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文档属性

名称 长恨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23 15:56:00

文档简介

课件72张PPT。 长  恨 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唐朝文学家,诗人.初与元稹并称“元白”,同为中唐新乐府倡导者,后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代表作有: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杂律小诗:《暮江吟》、《钱塘江春行》、《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竹枝》、《长相思》、《与元九书》.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要求作品“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以充分发挥其“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功能.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歌流派 。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用古乐府名称。
“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政的作用.
△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关于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历史上曾出过许多作品,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元杂剧白朴的《梧桐雨》、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明代传奇吴世美 《惊鸿纪》清代传奇洪昇的《长生殿》等等。每个作品都有不同的立意,不同的角度。二、《长恨歌》讲析 △杨妃专宠
△马嵬兵变
△玄宗思念 △仙境出现 △寄物传情 1.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2.“恨”的是什么?
3.为什么说是“长恨”?
4.作为一代君王的唐明皇为什么会
出现“掩面救不得”的情形?
5.为什么要将杨赐死?
6.杨贵妃将唐明皇“迷惑” 到那种程度?
7.杨靠什么“迷惑”君王?
8.杨的“美”与“媚”是悲剧的根源吗?
如果不是,又是什么?
《长恨歌》主题辨析 △讽谕说:《长恨歌》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情爱的描写,对唐玄宗的荒淫误国进行了讽刺和暴露。
△爱情说:《长恨歌》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
△隐事说双重主题说:
《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
1、从作品描写的事件来看,写了两个互为因果的悲剧:
△政治悲剧;作者是持有讽喻态度
△爱情悲剧:作者对李杨悲剧结局的同情和对真挚爱情的赞颂。
对第二个悲剧的描写,无论是从篇幅上还是力度上,显然都超过了前者.
2、从作者在诗歌中投入的感情来看,开始虽无疑含有一定的讽喻,但最感人的部分是对李杨爱情的歌颂与同情。
3、从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评价来看,白居易对自己的诗歌分类时,将《长恨歌》归入了感伤类,而不是讽喻类。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4、从白居易个人经历来看,有可能是爱情悲剧触发了他的伤感思念之情.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冬至夜怀湘灵>四、文本分析《长恨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与《琵琶行》共同构成白居易感伤诗中的叙事长诗双璧。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生离死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属。救不得—可怜思不得—可悲梦不得—可痛寻不得—可恨极悲“六军不发”。由于自己的荒淫误国,君王已失去
了民心和应有的威严和霸气,在江山与美人之间,
他已丧失了抉择的权力,如果僵持下去,盛极一
时的唐王朝将会遭受灭顶之灾。六军将士认为“安禄山叛乱”是因为
杨贵妃迷惑唐明皇所致。日高起不早朝无闲暇夜专夜醉和春看不足极乐美媚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有的分二部分
前一部分写安史之乱以前,玄宗"重色思倾国",终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从此君王不早朝";后一部分写安史之乱爆发,贵妃殒命,从而演绎出了玄宗、贵妃人间天上生死相思而永无见期的爱情悲剧。
   有的分四部分
第一段写杨贵妃专宠。第二段写马嵬兵变。第三段写明皇思念杨贵妃之苦。第四段写杨玉环死而复生,李杨恩爱不绝。有的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思得倾国玉环入选沉溺欢爱(春寒赐浴、淫欢忘政、杨妃专宠、兄妹列土)酿成倾国淫欢倾国第二部分: 弃都避难生离死别征途肠断妃死恨生第三部分:生者相思(马嵬徘徊、
睹物思人、
孤灯难眠)道士觅魂(遍求不见
忽闻太真)死者相思(金阙魂惊
仙山寄词)点题结篇思恨无期分析
第一段:从开头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杨玉环选入宫中,得到唐玄宗的专宠,对唐玄宗重色而荒废朝政有所揭露、批判。
   第一层为前六句,唐玄宗多年寻求美色,美丽的杨玉环被选进宫中。
   第二层从第七句到"玉楼宴罢醉和春",写杨玉环的美貌,唐玄宗迷恋美人,荒于朝政。
