的房子呢,往往没有院子,顶多顶多也不过有一堆不大有意义的假山,和一条其实是只能产生蚊子的鱼池。所谓新式的房子呢,更加恶劣了,完全是上海弄堂洋房的抄袭,冬天住住,还可以勉强,一到夏天,就热得比蒸笼还要难受。而大抵的杭州住宅,都没有浴室的设备,公共浴场呢,又觉得不卫生而价贵。
⑨所以自从迁到杭州来住后,对于住所的问题,更觉得切身地感到了。地皮不必太大,只教有半亩之宫,一亩之隙,就可以满足。房子亦不必太讲究,只需有一处可以登高望远的高楼,三间平屋就对。但是图书室,浴室,猫狗小舍,儿童游嬉之处,灶房,却不得不备。房子的四周,一定要有阔一点儿的回廊,房子的内部,更需要亮一点儿的光线。此外是四周的树木和院子里的草地了,草地中间的走路,总要用白沙来铺才好。四面若有邻舍的高墙,当然要种些爬山虎以掩去墙头,若系旷地,只需植一道矮矮的木栅,用黑色一涂就可以将就。门窗当一例以厚玻璃来做,屋瓦应先钉上铅皮,然后再覆以茅草。
⑩照这样的一个计划来建筑房子,大约总要有两千元钱来买地皮,四千元钱来充建筑费,才有点儿希望。去年年底,在微醉之后,将这私愿对一位朋友说了一遍,今年他果然送给了我一块地,所以起楼台的基础,倒是有了。现在只在想筹出四千元钱的现款来建造那一所理想的住宅。胡思乱想的结果,在前两三个月里,竟发了疯,将烟钱酒钱省下了一半,去买了许多奖券,可是一回一回的买了几次,连末尾也不曾得过,而吃了坏烟坏酒的结果,身体却显然受了损害了。闲来无事,把这一番经过,对朋友一说,大家笑了一场之后,就都为我设计,说从前的人,曾经用过的最上妙法,是发自己的讣闻,其次是做寿,再其次是兜会。
?可是为了一己的舒服,而累及亲戚朋友,也着实有点儿说不过去,近来心机一转,去买了些《芥子园》《三希堂》等画谱来,在开始学画了,原因是想靠着卖画,来造一所房子,万一画画,仍旧是不能吃饭,那么至少至少,我也可以画许多房子,挂在四壁,给我自己的想象以一顿醉饱,如饥者的画饼,旱天的画云霓。这一个计划,若不至于失败,我想在半年之后,总可以得到一点儿安慰。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于最俗处下笔,而又能摆脱俗气,写出一种高远灵明、蕴含极富的境界。海子就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得到充分体现。
B.作者在感喟世事的同时,希望有一“住宅”,以作此生灵魂的“归宿”,借以体现自己清高脱俗、幽深淡远的情怀。
C.作者渴望营造一座住所,但因缺少钱,愿望只是一个念头,但作者不但“不惑”,竟能以一种近乎鉴赏的心态对待困难,体现出他完全出自本然的恬淡旷达。
D.卖文不足,又想卖画,但卖画也未必能济事,于是作者又把思绪往深处推进:画许多房子,“如饥者的画饼,旱天的画云霓”给自己一点儿“安慰”。洒脱之中饱含一言难尽的意味。
解析:选B。B.作者所追求的是一种普普通通的平凡生活,并非借“住宅”以显示清高脱俗、幽深淡远的情怀。
8.结合全文分析,如何理解作者对“理想的住宅”的渴望之情?(6分)
答:
答案:作者渴望有一所自己的“理想的住宅”,表达出作者希望体悟平凡而普通、自由而宁静的人生的强烈愿望。
9.文章开篇点题,作者说自己“常常有求田问舍之心”,但接下去却又不写自己怎样期望“住所”、营造“住所”,而是宕开一笔,把思绪引向年轻时“喜欢旅行”。请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答案:出外旅行,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领略自然情趣,固然可以荡涤心胸,使人旷达超俗,但那是肤浅而短暂的;而从住所中去体悟人生,则可时时翻新、取之不尽。写喜欢旅行,其实是与下文形成反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伯父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儿。”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并不就。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出为宣城太守,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举北伐,淑侍坐从容曰:“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玉岱宗,今其时也。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当之。”淑憙为夸诞,每为时人所嘲。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淑与濬书曰:“闻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义士犹或非之。”
迁太子左卫率。元凶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流涕谓曰:“主上信谗,将见罪废。内省无过,不能受枉。明旦便当行大事,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还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徐起至车后,劭使登车,又辞不上。劭因命左右:“与手刃。”见杀于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劭即位,追赠太常。世祖即位,谥曰忠宪公。
(选自《宋书·袁淑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解析:选B。解答文言断句题的前提是要粗通大意,然后利用人名、地名、官职名、虚词、句式结构等进行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因问曰”的主语是劭,“曰”后是说话内容,故“因问曰”后应断开,排除C、D两项。“淑曰”后是袁淑说的话,“淑曰”后也应断开,排除 A项。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簿,官名。职责为掌管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封建时代如果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就必须离职守孝。
