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美文拓展】
乡间的老屋
陈小语
在我的心灵深处,一直觉得那是我的精神家园,我的依托,我的大后方。
在滚滚的红尘中,在喧嚣的都市里,我无法找到一个那样寂寞的地方,寂寞得让我心痛的地方。在午夜,我像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在梦里无数次回到那个地方,尽情地奔跑。我无法割舍,那跟我血肉相连、一脉相承的亲情。
我的先人们在这个地方定居继而生活下来也不过才几辈子的事。往前追溯,在明清两代,这个地界曾经一度荒无人烟。我推想,那时候这里一定是一个最环保的地方,树木葱茏,绿水淙淙,狼孤独而抑郁地行走,老虎啸遍旷野。野生动物无视一切地在大自然里穿行。我向往这样的地方。
我的先人是从山东移民来到这儿的,最后栖息下来。我无法想象他们是怎样发现了这个地方,难道也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漂洋过海而来?在这个绝妙的没有人类文明的地方,生存是何等艰难,我穿越时空地想象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我出生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地方,从这个城市里出发,坐火车再换汽车到达一个山沟里。那个地方便是我的故园老屋。我的少年时光基本上是在这个地方度过的,那些时光影响了我的一生,甚至更长远一些。
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起,印象最深的是故园老屋,那些旧房子,烂得快要倒下一般,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民间窑场烧制的青砖灰瓦,有着斑驳的痕迹,透出一种苍凉的素朴。过了许多年后我回去,看到那房子还是像过去那样,立在那儿。我感动,它的生命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脆弱。
我喜欢老屋的院子里那一间朝东的屋子,早晨,太阳出来时阳光温暖而又明亮地洒进来,穿透薄雾,照亮了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我喜欢这个地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的姥爷总是在这间屋子里看书或作画,姥爷画的几笔丹青写意又传神,意境表达得非常准确。他的藏书也很多,大多是一些线装书。大多数时候,我蹭到这儿来,只为看几眼那些宝贝一样的书。那时我对书的饥渴像对食物对水一样。
姥爷是故园老屋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的姥爷常穿一件茧丝绸衣,走起路来衣袖飘飘的样子,使他看上去更有一些仙风道骨的味道。姥爷几乎是一个全能的“职业杀手”,他会拉二胡、吹笛子、吹箫什么的。我特喜欢姥爷的箫声,呜咽着像哭泣的声音,撞击着我的灵魂。这些苍凉的声音触动了我骨子里某些温凉的伤感,拨动我心灵深处的琴弦,这大概也是隐喻某些悲剧的成分,当然那时我无从意识。
我姥爷还是养蚕的高手,那时我有幸目睹过由蛾到蚕,由蚕到茧,再由茧到蛹,生命进化的全部过程,所谓化蛹为蝶。
我姥爷还会种植西红柿、果树嫁接等,是农桑行里一等一的好手,在如今,这种脚踏实地专心为农的人已经不多见了。
那个时代,姥爷就是我的偶像。
我从一个顽皮少年走向了安静与沉稳,任凭外界红尘滚滚,我始终能耐得住寂寞,保持一份纯真。
故园老屋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老屋身后的那一棵大梨树,有多少年的树龄村子里没有几个人知道,反正是年深日久,枝叶繁茂。每年春天梨花似雪时,招引来成群结队的蜜蜂嗡嗡地叫着。小的时候,我总是在大梨树下荫凉的地方玩耍,嬉戏。
后来破“四旧”时,姥爷那些宝贝一样的线装书被烧掉了。割“尾巴”时,那棵大梨树被无辜地割掉了。姥爷在一夜之间变得脸色蜡黄,从此失去了衣袖飘舞的潇洒,不久便去世了。
当然,为了那些书和大梨树我也痛哭过几回。
早就不在乡间的老屋住了,可是我却依旧固执地想念它,仿佛那是一个至亲,一个老友,一个我存放灵魂的精神家园。在午夜,在灵魂深处,在一些人生的缝隙里,我秉承了山东大汉倔强的执拗、热情而豪爽的个性。我永远坚守,因为那个地方留给我太多的爱和回忆。
【赏析】
人的精神应当有所依靠,有所寄托。乡村的老屋,是作者喜欢、感动、向往、想念的地方,是影响了作者一生的地方,留给作者太多的爱和回忆,是作者的精神家园。坚守精神家园,就是坚守那份无法割舍、与自己血肉相连一脉相承的亲情,就是坚守那份纯真、执拗、热情而豪爽的个性。
告别老屋
我离开老屋,搬进市内,已有一个多月了。新房子既宽绰,交通又方便,可我总觉得失落了什么。有时,站在阳台上,眼光便不由自主地越过城中的一切,向紫金山下那一角地方久久眺望。一阵无法解脱的惆怅占满了我的心。
我原本也舍不得离开它,搬与不搬,反复了多回。然而搬的决心下定之后,我就日盼夜盼,恨不得马上飞进城去。不知怎的,临到迁居之日,我却慌张了,我不敢留在老屋,我怕看见它最终四壁皆空、满地狼藉的景象,那些在老屋里消逝了的日日夜夜,竟好像复苏了的亲人,接二连三地扑到我的眼前!
