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33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33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5 16:42:17

文档简介

单元学习任务
            写景抒情散文
【写作指津】
陶醉于湖光山色、崇山峻岭、草原荒野,多少文人墨客在晨曦晚霞、春华秋实、潮涨潮落、风霜雨雪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因为大自然的风光、特殊的景观,能寄托人的情感,抒发人的情怀,所谓“情景交融”,就是这个意思。同样一朵花,心情愉快的人,会发现它特别美丽,内心会绽放甜甜的微笑;悲伤的人,会觉得这花在流泪,自己更悲痛万分;愤怒的人,会认为这花也在嘲笑他,恨不得把这花摘下毁个稀巴烂。这就是“情”与“景”的交融。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环境与景物描写,作者往往精巧点缀,烘衬渲染,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抒情言志的效果。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可以以景衬人,以人带景;也可以情随景生,触景生情,还可以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抑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景衬人,以人带景。俗语云“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以景衬人就是让景物为烘托人物服务。为了把景物写活,常常采取以人带景的方式由人物把景物带出来。如“习惯一人站在窗口,遥望那永恒不变的孤月苍云;习惯一人独立街边,倾听那无限寂寥的瑟风秋叶;习惯一人漫步江南,轻抚那柔似垂柳的烟雨;习惯一人独卧船头,在一片烟雨朦胧中聆听那千古的绝响……”通过人物的视角写景,人在图画中,以景物烘托人物的心情。人是风景的构成者,写景与写人结合,景物更富有神韵。
情随景生,触景生情。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某种景物,忽有所感,思绪满怀,进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就叫“情随景生,触景生情”。如“大街上的人各自演绎雨中的故事。猛地望去,街上已是伞的海洋,编织着五彩的故事,在雨雾中,缓缓地流动着。我放下手中的伞,放飞紧张的心情,享受雨珠,是那样清凉,那样舒适……”描写了雨中所见所感,触景生情,缘情写景,景随情移。此地之景与作者此时之情相互交融,一种油然而生的情感溢上心头。
移情于景,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描绘客观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客观景物之中,所写之景被作者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就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如“昨夜的一场秋雨,打湿了我的眼睛,静静地看人来人往,叶绿叶红,不知疲倦的心,游弋在红枫的森林。前世为着今生的相逢,不愿过奈何桥,不愿喝孟婆汤,化作一滴清露,挂在枫叶间,浸润着枫叶,陪着它寂寞,陪着它燃烧。且让那一树一树的火焰化作古筝,让我的三千青丝为琴弦,在这样一个寂静的黎明,为你,柔柔地弹奏一曲。红枫是暗夜里跳动的火焰,青丝是前世的印记,你,是无法忘却的今生。那筝声,只有你听得懂,因为昨夜我并没有醉,是这满树的灿烂惊醒了沉睡千年的梦,梦醒时,我仍然无法把握那份等待的情缘,无法看清那一瞬间的情殇。”秋雨、红枫林、黎明都成为个人情感的寄托,景即人,情景融合,人景融合。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把自己难以表达的情感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阳光铺展成路。金色的辐射场内,天高云淡,风轻微。忽隐忽现的影子,肆意行走,恍惚迷离。这是秋风吻凉心情的日子。屋前的树叶,仿佛一夜间变黄似的,在进进出出之间强烈地刺激着眼睛与情绪。而间或看到的几片在空中翩舞飘落,又予人一种浓郁的凄凉的况味。”描写秋季的景,抒发了迷离失落的况味,情由景而生发,作者将主观情绪赋予客观景物,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情与景不可分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作文中要避免有物没人、有景没情,还要做到情为景生,景为情注,只有二者妙合无痕,才能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范文示例(一)
玄武湖的水是那么清亮,简直像一颗巨大的光滑灿烂的绿宝石。微风拂过湖面,掀起层层涟漪,在夕阳的照耀下,湖水闪闪发光,像鱼鳞,像碎金,使人心旷神怡。
微小的波浪,好像追逐嬉闹的孩子,永远都不感到厌倦。晶莹的水珠溅在手上,给人一丝凉意,使人精神振奋。站在岸边,能一眼望到水底,有时还会看到一群小鱼在游来游去,让人感到这碧绿的水中,还存在着生命,它们给湖水带来了生气,也增添了神秘感……
【点评】
这一语段用优美的文字、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傍晚玄武湖的庄重与神秘,使人印象深刻。文章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玄武湖的热爱,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范文示例(二)
红拂虚梦水连天,柳絮年年飘似雪。人生的风尘,来来回回,不知疲倦地吹。时针,镇定地行走,孤独地远去。一段时间来,天气还是闷热无比,让人感觉到南国夏日的绵长。断不知此时冷的气息正弥漫于北国。寒风再起时,想必北方的旷野已渐成萧索的意味。而紫砂泡绿湘妃泪,欸乃声中读《离骚》。蛰居于都市的自己,终日埋头于书卷文字之中,竟好似忘记了季节的更替与侵袭。乍抬眼,一场浩荡而至的秋风撞得落地的窗棂幽幽地响,身上也宛若透着丝丝的凉意。
