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郓城英华中学 葛楼伯 邮编:274700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记住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及其主要能使用地区。
②记住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能力目标①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使用地区。
②运用地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 文化传统。
③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了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在华人聚集的地方,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英语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②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认识宗教自由,树立无神论观念。
教学重点
①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准备
①教师课前准备:世界政区图,世界语言、宗教分布图,不同语言的“我爱和平”的录音带,自制幻灯片若干以及三大宗教的某些“神”的形象的图片。
②学生课前准备:
(1)收集三大宗教有代表特征的建筑、服饰、饮食、生活习惯、传统节日等方面的有关资料;
(2)收集宗教在当地有哪些典型的建筑物等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世界上的朋友越来越多,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旅游的外国人也将越来越多,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将更加频繁深入。因此了解世界上的语言、宗教等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两方面的知识。
板书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一、世界的语言
学生活动:请4位同学分别用汉语和英语打招呼。
教师讲述:从刚才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人们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民族的特征之一。
教师提问:1.你知道的语言有哪几种?
2.有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讲解: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都不完全相同。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不相同。有的语言没有文字,有的有文字,在有文字的语言当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这些语言和文字也是联合国文件、发言等的工作语言。
师生互动:教师播放用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说的“我爱和平”的录音;
学生看图3--9
教师提问: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哪种语言?(汉语)
2.它除了在中国使用外,还有哪些国家使用?为什么?(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华人聚居的地方。)
教师活动:如学生回答此题有困难,教师可提示:
1.除我国之外,哪些地区有华人的分布?(东南亚)
2.世界上华人所占比例较高的国家有哪些?(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
3.学生对照“世界政治地图”和图3--9,说出除我国以外,华人分布较多的国家及东南亚的一些使用汉语的国家,找到这些国家。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后回答以上问题,并请一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的地图上指出这些国家。
教师总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类最多的语言,是我国的主要语言。它历史悠久,是我国汉民族的共同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聚集的国家和地区。近十几年来,由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地提高,世界上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国家不断地增多,所以我们应努力学好汉语。
教师提问:1.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是哪种语言?(英语)
2.它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到这些国家。(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地区,主要有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3.为什么它能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学生活动:前面两个问题学生回答,并在地图上找到这些国家,并请一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的地图上指出这些国家。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第三题后,每一组选一位代表阐明自己组的观点。
教师总结: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它主要分布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地区,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一种语言传播、使用的广泛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英语的分布如此广泛,和历史上英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它对外的殖民掠夺是分不开的,英语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蔓延、英国的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等活动而逐步扩展的,使得使用英语的国家不断增加,最终使英语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使用最广的语言。
学生活动:
学生读图3--9,完成活动,填表后交流。
语言 主要分布的地区和国家
汉语 亚洲、东南亚等地区,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地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俄语 欧洲的东部,亚洲的西北部、北部等地区,主要是俄罗斯
法语: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非洲的一些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北非
教师活动:教师放幻灯片归纳总结上一活动。
教师讲述:汉语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以及华人聚集的地区,这说明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主张文明反对战争的国度。过去,中国经济比较落后,现在,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国家不断增加。
复习巩固
教师提问:1.哪六种语言文字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2.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哪一种?它主要在哪些国家使用?
3.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哪一种?它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
4.说出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主要使用地区。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幻灯片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一、世界的语言
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第一步:教师在授课两周前向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找有关三大宗教的材料和信息,教师提供一定的查询提纲,给学生一个大致的方向。
(附查询提纲:)
查找三大宗教的创始人、形成地,现分布地、标志、倡导的思想;
收集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图片并说明其建筑风格;
了解三大宗教的主要节日及一些大型的庆典活动;
了解三大宗教的服饰特点及饮食习惯;
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情况;
搜集世界各地由各种宗教活动沿袭下来的风俗民情。
第二步:教师搜寻相关的音像材料。
第三步:课前,教师准备分组标牌和记分卡。
竞赛题目:
第一组(让各组任选题号,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题目)
观看三段VCD片段(课件:三大宗教的礼拜场景)。问:它们分别是哪一种宗教的宗教活动?
看六幅宗教建筑图片(课件)。问:它们分别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这些建筑各有什么特色?