好像是一九七五年,我们单位在郊区造了一幢并不入时的红砖楼房,进住的人不多,房子却很难要。但为了我可怜的母亲和风烛残年的父亲有一个安身之处,我向领导张口了。我哪里知道,这是必得看尽脸色,向每一位菩萨都把头磕到才能办到的事。记不得不争气的泪在明里暗里流了多少,后来,终于拿到了一小套底层房间的钥匙。
记得那年冬天,大半个卡车就把东西全拉过来了。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惊喜欲哭的神色。她扶着已近失明的父亲,慢慢地走,一样样地摸,她说:“苏夫子,这是窗,这是门,出这个门是阳台,好大的一个院子噢!”父亲的手指随着她的指点簌簌地摸索,脸上露出安详的喜悦:“我们如今有个家了!是吧?”他头顶上堆着雪一样白的发丝,可是口里却发着孩子似的提问。在学问上,他曾经是个多么挑剔、执拗而不知满足的人哪!我久久仰望蓝天,不让泪水落下来。我记得那一天,院子里满是没及膝盖的荒草,倒伏着一片枯黑了的野菊花。松松拉着的铁丝网外有一个不大的荷塘,小路边的一排铁蒺藜树在风中摇颤着它们干瘦的枝干……
在老屋一住就是七八年,我们在这里留下多少个难熬的冬夜,留下过多少个碗里只有几块豆腐乳的日子!父亲去世后,母亲和我守着那寂寥的屋子,晚上,一阵风萧萧地吹来,关不严的门窗就磕磕地颤动一阵。母亲坐在被子里看黄旧了的《儒林外史》,我坐在北窗底下写写画画,坚持着我那看起来毫无指望的写作。表上的指针渐渐地指向十一点,十二点,母亲房里灯已熄了。这时才觉得凉气四升,摸一摸鼻尖,冰冷,脚已麻木了,于是蹑手蹑脚到厨房把盐水瓶灌满热水抱在怀里。这时母亲翻了一个身,说:“不早了呢,身体要紧哪!”总要她叫个两三次,我才很不情愿地熄了灯,摸到冰冷的被窝里……
而如今,我高居在城中宽敞的六楼之上,脚沾不到土,鼻子嗅不到河沟里潮湿的气息,举目一望,只有一幢幢灰色的“蜂巢”,一条条灰色的僵直的街巷。有一天半夜,我忽然醒了,周围没有一点儿声音。那一瞬间,我不知身在何处。过了许久,我这才明白,我是搬了家了!啊,我这才明白,我在这里从此将听不见雨点儿落地,望不到风摇树影,更不必提什么蟋蟀的吟唱,小蚂蚁爬行的长龙了!啊,我这才明白,静,也是需要衬托的,不然就是死寂!我这才明白,我把那无穷的生活情趣失掉了!那原本是大自然对我的厚赐啊!