   第三层为本段最后四句,写杨玉环得宠后杨门举家荣华富贵。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汉皇爱好美色,想得到绝代佳人,做皇帝统治天下多年,却一直找不到最理想的美人。开篇两句看似寻常,含量却极大。作为一国之君,不“重德思贤才”,却“重色思倾国”,能有什么好结果呢?只七个字,就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根源,确定了全诗情节发展方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相形之下,六宫中的美人全都黯然失色。这里,“一”和“百”形成映衬,又和“六宫”形成对比。只“一笑”,就能生“百媚”,见出杨妃的绝顶美艳与万种风情。从“一”到“百”,再到“六宫”,数位的递升,展示了杨妃魅力的不可抗拒,为后文写她受到独宠作了铺垫。“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这里代指六宫中的女性。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后宫中的美女有三千多人,但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于她一身。一句之中,用大小迥异的两个数字,形成对立之势,给诗句增添了表现力。前面“回眸”一联,采用的是递升的夸张,此处用的则是递减,充分写出杨妃得宠之专、受宠之深。(一)玉环超凡姿色和李对她极度恩宠
入宫
李杨欢爱
杨家显赫
目的
交代长恨之因
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杨玉环入宫的史实 16岁 → 寿王妃
21岁→ 见玄宗 为女道士
27岁 → 册为贵妃
龙池(李商隐)
龙池赐酒敞云屏 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 薛王沉醉寿王醒 杨家显贵三姐妹→国夫人 哥哥→殿中少监
父亲→齐国公 母亲→凉国夫人
堂哥杨国忠→右丞相
京城歌谣
“生女勿酸悲 生男勿喜欢”
“男不封候女作妃 看女却为门上楣”(二)马嵬兵变 贵妃缢死 入蜀归途的思念
1.马嵬兵变 贵妃缢死
竟日游宴
仓皇奔逃
兵变身死
分析  第二段: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不见玉颜空死处”。这段写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杨玉环在马嵬兵变中丧命。
  第一层为前六句,唐玄宗沉酣歌舞,贪图享乐。终于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第二层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唐玄宗在西逃途中发生马嵬兵变,杨玉环在兵变中被处死。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夜雨闻铃肠断声",写杨玉环死后,唐玄宗在去蜀途中寂寞凄凉的心境。
   第四层为最后四句,写安史之乱平息后,唐玄宗返回途中经马嵬时的无比伤感。
分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突然间,渔阳叛乱的战鼓惊天动地而来,惊断了宫中演奏的《霓裳羽衣曲》。至此,全诗的节奏和笔调,顿时由缠绵婉转,变为劲健快捷。“渔阳鼙鼓”句,指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乱。“渔阳”,郡名,辖今北京平谷区和河北蓟县等地,当时属于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辖区。“鼙鼓”,古代骑兵用的小鼓,这里泛指战场上的鼓声。“破”,古乐舞曲中有“入破”,这里指破坏。“霓裳羽衣曲”,唐代大型舞曲。《新唐书·礼乐志》载,开元年间,“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经唐玄宗润色并作歌辞。乐曲着意表现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天宝后曲调失传。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护驾的六军不肯前行,又有什么办法呢?在凄楚缠绵之中,绝代美人杨贵妃就这样被凄惨地勒死于马前。“六军”,泛称皇帝的警卫部队。“宛转”,犹展转,形容美人临死前哀怨凄楚缠绵的样子。“蛾眉”,本指美女的眉毛,后借指美女,此处指杨贵妃。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酒色,祸国殃民。诗句以替罪羊之死,委婉含蓄地抨击了唐玄宗。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一代君王,面对此状,只能掩面痛哭,却无法挽救;回头眷顾,禁不住血泪交流。“救不得”,不是不想救,而是救不了,是无助与无奈。既曰“掩面”,又曰“回看”,岂不矛盾?其实,“掩面”是不忍见其死,“回看”是不忍无情地离去。这里,一“血”一“泪”,一死一生,衬托出凄惨、痛苦、万般无奈的情状。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秋风瑟瑟,卷起漫天黄尘,君臣们历尽艰辛,通过盘旋曲折、高入云宵的栈道,才抵达剑阁。“剑阁”,又称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小剑山之间,是由秦入蜀的要道。此地群山如剑,峭壁中断处,两山对峙如门。诸葛亮为蜀相时,命人凿石驾凌空栈道以通行。据历史记载,玄宗幸蜀并不经过剑门关。白居易如此虚构,意在借助剑门关的险峻,渲染一种艰辛的氛围。另外,入蜀之初在六月,七月即达成都,一路上的真实景况也不会“黄埃散漫风萧索”。秋天乃万物凋零、生机消歇的季节,是生命悲剧的季节。从春天到秋天,李、杨爱情也走向悲剧。白居易虚构路途的险峻、时景的萧瑟,无非要与当时动荡的时局,与玄宗衰飒的心境相配合。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蜀江一片碧绿,蜀山一派青葱,日日夜夜触动着君王的相思之情。上句写连绵不断的碧水青山,下句写李隆基的内心世界。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反衬回肠荡气的相思之情。“朝朝暮暮”,用循环往复的动态变迁,衬托李隆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 安禄山起兵范阳 六郡附之 次年长安失守 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 大将陈元礼护驾 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 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 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 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 用白绫让其自缢 时38岁 已追随皇帝17年
2.入蜀及归途的思念
入蜀道上
借景抒情:悲景悲情
乐景悲情
归途的思念
分析  第三段从"君臣相顾尽沾衣"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返回长安宫中以后,触景生情,对杨玉环的无比思念。
  第一层为前八句,写唐玄宗回到宫中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春风桃李"两句意味着一年四季都在思念贵妃。
