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6 14:0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诗经馆产生时间:春秋末年(时段:西周到春秋中期)地位: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孔子整理编定,后世奉为儒家经典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305篇诗歌
风——各地方民歌民谣
(流行于陕西中部、河南、山东、山西)
雅——贵族宴飨的宫廷乐曲(歌辞)
颂——宗庙祭祀的颂歌(为宗庙祭祀的舞曲)
风为精华,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诗经》是周族的史诗,反映了周族走向强大的基本过程。诗化的历史:
《大雅?生民》记载了周族的起源
《大雅?绵》记载了周族初建政权的情形
《大雅?皇矣》记载了周族力量的发展壮大
《大雅?大明》记载了周族灭商的牧野之战齐读,分析《诗经》的
特点是
?关 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关雎》
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
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这首先在于《诗经》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其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歌,表现出鲜明的现实性和强烈的人民性,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它开创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不把诗歌当作流连光景的消闲之物的优良传统。从汉魏乐府到唐代杜甫、白居易的创作,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其次,《诗经》的艺术技巧及表现手法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董乃斌 钱理群主编《中国文学史》 一、从《诗经》到唐诗
1.“风骚”之始-先秦的诗歌《诗经》书影 2、楚辞⑴含义: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又称“ 骚体 ”。⑵代表作:《离骚》,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对祖国人民的忠诚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离骚》 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匆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 ——《离骚》⑶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诗经》、楚辞并称为“风”、“骚”,分别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影响: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源头。突破了文学领域,渗透到政治生活,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浪漫手法影响后世文学,屈原的爱国主义、探求真理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战国时期的楚国虽然早已进入阶级社会,但是仍然浓厚地保留着原始氏族社会的某些习俗。这突出地表现在巫风的盛行上。巫风盛行的习俗、巫觋文化的历史传统使楚人幸运地保留着人类童年的天真,他们对大自然抱着一种童稚的好奇心,以人类童年独有的想像力去把握周围环境。因此,当北方的神化已经被“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理性主义扫荡之时,在楚文化中却继续保留着、产生着大量光怪陆离、诡异奇幻的神化传说。楚辞正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
-董乃斌 钱理群主编《中国文学史》 Ⅲ楚辞对后代的影响
其浪漫手法泽被深远;铺陈夸张的作风开
启了汉赋的手法
2.“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汉赋 汉赋(主要指大赋)产生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前强大的统一帝国-汉,汉赋的恢宏气度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汉赋对汉帝国的国土之广阔、水陆物产之丰盛、宫苑建筑之壮丽、京城都邑之繁华以及文治武功之隆盛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歌颂,表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对自己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肯定,也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热爱。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汉赋是体制弘伟的,是光彩辉煌的,但内容却是相当空虚的。我们远远地看见了一片霞彩,一道金光,却把握不到什么。他们没有什么深挚的性灵,也没有什么真实的诗的隽美;他们只是一具五彩斑斓的中空的画漆的立柜。他们不是什么伟大的创作;他们的作者们也不是什么伟大的诗人们。从贾谊、枚乘以来,汉代辞赋家便紧跟着屈原、宋玉们走去。但获得的不是屈、宋的真实的诗思,却是他们的糟粕。我们可以说,两汉的时代,乃是一个诗思消歇,诗人寥寞的时代。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 司马相如 张衡 3、汉赋西汉时期赋的特点: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东汉时期赋的特点及成就: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为何西汉和东汉的赋特点不同?西汉由于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大一统,呈现一种蓬勃发展、昂扬向上的气派。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赋,大多篇幅较长,气势恢宏,手法夸张,词藻华美,充满着豪迈昂扬的精神。 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文人关注的热点也从宫廷苑囿转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赋的创作逐渐趋向短篇,以抒情为主,昔日以铺张扬厉、汪洋肆恣为主调的风格和豪迈昂扬的气势,也逐渐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取代。 追源溯流,发展历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兼并,楚国危难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猎游兴盛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明清小说社会大变革 四、唐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浪漫主义、想象奇特现实主义、浑厚深沉由盛转衰 3.“光芒万丈长”的唐诗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欲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闻一多 ①时代背景 唐诗的兴盛,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唐以诗取士,以及唐代帝王对诗歌的爱好、提倡和奖励,都大大有助于促使文人重视作诗和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并且有助于在全社会普及。由于唐代采取科举制度,一部分出身于中下层的文士能通过科举做官,参与政治、文化活动。他们对社会生活有比较深切的体验,加上律诗的格律和体制在唐代已经成熟,这都是他们能创作出大量优秀诗歌的重要条件。唐诗兴盛还有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政治的背景。唐代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对外贸易和对外文化交流非常活跃,唐代帝王(特别是唐太宗)在艺术、宗教等文化领域采取十分宽容、开放的政策,这一切也都是唐代诗歌能够出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的重要原因。
-叶朗 费振刚 王天有主编《中国文化导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唐诗兴盛的原因?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是什么?政治: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经济: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文化: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另:诗歌自身发展的原因,继承性。 ②唐诗的发展历程
Ⅰ初唐:王勃和陈子昂;胸怀大志,倍受
压抑。提倡“汉魏风骨”,对盛唐豪迈雄放的
诗风有重要影响王勃 陈子昂 Ⅱ盛唐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体现士人的积极进
取,希望通过从军立功施展抱负高适 岑参 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恬静的退守者,
以幽居山林获得生活与心境的宁静孟浩然王维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这是不可预计的情感抒发,不可模仿的节奏音调……
—李泽厚《美的历程》 酒入豪肠 七分化作月光, 剩下的三分 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忆李白》 李白 Ⅲ中唐
以白居易为首,正视现实,抨击黑暗,语
言通俗流畅、风格平易近人白居易九江琵琶亭正确连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孟浩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王勃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高适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岑参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白居易二、宋词和元曲
1.迟放的奇葩-宋词
①兴起背景
Ⅰ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增加,词的用途广泛,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Ⅱ宋代优待士人,为士大夫寄情声色、歌
舞宴乐提供条件(“重文轻武”)