【点评】
语段中充满对自然的品味,这自然的点点滴滴都和作者的心一起跃动,无论是闷热的天气,还是北国旷野的萧索,抑或浩荡的秋风,都是作者感情的外化,或者说与作者的内在情感融为一体。
要写好写景抒情散文,做到情景交融,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任何景物都具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和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观察时,要细致,要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例如它的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的特征。应从不同角度入手,写准景物,写活景物。
例如下面的描写:
山上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峰真神奇,有青蛙聚会、老僧拜塔、少女头像等。山中剪刀峰的变化特别多,从不同的方向看,它会变成玉柱、船帆、啄木鸟……
雁荡山白天很壮美,她的夜景更是迷人。随着夜幕的降临,双笋峰变成了一对巨大的蜡烛;从渡船岸上侧看,它又像老僧送客;向前走几步看,它却变成了一位扎着头巾的老婆婆;再走几步,转眼间,它又变成了一位老公公。真有趣!雁荡山真奇妙,白天还是一座座秀美的山峰,夜晚就变成了艺术家手下的一张张动人的剪影。
文章形象地写出了雁荡山各种石峰形状各不相同,又写出了同一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形状。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特点,把“神奇的雁荡山”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2.确定观察点,按一定顺序描写
写作顺序指从什么写起,依次写什么,怎样结束,动笔前要想好。写景的顺序要符合表达需要。写景的文章,通常是按照第一人称“我”(作者)观察的顺序描写,即按照观察点的转变和时间的先后来安排。如果是固定观察点,可按空间顺序来写;如果是移动观察点,一般是将时间与空间的顺序结合起来写。
3.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自然界和社会环境有的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有的处于变化状态,既要写出它的静态,例如景物的位置、形状、大小、色彩等,又要写出它的动态,例如景物瞬间的形态、位置、声音、色彩等方面的变化。写景要做到有动有静,动静结合,逼真传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
5.实景与虚景相结合
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6.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对大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
写景文章要把作者对景物的热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才能情景交融,感动读者。融情于景往往是作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用抒情的笔调,直接或间接地抒发自己对景物的热爱之情。
除此之外,还要读万卷书,过语句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要想写好写景作文,积累一定量的写景状物的词汇非常有必要。可以用一段时间强化训练词语,饱览写景的文章,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好词佳句。
以“落叶”为话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习作示例】
落叶情思
当萧瑟的西风将天空洗涤得愈加渺远,当青丝般的草儿被摇曳得株株枯黄,当田塍畦间的孩子望着一群南飞的大雁,我才惊叹于秋的到来!人啊,总在不经意间错过这黄叶如花,繁星熠熠。
琥珀色黄昏像一块糖在很美的远方,点点阳光在明净的窗上跳跃!窗外,一棵不知名的老树摇曳着满树的葱茏。一片树叶飘落,那飘荡的曲线,蓦然划亮了暗淡的目光。按捺不住悸动的心,踩着细碎的落叶,我步入幽深的小径。
仰头,唯有浩渺常在,洁白浮云,却不见昔日那流淌的绿的瀑布。一片飘忽的树叶怀着最后一次奋舞的悍勇,在长空中划出完美的曲线。飘忽,摇摆,徘徊。阵阵轻风,让它缥缈如平静湖面上泛起的涟漪。它在我眼前飘逝,我抓不住它,就像抓不住流逝的一江春水。它终究着了地,填补了另一个间隙。
或许因为有些许怜悯,我蹲下来,拾起它放在了手心里。枯黄叶背上的寥寥脉络,再也无法洋溢绿的喜悦与生机。真不明白,既然赠予它鲜活的生命,为什么还充当刽子手的角色,一点点褪了它的颜色,散了它的芬芳。想想昔日的它们,全然隐士,不食人间烟火,俯仰之间,却是……悲秋之意涌上心头。
但,我彻底错了。当我的手触及那刻满沧桑的嶙峋树干时,生命的质感沿着指尖传递,令我汗颜。微风过处,无数精灵的翩翩起舞,使我的伤感不合时宜。落叶在脚下飘滚,涌动,我相信那是无言的壮美。辉煌过后便是静默,它们在完成最后一次飞翔后,无悔地投入大地的怀抱,安睡在舒适的温床,只盼少许甘露,它们便会在这沉默中获得新生。终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渐渐覆盖了小径,我清楚地知道,那也是播撒下的希望。
沐浴着脉脉斜晖,望着被拉长的身影,向着许愿星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如果有来世,我能作为树的形象,屹立于渺远的天地间……或者只是一片在尽享恩泽后飘飞的落叶,找到生命的永恒国度……
【点评】
该作者细心观察,一片小小落叶俨然是充满情思的精灵,它的起舞,它的飘落,它的脉络,以及无数精灵的翩然起舞、飘滚涌动,都无一例外地真切地传递出作者内心的思绪的起伏。或伤感失落,或振作期望,情景如水乳般交融。一片小树叶就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代言人!