  分析  第二层为"西宫南内多秋草"到"椒房阿监青娥老"四句,写宫中荒凉冷落和宫里人的变化。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衬托唐玄宗的感伤。
  第三层从"夕殿萤飞思悄然"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孤独寂寞,日夜思念贵妃。
(三)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白天的思念
时间 四季的思念
写景抒情 夜晚的思念
景物 物是人非
物非人亦非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回到宫中,水池庭苑依然如故;太液池的荷花、未央宫的杨柳,还是那样娇媚动人。那荷花就像贵妃美丽的面容,柳叶就似她的双眉,面对此景,叫人如何不伤心落泪?“太液”、“未央”,是对“池苑”的具体申说。“太液”,即太液池,在大明宫内。“未央”,汉有未央宫。这里借指唐长安皇宫。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熬过了春风拂面、桃李盛开的夜晚,却难度秋风秋雨吹打梧桐落叶的时日。上句呼应前文“春从春游夜专夜”等句,暗示李、杨昔日形影相随缠绵甜蜜的爱情;下句开启下文“西宫南内多秋草”等句,点出李隆基目前形影相吊思恋欲绝的处境。诗人以时光和景物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把秋天与春天进行近距离地观照、对比,使李、杨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更强烈的心灵震撼。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西宫、南内到处都是枯黄的秋草;台阶上落满了红叶,无人清扫。这两句用凄凉的气氛、环境,烘托出李隆基居处的荒凉冷落和后期生活的痛苦孤独、百无聊赖。其中所突出的衰草这一意象,和人物的心情是对应的,同时暗示了被隔离的处境。“西宫南内”,皇帝居住的皇宫叫“大内”,亦简称“内”。唐代以太极宫为西内,大明宫为东内,兴庆宫为南内。唐玄宗回京后,先住在南内。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宦官李辅国挑拨玄宗和肃宗的父子关系,把玄宗迁到西内的甘露殿,实际是幽禁。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当年的梨园弟子新添了根根白发,椒房的宫女太监们一个个容颜衰老。“梨园弟子”、“椒房阿监”,都是承平时李、杨生活的见证人,而今都垂垂老矣。时间的流逝、人事的流转、今昔变迁之慨,已意在言外。“梨园”,唐玄宗时宫中教习音乐的机构。开元二年,选坐部伎子弟三百,唐玄宗亲自教法曲,号为“皇帝弟子”;因院所靠近禁苑的梨园,故又称“梨园弟子”。“椒房”,后妃居住之所,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暖,兼辟除恶气,使有香气。后亦以“椒房”为后妃的代称。“阿监”,宫内近侍之女官或太监。“青娥”,年轻的宫女。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寒冷的鸳鸯瓦上,结了一层厚厚的白霜;冰凉的翡翠绣被,与谁共用?这两句是形容玄宗失去贵妃后的孤独、凄楚与悲伤。“鸳鸯瓦”,屋顶上的瓦一俯一仰,相合构成一对,如鸳鸯双栖,故名。“翡翠衾”,布面绣着翡翠鸟的被子。鸟儿雌雄双飞,是爱情的象征。白居易在作品后半部分往往明里暗里把李、杨境遇前后进行对比。李、杨相亲相爱之时,“芙蓉帐暖度春宵”;爱情失落之后,“翡翠衾寒谁与共”。一“暖”一“寒”,是自然界变迁所致,更是人事变迁的结果。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生离死别已经过了一年,杨妃的亡魂始终未曾进入梦中。思念到极处,在梦中相见也可聊以慰藉,然而这样的期待依然落空。此时的痛苦真是到了无以复加、难以忍受的地步。这两句语调酸楚动人,有浓重的抒情气氛,为下文作好了铺垫。“经年”,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756)六月离长安奔蜀,次年十二月回长安,历经一年半。分析  第四段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结尾。写杨玉环亡魂再现和她对唐玄宗的忠贞不渝之情。
  这一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雪肤花貌参差是"写方士寻觅杨玉环的曲折经过。
  分析   第二层从"金阙西厢叩玉扃"到"梨花一枝春带雨"。写方士终于找到了杨玉环,描写会见时杨玉环的容貌和神态。
   第三层从"含情凝睇谢君王"到结尾,写杨玉环对唐玄宗的怀念,并赠物寄词以表达忠贞。结尾两句点明全篇"长恨"的主旨。
(四)方士招魂 仙山寄情(浪漫主义手法)
方士寻觅
寂寞的仙家生活及对玄宗的思念
初见使者
别后生活
寄物表情
寄词盟誓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有一位临邛的道士客居长安,能用至诚招回死者的魂魄。“临邛”,今四川邛崃县。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相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把道士说成是临邛的,除四川为道教发祥地外,可能还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隐喻李杨故事。“鸿都”,东汉都城洛阳的宫门名,这里借指长安。这两句与上面两句联系紧密。前言生人不得见,期之以梦,而梦中相逢的希冀也属镜中之花,事情至此依稀“山穷水复疑无路”,但接下来却“柳暗花明又一村”。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为太上皇苦苦思念贵妃、辗转不眠之情而感动,于是命道士想方设法努力去寻找贵妃灵魂。“为感”、“遂教”之前省略了主语,至于是谁,不必细究。“展转思”总结上文“黄埃”以下三十二句所写李隆基思恋杨妃之状。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道士腾云驾雾,疾驰如闪电,几乎一切地方都寻找个遍。结果,上登九天,下入黄泉,两下里渺茫迷离,全都找不见。这里是具体描写“殷勤觅”的情状。“下”之后承上省一“穷”字。“碧落”,道家所称东方第一层天,为碧霞满空状。这里泛指天上。“黄泉”,人死后埋葬的地穴,借指阴间。“两处”与“皆”、“茫茫”与“不见”相互作用,加强了否定与绝望的语气。为表现道士行动的积极紧张,诗人在前二句紧锣密鼓地运用了动词“排”、“驭”、“奔”和“升”、“入”、“求”。句式于整齐中求变化,显得张弛有节、缓急有序。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披起衣服,推开枕头,走出床帷,激动得来回走动不停,一路上把珠帘银屏层层打开。