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变形记(节选)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穹顶(qiónɡ) 坠落(zhuì) 愚蠢(chǔn)
思忖(cǔn) 休憩(qì) 愤懑(mèn)
羞赧(nǎn) 晦气(huì) 门闩(shuā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攒 (2)殷
(3)翘 (4)重
2.语境辨析法
(1)一位姓解(xiè)的青年人被公安人员押解(jiè)到北京才把问题解(jiě)释清楚。
(2)在一个小姑娘的头发(fà)里发(fā)现了一根异样的丝线。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工夫·功夫
两者的字音一样,词性相同,都是名词。
“工夫”主要指“时间”;
“功夫”一是指本领,造诣;二是指武术;三是指(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2)长年·常年
两者都有“时间长”的意思。
“长年”指一年到头,强调连续性。
“常年”指终年或长期,有时也指“平常”的年份,强调频率性。
2.明确词义
(1)萍水相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小慎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居高临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难以置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忠心耿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2)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
(3)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4)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5)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6)不容易相信。
(7)形容非常忠诚。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他的工作方式也真奇怪,总是那样居高邻下坐在桌子上面对职员颐指气使,再加上他的耳朵又偏偏重听,大家不得不走到他跟前去。但是事情也未必毫无转机;只要等我攒(cuán)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到那时我就会时来运转了。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邻—临;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攒(zǎn)。
2.按照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删词语)
①《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小说。
②荒诞派小说《变形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
③卡夫卡认为《变形记》的创作动机是要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
(1)《变形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卡夫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部以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的西方现代小说。
(2)(卡夫卡是)以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的西方现代小说《变形记》的作者。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卡夫卡的巨大功绩在于重建并改造了传统小说的“戏剧性”结构。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序不当,“重建”与“改造”应互换位置。
[资料链接]
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
卡夫卡(1883-1924)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与普鲁斯特·乔伊斯齐名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和大师。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司炉工》、《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还有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其中《变形记》和《城堡》是其代表作。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了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入孤独、颓废、绝望。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文本鉴赏]
《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答案] (1)初变甲虫的心理活动 (2)艰难的起床
[文本深读]
一、阅读第2~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具体写出墙上挂的画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方面这是他确定他变成甲虫不是做梦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写出他内心不知所措的惶恐。
2.从选段看出格里高尔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压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长年奔波,睡眠不足,精神不佳,缺少朋友,不受尊重,精神压力很大,债务压力,职业累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还有失业威胁。
