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课件(2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课件(2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5 15:4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每年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都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前隆重举行,海外华人华侨也相继从海外归国一起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如今,每年都有80多万人次前来谒陵祭祖。
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又称传说时代、上古时代、远古时代、三皇五帝时代或神话时代,在中国指的是夏朝以前的历史时期。
传说时期


1.炎黄联盟

远古的传说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2.传说中炎帝和
黄帝的发明
(1)阪泉之战
(2)涿鹿之战
(3)华夏族的形成

(1)传说中炎帝的发明
(2)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发明
(3)考古发现
3.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
(2)大禹治水

(约 年)
原始社会的终结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公元前2070
生产
发展
剩余
产品
出现
私有
财产
出现
贫富
分化
氏族
贵族
早期
奴隶

战俘
和犯
罪的
平民
早期
奴隶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炎黄联盟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为了争夺土地和财富,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明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炎黄联盟







炎帝部落
神农尝百草图


原来生活在陕西歧山东面,后向东发展,到达今河南山东一带。
炎帝姓姜,号神农氏。他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同时还是医药之神,“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


  姓公孙,后改为姬,号轩辕氏。著名的部落首领,被后人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

黄帝部落


发祥于陕西北部,后向东迁徙。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炎黄联盟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炎黄联盟



九黎部落
蚩尤
  
 

原来居住在我国东部地区,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
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首领,神话中的武战神。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蚩尤已经学会用铜冶铸兵器,战斗力强大,他的部落曾横行一时,传说他有兄弟八十一人,武器装备精良,并能呼风唤雨。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后,黄帝、炎帝连同分别从属于他们的部落结成联盟,确立黄帝的领导地位,拉开了英雄时代的帷幕。
交战双方
结果
黄帝
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炎帝
地点
阪泉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 ……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史记·五帝本纪》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涿鹿之战





涿






鹿
涿鹿战争之后,方圆数百数千里慑于黄帝威严,中原及其四方趋于安定。炎黄的华夏部落和东夷共同融为后来华夏族的核心。
交战双方
结果
炎黄部落
蚩尤部落
地点
涿鹿
黄帝部落最终打败蚩尤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史记·五帝本纪》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华夏族的形成
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黄帝通过一系列战争,打破了原有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华夏族的形成
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华夏族的形成
几千年来,就是在这样的神话传说中,寄托着人们对那个英雄时代的无限遐想,寄托着我们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渴望。在传说中,交融着中华民族的模样,彰显着中华民族包容兼蓄的特质。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不仅是华夏族的祖先,而且还创造了灿烂的中原文化——


③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传说中炎帝的发明










这些传说哪些是可信的?(用你学过的知识举例证明)
①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发明
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
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黄帝的发明
其他人的发明










这些传说哪些是可信的?(用你学过的知识举例证明)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考古发现
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甘肃泰安出土的彩陶盆
跨湖桥遗址发掘出的8000年前的独木舟
西阴遗址发掘出土的半个人工切割的蚕茧标本
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
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江苏邳州出土的彩陶盆
8000年前用鹤骨所制笛子可发7个音节发音














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所以,他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就是不可信的虚构内容。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考古发现










远古传说和史实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①黄炎结盟,形成 日后的华夏族

中华五千年文明始于黄帝时期
②发明创造,为日
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考古发现










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 …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 …
——1937毛泽东《祭黄陵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考古发现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禅让制










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①含义:
②相关人物:
尧、舜、禹
“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尧年老的时候在征得各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后,便推出了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方法,把位置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就叫做“禅让”。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禅让制










讲一讲尧、舜、禹的故事,看一看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尧的事迹

百姓悲哀,如丧父母。
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

——《史记 五帝本纪》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禅让制
尧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但他对百姓的生活非常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是自己的过错。唐尧在帝位70 年,90 岁禅让于舜,118 岁时去世。

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
山西临汾尧庙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禅让制
舜的事迹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
虞舜孝行
舜帝陵雕像(湖南)
舜帝,姓姚名重华,号称舜帝,即孝顺友爱的君主。舜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处处以身作则。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二十四孝》排第一位的孝感天地,就是说的舜的故事。















治理洪水,同甘共苦
禹王治水版画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禅让制
禹新婚第四天就外出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由于长期劳累,他的身体变得枯瘦,头颈变得细长,嘴变得像鸟儿一样尖小,脚上长满了老茧,行路困难,一跛一瘸,人称禹步。
禹的事迹





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禅让制










讲一讲尧、舜、禹的故事,看一看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大禹治水
①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水患。
②禹采用的疏导法治水,因治水有功,禹得到民众的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禹的父亲鲧主持治理黄河水患9年却以失败告终,被流放羽山而死。禹用疏导的方法,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趋势,疏通九河引水入海,平息了洪水。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大禹治水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
安徽怀远县禹王宫
大禹故里北川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大禹治水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大禹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克服重重困难治水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