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151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151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5 19:1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月考测试题
(共150分)
一、按要求完成各题,每题4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选项是( )
A.颓圮 (pǐ) 漫溯 (sù) 忸怩 (ní) 变徵(zhǐ)
B.奇葩 (pá) 彳 亍 (chù) 青荇 (xìng) 火钵(bō)
C.忤视 (wǔ) 瞋目 (chēn) 彘肩 (zhī) 长歌当哭 (dāng)
D.浸渍(qīn) 箕踞 (jī) 濡缕 (rú ) 殒身不恤( xù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是( )
A.沉淀 斑澜 杀戮 飨士卒
B.刀俎 目眦 参乘 编辑
C.碟血 桀骜 寥廓 峥嵘
D.寂寥 彷徨 凄惋 荡漾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他在国内影视界知名度极高,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
B. 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C. 有些干部在荣誉面前患得患失,在错误面前文过饰非。
D. 谭嗣同是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们不能不否认,黄金周集中休假的方式在拉动内需、增强国人休闲观念的同时,也给交通、旅游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B.在这个提倡个性的时代,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求儿童培养独立的思想和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于权威。
C.中国坚决反对朝鲜核试验,坚持半岛无核化原则,反对核扩散,主张通过对话和谈判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维护半岛和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
D. 实际上,“新中间阶层”这一概念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西方的“橄榄型”或“纺锤型”收入分配结构为我们所认可和推崇的结果。
二、阅读文章,完成5—7题(共9分)
传说中的夏铸九鼎,大概是打开青铜时代第一页的标记。 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等桢祥意义。饕餮这种兽面纹,是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这符号在幻想中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从而是神秘、恐怖、威吓的象征,它可能就是巫、尹、史们的幻想杰作。各式各样的饕餮纹样及以其为主体的青铜器其它纹饰和造型,都突出了这种神秘威吓的残酷和凶狠。它们远不再是仰韶彩陶纹饰中的那些生动活泼愉快写实的形象,也不同于尽管神秘毕竟抽象的陶器的几何纹样。它们完全是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它们呈现给你的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这些怪异形象有雄健的线条,深沉凸山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2S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炫耀暴力和武功是氏族、部落林合并的早期宗法制这一历史时期的光辉和骄傲。的以继原始的神话、英雄之后的,便是这种对自己氏族、祖先和当代的种种野蛮吞并战争的歌颂和夸扬。殷周青铜器也大多为此而制作,它们作为祭祀的“礼器”,多半供献给祖先或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与当时大批杀俘以行祭礼吻合同拍。《吕氏春秋?先识览》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款咽,害及其身。”神话失传,意已难解。但“吃人”这一基本含义,却是完全符合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祗。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在今天是如此之野蛮。在当时则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它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崇高美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这个动辄杀戮千百俘虏、奴隶的历史年代早成过去,但代表、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之所以至今为我们所欣赏、赞叹不绝,正在于它们体现了被神秘化了的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正是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才构成了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的本质。
同时,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不可分割,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
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
童年气派的美丽——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所以,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
形象,尽管在夸耀威吓恐惧,却徒显其空虚可笑。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
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摘自李泽厚《美的历程?青铜饕餮》,有删节)
5.下列有关“饕餮”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饕餮是神话传说中一种有首无身的食人怪兽,经由巫、尹、史们的宗教幻想演化为
了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饰。
B.饕餮这种风格化了的、可怖的形象,比概念语言更能够恰到好处地表达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
C.作为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青铜器上各式的饕餮纹样对本氏族、部落有保护的神力,对外则有威慑之力。
D.继原始的神话、英雄之后,歌颂和夸扬自己氏族部落的祖先成为殷周时期青铜器上雕刻饕餮纹样的主要目的。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从夏铸九鼎开始,青铜器中就凝聚了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以及客观历
史前进的超人力量。
B.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已经不同于陶器纹饰中生动活泼愉快写实的形象以及神秘抽象的几何纹样。
C.殷周时期大批杀俘以行祭礼,青铜器作为祭祀的“礼器”,其饕餮纹饰传达了对于野蛮吞并战争的颂扬。
D.因为毕竟身处原始社会,狞厉的青铜器纹饰稚气未脱,仍然保持着人类童年时期的造型艺术原始、拙朴的美。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狰狞的青铜器纹饰大量涌现于早期宗法制社会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离开这个时代则
难以成为艺术审美的主流。
B.历史经常要践踏着干万具尸体前行,当时的野蛮年代必须通过m与火的凶残、恐怖来开辟道路向文明跨进。
C.在远离了巫史文化的今天,青铜器已经成为审美对象,摆脱对暴力杀伐的感伤.今人才可能领略其中崇高狞厉的美。
D.缺少了青铜艺术中深沉的历史力量和人类甲.期的童年气质,后世的造型艺术再夸张变形也难掩其空洞乏味。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司马芝传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①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节选《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注】①菅:地名,在今山东单县北。②廉隅:本指棱角,后喻人品端方。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 差:派遣
 B.而宾客每不与役 与:参加
 C.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 责:责问
 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报:报告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3分)( )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2)、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