3.从选段可以看出格里高尔有着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勤奋工作,责任感强,他为还清债务而忍辱负重,又有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还清欠债就辞职,争取一身轻松的自由生活。
4.课文第6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格里高尔的心理过程,在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五个疑问句,揣摩这五个疑问句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五个疑问句揭示了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后的惊慌、忧郁的心理状态。说明了格里高尔虽然异变成大甲虫,但他的内心仍然保留着美好的人性,仍然记挂着工作。因此,从这一点上看格里高尔虽是虫形却有人心,反映了他在社会上工作压力之大,求生之艰难。
二、阅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第7自然段写了家中几个人来催格里高尔上班?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母亲、父亲、妹妹三人;说明他在家中的地位,是挣钱养家的主力。
6.请你概括第8自然段的文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格里高尔决定起床上班。
三、阅读第9~1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第9自然段,格里高尔无法起床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身子宽;(2)无法控制无数细小的腿;(3)腿不能屈起。
8.请你概括第10~15自然段的中心内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艰难的起床过程。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9.面对障碍,巴尔扎克说:“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卡夫卡说:“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对此,你持何种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赞同巴尔扎克的观点。巴尔扎克作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是以自己的天才之笔、摧枯拉朽的气势批判社会中的不合理存在,他的整部《人间喜剧》多是如此。他面对障碍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积极、昂扬、自信的精神状态。这种战胜困难、摧毁障碍的做法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在生活中,有很多障碍是自己人为设置的,不要放大困难和障碍,坦然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人生价值才会在克服障碍中得到体现。
观点二:赞同卡夫卡的观点。卡夫卡以表现主义的手法来表现“现代人的困惑”,人在现实中弱小得不堪一击,这正符合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卡夫卡的所有作品都是表现“人在外部世界的规定下显得无能为力”这一主题。个人仅仅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的发展要靠整体的社会环境,俗语说“胳膊拧不过大腿”,面对自然灾害、社会的压力和人情的冷暖,个人的力量会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象 征
《变形记》以荒诞和象征的手法,通过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遭亲人抛弃的遭遇,塑造了格里高尔孝子、好哥哥、好职员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善良、忠厚和有责任心;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有较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其作用是化无形为有形,委婉含蓄地表达不易或不便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
2.写法指导
(1)立意要明确。文章赞扬什么,或批评什么,一定要鲜明,要贯穿全文。
(2)描写要具体。只有对象征体作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得不具体,那么,所颂扬的精神和意志,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的“意”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
(3)类比要恰当。所借之物和所咏之寓,或所借之物和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合乎情理。这就要找准类比点,进行联想。
3.迁移运用
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以“竹”为对象写一首思索人生的小诗。(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每攀登一小步/都要作一次总结/过分的谦虚/终究不能成为栋梁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最后变成了甲虫。但他仍眷恋家人,为还清父债担忧。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家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应用角度】 “与命运抗争”、“走出困境”、“丧失自我”等。
2.精彩应用
敢于正视,方能砥砺自我。
村上春树说:“我喜欢我的懦弱,痛苦和难堪也喜欢。”21岁时,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后他的人生都将与轮椅为伴。可是,他能正视自己的不幸,在孤寂的地坛踽踽独行,用宽厚的文字拷问生存的意义,用明朗的微笑照亮世人幽暗蒙尘的心。