C.岱宗,即泰山。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名。因地处东部,又称东岳。
D.追赠,加封官职、勋位等,一般用于表扬对朝廷有重大贡献的生者或死者。
解析:选 D。追赠只能对死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袁淑少时有风度。少年时,他的伯父袁湛对家里人说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得到姑父王弘的赏识。
B.袁淑孤傲耿直。州里任命他为主簿等官职,他都不就任;姨表兄想让他归附自己,他也不以为意,为此两人关系失和。
C.袁淑敢于进谏。劝太祖攻打赵、魏,并劝太祖北伐成功之后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但太祖认为自己不能担此大任。
D.袁淑临危不惧。太子刘劭将要弑父篡位时威胁他,但他坚决拒绝,后来刘劭下令,趁他熟睡之际把他杀了。
解析:选 D。“趁他熟睡之际把他杀了”错,根据文章可知,袁淑是因“至车后”不肯上车而被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5分)
译文:
(2)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5分)
译文:
答案:(1)他不做分析文字的章节与句读的学问,而是广泛地涉猎,通晓多种知识,喜欢写文章,辞章文采刚健华美,纵横奔放,雄辩有力。
(2)始兴王刘濬曾经将三万钱赠给袁淑,过了一夜又派人追回,说是送钱的人弄错了,想用这种办法戏弄袁淑。
参考译文:
袁淑,陈郡阳夏人,是丹阳尹袁豹的小儿子。少年时期就很有风度气概,他的伯父袁湛对家里人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到了十几岁,被姑父王弘赏识。他不做分析文字的章节与句读的学问,而是广泛地涉猎,通晓多种知识,喜欢写文章,辞章文采刚健华美,纵横奔放,雄辩有力。本州官府任命他为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他都没有就任。刘湛,是袁淑的姨表兄,他想让袁淑归附自己,但袁淑不把他放在心上,因而彼此大不相合。出任宣城太守,因遭逢母亲丧事而辞官。服丧完毕后,任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这年秋季,朝廷大举北伐,袁淑陪伴侍奉皇帝时不慌不忙地说:“(您)现今应当临视中岳,攻打赵、魏,到泰山封禅,现在正当时。我遇上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愿意献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着说:“这是盛德之事,我哪里可以担当?”袁淑喜欢说夸大虚妄、不合实际的话,常常被当时的人嘲笑。始兴王刘濬曾经将三万钱赠给袁淑,过了一夜又派人追回,说是送钱的人弄错了,想用这种办法戏弄袁淑。袁淑给刘濬写信说:“我从以前的文字记载中听说,七年当中,一次送给,一次又把它夺回去,即便是义士,也会遭受非议。”
袁淑调任太子左卫率。元凶刘劭将要弑君谋反,那天晚上袁淑当值,二更左右,元凶召来袁淑和萧斌等人,流着泪对他们说:“主上听信谗言,要加罪于我并废除我。我自省并没有过错,不能受此冤枉。明天早上我就要办大事,希望你们能共同协助。”袁淑和萧斌二人一道说:“从古至今没有这样的事,希望您慎重考虑。”刘劭发怒变了脸色,手下都要动手。萧斌害怕了,就说:“我以往忝任东宫之职,服侍伺候您,常常想为您效力尽忠,何况现在情况如此紧迫,定当竭力听从您的号令。”袁淑斥责萧斌说:“你认为殿下真会这样做吗?殿下小时候曾得过风邪之症,现在可能是他的病又发作了。”刘劭更加生气了,于是问袁淑:“这事能不能成功?”袁淑说:“您处在不被怀疑的位置上,哪里用得着担心不能成功?只是成功之后,会为天地所不容,大的祸患也会随即临头。希望您迅速停止此事。”刘劭手下的人抓住袁淑的衣领说:“这是什么样的事,怎么能停止!”袁淑出来回到省署,绕着床行走,到了四更才睡下。刘劭将要出动,已经和萧斌坐在同一辆车上,十分着急地呼唤袁淑,袁淑睡着始终不起来。刘劭在奉化门停车,不停催促他。他慢慢起来走到车后面,刘劭让他上车,他推辞不上。刘劭于是命令手下的人说:“杀死他。”袁淑被杀死在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刘劭即位后,追赠他为太常。世祖即位,赠他谥号为忠宪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 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了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了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B.“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C.“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D.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解析:选 C。解读有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15.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答:
答案: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绘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新旧更替、生机勃勃的景象。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渔家傲》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境相似。
答案:(1)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2)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________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________地自由飞翔着。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和清澈的溪流在山下终年不断流着。秋天的时候,溪流变得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着一只,一群簇拥着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________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水面,然后飞落于清溪。( )在我的记忆之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盈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袅袅余音,至今_______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波涛汹涌 不远千里 遮天蔽日 不绝如缕
B.波涛汹涌 天马行空 铺天盖地 不绝如缕
C.烟波浩渺 天马行空 遮天蔽日 不绝于耳
D.烟波浩渺 不远千里 铺天盖地 不绝于耳
解析:选 D。第一处,波涛汹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烟波浩渺:形容江湖水面十分辽阔。根据前后文语境,可知此处用形容水面辽阔的“烟波浩渺”更好。第二处,天马行空:①神马在空中奔腾飞驰。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②形容说话做事不着边际。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根据前后文语境及成语含义,应选用“不远千里”。第三处,遮天蔽日:遮盖了天空和太阳。形容遮蔽的范围很广。也形容数量多或气势大。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凶猛,到处都是。前面的“一只衔接着一只,一群簇拥着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强调来势猛,应用“铺天盖地”。第四处,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绝于耳:声音在耳际不断地响着。根据前文“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袅袅余音”这一语境,应选“不绝于耳”。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莽莽苍苍的大森林有一大片,山下终年不断流着一道清澈的溪流。
B.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流着一道清澈的溪流。
C.天台山被我称作第二故乡,有一片大森林莽莽苍苍,也有一道清澈的溪流长年累月在山下终年不断流着。
D.天台山被我称作第二故乡,大森林有一片莽莽苍苍,一道清澈的溪流在山下终年不断流着。
解析:选B。A项,偷换主语,第一个分句中的主语“天台山”还没陈述结束,第二个分句又换成另一主语“大森林”。C 项,成分赘余,“长年累月”与“终年”重复。D 项,不合逻辑,“大森林有一片莽莽苍苍”不合逻辑。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刘禹锡的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真应得这壮观的场面。
B.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应得这壮观的场面。
C.这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这壮观的场面,真应得刘禹锡的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解析:选C。“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强调秋天并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很有生气的,不合语境;而且“一鹤”与文中“一只衔接着一只,一群簇拥着一群”相矛盾,据此排除 A、D两项。“这壮观的场面”与括号前的内容衔接紧密,据此排除B项,选择C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基因科学家已成了新的上帝,把基因接来接去,要什么品种的作物,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形成新的作物品种,甚至有可能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而因为基因科学家的走火入魔,而造成人类的噩梦。人们不敢预测基因的任意接植,最后会形成什么奇怪的品种,也无法预测它的运动会产生生态上什么难测的结果。可见,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也可能产生许多噩梦。对大自然有所敬畏,对科学家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反省和警觉,或许才是科学家应有的谦虚吧!