上句七字之中竟有四个动词,层次感很强地展示出杨妃接连不断的行动,透露出她在仙界朝思暮想的殷切期待和由于消息突然传来而表现出的惊喜,以及由惊喜带来的不知所措,描写逼真而传神。“珠箔”,珠帘。“银屏”,饰银的屏风。“迤逦”,接连不断。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她发髻半偏,刚刚睡醒,等不及梳洗打扮,甚至顾不上扶正花冠,便急急忙忙走下堂来。“新睡觉”呼应上文“九华帐里梦魂惊”。“下堂来”呼应上文“珠箔银屏迤逦开”。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杨贵妃身居仙山蓬莱宫中,天长日久,生涯寂寞;听到玄宗派遣使节到来,她如玉的容颜流满了晶莹的清泪,就好像一枝梨花带着点点春雨。“玉容”应以“梨花”,均有白皙之意。由于梨花色白且经不住晚春风雨,诗人往往用它象征不幸而哀伤的女性。“泪阑干”应以“春带雨”,写杨妃珠泪潸然之貌。一句直接描绘,一句间接描绘,同一意象获得了叠加的效果,二者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她含情凝目,再三请道士转谢君王,诉说着与玄宗一别以后音容渺茫的惆怅。“两渺茫”,指李、杨两地悬隔,空有相思而不得相见。“两”与“一”相互映衬,分别加强“别”和“渺茫”的效果。“一别”句以下数句,把叙述者(白居易)的叙述与故事中人物(贵妃)的叙述结合在一起,用双声更好地唤起读者心理上的共鸣。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昭阳殿里的恩恩爱爱已经断绝,贵妃只能在蓬莱宫中苦度漫长的时光。上句对过去的爱情做了个总结,“绝”字凝重而断然;下句则一笔写入无限的未来,“长”字悠远而凄然。爱情属于短暂的过去,未来属于无尽的孤寂。“昭阳殿”,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寝宫,此借指杨贵妃住过的宫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贵妃在仙山的居所。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惟有拿出当年与君王恩爱时所得的旧物略表深情,请求道士把这钿盒、金钗带回君王前。金钗被掰成两股,钿盒分作两半,双方各持一股、一扇。只要两人同心,如金钿一样坚贞,天上人间虽阻隔重重,总会有相聚的那一天。
不写成“钿盒”而用“钿合”,也许还有相合、相会之意。以物之两半相合喻夫妻合谐,或以两半之分喻两情悬隔,这种写法由来已久。金钗、钿盒原是完整的两件东西,如今一分为二。一方面,如原文所言,是表示爱情的地久天长;但另一方面,意味着永无复合的可能。这也正象征李、杨再次结合的期望永无实现的可能。故具有反讽效果。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临别时又反复多次委托道士把话儿捎去,其中的誓愿只有君妾两人知道。有一年七月七日,在长生殿上,夜深人静时,两人曾山盟海誓:在天上愿作相依双飞的比翼鸟,在地上愿作相生相缠的连理枝。
“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之时。“长生殿”,在骊山华清宫集灵台侧近。不过,唐代也称皇帝寝殿为长生殿,不必细究。这几句写得哀婉动人,深情缠绵。“七月”以下六句,为作者虚拟之词。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云:“长生殿七夕私誓之为后来增饰之物语,并非当时真确之事实”,“玄宗临幸温汤必在冬季、春初寒冷之时节。今详检两《唐书·玄宗纪》无一次于夏日炎暑时幸骊山。”“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只有一目一翼,其名鹣鹣,雌雄并列,紧靠而飞。“连理枝”,两棵树枝干连生在一起。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虽然天长地久,也会有穷尽时,而这生离死别的绵绵长恨,却永远不会有了结的时候。最后两句以概括性的语言点明“长恨”,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情誓言不能实现的千古遗恨。这两句常为后人引用。《老子》谓“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里则反其意而用之。通过“尽”对“天长地久”的否定,极度夸张地写出了“恨”之永。同时,又通过“此恨绵绵无绝期”,显示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愿望的虚妄,加深了李、杨爱情的悲剧意义。其实,愈是饱含泪水不懈地追求与思恋,其分离就愈具有悲剧意义,使人冥冥之中感受到的那一份无可奈何的心灵负荷就愈沉重,感伤的心灵就愈丰富。而李、杨永恒的分离与彼此痛苦的思恋,又把他们的悲剧放大了,使他们的爱情悲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四)艺术手法
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
入蜀(实)
小结:重色 → 长恨 回宫(实)
(原因) 仙界(虚)
叙事 写景 抒情相结合(借景抒情)
语言 比喻 对仗 连环顶针

总结全诗内容结构,找出故事的焦点,诗的主题。 第一层:写长恨的内因(安史乱前)
1、李重色、求色、得色。(迷色误国是祸根)
2、杨娇媚恃宠。
第二层:写马嵬坡贵妃陨命及李对杨的刻骨相思。
1、蜀中的寂寞悲伤           酸楚动人
2、还都路上追怀忆旧          缠绵哀婉
3、还宫之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回肠荡气
第三层:道士幻境找寻贵妃。(渲染“长恨”)
上天入地 (浪漫想象)
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脉脉、忠贞不渝)
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总结长恨的原因:
荒淫误国导致政治悲剧,毁灭了爱情。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长恨是诗的主题,是故事的焦点。诗人通过诗化的故事层层展示,让读者体会品味感受。诗人如何表现长恨的主题? 贵妃殒命(李不忍割爱而又欲救不得的矛盾   痛苦:君王掩面回看血泪相和流)
相思之苦(愁肠百结、惨恻动人)
仙境想象 (悲剧情节高潮,曲折动人)分析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思考:本诗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
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
《长恨歌》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点明了唐明皇的好色,唐玄宗李隆基从“求不得”到“夜专夜”,从“不早朝”到“看不足”,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贪色荒政。马嵬坡兵变贵妃陨命之后,诗人极力刻画人物内心中揪心的恨。