佛教建筑以塔状建筑为其突出特征:伊斯兰教以穹隆状屋顶为其建筑特色,屋顶上通常有一弯新月;基督教以尖顶建筑为主,屋顶有十字架标志。
看图片,图中的三个人分别信仰什么宗教?
英国人信仰基督教、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泰国人信仰佛教
看《世界宗教分布图》,指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看图片,这是哪种宗教的教徒?他们的服饰有什么特点?(可出示找的几张图片)
如:这是伊斯兰教的教徒,包头长袍为他们的传统服饰。男子为一身白色;妇女为黑色或深兰色并把整个脸蒙住,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妇女也穿彩色的纱丽,露出脸部。
这是哪一种宗教留下的文化遗产?说出其中任一文化遗产的名称。(展示课件或图片:如印度尼西亚的波罗浮屠,世界上最大的建筑佛书;乐山大佛;龙门石窟;布达拉宫的明代市画—一密集文殊金刚
第二组
说出你见过的任一宗教建筑的位置,你周围信仰宗教的人多吗?
生:回答
师:在城市建筑日趋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保留这些建筑呢?
生:讨论回答。
师:我国政府怎样对待信教徒?(生答)
师:同学们,有没有人逼迫你信教?(生答)
师:我们可以信教也可以不信教,宗教信仰自由正是我国的宗教政策。
请表演一下僧尼诵经的样子。
敲木鱼、数念珠。
清真饭店张挂的壶状标记是怎么回事?
这个壶状标记叫“汤瓶牌”,汤瓶也就是水壶。穆斯林在饮食或其他方面都特别讲究清洁,一些村镇的穆斯林人家在厨房门后的房染上都挂有一个汤瓶,它是供人们远道归来或喜庆佳节之前沐浴所用的。穆斯林洗手、洗脸都习惯用汤瓶,一般不用脸盆,这是因为流动的水清洁,他们认为洗过的水只能往下流,而不能再捧上反复使用“回头水”。
看图片,这些国家的国旗为什么都有“十”字?它们分别为哪个国家的国旗?(课件:挪威、瑞典、瑞士三国的国旗)
因为这些国家都信仰基督教,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
看图片,看到这一可爱的形象,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圣诞节快到了。请问:圣诞节是哪种宗教的盛大节日,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方人过圣诞节的风俗,并表演一个与圣诞节有关的节目。
圣诞节是基督教最盛大的节日。过圣诞节时,家家户户都装饰圣诞树、吃火鸡、送圣诞卡,家中的孩子把袜子挂在门口,等待圣诞老人送来圣诞礼物。
第三组(学生可自主选题)
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是什么教?传说中它的创始人是谁?
基督教,传说中它的创始人是耶稣。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谁?伊斯学教徒被称为什么?
穆罕默德,穆斯林。
出家人是哪种宗教对教徒的称呼?信仰这种宗教的人都是出家人吗?
佛教,由于信仰的程度不同,有的人非常虔诚就出家了。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形成于哪里?
释迎牟尼,西亚。
穆斯林一生中最崇高的愿望是什么?“哈古”指什么?
去圣城麦加朝觐,去过麦加朝觐的人便终身获得“哈吉”的称号,意为“朝觐者”,他们在穆斯林中很受尊重。
基督教徒祈祷完毕会做什么动作?口念什
在胸前划十字形状,口念“阿门”。
第四组大家表演一下。
给大家介绍一下伊斯兰教的斋月及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的九月份为斋月,除儿童、老人、病人、孕妇外,穆斯林每天日出至日落禁止一切饮水和饮食,斋戒一个月;开斋节就是斋戒一个月后,庆祝斋功完成的节日,节日清晨,穆斯林沐浴盛装,汇集到清真寺参加节日会礼、团拜仪式。
我国南方的赛龙舟、傣家的泼水节是从哪种宗教的庆祝仪式中演化出来的?
从佛教的佛诞节中演化而来的。
我们可不可以在夏季着短衣短裤进人清真寺参观?为什么?
为了保持清真的清洁,进入清真寺的穆斯林要注意衣着整齐、洁净,不露“羞体”,不袒胸露臂,不穿短裤、短裙。
我们为什么常把星期日叫“礼拜天”?
相传耶稣于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复活,即星期日,人们为了纪念耶稣就在每个星期天做礼拜,后来就把星期日叫礼拜天。
穆斯林的殡葬有什么特点?