那一个曾经布满荒草的小院,后来经过整治,是怎样的可爱呀!傍墙种了月季、四季桂、葡萄藤,还从宜兴移来两枝修篁。当年的两枚桃核也已长成桃树,出墙招人了,两蓬剑麻也抽出了雪白的花穗。夏天,蝴蝶和蜜蜂在院里嗡嗡地闹。秋风挟着细细的雨丝,将黄了的梧桐叶隔墙吹过来,一片,又一片,打在湿漉漉的台阶上。婚后,我和丈夫常常在人静之后步出门去。总是有月亮,世界有一半浸在银子里,另一半浸在墨汁里。紫金山静静地横卧,空气里有一股甜甜的气息。早熟的癞蛤蟆有一声没一声地聒噪着,树影在脚步间飘移……
这样的景物,我如今到哪里去寻?到哪里去找?我为什么要遗弃了它搬进城里的水泥匣子中来?
理由自然不会没有。在城外那一块地方,垃圾随处可见。夏天,蚊虫大如豆。一到雨季,屋边小河沟里的水就像一匹黄鬃野马,裹挟着垃圾、菜叶,汹涌而来,四处漫溢……
然而这一切在如今回想起来,都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它记载着我的喜怒哀乐,艰难奋进。我知道,我怀念老屋及它周围的一切,是因为我在那里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
啊,我那可爱的青竹啊,你就在那里生长繁衍吧,只要在你枝叶的绿汁中,铭记着我对你的呵护!我那美丽的桃树啊,你年年怒发结实吧,只要在你的乳浆里保存一点儿对我的记忆!葡萄啊,伸长你的藤!芭蕉啊,扩展你的叶!在月白风清之时,只要偶有一回对我思念,我就会觉得欣慰心醉的!
我知道,人,不能只生活在过去。只要是前进,就总有许多东西要被抛弃,舍不得告别过去的人不能去开拓更新的天地。
别了,老屋!让我在远处凝视你吧!让我把对你的爱意渗进土里,嵌在你的石隙砖瓦中,熨帖在你未来的日月中!
【赏析】
搬离老屋时,作者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情:这里有与父母在一起艰难却相守的生活记忆,有笔耕不辍的坚持。搬入新居,引发作者对老屋的怀念:亲手栽种的植物,四周优美的景色,甚至那种种的脏乱,现在看起来都是那么值得怀念。最后,作者直抒热爱之情:以豁达的态度,告别过去,把自己的爱意融入老屋之中。
老 屋
老家的村子是个小村庄,人口不多。庄户人家,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是一座座排成一排,远远看去,倒也整整齐齐,错落有致。我家的老屋就位于村子的中间,门前一条窄窄的水泥路,也算是交通便利。老屋有五间正房两间厢房,父母为了照顾孙女上学,早些年已搬到了县城居住,哥嫂在老家附近的小镇上做着买卖,城里老家两头跑,倒也没让老屋太荒废了,不过,现在除了三间宽敞点儿的正房,其他的,包括后来用彩钢瓦搭成的几间简易房,都已成了哥哥放货物的仓库。
父母一直都是干净利索的人,我们小时候,每过几年,老屋就要装修一下:改造门窗,吊顶,粉刷。在父母的多年坚持下,我家老屋一直处于整洁崭新的状态。而每次的改造工程,是少不了我们兄妹三人的参与的。母亲很娇惯我们,很少吩咐我们做事,但父亲把我们从小就像大人一样看待。哥哥作为家中的长子,从小就懂得承担重活累活,而我们姐妹,也是每次都会拿起工具,主动加入老屋装新中,按着个头儿的高矮,胳膊能够到哪,就做哪里的事儿,能做多少做多少,即使做不好,心中也是快乐的,是兴奋的,那是和一家人共同劳动的快乐,是为家庭付出自己力所能及劳动的幸福。直到现在,老屋的墙上还隐约可见我当年刷墙时留下的刷子印。
母亲常说老屋的风水好,以至于我们一家人都平平安安、稳稳当当地过日子。我们都不反驳她的话,我们也希望老人的心里永远有这样一种念想。从我记事起,我家的过堂屋里就有一个燕子窝,每年都会有燕子叽叽喳喳的飞进飞出,母亲从来不让我们去捅燕子窝,母亲说燕子只在善良富庶的人家搭窝,燕子给我们带来的是好运。于是我们只好忍受着不明物体不时从天而降。后来,燕子也实在懂人性,招人爱,竟然不知何时在屋檐下又搭了一个窝,把窝从过堂屋搬到了屋檐下,从此我们可以不必小心翼翼地从堂屋走过,就这样,直到我们兄妹长大,工作,成家,燕子窝一直在,而母亲心中的福祉也一直在。
这几年,随着左邻右舍高高建起的新房,老屋夹在中间尤其显得低矮。去年父亲突然提到了翻新老屋,一大家人都已不在老家居住,翻新真的是没有什么必要了,在母亲的阻拦和我们的劝说下,父亲才算暂时压下了这个念头,但我们明白,虽然在县城工作居住几十年,但父亲的心仍在老屋。老屋是父母白手起家盖起来的,当年父亲挣着每月几块钱的工资,母亲是家里在生产队唯一的劳动力,三个要吃要穿要上学的孩子,生活的不宽裕可想而知。老屋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凝聚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屋内的电视柜、衣柜,都是他们当年请人精心打制的,他们舍不得丢掉早已过时的家具,舍不得收起墙上镶着发黄老照片的旧相框,舍不得让老屋破败。老屋是他们的一个牵挂,永远的根。
每年的小年过后,我们都会回老屋炸年糕,嫂子早早把面和馅准备好,父亲和哥哥在灶屋忙着炸,我们在里屋忙着做,虽然有些烟熏火燎,但我更爱满屋的热气腾腾。每年的大年初一,父母哥嫂都会回老家过年。提前把老屋打扫干净,灶膛里柴火烧得旺旺的,暖气摸上去烫手,坐在土炕上,一会就得换换地方,不然屁股受不了它的热度,人来人往,欢声笑语,一片红红火火。
今年,侄女准备出嫁了,虽然我们已都不在老家居住,虽然老家的亲戚朋友来城里也很方便,但哥嫂还是决定把喜宴定在老屋举行。说不出来的原因,总觉得只有在老屋,只有在窄窄的老家院子里,只有在亲朋乡邻的粗声大嗓中,只有在大人的摩肩接踵中,只有在孩子们在人缝间钻来钻去中,才会觉得酒分外醇,饭分外香。
春节前回老家,伴随我们兄妹成长的老屋更加衰老了,已度过四十年风雨的老屋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曾经的青砖黛瓦甚至有小片小片的脱落,只有那曾经高大的门楼,门垛上镶嵌的两只狮子,斑驳的油漆铁门,还会隐约显出它当年的风采。细数光阴的痕迹,从十几岁外出求学到现在,离开老屋已有三十年。老屋没有堂皇富丽,没有柳绿花红,但我们依旧对它一往情深。老屋见证了我们童年的天真烂漫,见证了我们少年的欢乐纯真。我们爱着它的朴素简约,爱着它的温暖沉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老屋吧,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藏着一个个故事,那是刻进我们生命里的岁月。
