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乘法分配律-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乘法分配律-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0-15 20:0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乘法分配律 第 7 课时 总计第 节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发现并概括乘法分配律,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2.培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简便。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1.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63+37= 52+148= 4×250= 125×3×8=
63+48+52= 22×5= 16×5= 45×7×2=
2.在观察植树活动的图中,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知探究
1.选择有效数学信息,独立思考解答,后集体交流。
方法一 :(4+2)×25 方法二: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2.分析比较。
(1)说一说这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2)观察左右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4+2)×25=4×25+2×25。
3.探究规律。
(1)下列算式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
(25+20)×4○25×4+20×4
(100+5)×12○100×12+5×12
35×17+65×17○(35+65)×17
(2)进一步举例体验。
这样的等式还有吗?你能再写出一两个这样的等式吗?写这样的等式你有什么经验呢?
(3)归纳规律。
从上面的等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共同的规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设计意图】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解题思路上对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比较,为概括定律打下基础,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 )里填上恰当的数。
(32+25)×4=( )×4+25×( )
20×78+20×22=( _ + _ )×20
8×64+8×36 =8×( _ + _ )
(10+7)×6 =( )×6 +( )×6
着重引导学生讲清填写的依据。
2.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评讲时重点放在第1题,指出错误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正就符合相关的运算定律。
3.完成练习七第4题。
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4.简便计算。
25×(4+8) (100+125)×8
32×47+32×53 15×131+15×69
【设计意图】
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通过练习形式的多样,达到有效的训练。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运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教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