速葬、土葬、薄葬。
西方国家,上至政界要员,下至一般平民,都怎么起誓,这说明了什么?
手按圣经,这说明了西方国家大部分人都信仰基督教。
第五组
十字架为什么成为基督教的标志?
因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伊斯兰教有哪些饮食禁忌?
不吃猪肉,但对没有经过其宗教仪式而宰杀的牲畜,即使是牛、羊,也是禁忌的。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分别认为谁主宰着世间的一切?
上帝、真主。
僧尼的饮食、服饰有何特点?
吃素,忌烟酒;大型仪式上穿袈裟,平日穿古代平民的服装。
我国的哪一本古代名著是根据唐代高僧玄奘取经取法的故事演义的?
《西游记》
图片,这些国家的国旗上为什么都有新月和星星?(课件:土耳其、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四国国旗)
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那里又干又热,人们对于太阳望而生畏,而对于月亮、星星则倍感亲切,所以一些伊斯兰教国家的国旗上都有新月和星星。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有些同学还跃跃欲试、意犹未尽。不过没关系,如果大家感性趣,下节课还我们可以接着研究。现在,我们来看看哪个组获胜?请各组组长把手中记分卡的数值累积起来。
(各组计算并汇报分数。)
竞赛小结,鼓励优胜
(分发奖品,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世界的宗教发源地、标志、倡导的思想、主要节日及现分布地区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山东郓城英华中学 葛楼伯 邮编:274700
第三章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复习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识,了解人口密集地区的地形。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一] 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1.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
房屋 道路 教育条件 信息流通快慢 物质娱乐生活
城市 密集、高 密、交通方便 好 快 丰富多样
乡村 分散、矮 稀疏、不方便 差 慢 较贫乏
2.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3. 教师展示动画:课本P5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
[教师提问]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
[启发] 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呢?如:我们冀州的地形如何?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讨论。
[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承转] 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
[讨论] 把学生分成3组,展示课前搜集的“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小结] 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后,展示下表,要求学生归纳各组的意见。
民居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
东南亚的高脚屋 (下部空、防浸、) (高温多雨)
北非的平顶屋 (墙厚,少窗、防日晒、保温) (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
因纽特人的冰屋 (低矮、无窗、保温好) (严寒)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4.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 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地形 ② 资源 ③ 土壤 ④ 水源 ⑤ 气候 ⑥ 植被 ⑦ 地质 ⑧ 交通
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 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主要运用了分组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的能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如下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真正有效的:当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这样才能最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实际上的实施。山东郓城英华中学 葛楼伯 邮编:274700
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和人口问题。重点是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难点是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教材通过世界人口增长图,列举许多人口数据,让学生通过分析来认识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为了便于学生分析并把握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所给资料从1950年开始,并预测到2005年,问题设置突出世界人口达10亿整数倍的年份。课文中介绍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4个人口统计指标,要求学生对人口数据能够进行初步的计算和分析。“世界人口的分布”,课文与地图密切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可记住四大人口密集地区。在课文中,粗略介绍了这4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地形、水文条件,进而说明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气候湿润的临河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世界的人口问题”这一部分紧靠“人地关系”的主线,通过分析一系列实例来说明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人口过多、过少都不利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正常发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本节教材既介绍了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又分析了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人口预祝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关联,以此来培养学生透过数字看本质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数据一般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运用资料和地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分布的特点。
2、结合实例分析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
3、运用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4、通过辩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合作的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3、教学过程贯穿师生互动为主的原则,利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
4、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的地区差异
四、教学难点:1、各种统计图的判读
2、世界人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人口分布的成因
五、教学准备: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世界人口问题的资料、图片。
2、多媒体(辅助教学)、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
六、教学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时至今日,人们通过无数次的考察,发现在宇宙中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惟有地球。她像天使一般精心为人类营造了一个适合于生存的空间和环境,应该说,地球是我们人类美好的家园,他为人类提供了一切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生活在这个美丽星球上的特殊生命——人类的有关知识。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小知识:人类的起源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从其它动物中分化出来,已有千万年的历史。根据人类进化史的研究得知,约在2600万年前长臂猿从猿类中分化出来;约在1800万年以前,猩猩从猿类中分化出来;约在1200万年以前,人类同大猩猩和黑猩猩中分化出来。现在发现最早的人科化石属于腊玛古猿。他们大约生活在距今700~1400万年以前。从形态特征来看,他们已从猿系统分化出来,被推测已具有初步直立行走的能力,可能会使用天然工具谋生。其次是南方古猿。他们大致生活在距今100~500年以前,其中一些进步类型发展成能够制造工具的早期猿人,即真人的出现。〕
你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一:
学生绘制图表、阅读图表,思考:
(1)、世界人口增长可以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
(2)、读图 ,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人口每次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把结果填入表中,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1830年—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时间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这说明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数量有何变化?反映的是怎样的人口问题?