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逃蜀途中   见月伤心,闻铃断肠,寂寞悲苦
还都路上   不见玉颜,踌躇不去,追怀忆旧
还宫之后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道士觅魂   上穷碧落下黄泉,遂教方士殷勤觅
由此可见,诗人笔下的唐明皇虽是一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而作为一个人,他也有着普通人的真情。这种哀婉缠绵的真情读来颇为动人,令人回肠荡气。
而诗人笔下的杨贵妃不仅是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而且是一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佩的女子。诗中的最后一节描写“闻道汉家天子使”,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泪阑干)、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托物寄情、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女子形象。
归纳本诗主题     长恨是主题,然而恨什么呢?
一方面,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荒淫祸国的叹恨。唐玄宗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憾事,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表达了对作为帝妃身份的李杨二人的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叹恨 。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  可以说本诗的主题既有批判,也有歌颂。怎样看待诗中不合史实的内容?  叙事诗既要尊重历史,但又不等于历史。
  “六军不发无奈何”,“君王掩面救不得”,完全符合唐史的记载。所以尊重某些重要史实,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而且可使主题更加突出。
   诗人为了保持诗中人物形象的完美,回避杨妃入选之前为寿王妃的一段秽史。诗人如此剪裁,也是出于公正的同情。对《长恨歌》的评价 乐天之长恨歌,实系自许以为压卷之杰构,而亦为当时之人所极欣赏且流传最广之作品。此无怪乎压千岁之久至于今日,仍熟诵于赤县神州,……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陈寅恪《元白诗鉴证稿》 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到也。
——纪昀《唐宋诗醇》 此诗皆为七言绝句诗。平声与仄声间次而押,如初四句为押平声,次四句即押仄声,……盖每四句一转,每一转四句。
——刘铁冷《作诗百法》浮 名 不 系 名 居 易 ,造 化 无 为 字 乐 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蔡居厚《诗史》叙事、绘景、写人、抒情完美结合。   有人称之为“诗体小说”。
叙事:虚实相间,曲折婉转;
绘景:随物赋形,借景寄情;
写人:情貌写意,富于个性;
抒情:爱恨交织,曲尽情致。艺术特点 试比较白居易与李白描写杨贵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
――李白《清平调词》
   静态联想,以花喻人,再比之于仙女,全由虚处着墨。白居易自称:
“一篇长恨有风情。”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写动态美,白描写意,侧面衬托,虚笔写实,善创新喻,实中含虚。   诗人或者将人物的思想感情倾注于景物之中,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境;
   或者选择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景物,描写人物对这类事物或景物的感受来表现其内心世界。
   或者以乐景写哀,或者以哀景写乐。    
   诗人是以情叙事,以情写景,使三者统一于全诗之中。分析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这首叙事诗的艺术魅力,首先来自于它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诗人在史实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构思,把李、杨的爱情悲剧写得起伏跌宕,曲折动人,缠绵悱恻。分析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
   诗人以深情之笔,对故事作了生动的描写,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爱情奇迹,提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预约,使这个爱情悲剧极富真实感与普遍性。
   故能寄相思于人间天上,托遗恨于地久天长。分析 旋律婉转,词采华美
白居易主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韵谐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
(《与元九书》)
“此诗皆为七言绝句诗。……盖每四句一转,每一转四句。”
       (刘铁冷《作诗百法》) 分析字字珠玑,名句叠出。  试比较一组写人的相关诗句: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曹植《美女篇》
  一笑皆生百媚,宸游教在谁边?
――李白《清平乐令二首》
  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
――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其它名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修辞手法   语言流畅婉转、明丽、优美。而且对仗工整,音节和谐,形象鲜明。加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的语言别具魅力,格外动人。   1、如何评价《长恨歌》的主题?诗中写“道士觅魂”和太真“仙山寄词”两个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2、 《长恨歌》是一首抒彩很浓的诗歌,请结合本诗具体分析 ?
