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义务教育教材七年级上册
3.2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一)
课 题 青岛版义务教育教材七年级上册 3.2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单 位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感知有理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形成过程; 2.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或与同伴交流,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重点 经历探索、观察、归纳等活动,探索得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难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积的符号的确定
学 习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思考:(1)如果黄河水位每天上升2厘米,那么三天后的水位比今天_______?(2)如果黄河水位每天上升2厘米,那么三天前的水位比今天_______?(3)如果黄河水位每天下降2厘米,那么三天后的水位比今天_______?(4)如果黄河水位每天下降2厘米,那么三天前的水位比今天_______? (5)如果水位每天上升0厘米,那么3天前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 (6)如果水位每天下降2厘米,那么0天后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 学生感知各个问题的结果。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你能发现以上问题中有哪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些量呢? 2.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这些变化过程吗? 3.观察以下几个式子: (+2)×(+3) = +6 (+2)×(-3) = -6 (-2)×(+3) = -6 (-2)×(-3) = +6 0 ×(-3) = 0 (-2)× 0 = 0思考:(1)积的符号和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2)积的绝对值与因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4.引导学生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 5.初步感知应用: 判断下列各式中积的符号: (1)(-17)×16 (2)(-0.03)×(-1.8) (3) 45×(+1.1) (4)(+183)×(-21) 比一比,谁大谁小 (1) (+1.76)×(-3.5) 0.1×0.9; (2) (-21)×(-5) 0×(-200);6.例题: (1)(-4)×(-6) (3)0.5×(-8) 总结有理数乘法计算的步骤:(1)确定积的符号 (2)确定积的绝对值7.练习:课本60页第3题 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现实问题,突出数学符号的简洁性。 感受有理数乘法的合理性。 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观察所得到的结论。 教师板书 规范步骤 学生板演,及时纠正计算及书写中出现的问题。
三、明确内涵,拓展延伸:1.一个有理数和它的相反数之积( ) A. 必为正数 B. 必为负数 一定不大于零 D. 一定等于1 2.如果两个有理数的积为正数,和为负数,那么这两个数( ) A. 都为正数 B. 都为负数 C. 一正一负 D. 无法判断 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加深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认识。 此环节结合教学实际灵活掌握。
四、巩固新知,体验成功: 填一填:(1)( )×( )=+20; (2)( )×( )=-30 五、总结收获: 反思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逆向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 训练学生的语言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六、达标检测:(学案)(1)(-3.6) × (-2) (2) 3 × (3)(-2051.3) × 0 (4)(-15)×0.2 七、作业: 1.必做题:课本65页 习题3.2 第1题 2.选做题:课本66页 习题3.2 第9题 通过限时训练,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答题效率。 为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 收获,把作业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以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