中秋的意境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中秋。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节日之一。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中秋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的孩子。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没多久。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唯有经历过乡村生活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以前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像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糖,里面放些芝麻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你看,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课件18张PPT。第四单元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访谈】
一、访谈概念及基本特征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是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虽说是新闻文体的一种,但又不同于新闻文体。基本特征:
1.针对性。如《任继愈先生访谈记》即针对任继愈先生做的专访。
2.专题性。对要访谈的问题进行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求大求全。
3.典型性。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它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
二、访谈的要求
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
(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2)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3)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5.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
6.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三、访谈的提问技巧
1.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2.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3.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4.旁问: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
5.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6.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
7.对比:在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
四、访谈形式
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通常以答记者问、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因此,访谈问题的设计体现以下特点:
1.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2.每个问题明确单一。
3.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
4.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
【示例】
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
记者(以下简称记):《西南联大启示录》从采访摄制到播出历时3年,这又是您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关注的提炼,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以下简称张):当年为了“绝徼移栽桢干质”,清华、北大、南开等校南迁,西南联大应运而生。它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被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
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去研究西南联大。社会进入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我不希望谁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联大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财富。
记:你在《访谈录》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至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
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是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为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 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他们在此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显示出一种“中国文化人”的价值标准,即知识分子不仅仅意味着拥有知识,而且也应该是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
记: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的主要收获是什么?