以《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之眼,卡夫卡正视了金钱社会中不堪一击的亲情;以《白夜行》中唐泽雪穗之眼,东野圭吾正视了人性的险恶与卑劣;以《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玛蒂尔达之眼,吕克·贝松正视了人生的艰辛与迷茫。伟大的艺术家敢于正视精神世界的难题,直面自我软弱的本能,审视人性,砥砺自我。
[群文阅读]
导读: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不被人理解的卡夫卡,在精神上是孤独和恐慌的,在现实生活中感觉不到安全感,找不到人生位置,觉得自己是寄居于这个社会和家庭中的流浪者,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为了排解无家可归者的这种孤独和恐慌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焦虑,无奈的他将之诉诸被称为“伪装的自传”的日记、书信和小说中。让我们走进他的作品,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吧!
梦
⊙卡夫卡
约瑟夫·K做了一个梦:
那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K想散散步。可是他刚刚走了两步就来到了一座公墓。这里有许多条人工铺设、弯弯曲曲、不便行走的道路,他就在其中一条这样的路上摇摇晃晃地向前滑行着,宛如漂浮在一条湍急的河流上。远处一座新堆成的坟头映入他的眼帘,他想在那座坟头旁歇脚。那座坟头对他几乎有着一股诱惑力,他恨不得一下子就滑到它跟前。可是,有时候他又几乎看不见那座坟头,很多旗帜遮挡着它,那些旗帜飞舞着、翻卷着,虽然看不见旗手,但是仿佛那边响彻着一片欢呼雷动之声。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远方,忽然发现那同一个坟头就在自己身旁的路边,甚至几乎已经到了自己的背后去了。他赶忙跳进草丛里。因为他脚下的那条路还在继续飞快地向前移动,他落地时没有站稳,正巧跪倒在那座坟头前。两个男人站在那座坟头的后面,一起高举着一块墓碑;K刚刚出现在坟头前,他们马上就把那块墓碑砸进地里,于是,那块墓碑便牢牢竖立在那里。从灌木丛中立刻走出来第三个男人,K一眼便认出那是一位艺术家。他只穿着裤子和一件纽扣没扣好的衬衣,头上戴一顶天鹅绒便帽,手里拿着一支普通铅笔,他一面向坟头这边走来,一面用那支铅笔在空中写画着。
现在这位艺术家开始用那支铅笔在墓碑上方写字了;墓碑很高,他根本用不着弯腰,但是他得探身前倾,因为那座坟头将他和墓碑隔开了,而他又不愿意踩那坟头。于是,他就踮着脚,左手撑住墓碑。他以其精湛的技艺,用那支普通的铅笔写出了金色的字母,他写道,“这里安息着——”,每一个字都显得那么清晰、秀丽,深深地镌刻在墓碑上,金光闪闪。他写完那五个字后,回头看了看K,这时K正焦急地等着看碑文的下文,根本没有注意那个人,两眼只顾盯着那块墓碑。果然,那个人又开始往下写了,但是他写不下去,出现了什么障碍,他放下铅笔,再次向K转过身来。于是K也望着艺术家,发现那个人面带窘色,但是却说不出他为什么感到窘迫。他先前的全部活力消失了。因此,K也陷入了窘境。他们相互递着无可奈何的眼色,显然这是一场令人难堪而又无法消除的误会。这时送葬乐队的小钟也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可是,艺术家举起手使劲地挥了两下,制止了钟声。过了一会儿钟声又响了起来,这次非常轻微,而且未经人制止自己便突然停住了,好像它这一次只是为了定定音。看到艺术家的这种窘况K很伤心,他哭了起来,抱头呜了很长时间。艺术家等到K平静下来以后决定不顾一切继续写下去,因为他没有别的办法。他写下的第一小笔就使K喜出望外,可是,艺术家显然是违心地写下这一笔的,字体也不那么秀丽了,而且失去了那种金色的光辉,显得苍白无力,整个字母倒是很大。那是一个大写的字母J。就在那个字母快要写完的时候,艺术家怒气冲冲地使劲一脚踩进坟头里,踩得四周的泥土都飞了起来。K终于明白艺术家的意思了,可是,已经来不及请求他宽恕自己了。艺术家用双手刨土,几乎毫不费劲地刨开了,看来一切都预先准备好了,那层薄薄的表土只是用来做做样子的。刨开这层表土,一个墙壁陡峭的巨大墓穴就显现了出来,这时,K感到被一股轻飘的气流从背后一推,便一下坠进了那个墓穴。在下面,他的脑袋还竖立在颈脖上呢,便很快被这无底的深渊吞没了,而在上面,石碑上已经很快地写上了他那遒劲而秀丽的名字。
看到这个情景,他兴奋得醒了过来。
(有改动)
法律门前
⊙卡夫卡
在法律门前,站着一个门卫。一个农村来的男人走上去请求进入法律之门。但是门卫说,现在还不能允许他进去。那男人想了想,问是否以后可以进去。门卫说:“那倒有可能,但现在不行。”看到法律之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而且门卫也走到一边去了,于是那男人弯下腰,想看看门内的世界。这一切被门卫看见了,就笑着说:“如果它那么吸引你,那你倒是试试冲破我的禁锢进去呀,但是请记住,我很强大,而且我只是最小的一个门卫。每道门都有门卫,而且一个比一个强大,那第三个门卫就连我也不敢看他一眼。”困难如此之大是那农村男人始料未及的,他以为法律之门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敞开的,但是现在当他仔细观察了那穿着皮大衣的门卫,看见他那尖尖的鼻子、黑而稀疏的鞑靼式的长胡子,就决定还是等下去为好,直到获准进去为止。那门卫递给他一只小板凳,让他在门旁边坐下。他坐在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了很多尝试想进去,并不厌其烦地请求门卫放行。门卫只是漫不经心地听着,又问他家乡的情况以及许多事情。他这样不痛不痒地提问着,俨然一个大人物似的,而最后却总是说还不能允许他进去。那男人为这次旅行作了充分的准备,现在他用一切值钱的东西来贿赂门卫。门卫虽然接受了所有贿赂,但却说:“我接受礼物只是为了使你不致产生失去了什么的错觉。”
多年过去了,这期间,那男人几乎是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门卫,他忘记了其他门卫的存在,似乎这第一个门卫是他进入法律之门的唯一障碍。他咒骂这倒霉的遭遇。开始几年,他的举止还无所顾忌,说话嗓门高大,后来日渐衰老,就只有咕咕哝哝、自言自语了。他变得很幼稚,由于长年观察门卫,所以连他皮衣领子上的跳蚤也熟识了,于是他也请求它们帮忙,以改变门卫的态度。最后他目光黯淡,搞不清楚是四周真的一片黑暗呢,还是他的眼睛出了毛病。不过他现在在黑暗中发现了一丝亮光,它顽强地透过法律之门照射出来。现在他命在旦夕,临死之前,过去的所有经历在他的脑海里聚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至今还没有向门卫提出。他示意门卫过来,因为他身体僵硬,已经不能站起来。两个人身高的变化使那男人相形见绌,矮了一截,所以门卫必须深深地弯下腰,然后问道:“现在你究竟还想知道什么?”又说:“你太贪得无厌。”那男人说:“大家不是都想了解法律是什么吗?为什么多年以来除了我再无别人要求进入法律之门?”门卫发现那男人已行将就木,为了能触动他失灵的听觉器官,就吼叫着对他说:“其实其他任何人都不允许从这里进去,因为此门只为你一人所开。现在我要关门走人了。”
