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课件+学案 (4课时,共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课件+学案 (4课时,共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5 16:41:29

文档简介


一、规划准备
《乡土中国》共14章,共开设4节导读课。在开设导读课之前的两周,布置全班学生通读全书。在正式开设导读课的第一周前,要求学生阅读前3章;第二周前要求学生阅读4~8章;第三周前要求学生阅读9~11章;第四周前要求学生阅读12~14章。
学习任务一是摘抄各章的论点句;二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每周开设导读课时,要求学生展示前一周的优秀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成果,进行阅读指导并布置下一周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或活动。
二、目标任务
(一)基本目标
1.了解作为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2.感受费孝通身上体现出的知识分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追究乡土社会的特点,探索社会发展的途径。
3.通过阅读,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文化的关注。
(二)高级目标
1.培养逻辑思辨能力。能具体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2.培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能活学活用,运用阅读过的理论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进一步通过探讨,思索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3.培养学生解读论述类文本的能力。
4.兼顾对语言品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 厘清结构,明确概念
一、导读内容
开课前一周,要求学生阅读:“重刊序言”“后记”“附录”及前3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二、导读过程
1.现象导入,增加兴趣
(1)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春节回乡潮”现象?
参考示例:春节返乡热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在心灵上的呼唤。因为乡情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都无法摆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和饮水思源、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每到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的节日,国内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返乡潮。不管是穷乡僻壤还是天涯海角,都要回归故土。
(2)请同学讨论什么是“北漂”。
参考示例:北漂,也称北漂一族,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非北京户口(即传统上的北京人)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包括外国人,外地人)。因为这部分人大多是怀揣梦想离开故土,在底层辛苦劳作,户口解决不了,住房只能租住,不能最终成为北京普通市民,绝大多数人不能在北京扎根,只能漂着。其自身也因诸多原因而不能对北京有更多的认同感,故此得名。
2.三个任务,明确阅读方向
任务一:略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此书的写作背景、学术范围、成书目的。
任务二:浏览“目录”,了解此书基本内容或概念。
任务三:略读“附录”,了解作者的学术经历,明确作者对自己学术研究的评价,以及此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
(完成任务时可以采用思维导图形式)
3.两个活动,师生讨论
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前3章的结构提纲,归纳各章主旨,并分析3章之间的联系以及这3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或作用。
师生明确:
(1)前3章思维导图参考
第1章《乡土本色》在全书中起到对乡土中国性质的概述的作用。此章17段之间的关系:
《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两章中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作者的论证逻辑思路:
(2)前3章主旨、联系及作用
第1章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第2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会,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第3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3章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前3章在全书的地位或作用:前3章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活动二:阅读前3章,理解“乡土社会”这一概念。
(1)理解概念的方法
第一步,应抓住论点句归纳推断;
第二步,通过引用材料理解概念;
第三步,借助对比概念参照比较;
第四步,采用演绎佐证法反思检查概念的完整性、准确性等。
(2)理解“乡土社会”
第一步,“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论点句) 
推断:“从基层上看去”,言下之意,“乡土性”只是中国社会的整体特征的一部分,并且乡土性是针对“中国社会”而言,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乡村社会而言。
可见,从空间上看,“乡土社会”不仅包括农村。
第二步,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是受条件限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引用材料)
此则材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
第三步,“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化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对比概念)
可见,从时间维度上看与“乡土社会”相对应的应该是“现代社会”。
第四步,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演绎佐证)
所以“乡土社会”这一概念的内涵应该包括其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特征。而前3章关于“乡土社会”概念的阐述仅仅包含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部分特征,因此,关于“乡土社会”概念的界定需要完善补充。
三、作业布置
布置第二周前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活动
1.阅读内容:阅读4~8章。
2.学习任务及活动
任务:精读重点段落,理解核心概念,总结归纳“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的内涵,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活动一: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看看4~8章会产生怎样的分类结果,并说明理由。
活动二:任选这五章中的一章,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任选这五章中的一章,分析语言文字的特点。
【课堂跟踪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B项,“个体之间”表述错误,原文是“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同时,“因果关系”于文无据。C项,“为了谋生”表述错误,第四段中“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表明乡民聚合是无目的的。D项,“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的原因分析不当,应该是“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解析:选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隔阂”表述错误,原文提到“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表明并不是没有隔阂。B项,“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于文无据。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偷换词语,造成语意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中说“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课件37张PPT。第一节 厘清结构,明确概念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第二节 思维发散,品读语言
一、导读内容
第4~8章(“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
二、导读过程
1.一个任务
两个学习小组的代表,分享本组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出的“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内涵。
明确:“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比较的思维导图如下:
2.三个活动
活动一:学习小组的代表,分享本组绘制的4~8章的思维导图及分类结果,并说明理由。
讨论后,学生代表分别说出分类结果及分类原因。
参考示例:
(1)第一种分类方式:4、5章为一组,从群己关系看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是差序格局,维持私人道德;6、7章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社群特点是事业社群;第8章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特点是礼治社会。
(2)第二种分类方式:4、5、6、7章为一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导致大家在思想上系维私人的道德,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情感上男女有别;第8章为一组,礼治社会有效保障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
(3)第三种分类方式:第4章为一组,5、6、7、8章为一组,其中5、6、7、8章都是围绕第4章差序格局展开论证的。
(4)第四种分类方式:每一章都单独成为一组,当然,还可以把5章合成一组。
活动目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活动二:学生讨论分析第5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所引用文字与所阐述观点的关系。
讨论后可得出如下结论:引用的材料是为了论证相应的观点。
活动目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阅读方法。可以借助浅易的引用文字理解观点,或者紧扣观点句去理解雅致精深的引文。
活动三:思考讨论,以下语言文字有何特点?在文本中有何作用?
(1)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
(2)“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3)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明确:虚词的恰当使用使本书语言具有逻辑性;事例、比喻等使语言生动、通俗平易,降低了理解难度,但也存在比喻不够贴切的弊端;引用儒家文化经典的内容,使语言具有雅致精深的特点,但是也增加了理解难度;鉴赏语言我们应该具备辩证思维。
三、作业布置
布置第三周前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活动
1.阅读内容:阅读9~11章。
2.学习任务及活动
任务: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比较能力。
活动一:分析9~11章,用一句话说明这三章与本书标题《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
活动二:思考“法律”与“规则”分别是哪一种秩序的产物?二者有什么区别?
【课堂跟踪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上。但乡土社会不是“无治而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这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用以获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传统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字本来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能逃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的,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只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至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的社会。
B.礼和法律同中有异:它们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两者用以维持行为规范的力量不同。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解析:选B。A项,“因为我们是‘礼治’的社会”错误,原文所阐述的意思是,在我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C项,“被动形成的”错,原文中说“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所以说应该是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D项,“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错,文中只是讨论了两者的区别,并没有表明谁更优越,也不能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就说它更优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由“人们”的观点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并强调了礼治和人治的不同。
B.第二段首先阐述礼的内涵,然后比较礼和法的异同,最后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D.文章引用了《论语》中“颜渊问仁”的相关文字,这是为了说明古人遵循礼一般具有主动性。
解析:选C。“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错,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乡土社会中,礼的运行并不需要有形的国家机构来维持,它依靠的是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
B.乡土社会虽然从某种角度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混乱的,它依然是个有秩序的社会。
C.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反之就可能受挫。
D.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效力无从发挥;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缺乏变化。
解析:选D。“传统的效力无从发挥”过于绝对,原文说“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由此可知,在现代社会,传统也会发挥作用。
课件20张PPT。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第三节 对比研读习方法,你言我语看联系
一、导读内容
第9~11章(“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
二、导读过程
1.一个任务
找两个学习小组的代表,分享本组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的“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的概念内涵。
参考示例:
这一节的总结概念内涵,区别于第二节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的二维对比。这一任务促使学生多维对比,尝试画出三维对比的思维导图,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乡土社会。
2.两个活动
活动一:联系本书已经阅读过的内容,分析9~11章,用一句话说明这三章与本书标题“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
讨论后,明确:这三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特点的。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联系前八章所读内容很容易发现:
第1~3章是从经济、文化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4~8章是从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而第9~11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一、二节重在提升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第三节的这一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
活动二:“法律”“规则”分别是哪一种秩序的产物?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如下:“法律”是法治秩序的产物,“规则”是礼治秩序的产物。
这一活动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其目的在于:
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同时,对比归纳分析也是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巩固。
三、作业布置
布置第四周前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活动
1.阅读内容:阅读12~14章。
2.学习任务及活动
任务一:联系全书,填写对比概念表格,运用对比的方法把握整本书的概念。
任务二:以“‘乡土中国’的今天”为题,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或自己做过的调查,分析“乡土中国”一词的变迁,写一篇1 000字左右的文章。学习委员创建微信群,共享所有文章。
活动一: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总结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并准备好分享的文字、图片资料。
活动二:各学习小组查找《语文常谈》《人间词话》《时间简史》等相关资料,做好阅读推荐准备。
【课堂跟踪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高,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解析:选A。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强调“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好古村落。C项“只要……就”关系错误,原文为“唯其如此,才能”。D项“不是……而是”关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解析:选B。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B项,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D.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解析:选C。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中国人都来自乡村”错误,原文是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

