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源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
第一次统测试卷 (历史)
(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
说明:本试卷共分第Ⅰ、Ⅱ两卷。请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选择题(每题2分,共25小题,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
1、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分封制,有力地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但该制度并非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因为宗法分封制( )
A.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各诸侯国互不统属,都听命于周天子
B.依靠血缘宗亲建立起严格的等级秩序,排除了异姓贵族参与政权
C.使土地和人口层层向下分封,中央权力随之逐级弱化,形成“国中有国”的局面
D.激化了西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2、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分封制逐渐瓦解 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在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的在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主要反映了 (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薄 D、专制王权强大
4、吴光玲在《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选择及文化内涵》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民居中,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据此推断,假如是在汉代,右图中有资格继承住宅堂屋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5、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这反映了( )
A.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B.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
C.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 D.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6、 在当今社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把男、女的结婚叫做男婚女嫁;家庭的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把父亲的父母称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外公”“外婆”。 与这种现象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
A.分封制 B.礼乐制度 C.郡县制 D.宗法制
7、王立群教授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
A.王位世袭制度 B.选官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监察制度
8、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意见
9、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 “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为了说明 ( )
A.中央集权 B.皇权至上 C.规范法度 D. 君权神授
10、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太尉 D、郡守
11、《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 ( )
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互为监督
C.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
12、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最突出的影响是 ( )
A.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C.有利于明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施,巩固统治 D.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下
13、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立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D.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14、“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
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②降低了行政效率 ③参与国事决策 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日趋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 B.政治腐败
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 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16、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
A.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B.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17、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18、小明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性学习中归纳出下表,请根据内容为其确定一个主题: ( )
西周 封邦建国,以藩屛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清代 省、道、府、县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9、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变化。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与其搭配正确的是 ( )
A、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B、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20、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错误的是: ( )
A.《浅议商朝的政治制度》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清朝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D.《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21、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22、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 5%~27. 5%, 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3、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屈辱史。2018年9月,
某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参观了一处史料陈列馆(右图)。
其中第二展厅的条约应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4、关于《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5、你见过扯线木偶吗?木偶被线扯着,任人摆布。清政府最终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是在下面哪个事件之后 ( )
A.鸦片战争 B.义和团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第Ⅱ卷 主观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3个大题,其中26题17分,27题23分,28题10分,共计50分)
26、(17分)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五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选官制度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4分)
(2)据材料三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并据材料四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10分)
(3)根据材料五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3分)
27、(23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的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 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4分)
(2)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明几个时期中枢机构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10分)
(3)材料三中A、B、C三幅地图反映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指出,图A、图B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在地方权限上有何不同?(7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的趋势。(2分)
28、(14分)近代以来,列强侵华,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年—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仍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中“第一次灾难”指的是什么事件?请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第一次灾难”给中国耻辱性失败的根本原因及最主要的影响。(6分)
(2)材料中为什么说“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产生了一个新中国?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4分)
泸源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
第一次统测试卷 (历史)
参考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B C D D C D B A B A C B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A D B C B A A C C
主观题:
26、(17分)(1)世官制。进步: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4分)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影响: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10分)
(3)尊重和敬畏历史;客观公正的评价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3分)
27、(23分)(1)行分封,还是行郡县。哪一个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或实现国家长久稳定)。(4分)
(2)(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主要变化:西汉内外朝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或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明朝废丞相,设内阁。(8分)
(3)图A:分封制;图B:郡县制;图C:行省制。(3分)
权限的不同:在分封制下,地方享有较大的独立性;而郡县制下的官员由国家任免,绝对服从中央(4分)
(4)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分)
28、(10分)(1)鸦片战争。原因:落后的农耕文明无法战胜新兴的工业文明。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6分)
(2)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客观上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步觉醒,投入到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潮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