【任务检验】
写一篇游记。
要求:1.题目自拟,字数在800字左右。
2.要交代清楚游览过程,能突出重点,写出景色的特色。
3.在描写景物时,要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独特的感受。
【写作指导】
1.游记中的线索
游记中的线索就是写作的顺序。写文章如同串珠,没有一根线索将其中各个要素联结起来,这篇文章就会支离破碎。写游记更是这样,一定要有一条合理的线索贯穿其中。按照景物的具体的特点,合理安排写作顺序。
2.游记中的写景
紧密联系主旨,选择重点描写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景物的特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游览的欲望。游记并不是浮光掠影的简单描摹,可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法,适当穿插一些背景知识,使得文章有厚重感。
3.游记中的主体与情感
不能忽略游记中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能使得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显得更为突出。作为游记,应该追求情、景、理交融的最佳效果,也只有加入人的活动,才能获得更深切的体验。
【佳作赏析】
夜游普济寺
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我随旅游团来到海天佛国——普陀山。
入乡随俗,我们一大帮人便住进了普陀山最有名的普济寺。刚到的两天,大家都随着导游走马观花到处逛,法雨寺、观音洞、紫竹林、金沙滩。第三天晚上,大伙儿因吃腻了寺中的斋菜,便决定到外面饭店吃一顿。我因为肚子不好,再加上旅途疲劳便独自留在寺中。一个人在禅房觉得寂寞,便推门出去。
外面刚下了场雨,到处都是湿漉漉的。雨水打湿了半墙,鹅卵石地面上,洇着暗红的湿渍。偶尔抬头,便可望见那高高的墙头上翘起的飞檐,那上面好像浓浓地聚集着几百年的风霜,几百年的宗教气息。
不觉间,已到了圆通殿前。殿前的一排烛架上,几根未燃尽的红烛挂着长长的泪。铜架后,一只大肚铜炉早已被善男信女们的香灰装满。依阶而上,只见殿的正门已经关上,我便从侧门进去。寺里的僧人都去做晚课了,七重大殿此刻更显得深邃开阔。巨大的观音像立于殿的正中央,贴金的观音头在灯光下闪着灿烂的光辉,与袅袅上升的青烟相映,显出一种祥和与宁静,超越时间、空间,在虚无缥缈中与佛共语。
一阵梵唱打破了宁静,也把我从无边的遐思中拉了回来。我这才顿悟,为何明朝的宁献王朱权要躲入寺院,为何他的后代八大山人朱耷也躲进了寺院。这才领悟了“此趣人不知,轻风度僧语”的妙境。
绕过观音像踏着古老的木阶,来到阁楼。伫立在支起的木窗向外眺望,海印池中的莲花开得正欢。莲花池反射出墨绿色的光,就在一片墨绿中,淡红色莲花一株株探出水面,探出擎向天空的姿势,丝毫不显一丝困意。
我想消极遁世固不可取,然而在遭遇烦恼,或是俗事久缠时,倒不妨去领略一下独处大殿的空灵,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倒不妨踏上古老的楼阁,放眼满目的大睡之莲,去领略一下郑符所云的妙处。
但当我踏下石阶时,那气韵已委婉了许多,耳边传来古刹钟声,这才晓得已是很晚,加紧了几步,回到了禅房。
【点评】
本文写夜游普济寺,描写所见之景,既有定点观察——圆通殿的详细描写,又有随游踪变化所见,并且,作者还由所见所闻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文章还插入一些文史知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并没有脱离普济寺的特定环境、条件,而是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有了形象性和感染力。

课件33张PPT。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