板书:1、世界人口的数量
1999年:60亿
2、人口增长速度:
←——————1800年————二次世界大战—————→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人口增长迅速 ∣ 人口增长速度迅猛
人口增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怎样来进行定量分析呢?(学生回答)
过渡: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是:自然增长率,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呢?如何计算?
活动二:
(展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思考题。
(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图4.2)。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2).计算下表4个国家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①按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给这些国家排队,看看哪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
②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板书: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过渡:目前地球上有60多亿人口,这些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均匀吗?若不均匀,那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少呢?怎样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问题。 、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活动三:
(1)、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看一看人口密度在2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在1人/平方千米以下的
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稀少?
(2) (阅读课文)根据AB图计算两地的人口密度,理解人口密度的含义。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例如,某地区面积为2000平方千米 ,人口为40万,这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为200人/平方千米 。
请你根据下图计算A、B两地的人口密度
板书:1、人口密度
2、人口稠密区
3、人口稀少区
为什么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3)分组讨论:
观点之一:从自然条件谈人口分布稠密的原因。
观点之二:从社会经济方面谈人口分布稠密的原因。
4、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小结)
(1)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部和 部 、欧洲、 洲东部等 温度带的近海地区。因为这里气候温和、降水较多 、土壤肥沃,是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同 时这里地势平坦,交通 , 发达,又是 集中的地区。
(2)人口稀疏的地区在极端干旱的 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 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 、 地区。
总结:世界人口不断地增长以及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都受着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同时它也会对自然、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形成一系列世界的人口问题。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的人口增长和世界的人口分布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了世界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学会和提高了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计算人口密度及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和各种统计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课后活动:
通过上网查询或小组调查的形式,收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下节课举行世界人口问题大辩论。
A组辩题: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很多问题,应该控制人口增长。
B组辩题:人口增长过慢,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应鼓励生育。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世界人口数量和增长的知识,请大家回忆世界人口增长有何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过渡引入新课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增长极为迅猛,这种增长又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具体表现在: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出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什么是世界的人口问题?
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示图)。
阅读材料
不同的人口政策
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有的国家实行了生育控制政策。例如,印度就采取经济奖励、教育普及等方法来控制人口的增长。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但是,现在有的国家人口停止增长,甚至不断减少,也会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为此,有些国家还采取措施鼓励生育,例如,法国给多子女家庭发放补贴,使多子女家庭享受各种津贴。
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图4.8)。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是,如果城市人口无计划地膨胀,就会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活动
1.按每年增长人口8000万计算,完成下图。
每年增加 8000 万人 每天增加________人
每小时增加________人 每秒增加________人
2.人口增长过快除了带来图4.7中提到的问题外,还会带来什么问题?请你再举出几个例子。
3.关于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有不同的说法。你还能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吗?
从乡村来的建筑工人为城市建造了高大的楼房。
每到春节前夕,民工总要购买许多商品回家,活跃了城市的商业。
太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会使城里人口拥挤不堪。
世界人口问题大辩论:
部分参考
甲:人口增长何时休
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据统计,现在全球每分钟增加150人,每天增加22万人,每年增加近9000万人,按此速度,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80亿,到2050年将达100亿,这种人口增长的势头不知何时才能休?