解析:第①处从后文的“就可以形成新的作物品种”来看,是说基因的重要作用;第②处从后文来看是强调基因科技的负面因素;第③处从后文“但也可能产生许多噩梦”来看是强调科学带给人们的益处。
答案:①只要找到基因加以移植 ②但基因科技所造成的未必是个基因乐园 ③科学的发展固然带来许多福祉
21.下面是某学校图书馆的借书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5分)
答:
答案:借阅者凭借阅证进入书库,选择书籍,取出书籍。如果决定不借书,将书放回原处。决定借阅,到工作人员处刷卡,扫描书籍条形码后携书离开。
四、写作(60分)
22.请以“又见花儿烂漫”为题,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写景叙事或写景抒情的散文。
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本题审题有一定的难度:第一,题目本身隐含着一个审题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又见”,潜台词是“不是第一次见花儿烂漫”,而是“又见”了一次。第二,“花儿”,既可作实解,也可作虚解。作实解,这里的“花儿”就是自然界之花,可以描述时序更替,可以写大自然之美等;作虚解,“花儿”代表“青春”“成功”等。写好该作文,关键是要体现“又见”,没有“又见”的过程,是不甚切题的。还要注意找到合适的角度,内容要充实。
[参考例文]
又见花儿烂漫
都说农村的春天最美丽,因为那里的天空最蓝,田野最绿。昨天阳光明媚,正好又是周末,我回到了乡下,想和春天挽手,寻求一份古朴与自然之美。
又见花儿烂漫。当我置身于那一大片油菜花海时,我的心被震撼了。四野无尽,灿烂晃眼的油菜花默默地开放着。那一大片金黄的光泽,还有沁人心脾的油菜花香,让我的心像飞起来了一样。
我仿佛进入了一种似梦非梦的情境。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天堂吧。因为我生在农村,在乡下待了多年才离开,所以对我来说,乡下的春天既熟悉又陌生。油菜花开的景象,存于我儿时的记忆中。还清楚地记得那时上学放学,沿着乡间小路行走,满眼望去是成片的油菜花田。漫野的油菜花,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在春风里昂首怒放,盈盈招手,展示它们的风姿。一路上,缕缕花香传至鼻端,清新怡人。身前身后,蜂蝶追逐飞舞,极具诗意。那时,小伙伴们最爱吟诵杨万里的那首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那情景成为一幅永不消逝的、意味深长的自然画作,永远刻入了我的生命。
还清楚地记得,油菜尚未开花的时节,奶奶提一个竹篮,带我去打猪草。穿行于油菜地,我能在密密麻麻的油菜之间,挑出那些娇小鲜嫩的野菜。到油菜开出金黄的花时,阳光就伸出它温热的手,把整个春天点燃了。这时,我最喜欢在油菜田埂上,手执风筝细线,欢快地跑着、笑着。累的时候,我会躺在油菜花丛中,看风筝在湛蓝的天空飘摇,越飘越远,却怎么也挣脱不了细细的线。那样的日子很沉静,很悠远,使童年的春天变得那么生动美丽。
那时候,我们最喜欢头插一株油菜花,这应是我们最美好的童年时代的剪影了。我想,很多年以后,那金黄的油菜花和带着泥土气息的油菜花香,就是我们模糊的童年梦影。回忆总是美好的,我知道自己的童年已经像那曾经盛开的油菜花,随着年华逝去,但记忆里的那些嫩黄,却永远地开在内心深处。
又见花儿烂漫。我知道,油菜花是乡亲们的幸福之花、生命之花,是他们播种的希望。沐浴在油菜花开的金色世界里,看着乡亲们的一张张笑脸,我想,今年村子里的油坊又将时时飘香,机声不断……
[点评] 本文描写了又见油菜花时的喜悦和幸福。将眼前的油菜花和对童年的回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又见花儿烂漫”时的所思、所感。写景能够抓住景物特征,叙事详略得当,行文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