   3、你认为此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思考与练习】课件41张PPT。长恨歌唐 · 白居易ní chángpíbòlídiànwéiqióngshèngmèi骊宫霓 裳临邛鼙鼓仙袂钿合千乘钗擘马嵬字 音jīng旌旗jiǒng玉扃dì凝睇yíng yū萦 纡bìn云鬓yǐ lǐ迤 逦chóu chú踌 躇学 习 目 标知道白居易的生平资料、创作成就和诗歌创作特点(课文注解① , 另补充)
了解《长恨歌》写作背景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影响
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深刻历史教训
注意本诗主题的双重性以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
结合, 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叙事剪裁得当, 人
物形象鲜明 , 语言优美流畅等特点
阅读《长恨歌》, 结合注解和文后的“赏析”, 理解文
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体会诗人对“长恨”的表现。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
实不断发生矛盾和碰撞, 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
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 故事也因此显得更为婉转动人.另补充 白居易——唐朝文学家, 诗人。
初与元稹并称“元白”, 同为中唐新乐府倡导者; 后与刘禹锡
并称“刘白”。
其代表作——叙事诗: 《长恨歌》《琵琶行》;讽喻诗: 《新
乐府》《秦中吟》; 杂律小诗: 《暮江吟》《钱塘江春行》
《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 唐词: 《忆江南》《竹
枝》《长相思》; 文论名作: 《与元九书》《庐山草堂记》
《养竹记》《冷泉亭记》等。
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 强调揭露社会弊端, 反映了民生
疾苦, 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 要求作品
“辞质而径, 言直而切, 事核而实, 体顺而肆”, 以充分发挥其
“补察时政, 泄导人情” 的社会功能。著有《白氏长庆集》
七十五卷。写作背景、重大影响 本诗写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7), 白居易时任周
至县尉。是年十月, 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 偶然谈
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这悲剧故事, 感慨万千。于是, 王质
夫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 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从此, 二者
相辅相成, 流传后世。
(见陈鸿《长恨歌传》)
《长恨歌》堪称中国古代杰作的叙事长诗, 是白居易
最为出名的作品。此长诗被后代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
体诗最好的一首, 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 加
以虚构而成。诗歌情节曲折跌宕, 宛转动人; 感情充沛复
杂, 缠绵悱恻, 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玉环超凡姿色和李对她极度恩宠
入宫
李杨欢爱 杨家显赫
目的
交代长恨之因 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层次分析(二)马嵬兵变 生离死别 入蜀归途的思念
1 马嵬兵变 贵妃殒命2 入蜀及归途的思念
入蜀道上的思念 寂寞悲伤
借景抒情: 悲景悲情
乐景悲情
归途的思念 追怀依旧
白天的思念
时间 四季的思念
写景抒情 夜晚的思念
景物 物是人非
物非人亦非(三)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触景生情 睹物思人 刻骨相思(四)方士招魂 仙山寄情(浪漫主义手法)
方士寻觅
寂寞的仙家生活及对玄宗的思念
初见使者 别后生活
寄物表情 寄词盟誓文本结构第一部分: 思得倾国玉环入选沉溺欢爱(春寒赐浴、淫欢忘政、
杨妃专宠、兄妹列土)酿成倾国淫欢倾国第二部分: 弃都避难生离死别征途肠断妃死恨生第三部分: 生者相思(马嵬徘徊、
睹物思人、
孤灯难眠)道士觅魂(遍求不见
忽闻太真)死者相思(金阙魂惊
仙山寄词)点题结篇思恨无期杨被赐死乐悲现实中思、睡梦中想、仙界里求求色、得色、迷色、荒政、误国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赏析问题请阅读本诗《长恨歌》, 思考一下小题:
1. 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2. “恨”的是什么?
3. 为什么说是“长恨”?
4. 作为一代君王的唐明皇为什么会出现“掩面救不得”的情形?
5. 为什么要将杨赐死?
6. 杨贵妃将唐明皇“迷惑” 到那种程度?
7. 杨靠什么“迷惑”君王?
8. 杨的“美”与“媚”是悲剧的根源吗? 如果不是, 又是什么?