乙:地球到底能养活多少人?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之必须,过去人们习惯用“天大地大”来形容天地之无边无际,但它并非象人们的童年时期想象的那么无边无际。据科学家推算,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占71%,陆地仅占29%,陆地又包括不少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真正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并不宽裕。
人们通常用“三山六水一分田”的分割法来表述地面状况,地表仅有10%的可耕地面积,据联合国一份资料表明,在地球陆地面积中,可耕地面积仅16亿公顷,草原约30亿公顷,还有50亿公顷的陆地面积是沙漠、戈壁、冻土和原始森林。除此之外,我们再没有其它土地资源了,除非我们把森林砍光来开恳农田,着样做的后果我们早已明白,无异于更快地把人类推向灭亡的境地。
水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社会不可一日无水,但是有限的水资源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水逐年的增长量。另一方面,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阻碍了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加上“厄尔尼诺”现象的“配合”地球变得越来越暖,气候有时甚至变化无常。
丙;发怒的地球
人类是地球之子,每天都在享受着地球母亲的无私奉献,但如果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那么总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人类必须保护地球,使环境免于退化和破坏。只有这样,人类自身才能生存下去。发怒的地球已警示人们改进现有的生存发展模式,探求新的发展战略,找到人类新的文明发展之路。
丁;巨大数值的人群决策与环境
处理环境问题意味着要进行决策,这种决策可以在不同层面上的,如:个人的、当地的、国家的、全球的层面。到大商场购物,是开汽车去还是乘公共汽车去,还是走路去,还是骑单车去,这是个人决策的例子,是建一个垃圾掩埋场还是建一个垃圾焚烧站,这是政府的决策……
看似个人的决策,但总是与许多重大的环境问题相关。你选择吃什么,穿什么,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旅行,对环境问题的影响是很小的,但当数百万人口的决策综合在一起时,个人的行为就会导致环境的变化。
戊:固体废弃物何其多
城市是工业密集、人口众多的地方,也是垃圾存放的地方。在我们身边,经常可见载满垃圾的运输车疾驰而走,把垃圾运到城外堆放,目前世界上有不少的城市在为垃圾的堆放而犯愁,因为一个又一个的垃圾山把城市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城市已被垃圾所包围,从高空望去,像一个城市的彩色项链。
己:人类健康与现代污染
世界原本是安静的,伴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增,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类早已被作为世界第三大公害的噪声,搅得无法忍受,人们的生活、工作、身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摧残。
……
B组辩题:
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问题、社会问题等方面展开辩论
评价,总结:
板书:
三、世界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全球性问题
(1)、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为主
乡村:生态破坏为主
(2)、交通拥挤、居住困难
(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世界人口增长过慢---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受限制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劳动力资源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其它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生活孤单,人口抚养系数增加
3、对策: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板书设计: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一、 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世界人口的数量
1999年:60亿
2、人口增长速度:
←——————1800年————二次世界大战—————→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人口增长迅速 ∣ 人口增长速度迅猛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2、人口稠密区
3、人口稀少区
4、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世界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全球性问题
(1)、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为主
乡村:生态破坏为主
(2)、交通拥挤、居住困难
(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世界人口增长过慢---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受限制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劳动力资源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其它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生活孤单,人口抚养系数增加
3、对策: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PAGE
9山东郓城英华中学 葛楼伯 邮编:274700
第三章: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重要特点,以及不同人种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2、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3、树立科学的种族观,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学情分析: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而且世界三大人种的特征学生觉得有趣,所以应把课堂放轻松。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也不太难,多数学生能够顺利指出各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关键在于调动学生记忆。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1.世界人口的总数?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3.世界的人口问题有哪些方面?引入新课:创设情境:世界上那么多人可不可能全都是一副模样?以河北为例,由于河北的飞速发展,来河北旅游或投资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以此为例分析外貌上的不同。搜集有关人种的材料进行展示讲授新课:一.世界三大人种1.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2.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3.人种与地理环境的联系4.人种没有优劣之分 总结作业情况指图提问出示不同的图片举例让学生识记人种划分的指标强调体质特征的先天性以及总体性,排除染发、烫发、整容、外部修饰或者个体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对人种的影响进行思想教育 通过阅读地图复习巩固总结人与人的各种不同根据课本图片结合实际情况,说出不同人种的特征引导学生正确、恰当的审美观利用书上的阅读进一步了解树立平等的观点。
二.世界三大人种的地理分布1.黄色人种的地理分布2.白色人种的地理分布3.黑色人种的地理分布课堂练习:小结:利用板书进行小结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从“世界人种分布图中”找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时纠正、归纳总结 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分析总结世界三大主要人口的分布地区找几个特殊地区的人种类型指地图册回答
课后记: 本课知识较为简单,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可适当加入学生自己学习、讨论的时间,并且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对地理的兴趣。
板书设计:
人种的分类
外貌的不同
人种与地理环境
人种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