(3)、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______;波光里的艳影,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变徵之声,

__________________。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惨象,__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5分)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惟一终身教授”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2006年,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组织者的心思,咱不去猜测,高占祥、李国彝二位的成就,咱也不去评估,且说季先生。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诗人”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7月29日(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难得糊涂”,他说:“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中国牌”的荣誉有它本土特色的游戏规律:往往,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总是千推万阻,避而不见;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它却是不邀自来,蜂拥而至。——算了,撇开这些背后的玄机不谈,话题还是回到季先生。笔者觉得,仅就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12月21日,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24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他还很得意。”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文革”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季先生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节选自2009年7月30日 《文汇报》作者 卞毓方)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但他一生发表的诗,不超过十首;因此,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B.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正是“国学大师”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C.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一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 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恰恰说明了“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出”。
D.“文革”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其力不从心,不如扬长避短。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E.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简要描述出来,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这种笔法在传记中颇有说服力。
14、文中说:“季羡林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么,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15、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说说表明了季先生怎样的“心迹”。(6分)
答:


16、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国学大师”,作者没有直接评论。你读了本文以后,如何评价季羡林先生呢?(8分)
答:


六、为下面的消息拟一个标题(不出现数字,不超过10个字)(6分)
17、某报载:连日来,太平洋高气压一直停留在日本列岛上空,导致了连日的高温闷热天气。日本关东、中部、关西等地区8月4日的气温均在39.5摄氏度以上。静冈县4日正午的最高气温达39.8摄氏度以上。
答:
七、作文(60分)
写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人或事。
要求:题目自拟,内容真实感人,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


答案
现代文阅读答案
12.(1) B、E(5分,对一项给2分。A更主要的是“平凡”;C非“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实为治学严谨;D非“有自知之明”、“力不从心”)
(2)(学识)学贯古今,知识渊博;(品质)诚实谦虚,严谨执着;超凡脱俗(答“清高”亦可),热爱教育。(6分。意思接近即可)
(3)对官场,敬而远之,了无兴趣,清高脱俗;鄙视艳羡高官厚禄、投机钻营的人(或:鄙视那种爱慕虚荣之人);一心扑在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这显示了季先生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6分。意思接近即可,少一角度扣2分)
(4)传统国学的重大领域季羡林先生都涉及到了,学识渊博;既不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为票友。他是一位不可超越的“国学大师”。 (8分。围绕以上几点展开即可,未结合文章内容,只是进行空洞评价,赋分减半)

文言文答案:
4.D(报:回复)  
5.C(①是说他孝敬母亲,不忍在危难时丢下;④是他为官正直的结果;⑥是说明他为官清廉)
6.B(错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一句上。刘节代门客当兵,是由于司马芝告状,太守治刘节的罪。)
7. (1)您是这里的大家族,又是郡里的左右手,而您的宾客经常不服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有些流言已经被上级听到。(译出大意1分,“大宗”、“股肱”、“或”各1分。)
(2)后来刘勋由于行为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而被人们称道。(译出大意1分,“交关者”1分,“而芝以见称”的句式特点1分。)
(3)他和宾客们谈话时,有不同意的,就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译出大意1分,“可意”1分,“面”的用法1分。)

科技类阅读答案:
1.C(A.它可能就是巫、尹、史们的幻想杰作;B.属无中生有;D.夸扬祖先只是目的之一,原文并没突出其“主要性”。)
2.A(双重性的宗教观念凝聚在怪异狞厉的饕餮形象中,选项的表述扩大了范围。)
3.D(过于绝对化。)

给新闻加标题
热浪袭击日本
成语:C






PAGE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