9. “恨”是什么意思, “长恨”应作何解释? 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 “恨”
是什么意思, “长恨”应作何解释? “恨”是沉重的遗憾, “长”表时间,
是感情的延绵, “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表达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归纳本诗主题    一方面, 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荒淫祸国的叹恨。唐玄宗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憾事, 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 不能再重蹈覆辙, 引来千古遗恨, 表达了对作为帝妃身份的李杨二人的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叹恨。
另一方面, 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美好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同情与怅恨。
可以说本诗的主题既有批判, 也有歌颂。诗人如何表现长恨的主题?贵妃殒命(李不忍割爱而又欲救不得的矛盾痛苦: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相思之苦(愁肠百结、惨恻动人)
仙境想象 (悲剧情节高潮, 曲折动人)
【总结】
长恨的原因: 荒淫误国导致政治悲剧, 毁灭了爱情。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长恨是诗的主题, 是故事的焦点。诗人通过诗化的故事层层展示, 让读者体会品味感受。赏析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思考】本诗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
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 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 用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歌咏出来, 并没有拘泥于历史。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
《长恨歌》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点明了唐明皇的好色, 唐玄宗李隆基从“求不得”到“夜专夜”, 从“不早朝”到“看不足”, 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贪色荒政。马嵬坡兵变贵妃陨命之后, 诗人极力刻画人物内心中揪心的恨。
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 眼流泪心流血, 矛盾痛苦
逃蜀途中   见月伤心, 闻铃断肠, 寂寞悲苦
还都路上   不见玉颜, 踌躇不去, 追怀忆旧
还宫之后   物是人非, 睹物思人, 触景生情
道士觅魂   上穷碧落下黄泉, 遂教方士殷勤觅 由此可见, 诗人笔下的唐明皇虽是一个迷色误国的荒
唐君主, 然而作为一个人, 他也有着普通人的真情。这种
哀婉缠绵的真情读来颇为动人, 令人回肠荡气。
而诗人笔下的杨贵妃不仅是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
的倾国美人, 而且是一个重情重义, 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佩
的女子。诗中的最后一节描写“闻道汉家天子使” , 杨的一
系列心理活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
悲楚(玉容寂寞泪阑干), 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托
物寄情、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
女子形象。 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
入蜀(实)
重色 → 长恨 回宫(实)
仙界(虚)
叙事 写景 抒情相结合(借景抒情)
语言: 比喻 对仗 连环顶针艺术特色 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 情恰能称景, 景也恰能传情, 这便是诗的境界 。
(朱光潜)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语言 优美 对仗工整
文辞艳丽
音韵和谐
简洁凝练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夜落时。情 景 交 融 融情入景
诗人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 景物, 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

触景生情
由于周围景物的触发, 从景物联想到人, 引起人物内心的感情。
借景抒情
借助人物周围富有特征的景物, 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深处的感情。 造成长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娥眉马前死。”——安史之乱, 禁军发难 造成“长恨”的内部原因是什么?诗歌
是怎样揭示的?☆“汉皇重色思倾国”☆迷恋声色, 荒废政事;☆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 造成“长恨”的内部原因是什么?诗歌
是怎样揭示的?☆“姊妹兄弟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
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由好色而导致滥加封赏, 使坏人紊乱朝纲。 造成“长恨”的内部原因是什么?诗歌
是怎样揭示的?☆“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 阶级矛盾又尖锐, 一旦发
起叛乱, 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
倒崩溃了。 诗人是如何表现玄宗“长恨”的? 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将写
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死别之后, 内心十
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 旧地重经, 又勾起了伤
心的回忆;回宫后, 白天睹物伤情, 夜晚辗转难
眠。日思夜想而不得, 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处处
触物伤情, 时时睹物思人, 层层渲染, 反复抒
情, 回环往复, 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
丰富, 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小组选析一两个句子, 体会借景抒情、融
情入景等抒情手法。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眉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借景抒情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以乐写哀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融情入景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触景生情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借景抒情主题辨析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议,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种:
讽喻说 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
你又是如何评价《长恨歌》呢? 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讽谕说: 《长恨歌》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情爱的描写, 对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进行了讽刺和暴露。
爱情说: 《长恨歌》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 歌颂了他们
真挚和专一的爱情。
主题双重说: 李、杨作为爱情的承受者, 作者对他们是深表
同情的; 而李、杨作为爱情悲剧的制造者, 作者
对他们又是有所谴责的。主题的双重性 《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 既有讽刺批判, 又有同情歌颂。
1. 从作品描写的事件来看, 写了两个互为因果的悲剧:
△政治悲剧: 持有讽喻态度
△爱情悲剧: 对李、杨悲剧结局的同情和对真挚爱情的赞颂
对爱情悲剧的描写, 无论从篇幅还是力度上, 都超过了前者。
2. 从作者在诗歌中投入的感情来看, 开始虽无疑含有一定的讽喻, 但最感人的部分是对李杨爱情的歌颂与同情。
3. 从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评价来看, 白居易对自己的诗歌分类时, 将《长恨歌》归入了感伤类, 而不是讽喻类。
4. 从白居易个人经历来看, 有可能是爱情悲剧触发了他的伤感思念之情。艺术特色1. 情节曲折多变。
2. 刻画人物生动细腻。
唐玄宗: 一方面贪求美色, 贪图淫乐, 穷奢极欲;
另一方面, 他的悲剧命运又是令人同情的。
杨贵妃: 一是她的美貌, 一是她对唐玄宗的忠贞。
3. 熔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
叙事、绘景、写人、抒情完美结合,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叙事: 虚实相间, 曲折婉转 绘景: 随物赋形, 借景寄情
写人: 情貌写意, 富于个性 抒情: 爱恨交织, 曲尽情致
4. 现实画面和想象图景相交错, 既有现实主义风格, 又有浪
漫主义情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07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 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 并作简要说明。
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 宫外飞雪阴云, 分外寒冷; 宫内绿树掩映, 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 昔日霓裳羽衣, 歌舞升平; 今朝杂树丛生, 宫殿荒凉。(1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吴诗借景抒情, 鞭挞了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李诗借史抒怀, 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 感叹王朝的兴衰。1. 如何评价《长恨歌》的主题? 为什么?
2. 你认为此诗最美在那些方面? 为什么?
