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5 11:1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先进的知识分子先进技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没有成功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知识分子的目光转向思想启蒙,唤起了国民的觉醒。民众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新的主义、新的信仰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
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袁世凯为实现独裁专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背景第四单元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于上海黄浦江边。陈独秀在创刊词《敬告青年》中号召国人建设一个青年中国,这个中国应当具有六个特点: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从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 第二卷开始改称《新青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曾经以该刊为机关刊物。
开始标志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主要阵地 这些知识分子在《新青年》上发表一系列文章,号召打倒孔家店,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由于他们的文章均发表在《新青年》上,所以《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青年》 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不久也迁往北京。《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主要阵地 北大红楼:是1916年至1952年期间,北京大学的主要校舍所在地之一。整座建筑通体用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名“红楼”。始建于1916年,1918年落成。现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蔡元培
(1868-1940)浙江绍兴人 蔡元培,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但却是这场运动最有力的支持者。他秉持教育救国的理念,希望能通过改造一所堕落的大学,用教育和启蒙的方式为中国培养人才。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聘请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任教。
北京大学 中国第一流的学者纷纷进入北大,北大拥有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辜鸿铭、刘师培等优秀的教师。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代表人 陈独秀,安徽怀宁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是文学革命的先驱,文艺理论家、教授。1915年自创办的《青年杂志》。1921年7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1927年被撤销总书记职务。1942年5月27日病逝。 陈独秀 (1879—1942) 代表人李大钊( 1889年-1927年)
北京大学教授 李大钊,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被军阀张作霖捕后,坚贞不屈,于1927年4月28日英勇就义。胡适(1891年-1962年)
北京大学教授 胡适,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史家、诗人。1910年—1916年先后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过36个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任北大教授,投身新文化运动,是该运动早期领导者之一。被称为“中国自由主义之父”。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1881年-1936年)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的概况1915年时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标志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人物民主与科学口号《新青年》和北京大学阵地《新青年》镜头一: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专制思想仍旧根深蒂固镜头二: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愚昧 迷信  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别人说的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他千方百计去找人血,他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他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以及人血馒头到底能不能治病?他不用也根本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镜头三:唐氏自杀殉夫成就烈女称号旧道德草菅人命男人也要有三从四德
“三从,是太太外出要跟从,太太的话要听从,太太讲错要盲从。四德(与得同音)是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发怒要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胡适
新道德:是男女平等、自由、个性解放等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三从四德
“三从”是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旧时束缚和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
旧道德:是指以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传统道德学说。什么是旧道德和新道德?抨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陈独秀(《青年杂志》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自由、平等。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
陈独秀 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内容(2)提倡民主与科学。 (口号)民主科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内容 从前有个秀才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故事一故事二胡 适文言文:“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白话文:“不干了,谢谢。”《文学改良刍议》文体形式文体内容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内容(3)文学革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材料一:1919年的《大公报》报道:山西省成为全国离婚率最高的省份,一年内离婚案多达2127件。在一些小城镇,离婚事件也屡见不鲜。浙江镇海县妇女都知道没有爱情就离婚。进步性: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材料三:“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②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材料二: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著作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美国学者莫里斯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 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这件事怎么看?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从新文化运动在当时和后世的进步影响上看,是正确的。但是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片面性。今天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要全面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体现时代性。本课重点: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新青年》和北京大学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①进步性
②局限性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理论、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文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 )A.平等、自由?? B.自由、民主
C.民主、科学 D.科学、平等C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下图中几位人物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 )A.中国同盟会会员?? B.新文化运动主将
C.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者?? D.中国共产党党员B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有学者指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的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湖头已经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一阵波潮”是指( )A.袁世凯独裁 B.北伐战争爆发
C.新文化运动 D.黄埔军校创立C4“人类精神和文化至少已经经历两次伟大的觉醒,第一次在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第二次以启蒙运动为标志,首先发生在18世纪的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在这“两次伟大的觉醒”中,中国的代表人物有( )①孔子 ②徐光启 ③黄宗羲 ④陈独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人教版八年级上册6、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足一个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始而言技(技术)”、“继而言政(制度)”,“进而言教(思想)”的过程。下列对近代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②康梁维新派主张“三民主义”
③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A.④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C人教版八年级上册7、陈独秀等人“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一本刊物为主要阵地, 掀起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本刊物是( )A.《民报》 B.《申报》
C.《新青年》 D.《每周评论》C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识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图一的人物是______。他全面筹划的变法是_______
(2)图二的人物是________。他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
(3)图三的人物是_______ ,他发起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是________这次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民主”和“______” 。康有为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孙中山三民主义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