推荐阅读篇目:
《审判》卡夫卡
《城堡》卡夫卡
[诵国学经典]
1.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
——《管子·兵法》
[明理知义] 和睦团结就能相互协调,相互协调就能集聚力量。协调集聚,万众一心,那就谁也不能损害。
[成长启示] 管仲作为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军事谋略才能。在他看来,战争取胜的关键在于内部的团结和谐状态,上下一心,才能战无不胜。而团结和谐,则需要君主施行仁德政策,赢得百姓的拥护支持。因此,归根到底,军事实力是国家政治的一面镜子。国家政策得当,国势自然强盛,反之,穷兵黩武,迟早会走向衰亡。战国初年,宋国末代国君宋康王不自量力,不顾宋国当时弱小的国力,强行发展军事,和邻国交战打了一些小胜仗,更加得意忘形,于是刚愎自用,残暴无道,百姓和邻国都称之为“桀宋”。这种表面强盛、内在虚弱的暴虐状态果然无法长久,仅仅数年之后,齐国、楚国、魏国三个大国就联合发兵,灭了宋国。
2.(1)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明理知义] (1)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2)君子讲求和谐,但不强求一致;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和谐。
[成长启示] 儒家将礼仪作为约束人性的外在力量,但讲求恰到好处,而非强行扭曲。因此,平衡与中和是最理想的境界。但和谐并非无原则的一致。世界丰富多彩,和谐意味着包容与理解,即使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也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冲突。坚持各自的特点,寻求共鸣,而不施加强迫的力量,和谐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否则,建立在强权之上的“同”,也随时可能因为其他影响而崩溃。春秋时期,宋襄公希望仿效齐桓公建立诸侯会盟的霸业,但宋国影响力不够,只能召集滕、曹、邾、鄫等小国。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宋襄公竟擅自杀掉了参会迟到的鄫国国君,企图威迫其他诸侯服从,但诸侯们因此更不齿宋襄公的做法,纷纷离散。可见,“和”是比“同”更高明可贵的状态。
课件65张PPT。第三单元 小说(2)11 变形记(节选)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法新社报道,俄罗斯远东地区一名男子为进行耐力测试,在朋友家的花园里将自己“活埋”,谁料想无独有偶,命丧黄泉。
②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是日新月异,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很少遭遇望其项背的尴尬了。
③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之中,政府既要打造金山银山,也要保护住绿水青山,不宜出现畸轻畸重的问题。
④我本想加入到两位好友的讨论之中,可是他俩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容置喙,即便我声音提高了八度,他们还是置若罔闻。
⑤近些年,上海的中学生不孚众望,连续几年在经合组织举行的PISA测试中独占鳌头,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⑥由于研究鲁迅的著述汗牛充栋,内容和选题基本上已被前人探索穷尽,所以想在鲁迅研究上开发出再多的空间,基本上很难。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④⑤⑥
A [①无独有偶: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本句应用“弄巧成拙”。②望其项背:赶得上或是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不符合语境。③畸轻畸重:有时偏轻,有时偏重,形容事物发展不均衡,或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公正。④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不符合语境。⑤不孚众望:不合乎大家的希望。本句应用“不负众望”。⑥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后三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B. 文化自信,对于行进在实现自己伟大梦想征途中的民族、国家意义重大,对于实现潜能、追求幸福的个体更是不可或缺。
C.“呼格吉勒图案”的平反,显示了政府部门彻底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冤假错案问题以及实行依法治国的决心。
D.不动产登记是摸清中国全社会不动产家底的国家级行动,将从经济到法律建设的方方面面产生难以估量的扩散作用。
A [B项,不合逻辑,应该是先个人后国家;C项,搭配不当,“治理……问题”搭配不当,可改“治理”为“解决”;D项,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在“将”后加“对”。]
3.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但是葛雷特的话反而让母亲感到不安。走到一边,一眼看见印花墙纸上那个巨大的棕色斑点,她还没来得及回过神来意识到她看到的是格里高尔,__①__:“啊,天哪,啊,天哪!”随即便好像完全绝望似的张开双臂,一头栽倒在沙发榻上,不动弹了。“__②__”妹妹举起拳头,怒目闪闪地说。__③__
A.①便扯开轻微沙哑的嗓门喊道 ②你,格里高尔! ③这是自变形以来她直接对他说的第一句话。
B.①便扯开轻微沙哑的嗓门喊道 ②格里高尔,你! ③这是自变形以来她直接对他说的一句话。
C.①便惊慌失措地喊道 ②你,格里高尔! ③这是自变形以来她直接对他说的一句话。
D.①便惊慌失措地喊道 ②格里高尔,你! ③这是自变形以来她直接对他说的一句话。
A [①处是母亲还未回过神来意识到看到的是儿子,所以不应“惊慌失措”,②处把“你”放前,直接表现出妹妹的愤怒和不尊重,③处“一句话”和“第一句话”不一样,后者强调话语的“第一”表现妹妹的无情。]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秦老师,您让我写的作文已写好放您桌面上了,希望您能抽空拜读一下,如有不妥之处,请您帮我改正。