3. 诗中写“道士觅魂”和太真“仙山寄词”两
个情节, 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4. 这首诗歌是谁在恨, 恨的是什么呢?思考与练习后面附有资料 长恨歌传
陈 鸿
唐开元中,泰阶平, 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 倦于旰食宵
衣, 政无大小, 始委于丞相。稍深居游宴, 以声色自娱。先是
元献皇后武惠妃皆有宠, 相次即世; 宫中虽良家子千万数, 无
悦目者。上心忽忽不乐。时每岁十月, 驾幸华清宫,内外命妇,
馄耀景从, 浴日余波, 赐以汤沐, 春风灵液, 澹荡其间。上心油
然, 恍若有遇, 顾左右前后,粉色如土。诏高力士,潜搜外宫, 得
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既笄矣, 鬓发腻理, 纤称中度, 举止闲
冶, 如汉武帝李夫人。别疏汤泉, 诏赐澡莹。既出水, 体弱力
微, 若不任罗绮, 光彩焕发, 转动照人。上甚悦。进见之日, 奏
《霓裳羽衣曲》以导之。定情之夕, 授金钗钿合以固之。又
命戴步摇,垂金明珰。明年,册为贵妃,着后服用。由是冶其容,
敏其词, 婉娈万态, 以中上意, 上益嬖焉。时省风九州, 泥
金五岳, 骊山雪夜, 上阳春朝, 与上行同辇, 止同室, 宴专席, 寝
专房。虽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暨后
宫才人、乐府伎女、使天子无顾盼意。自是六宫无复进幸者。非徒殊艳尤态独能致是; 盖才智明慧,
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焉。叔父昆弟皆列在清贵,
爵为通侯, 姊妹封国夫人, 富埒王宫。车服邸第, 与大长公主
侔, 而恩泽势力, 则又过之。出入禁门不问, 京师长吏为之侧
目。
故当时谣咏有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又曰:“男
不封候女作妃, 君看女却为门上楣。”其为人心羡慕如此。
天宝末,兄国忠盗丞相位,愚弄国柄。及安禄山引兵向阙,
以讨杨氏为辞。潼关不守, 翠华南幸。出咸阳道, 次马嵬, 六
军徘徊, 持戟不进。从官郎吏伏上马前, 请诛晁错以谢天下。
国忠奉牦缨盘水, 死于道周。左右之意未惬, 上问之, 当时敢
言者, 请以贵妃塞天下之怒。上知不免, 而不忍见其死, 反袂
掩面, 使牵而去之。仓皇展转, 竟就绝于尺组之下。
既而玄宗狩成都, 肃宗禅灵武。 明年, 大凶归元,大驾还都, 尊玄宗为太上皇, 就养南宫, 自南宫
迁于西内。时移事去, 乐尽悲来。每至春之日、冬之夜, 池莲夏开,
宫槐秋落, 梨园弟子, 玉管发音, 闻《霓裳羽衣》一声, 则天颜不怡,
左右欷歔, 三载一意, 其念不衰。求之梦魂, 杳不能得。
适有道士自蜀来, 知上心念杨妃如是, 自言有李少君之术。玄
宗大喜,命致其神。方士乃竭其术以索之, 不至。又能游神驭气, 出
天界,没地府, 以求之, 又不见。又旁求四虚上下, 东极绝天涯, 跨蓬
壶,见最高仙山。上多楼阁, 西厢下有洞户, 东向, 窥其门, 署曰《玉
妃太真院》。方士抽簪扣扉, 有双鬟童出应门。方士造次未及言,
而双鬟复入。
俄有碧衣侍女至, 诘其所从来。方士因称唐天子使者, 且致其
命。碧衣云: “玉妃方寝, 请少待之。”于时云海沈沈, 洞天日晚, 琼
户重阖,悄然无声。方士屏息敛足, 拱手门下。久之而碧衣延入, 且
曰: “玉妃出。”俄见一人, 冠金莲, 披紫绡, 珮红玉, 曳凤舄, 左右侍
者七八人,揖方士,问皇帝安否。次问天宝十四载已还事,言讫悯然。
指碧衣女, 取金钗钿合, 各拆其半, 授使者曰: “为谢太上皇, 谨献是
物,寻旧好也。“方士受辞与信, 将行, 色有不足。玉妃因徵其意, 复
前跪致词: “乞当时一事, 不闻于他人者, 验于太上皇。不然, 恐钿
合金钗, 罹新垣平之诈也。" 玉妃茫然退立, 若有所思, 徐而言曰: “昔天宝十年, 侍辇
避暑骊山宫, 秋七月, 牵牛织女相见之夕, 秦人风俗, 夜张锦
绣, 陈饮食, 树花燔香于庭, 号为乞巧。宫掖间尤尚之。时夜
始半, 休侍卫于东西厢, 独侍上。上凭肩而立, 因仰天感牛女
事, 密相誓心, 愿世世为夫妇。言毕, 执手各呜咽。此独君王
知之耳。“因自悲曰: ”由此一念, 又不得居此, 复于下界, 且
结后缘。或在天, 或在人, 决再相见, 好合如旧。“因言”太上
皇亦不久人间, 幸唯自安, 无自苦也。“使者还奏太上皇, 上
心嗟悼久之。余具国史。至宪宗元和元年, 周至县尉白居易
为歌, 以言其事。并前秀才陈鸿作传, 冠于歌之前, 目为《长
恨歌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