课件20张PPT。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第四节 群策群力比概念,追古溯今承文化
一、导读内容
第12~14章(“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二、导读过程
1.两个任务
任务一:联系全书,填写对比概念表格。
学生共同讨论,完成“对比概念表格”。明确:
刻画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
刻画其他社会体系或社会关系的对比概念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借助语言的社会
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系维着人民的宪法
小家族
家庭
男女有别
男女求同
礼治秩序、道德秩序
法治秩序、道德秩序
调解体系
司法诉讼体系
无为政治
有为政治
教化的权力、横暴的权力、同意的权力
同意的权力、横暴的权力
血缘社会
地缘社会
名实分离
名实一致
任务二:联系现实,以“‘乡土中国’的今天”为题,分析“乡土中国”一词的变迁,写一篇1 000字左右的文章,然后分享自己的文章或心得。
写作要求:
(1)要联系社会现实,结合思想观念、经济模式等去阐述“乡土中国”在现代社会的留存与变化;(2)要对相应的文化内涵进行辩证性分析;(3)要关注热点新闻、影视作品等,进而分析其中隐含的有关“乡土社会”的思想。
2.两个活动
活动一:学习小组代表分享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并展示相关文字、图片资料。
参考示例:(1)部分章节运用思维导图读书。
运用思维导图,能打通章节壁垒,将相关章节的知识勾连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全景”意识,做到整体观照某些章节,如第12~14章:
(2)添加“枝叶”阅读整本书。
设计一张思维导图,“阅读一本书”需了解的基本信息,然后添加“枝叶”。第一次展示:
第二次展示(添加枝叶后):
活动二:学习小组代表介绍《语文常谈》《人间词话》《时间简史》等学术类著作。
根据“活动一”几位学生代表呈现的添加“枝叶”后的思维导图,明确阅读“学术类整本书”的共同方法:了解作者、梳理目录、借助评价、厘清结构、研读语言等,需要自主解决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学术价值、研究目的、研究范围和基本研究方法等问题。
同时还要注意社科学术类著作不同于其他体裁作品的一些阅读方法,如抓“核心概念”、关注调查材料、比较方法、思维导图、文本语言和逻辑等。

课件11张PPT。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