B.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在这次助学捐款活动中,我率先垂范,为学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捐助了三百元。
C.既然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改正,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我就高抬贵手,不再追究。
D.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李老师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李老师脸上堆满了笑容。
D [A项,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敬辞。B项,率先垂范:指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敬辞,用于对方;C项,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科学和艺术总在山顶重逢。古希腊艺术家根据数的规律,__①__。例如,黄金分割比例是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基石,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将其体现为光影、焦点透视、人体解剖学等科学原理和写实技法,从达·芬奇的许多机械发明手稿中__②__。无论是科学教育领域所提倡的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理念,还是艺术领域对艺术和技术结合的诸多尝试,都是__③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处上文说“根据数的规律”,下文说“黄金分割比例”,据此可推断出,应填“赋予艺术品比例上美的和谐”之类的内容。②处上文提到文艺复兴,又说艺术家将黄金分割“体现为光影、焦点透视、人体解剖学等科学原理和写实技法”,然后以达·芬奇的机械发明手稿作为例子来证明上述观点,据此可推断出此处应填“能看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影子”一类的内容。③处所在内容是对上文的总结,而且是从“科学教育领域”和“艺术领域”两方面进行总结,故应填“在同源中寻找更多交叉与融合的可能性”一类的内容。
[答案] ①赋予艺术品比例上美的和谐 ②能看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影子 ③在同源中寻找更多交叉与融合的可能性
6.某校《起航》杂志社准备为高三同学开辟一个专栏“梦想照亮现实”。请以杂志社的名义写一则该栏目征稿宣传词,要求紧扣专栏主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切合“梦想照亮现实”的主题,突出“梦想”,注意是有关征稿的宣传词。其次,题目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在组织语言时要注意修辞手法的选用。
[答案] (示例一)梦想从这里起航,青春在校园绽放。校刊《起航》为高三同学新开辟了专栏“梦想照亮现实”,现特向全体高三同学征集优秀稿件,欢迎踊跃投稿。
(示例二)文字在懵懂的岁月里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足迹,校刊在默默地守候中激荡着我们心中的涟漪。承载着青春与梦想的高三新专栏“梦想照亮现实”就要“起航”了,欢迎全体高三同学踊跃投稿。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城市图像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为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B [“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分析有误。原文第11段末尾一句说“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可以看出这一形象不是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而是可能来自某种自动装置。]
8.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篇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围绕先行者回归地球这一行程中的所思所见所闻展开故事,可以按照着陆前、着陆后以及故事发生突转这三个时间点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寻找描述心理状态的词语、句子,即可得出答案。由原文开头部分“先行者知道”“闭起双眼默祷”“强迫自己睁开双眼”可知,他心存侥幸又早知事实的矛盾心理;由着陆后“失望”、“麻木”、“孤独”、“抽泣”等词语,可知他确认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类后由失望到孤独、绝望的心理;由结尾部分“浑身一震”、“俯身向里面看”等句子可知,他认识到人类可能还在,感到震撼并重新燃起希望。
[答案]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9.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时首先要回到文本寻找哪些是“科学”的描述,哪些是“幻想”的描述,然后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文本中的地球灾难、星际飞船、宇航员、光速、虚拟游戏、视频眼镜、文明重生等都是已知或人类推想的“科学”,而未来的地球样貌及地球新生文明等都是“幻想”,但这些幻想也让我们感到真实可信,原因就是这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结合我们的常识,可以推知科幻文学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是,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幻想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是作家对人类未来的有科学根据的比较合理的想象。
[答案] 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
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