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考试范围12——14课) 满分:100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30小题,共60分)
1、陈独秀指出:“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他倡导了( )
A.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新文化运动
2、右图是民国四年的一幅漫画。漫画中某一著名历史人物被碾在车轮底下。这直接反映出作者( )
A. 维护中国先进文明
B. 推崇民主共和制度
C. 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D. 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3、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原则,合之者则接受、信仰,反之者则摒弃、批判。在近代中国首先倡导这一“原则”的代表人物是( )
A.魏源 B.严复 C.孙中山 D.陈独秀
4、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肇远因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承近因于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以民族主义为前提——亡国灭种的阴影,一直盘桓在知识分子心头”。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 )
A、实现国家统一 B、提倡民主科学 C、重建民主共和 D、挽救民族危亡
6、孩子给父母写信的称呼,由“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变为“亲爱的爸爸妈妈”,得益于 (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D.孙中山的《讨袁檄文》
7、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8、1923年,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句话揭示了 ( )
A.维新派主张建立共和国 B.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9、“为雪心头恨,而今作禁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
C.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0、比较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 )
A.深化了民主与科学意识 B.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C.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D.有利于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11、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 )
①民主、科学 ②变法维新 ③民主共和 ④自强求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②③①
12、从1918年到1919年,中国学生经历了从欢呼到抗议强权的转变,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B、新文化运动的进行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3、“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洋务运动 D.中国共产党诞生
14、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15、“国内专电:免曹(汝霖)令已下。”据此电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16、“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闻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材料说明五四运动中 ( )
A.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B.共产党的领导成为获胜的关键
C.北洋军阀政府已经土崩瓦解 D.工人阶级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17、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 (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8、1919年6月《新闻报》载:“此次沪(上海)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初因青岛外交……后即以释放京师被捕学生,并罢斥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为要求条件。”这表明 ( )
①五四运动扩展到上海②学生是运动的先锋③工人已经举行浩大罢工④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对中国而言,五四精神就是一种现代的人文精神。正如胡适所说,“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发挥了先锋作用
B.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C.五四运动扩大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D.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20、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猜活动,有一谜语的谜面上有“南湖游船、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等词,它的谜底是 ( )
A.五四爱国运动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红军长征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1、周建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选择》中指出:“许多知识分子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逐步成为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往民间去,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办公会,把马克思主义学说直接向中国工人阶级传播。进而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表明 ( )
A.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B.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
C.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D.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五四运动”期间
22、傅斯年在五四运动的反思中写道: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开展社会调査,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等活动。这说明五四运动 ( )
A.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B.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C.开启了近代民主革命运动 D.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感
23、“……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这首《东方红》唱出了中国人民对共产党的无限热爱。下列不属于中共一大内容的是 ( )
A.通过了党的纲领 B.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C.指出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 D.确立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2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 ( )
①中国革命开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 ②革命出现了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③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这次罢工遭到了哪一派系军阀的血腥镇压 ( )
A.奉系军阀张作霖 B.直系军阀吴佩孚 C.滇系军阀唐继尧 D.皖系军阀段祺瑞
26、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 ( )
A.救亡图存 B.巩固清朝统治 C.向西方学习 D.发展资本主义
2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激进”其实是反动政府的“极端”逼迫出来的。……与其呼吁民众不要“激进变革”,不如吁请统治者不要“极端顽固”。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是 ( )
A.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 B.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C.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D.北洋军阀与新文化运动
28、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深层次地反映出 ( )
A.当时中国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 B.当时的新青年追求民主和科学
C.当时的青年都对相对论和民约论特别感兴趣 D.近代中国兴起民主革命运动
29、郑超麟在其回忆录中说:“中华民国八年(民国元年1912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民国八年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 )
A.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崇尚科学的革新精神
B.五四运动——英勇奋斗、毫不妥协的爱国精神
C.中共成立——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D.红军长征——坚守信念、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30、今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不是运动期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管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及至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获释;工商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体现了学生的先锋作用 B.反映了运动的群众性
C.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说明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二、文字表述题(4小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
材料二:张元济写诗誉道:“南消讲学开新派,万木森森一草堂。谁识书生能掇国,晚清人物数康梁。”
材料三:我们的革命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
材料四: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反对孔教,礼法,负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中国近代“学习外国利器”进行器物探索的运动名称叫什么?请列举在这场运动中“中国欲自强”而兴办的企业一例。 (2分)
(2)材料二中的“康梁”分别指谁?揭开“康梁”领导的政治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3分)
(3)依据材料三总结孙中山领导的是哪场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材料中的“政治革命”是指推翻了什么?(3分)
(4)材料四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请说出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3分)
(5)结合以上中国近代的探索历程,你有什么感悟?(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孔子与宪法,渺不相涉者也。吾今于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前有怪诞之事发见。……怪诞之事实者何也?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的孔子之道为修身之大本”之事是也。 ——引自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起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引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怪诞之事实”发生在谁的统治时期?这种“怪诞之事实”具体指文化领域推行的什么政策?(2分)
(2)材料二中事件的开始标志?其所谓的“光明世界”指一种怎样的社会形态?(2分)
(3)试分析当时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了抵抗黑暗,为此他们在运动中有哪些行为?(6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 ——梁启超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人民网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在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为实现材料一中“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在思想上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2分)
(2)从材料二中找出辛亥革命取得了什么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指导思想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救治中国的“黑暗”,陈独秀提倡什么新思想?这场运动有什么局限性?(2分)
(4)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历史作用上有什么相同点?(2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同志题诗
(1)结合材料一,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3分)
(2)材料二中“画舫”的所在地是指哪里?在这里召开的会议确定的党的奋斗目标和党的中心工作分别是什么?(3分)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何历史意义?(2分)
【答案】
1—5 DCDCD 6—10 BBBAA 11—15 DCBCD 16—20 DDDBB 21—25 ADBDB
26—30 ADBBD
31、(1)洋务运动,江南制造总局。(2)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4)民主、科学;《新青年》。
(5)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振兴之路等。
32、(1)袁世凯统治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推行“尊孔复古”发动政策。
(2)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一文;资本主义社会。
(3)帝国主义的侵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行为: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3、(1)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三民主义。
(3)民主和科学;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4)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34、(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与工人运动的发展。
(2)浙江省嘉兴南湖。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