Ⅲ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祠和曲更能够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一些作家转向于采用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另:文化的继承性。 ②词的发展
北宋词以婉约派为主,南渡后豪放派兴起 柳郎中(指柳永)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指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俞文豹《吹剑录》 柳永苏轼 ③词的特征与价值 宋词在总体上具有以下特征: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的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风格倾向上偏嗜阴柔和婉而不是阳刚雄豪。……宋词委婉含蓄的美学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的典型体现。宋词虽然不如西方爱情诗那样热情奔放,但自有深情缅邈、低回往复的特殊魅力,因为那是一代词人心曲深处的沉吟。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李清照辛弃疾 他们的不能诉之于诗古文的情绪,他们的不能抛却了的幽怀愁绪,他们的不欲流露而又压抑不住的恋感情丝,总之,即他们的一切心情,凡不能写在诗古文辞之上者无不一泄之于词。所以词在当时,是文人学士所最喜爱的一种文体。他们在闲居时唱着,在登临山水时吟着,他们在絮语密话时微讴着,在偎香依玉时细诵着,他们在欢宴迎宾时歌着,在临歧告别时也唱着。
他们可以用词来发“思古之幽情”,他们可以用词来抒写难于在别的文体中写出的恋情,他们可以用词来庆寿迎宾,他们可以用词来自娱娱人。总之,词在这时已达到了她的黄金时代了。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 2.“中国最自然之文学”-元曲
①兴起背景 元杂剧成为突出的文化史现象,似乎正反映出传统与时代纵横交会或者说一种“文化碰撞”。如果元代文人不是抛舍仕途流连于吟风弄曲的光景,一掬其才智,戏曲便仍停留在简陋的艺术和思想水平上。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宋元以来都会生活的要求,也不可能产生雅俗结合的元杂剧。

-吴方 《青山遮不住-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 ②元曲成就:关汉卿、马致远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 《单刀会》 关汉卿元曲:
语言通俗,句式灵活,可俗可雅,是综合性舞台艺术,满足市民阶层的需要。
明清小说: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反映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小说创作与政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征: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要求个性解放。
明清小说繁荣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原因(背景):
政治上:封建制度日趋腐朽,专制强化,官场黑暗。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思想上:统治者推行程朱理学,加强思想控制。
阶级:市民阶层扩大,对文化的需求强烈;
科技:印刷技术的进步;
继承性:前代小说艺术的发展;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的艺术特色
(1)春秋《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内容丰富,或间以杂言,现实感强。
(2)战国楚辞,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辞藻华丽、夸张,表现大一统时代的恢弘的文化气度。
(4)唐诗流派、诗人众多,既有浪漫主义的“诗仙”,又有忧国忧民的“诗圣”。
(5)宋词具有节奏美,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文学接近平民,休闲功能强。
(6)元曲语言通俗、幽默,句式灵活,是综合性舞台艺术,满足市民阶层的需要。
(7)明清小说反映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总结: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奴隶社会的《诗经》,很多诗作表达了奴隶反抗压迫的要求。
  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抒发了作者希望楚国富强和对遭受排斥的不满。
  汉赋词藻华丽,是汉代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盛行的产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统治腐朽,出现了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
  唐朝前期强盛,经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由盛而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分别是对各阶段的反映。1 下列两个唐朝诗人中,前者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后者的诗作则充满沉郁、朴实而深刻的情感。这主要是因为( )

诗仙 诗圣
A.前者性格豪放,后者性格沉郁
B.前者生活于盛唐时期,后者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C.后者的艺术技巧不如前者
D.前者出生于大地主家庭,后者出生于农民家庭
B2:有学者认为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通俗易懂、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趋向繁荣,市民阶层日渐壮大
B.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推动了文学的大众化趋势
C.造纸术等技术创新利于平民文化发展
D.中外文明的交流频繁有利于文化的吸收与创新A3: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  )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D.《聊斋志异》:“(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 C4:西汉淮南王刘安在《离骚传》中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以兼之。蝉蜕浊污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据此可知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爱情题材的诗歌集中在《诗经·国风》
B.《离骚》是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C.屈原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D.汉赋保留了《离骚》的特点D5、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D6、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D7、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明清时期的小说强调了女性的作用,体现了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故C项正确.8、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元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B.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C.戏曲产生的社会根源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B9、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依据题干“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可知,反映的是市民文化的兴起,体现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故C项正确.10、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清末民初)西方民主制度的传入,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队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材料说明(  )
A.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民主思想
B.晚清立宪人士敢于构想一种崭新的制度
C.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
D.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相同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黄克武认为士大夫之所以能借鉴西方民主制,不是由于西方民主制有多优越,而是因为西方民主制与士大夫多年追求的政治理想产生共鸣,即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故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应排除.
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是不同的,故D项错误.
故选C.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