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6 10:5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11课 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程标准:
1、了解这一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2、了解这一时期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及经济重心的的南移的史实;
3、了解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宋代壁画反映了当时主人家富足的生活场景;宋代的瓷器闻名遐迩;元代青花至今都是人们喜爱的藏品,而这些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一、农业的发展1、原因
(1)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2)唐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
(3)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4)统治者的重视;
(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2、表现
(1)粮食作物:
①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
②实现一年两熟部分或一年三熟;
北宋自越南引进占城稻 稻麦复种制就是以稻,麦两种粮食作物轮种的复种方式。每年六月份种水稻,十一月份水稻收获后,翻耕播种三麦,越冬至来年五月收获,麦茬翻耕灌溉后再种水稻。(2)经济作物的种植:
①棉花种植始于宋,元代大力推广,促进棉纺织业发展;
②部分地区出现固定经济作物种植户,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经济结构。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棉纺车 (3)人口数量增加:
宋代人口实际数量超过1个亿。(4)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
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农业都有显著进步。辽代采取赐贫农耕牛、垦荒免赋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
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完善的的灌溉系统,成为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金朝将具有先进农业文明的汉人迁至东北各地,充实人口,开垦荒地;
元世祖时,中央设立负责农业和水泥机构大司农司,向全国颁布《农桑辑要》一书指导农业生产。3、结果(1)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2)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西以西拓展,
(3)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二、手工业的发展1、制瓷业:
(1)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
(2)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3)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象征;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钧窑
洗贯耳瓶 划花萱草葵瓣口碗 葵口盘 玫瑰紫大花盆宋代五大名窑定窑:在河北曲阳,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胎质薄而坚硬,瓷釉洁白莹润。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
汝窑:在河南宝丰,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哥窑:相传在浙江龙泉,开片较大,为冰裂纹或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叫百圾碎。
官窑:在河南开封,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釉面多有开片。
钧窑:在河南禹州,产品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
青花瓷和釉里红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 2、矿冶业:
①煤炭开采量大;
②都城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
③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1959 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鹤壁(宋代相州)发掘了北宋时期的一个大型采煤遗址,发现这个煤矿井深46 米,有10个回采工作面,井下有完整的巷道和排水系统。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型采煤遗址,可见宋朝人的挖煤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 南宋庄绰
“官卖石炭增二十余场,而天下市易务,炭皆官自卖”
——《宋史食货志》3、印刷业:
(1)提高印制效率,推动文化普及和造纸业发展;
(2)传到欧洲后,为欧洲社会转型以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北宋)中央政府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
——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4、纺织业: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胜过北方,四川、江浙比较发达;
(2)棉纺织业:宋末元初兴起,出现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品种较多“号为冠天下”的蜀地丝织品南宋棉毯5、造船业:
(1)广州、泉州、明州水平很高,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3)南宋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配备先进指南针。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三、商业和城市的发展1、原因
(1)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自北宋开始,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3)南宋政府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则得动以百万计。” 2.表现:
(1)市场规模扩大:
①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大众服务商业成主流;
②各民族政权间,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繁荣。
宋代互市图(与少数民族的边境贸易)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图(2) 货币需求量剧增:
原因:
①商贸的繁荣
②金属货币携带不便
表现:
①钱币铸造量扩大;
②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③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元代纸币 “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李攸《宋朝事实》(3)海外贸易繁荣:
①外贸税成宋元的重要财源;
②出口至亚非等国家地区丝织品、瓷器、茶叶等物品,进口香料、珠宝;
③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4)大城市空前繁荣:
①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超百万;
②元大都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元大都城复原平面图北宋东京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回顾知识)政治:
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②政府的重视支持;
经济:
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
其他: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四、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带动南北交通运输业发展(漕运、海运);
2、文化重心南移,北宋科举考试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分别录取;
3、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逐渐增加;
4、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江浙逐渐成为人才集中的区域;
5、促进了各民族地融合,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三分之一领土,150年偏安,立足农耕,劝进商业,使南宋一朝渐成富强。都城临安,皇城九里、人口百万、生活奢华。尤其在农业、手工业、教育、科技、对外贸易、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为宋室南渡,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军事的重心,其中许多延祚至今。南宋之后,南方对于北方的历史性超越,成为定局。
《临安梦华》◎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官方二十四史收录的各省名人统计表四、社会的变化原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世家大族的衰弱;
3、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表现1、门第观念淡化:
(1)门第观念仍然普遍;
(2) 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3)大批平民出身的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坛;
2.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贱民阶层数量减少;
(2)世袭奴婢减少,雇佣关系发展;
(3)无地农民的人身束缚减少。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1)对土地买卖、典当不加干预;
(2)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更自由,日常生活标准更松弛;思考:
根据所学知识及屏幕材料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原因?
(从统一的市场、交通、生产进步、政府政策、经济、政治等方面思考)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政策: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发展生产,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3、中外交往、民族融合加强;
4、交通便利(大运河、丝绸之路);
5、经济: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6、人民的辛勤劳动
本课线索 1个基础:宋代农业的发展;
6个繁荣:手工业,商业经济,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城市,货币;
1个转移:经济中心的南移;
3个变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快,人身自由增加,国家对社会控制放松;
思维导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农业:原因、表现、结果手工业:制瓷、矿冶、印刷
、纺织、造船商业:原因、表现、经济重
心南移(原因、过程、影响)社会:原因、表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