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近、非常亲。
次之,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再者,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时,一个博士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
【点评】
综观全文,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首先问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接着问应该怎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层层递进,将谈话不断引向深入,同时增加了访谈的内涵。
作业:以“为家乡留一段记忆”为主题,做一次访谈。
课件10张PPT。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
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示例】
一息尚存的二手书店顶住!
经营十载,广州资深二手书店文津阁难逃涨租命运,宣告于本月底结业。该消息经媒体报道后,二手书店生存状况立即成为本地文化事件关注焦点。文津阁老板陈晓平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不少二手书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有的兼售字画碑帖,走高雅路线;有的以价格低为优势;而文津阁则“高不成低不就”,导致撑不下去。但他相信“其他旧书店各有所长,延续下去不成问题”。
二手书店被誉为“与广州老城区共同成长的‘活遗产’”,是否真能一直撑下去?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特色?其经营状况又如何?
2007年经营至今的小古堂,是位于海珠区新港西路一家店铺阁楼的二手书店。“我们小古堂最大的特色就是学术!所有书籍都是精品,我们不卖畅销书、教科书。”老板李金亮靠着椅背,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说,“我自己就是一名学者。”除了普通的文史哲艺术类书籍,小古堂书店最特别的是它的金石碑帖,这是李金亮的个人爱好。“小古,‘古’就是古典经典的东西。”
面对房租人工高昂的费用、网络书城冲击、文津阁的黯然离场,李金亮依然乐观地笑着对记者说:“经营二手书店有三个条件,有店、有人,还要有其他赚钱方式,如果只想靠着店面的收入维持经营,那干脆还是别搞旧书店了。”他透露,自己的“其他赚钱方式”就是通过拍卖会出售一些古字画碑帖,“现在还能勉强维持下去,做我们这一行是不可能赚大钱的。”
提起“两脚书橱”,不少爱书之人都不约而同地想起天河五山那家书店,鲜为人知的是,中山大学宿舍楼里也有一个同名的二手书店。“这可能已经不能叫作书店了,只能算一个仓库罢了。”店主张超告诉记者,“如果你不提前打电话来预约,我这里平时是不会开门的。”
谈及书店的窘境,张超无奈地表示,于2004年在石牌东正式营业的两脚书橱,在2007年搬到中大教工活动中心,后在2011年又搬来了中大的西区宿舍,原因只有一个:场地租金贵。“要是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我也不想放弃实体店。”他向记者说,要拿到实体店的营业执照,首先要有符合条件的铺位,而50平方米以上的商用店铺,成本至少要20万元。这对于他来说,是无法负担的巨款。因此,即使蜗居在学生宿舍区,两脚书橱实体店平时也并不开放。“我搬来这里这么久,从来没有学生到过这里,来的都是老朋友、老教授,只有他们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
天河区中山大道的一家旧书店,处在暨大和华师两所高校之间,店面不过十几平方米。但就是在这间小屋里,堆满了各色各样的旧书。这些书,虽然年代久远,却保存得很完好。
该店老板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书店已经营业几年,在开业头两年里,经营不善做了亏本生意。但是后来知道这小店的学生越来越多,旧书店的经营才慢慢好些了。这里的书,很多都是绝版的,市面上已经不再印刷了。”
这家书店店面很小,也名不见经传,书店老板一边整理旧书一边向记者说:“之所以坚持经营,是源于对回忆的一份执着。有旧书店的城市才有都市的味道,才显得有文化气息。经营旧书店,不图赚钱,但求有一方安静读书的空间。书店是大家的,知识和旧书的感觉也是大家的。在广州,也许旧书店才能让人真正安静地汲取学问。”
(有删改)
【点评】
本文标题较为精彩:①在这一标题中,“二手书店”是陈述对象,“一息尚存”是对当前二手书店生存状况的概括,表明二手书店生存形势并不乐观;②“顶住!”则是作者对二手书店的一种期望,希望这些书店在困境中能够坚持下去;③这一标题,表达了作者对二手书店处境的关切,也有作者对二手书店发展的期待。
作业:收集家乡(社区)的关于传统民俗活动的资料,写一篇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